八达岭长城的导游词
导游稿确保导游在讲解过程中内容的连贯性。它提供了一个有组织的结构,帮助导游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展开讲解,避免讲解过程中出现跳跃或重复的情况,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达岭长城的导游词,欢迎大家一起来收看!
八达岭长城的导游词【篇1】
亲爱的各位游客,你们好!今天我们游览气魄雄伟的长城,接下来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蛉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这么壮观、气魄雄伟的工程是秦朝的劳动人民用双手修筑而成的。
在有关长城的传说中,有《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传说聪明、美丽、勤劳的孟姜女与书生范喜良成婚三天三夜后,夫君范喜良被官兵捉去修筑长城。隆冬来临,孟姜女怕丈夫范喜良感冒,便为丈夫编织了一件棉衣。孟姜女带着棉衣千里迢迢来到长城,经打听后,却得知丈夫已经活活累死在长城下。孟姜女很伤心,她在长城一连哭了三天三夜,长城被她哭倒了八百多里。
请大家在游览长城时,注意以下事项:
1、不要乱扔垃圾;
2、不要随地吐痰;
3、不要在城墙上乱涂乱画;
4、要注意安全。
好!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尽情、玩得安全。让我们登上长城细细游赏吧!
八达岭长城的导游词【篇2】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马上就要进入即将参观的八达岭景区。前面的那座山就是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踞在这座山上。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
刚才我们所经过的路,就位于关沟中。关沟是燕山山脉和军都山山脉的交会处,南起昌平区南口镇,西北到延庆县八达岭长城的城关,全长40里。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这里布置了四道防线,分别是南口关,居庸关,上关,八达岭。在关沟中的叠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叠翠,可惜现在景观已经不复存在了。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那条铁路就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由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因为八达岭地区地势复杂,技术难点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设计的人字型铁路,成功解决了火车不能直接爬坡和转弯的难题,而打通长达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叹服。现在在青龙桥火车站树立的铜像就是詹天佑的,还有纪念碑。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的杰出代表,因为这里四通八达,故成为八达岭。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要讲长城修筑在这里?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八达岭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仅守卫着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师的西北大门。
八达岭长城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例如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慈禧太后西逃等等,八达岭都是毕竟之路。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要讲给大家:位于关城东门路旁,有一块巨石,传说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经过这里,曾经站在这块石头上回望京城,所以这块石头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现在这块石头已经不那么突出了。
有一句话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刚才介绍了那么多景观,您一定急切的想来到景区游览一番,不用着急,马上您也要成为好汉了。好,这里就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远处是壮丽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翁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西门匾额:北门锁钥,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东门的匾额为:居庸外镇,意思是居庸关外又一重镇。现在我们向右下放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名为:神威大将军。是崇祯年间制造的。
八达岭长城的导游词【篇3】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辽阔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汽车奔驰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马上就要进入景区了。前面
的山被称为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旋在军都山上。而汽车行驶的这条路就位于20公里长的关沟中,关沟因有古代著名的关口居庸关而得名。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宏伟建筑便是居庸关。居庸关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建于明朝,关城设有南北两门,门外均有瓮城。古建筑早已毁坏,经过近几年的修复,才使古关重现昔日的风采。
居庸关内有一著名的汉白玉石建筑,名为云台,它是元朝至正二年即1342年间的一座过街塔的塔基。台上明朝又在此处建了一座泰安寺,也于1702年被火焚毁,最后只留下这个塔基。云台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过街塔的塔基,也是元代石构建筑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两旁的山上,过去是苍松翠柏好云遮雾障,禽鸟和鸣,溪流淙淙,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金代著名的燕就八景之一“居庸叠翠”就指的是这里。可惜被明弘治十三年即1500年的一场山火焚毁殆尽。近几年虽然在这一地区投入了很大力量植树,但由于缺少雨水,历史上的景观已难再现。同时由于修路等人为因素,已往关沟中流传的七十二景,如:穆桂英点将台、仙人桥、弹琴峡等也只能听人讲,不能见其景了。
