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故居导游词

| 小龙

闻一多故居导游词范文1:

1984年,青岛海洋大学将此楼辟为闻一多旧居展室,楼前立有闻一多塑像,并镌有其学生臧克家撰写的碑文。该故居现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是一个特别爱国的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他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闻一多故居导游词范文2:

山东青岛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你可以从这里看到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风云变幻的踪迹,其中有殖民史的变迁,有战争史的变迁,有经济史的变迁,还有建筑史的变迁。在这座城市里也曾有许多文人墨客的故居,闻一多先生故居就是其中之一。

闻一多故居在众多曾暂住青岛的文化人住所中,是最为有名的一处。1930年9月,在原私立青岛大学和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国立青岛大学在原俾斯麦兵营成立,闻一多受聘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负责讲授名著选读、文学史和唐诗等课程。

闻一多初来时,曾住在大学路,因房间光线昏暗,后搬到文登路临近海水浴场沙滩的一栋小房子里。1931年,闻一多迁至现在的故居内。该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砖石结构,地上两层,有地下室和阁楼,建筑风格质朴简约,屋顶呈四面坡状,占地面积214平方米,建筑面积607平方米。闻一多住在南面一间房子,面积约20平方米。当年闻一多在楼上,内外两间套房,独自一人。这期间,他教书、写作,研究诗经、唐诗。据记载,闻一多的屋子里连一把太师椅上也堆满了书,有客人来,才将书搬开。

当年,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给了闻一多相当的自主权,让闻一多“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理想有了实施的可能。闻一多以自己的诚恳与影响,广聘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先后有游国恩、方令孺、丁山、姜忠奎、张煦、沈从文等担任各门功课主讲,可谓名家云集、阵容强大,在当时国内文坛颇有影响。

国立青岛大学建校伊始,没有清规戒律束手束脚,校规、系规均视具体情况而定。于是,闻一多亲自为考生命题阅卷,不拘常规,破格录取考生。诸城考生臧克家,入学考试时两门功课中数学得了零分,但作文却被闻一多评判为98分,一举中试。此后,经闻一多特批,臧克家由外文系转入中文系,并与陈梦家并称为闻一多诗门下的“二家”。20世纪20年代末期,作家王统照隐居青岛观海二路49号写作,其小说与当时流行的风尚颇不相同,但闻一多却在课堂上为其仗义执言,揭示其文章隐而不彰的意义。

1932年,闻一多告别青岛,去清华大学任教。1947年,在争取民主自由中横眉冷对暴政,献身于追求正义与光明的事业,成为争取民主的一面旗帜。

1950年,山东大学将校内的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1984年,中国海洋大学又在楼前建了花坛,中间立碑,上有闻一多的半身塑像。碑文由他当年的学生、诗人臧克家撰写,主要内容为:“杰出的诗人、学者、人民英烈闻一多先生,1930年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瞻望旧居,回忆先生当年居于斯工作于斯,怀念之情曷可遏止?立庭院以石,以为永念。俾来瞻仰之中外人士,缅怀先生高风亮节而又所取法焉。”

闻一多故居导游词范文3: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校园西北角,有一处独立院落,游人从红岛路进入海洋大学4号校门后,向右一拐,便可看到一幢红瓦黄墙古朴典雅的二层小洋楼。这座典型德国风格的洋楼是德国侵占青岛期间建设的俾斯麦兵营的一部分,当年是德国军官宿舍,后来成为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的第八校舍。现在是中国海洋大学本校的校舍。这座看似普通的小楼就是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当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时的故居——“一多楼”。

走近一多楼,迎面而立的是一座花岗岩石雕像,上边刻着“闻一多先生”5个大字。纪念碑高4.33米,下部为石碑座,上部为低眉沉思的闻一多先生半身雕像。闻一多先生纪念碑于1984年刊立,作者徐立中,该雕像作品曾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铜奖、山东省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一等奖,并入选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和《世界雕塑全集》。

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任教时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撰写的《闻一多先生纪念碑碑文》,全文为:

