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苏东坡传

| 新华

随笔苏东坡传篇1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教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我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可是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先与之为友的同事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可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欢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随笔苏东坡传篇2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随笔苏东坡传篇3

对于苏轼,大部分人都在评论他文学修为方面的贡献,说的都很精彩,自我感觉不如他们的感悟深、说得好。我就在其他方面谈谈个人看法吧。我以前对苏轼了解仅限于诗词,读完《苏东坡传》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性和后天培养同样重要。苏轼天资聪慧,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环境,父亲是大学问家,无论做人、做事都堪称表率,母亲深明大义,处处以身作则,给予了苏轼兄弟另一方面的教诲。这种生活环境也为他们所拥有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家国情怀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感觉少了一些逆境磨炼,性格中也就少了刚强,我想这可能也为苏轼兄弟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不占上风的原因。

苏轼一生都在纠结“出世”与“入世”,他一直都想归隐,但迟迟下不了决心。他也想实现自己的宏大政治报复,但缺乏政治斗争的激情和必要的手段,从他面对“王安石变法”的作为到对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态度,他都是持一种厌倦的观点,自古优秀的政治家必须集救国志与强国法于一身,而苏轼明显缺乏后者,虽然他曾经身居高位(当过帝师),影响巨大,但始终没有跳出文人性情。他的志向因此不得以实现,而他本人也没有能力去创造或者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个人命运始终是与国家命运一致的。如果苏轼兄弟没有从小立下为国为民的志向,估计他以后的成就不会这么大,诗词中的意境不会这会高,也不会得到人民真心的爱戴。所以说为民情怀伴随苏轼的一生,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难的黄州、岭南及至海南流放时,支撑他以积极态度生活的还是为国效力,为民造福。

做人要有悲天悯人的心肠。从苏轼的成长轨迹及做人做事风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妻子真心,对兄弟和睦,对朋友以诚信,教子女以大道,所以他每走一个地方,都能影响、团结、带动一大批人。“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王朝,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两任抗州,为当地两修“六井”,斗瘟疫、扩西湖,修苏堤,筑河坝,任密州时带领百姓抗蝗灾大生产,任徐州同百姓抗洪流保家园,就连在岭南、海南地区在个人温饱情况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在政策面上为周围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如果他个人不具备这些素养,他不会被这么多人所敬仰,他在困境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帮助他,他的诗词也不会流传千古。

最后借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吧:“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文学家”。时代造就人物,时势成就人物。有多大才能,只看能克服多大困难,成多大的”事“!

随笔苏东坡传篇4

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有多少被人铭记,又有多少早已被人遗忘。而苏东坡,却是着漫漫历史中,恒久闪耀的星。从接触诗词以来,苏东坡便是我最熟识的文人,但对于他的了解,一直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只字片语。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苏东坡的生活,跟着书中的一言一语,我对他多舛的一生感同身受。

苏东坡,是一个大体上同于李白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却有着相似的潇洒,相似的风流,相似的文坛地位,甚至是相似的人生经历。倘若提到盛唐的唐诗,脑海里出现的总是李白的身影;但若是说起宋词,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苏轼,苏子瞻。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形容他的:“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各自的温柔敦实。”也正因为这些,苏东坡在政治上被啃食腐鼠的乌鸦视作眼中钉。

苏东坡的超凡,在于他的天真淳朴,顺乎天性。在他二十一岁高中,扬名立万,正准备为国家富饶献上自己一份心力时,却碰巧赶上了王安石变法,从此他的仕途之路注定坎坷。

苏东坡的生命仿佛一团炽热的火,热情地燃烧,为君主,更为百姓。

但在苏氏兄弟守丧回来,在神宗熙宁二年到达京师起,中国则在政潮汹涌中卷入新社会的试验里,苏东坡这位清高的文人也被卷入政坛的漩涡中。

王安石变法中,最让朝臣惊愕的事王安石给御史台大换血的举动,这个排异存己的做法,让大臣不敢上书表达意见,也激起了苏东坡的不满,他上万言书给皇帝,当时所有的高官大臣都已去职,他也知道这篇万言书上给了皇帝,即便不遭大祸,也会遭到罢黜,但他仍然上书了,这是他作为臣子,作为百姓父母官的职责所在呀。他警告皇帝说,君之为君,非由神权而得,乃得自人民之拥护,为人君者若不容许自由表示意见,焉能得到人的支持?这封万言书如同石沉大海,后来苏东坡因为青苗法又上书。而是情况恶化的事,东坡出的一道乡试题激怒了王安石,他立即遭到罢黜,调往杭州。