为了让大家对长城有个更好的了解,我现在把有关长城的知识向大家作一介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长城也不例外。中国的`长城起源于春秋战国,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那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受侵犯,他们纷纷修筑了长城,那时的长城都在各自的边界上,是一段一段的,可以叫“互防长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建立了封建王朝。为了加强统治,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来修筑长城。
他们把原来北方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接起来,重修加固,又扩充了许多,修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延绵万余里的长城。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万里长城。汉朝的时候,又把秦长城向西延长到盐泽,也就是现在的罗布泊地区。汉长城长1万多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到了明朝,也是长城发展的最高峰,工程浩大、建筑技术精湛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长城,绝大多数是明朝修筑的。
需要提醒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光是秦、汉、明等汉族统治者修筑长城,像北魏、北齐、北周、东魏、金等少数民族的统治都也都修筑过长城,而且金朝修筑的长城长达2500公里,是少数民族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细算起来,从春秋战国到明朝经过二千多年的时间,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
这些长城长短不一、纵横交错,分布在我国的17个省、市、自治区。如果把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可达十万余里。真可谓“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有人做过粗略的计算,假如将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所用的砖石、土方堆起来,修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墙,那么这道大墙可绕地球10周有余。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它建筑宏伟,防御设施齐全,是万里长城的精华,也是明长城中最杰出的代表。讲到这里,有人不妨要问,明朝为什么要在八达岭地区修筑如此坚固的长城呢?这主要是八达岭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它不仅起着护卫明王朝皇陵的作用,同时也是京城的西北门户。大家过一会可以看到八达岭关城门洞的横额上写着“北门锁钥”4个大字,北门指的是京师的北大门,锁钥说长城的坚固和险要,像一把牢不可破的大锁,锁在这里,只要守住此关,京城就可万无一失
八达岭长城的导游词【篇4】
各位旅客:
大家好!
很荣幸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千千万万个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公元前七年到第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是各诸侯国互相“吞并”的时期,形成群雄并立不断混战的局面,他们在自己的边境,先后筑起长城以自卫。中山、魏、韩、燕、赵、秦等国,各修筑长城数百里至数千里。当时长城的总长已长上万里,不过是分散各自独立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大将蒙恬督筑长城,西起洮河沿黄河向东,再按原秦、赵、燕长城走向一直到辽东。
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中人工墙体长度为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
在说话间,目的地—长城,已伫立在我们面前,祝大家玩得愉快!
八达岭长城的导游词【篇5】
各位朋友:
首先祝贺大家将要成为真正的好汉了,因为今天我们将登上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真正领悟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防御性建筑。长城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两千多年,它贯穿中国北部,蜿蜒曲折,气势磅薄,是从太空中能用人眼能看到的两处人类奇迹之一。大家都知道有首歌唱到:万里长城万里长那么长城到底有多长呢?真有万里长吗?在中国的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条万里长城呢?
中国历史上的万里长城可不止一条,其长度也不一样。最早的长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称齐长城。紧接着,出现了楚长城。后来燕、赵、秦等国也纷纷建起长城,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但这些长城的长度都没有超过一万里,所以不能被称为万里长城。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万里长城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历史上,唐朝和元朝没有修过长城,原因是大唐国力强盛,外交成功,外藩称臣,长城存在的区域两侧都是大唐国土,所以没有修过长城。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是以武力征服全球的强国,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谁人敢犯?再加上蒙古人就是自长城以北打进中原,又何必自筑高墙自断其路呢?
今天,长城再也不是军事防御措施了,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纵横起伏,都是建在山巅、山脊之上,那么修长城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又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修筑的呢?据史书记载,在秦朝,修长城的大多是囚犯、俘虏,后来连士兵,老百姓都参与了筑城。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参与了筑城。很多人因不堪过度的劳累、饥饿及疾病而死,但死后不但不立碑、不表彰,就连尸体也被当作建筑材料筑入长城中,故有修万里城,筑万里人之说。所有筑城的材料完全凭劳动者的智慧和体力搬运上山。筑城用的大石条是通过山体的自然斜坡,在条石下放上滚木,利用当时的土制制滑轮拖上山来。小型的砖石是通过手递手的方式一块一块自山下传到山上,石灰及粘土是用山羊和驴等驮运上山的,人们用糯米汤及石灰粉和好后,当作粘合剂将两层城砖粘牢,历经近5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牢固,真是了不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