“杰出的诗人、学者,人民英烈闻一多先生1930年受聘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讲授历代诗选、唐诗、英国诗选等课程。态度亲切民主,既富有学术家风度,又充满浓郁诗情,受到崇敬与热爱。先生爱国忧民,埋头学术研究,从唐诗入手,决心为衰颓之中华民族寻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文化良方。先生在校,为时仅二年,春风化雨,为国育才。瞻望旧居,回忆先生当年居于斯工作于斯,怀念之情曷可遏止?爰将所居,命名‘一多楼’,略事陈设,依稀旧容,并于庭院立石,以为永念。俾来瞻仰之中外人士,缅怀先生高风亮节而有所取法焉。先生生平事迹,昭昭然在人耳目,兹不缀。”

短短二百余字,将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后改称山东大学)任教时期的治学为人和高风亮节及命名“一多楼”以纪念闻先生的因由一一叙出,情深意重,令人为之动容。此后,人们便将这座小楼称为“一多楼”。

闻一多先生,本名闻家骅,湖北省浠水县人,1899年生。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攻读美术专业,但不久便致力于文学研究与创作。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诗歌创作。20年代出版了诗集《红烛》、《死水》,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方面的地位,其作品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杰出的代表。

闻一多先生对祖国和人民有着强烈的爱心,其诗歌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愤慨之情。1925年“五卅”运动中,闻一多满怀悲愤之情,于1925年7月4日《现代评论》第2卷30期上发表了组诗《七子之歌》,依次撰写了以数百年来被殖民主义强占走的中国领土的名字命名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7首诗歌。在首篇诗歌《澳门》中写道:

“你可知道‘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的每篇诗歌都是7行,每篇最末一句都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痛恨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时过74年,在1999年中国政府在澳门行使主权的伟大时刻,海内外同胞齐声歌唱《澳门》之歌,迎接澳门的回归。闻一多先生70年前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先生有知,亦当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1930年夏天,闻一多先生应刚刚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来到青岛,就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教授。闻一多初到青岛时,与家人租住在汇泉广场附近,每天可以听涛观海,使闻先生获得了很好的情趣。1931年,闻一多将妻儿送回湖北原籍,只身留校,遂搬入当时编号为“第八校舍”的二层德式小楼的二楼内。直到1932年暑假闻一多先生离开青岛大学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为止,都一直居住在这座小楼上。

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任教时,除忙于院、系的行政事务外,主要讲授历代诗选、唐诗、英国诗选等课程,同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出版了《奇迹》等诗作。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闻一多先生虽身为著名诗人,但平易可亲,乐于助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常常放下手中的工作来指导青年学子写诗作文。当年闻一多的学生臧克家就曾常到闻先生家中讨教,臧克家的处女诗集《烙印》就是在闻先生的热情指导与帮助下创作出版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先生随清华大学迁至云南。后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先生继续在西南联大任教。这时闻一多先生以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抗日救亡和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抗日民主斗争中,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民盟云南支部的负责人。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压制迫害民主运动,遭到全国人民反对。闻一多先生坚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反对发动内战,积极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的敬重与拥护,从而引起国民党反动派和蒋介石的嫉恨。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不顾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恐吓,毅然参加了数日前因争取民主自由而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的亲密朋友和同志李公朴教授追悼会,在大会上,闻一多发表演说,痛斥国民党特务卑鄙残忍的暗杀行径。会后,闻一多即被国民党特务开枪杀害。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强烈谴责国民党政权杀害民主人士的暴行,深切悼念民主斗士闻一多。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者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该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解放后,山东大学师生缅怀闻一多先生的高风亮节,于1950年将闻一多先生故居命名为“一多楼”。1984年,“一多楼”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将“一多楼”中原闻一多先生旧居辟为“闻一多旧居展室”,并将“一多楼”修葺一新,正式对外开放。展室中陈列着闻一多先生的著作、照片和纪念、研究闻一多的著作,全面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著名书法家舒同为展室题写了匾额。

“一多楼”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成为青岛市和中国海洋大学中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吸引了众多游人和学子前来参观。2003年11月,“一多楼”被列为青岛市文化名人故居,并加挂铭牌标志。



看过闻一多故居导游词

9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