最著名的其实还是乌台诗案。东坡作诗,一向随心,他治理杭州期间,见到百姓穷困潦倒,负担不起债务的远走他乡或关进大牢,在写景时,自然免不了抒发对百姓的心疼。而且这些诗词,是通变派捏造罪名用的证据,通变派也是蛮拼的,要逐字逐句地解读出那些“毁谤”皇帝的罪证。因为这些莫须有的证据,东坡入狱,与他通信的朋友,也被放逐到更远的地方。读到这时,我在想,苏东坡的朋友们,是否会后悔和东坡往来呢?答案大概是不会!毕竟,在暗涌流动的政权之争中,谁能拒绝得了身边一颗希望般闪耀光芒的星呢?

因为苏东坡的才气和名气,在东坡被捕期间,他的政敌想方设法地想害死他,李定等人多次上奏,请求神宗处死东坡,好在仁宗的皇后死前为东坡求情,且遇到国丧,国家大赦,苏东坡也只是被贬谪降官。苏东坡在旧年除夕被释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而那两首诗若是被御史细查起来,恐怕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了。写完后,他也自嘲地笑了。但这性格上自然流露出的真纯,又岂是他自身能控制的?也因为这份真和纯,他才能在文坛上占领一席之地,被我们一直铭记。

政坛风云起,王安石罢相,复相,又罢相,新党跟着起伏,苏轼也跟着起伏,转眼他四十三岁了,大半锦瑟年华已过。看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苏东坡,此时真正成为了一代宗师,他的诗词更加成熟,不再同青年时的冲动热血,从他的诗词中总能感受到旷达与超脱。

他说“人生如梦”,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既然人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梦,那么还需担忧什么?他已经看开了,追寻着心灵的方向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的坦然,宛如谪仙,自由潇洒,人生如梦,那么一蓑风雨任平生即可。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在思想超然于物外之时,他的作品也是最精致、最动人的。苏东坡的传奇是不可复制的,他真正遵从自己的心,参透人生如梦的真谛,这种飘举如仙的气质,古今得几人。

随笔苏东坡传篇5

从小就读你的诗,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我看到了你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无不流露出你的豪迈奔放。知道了东坡肉与你的关系,我对你这个吃货又增添了几分好感。语文老师花了一堂课的时间来歌颂你这位魅力四射的男神,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为你作传,甚至毫不掩饰地表露出对你的喜爱,称你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我喜欢一阵清风,而我也想进入那个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的人的世界,与你相遇,与你交谈,陪你走过一个个春花秋月,你的确如清风一样,清澈而又不失风度。

清——清镜怜清影

很多人喜欢你的深厚,广博,才智,而我喜欢你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你有时看似刚猛激烈,任性,放飞自我,但我想,你的心里定有一个清澈的明镜照亮你清风一样的影子。你不参与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人格格不入,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天真与淳朴。你的眸子定是如一潭清水般平静,星辰般闪亮,纯洁,你用你的纯真与善良喂养了它。你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致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这样的随心所欲,大无畏实在是难求了。你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你恨邪恶之事,但却不恨邪恶之人。在你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你做你想做的事,你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一生都在实践你的理想,是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体。我想,这便是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这么多人喜爱你的原因,你身上有着许多人都没有的纯真,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你却未沾染一丝晦气,保持着生命的单纯。浩然正气,不依行而立,不恃刀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比礼之常,无足怪者。

风——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我记得,你的眉眼总是带着笑意的,最爱的也还是你爽朗的笑声。你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在流放到岭南后又至海南的悲惨日子里,你总不愿让现实去破坏自己的诗性。初到岭南,言万户皆春死,还戏称,不久鸡犬识东坡。及至海南,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仍然觉得有所给予。诗人一般都极富生活情调,你也深谙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云堂,即使身无分文,也乐善好施。你认为,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知善,还与人研制酿酒,制墨,日子清贫却充实。

你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你,拿你的文章骨头里挑刺。你显然没与他们计较,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话中毫无归罪之意,一笑了之。

你的笑是苦中作乐,也是自得其乐,是大度也是善良。世界以痛吻你,你却报之以笑。西风多少恨,吹不散你眉弯的笑意,吹不碎你苦中作乐的情怀。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你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你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清风徐来,心中阴霾已散,从此替天放晴。

随笔苏东坡传篇6

东坡先生是真性情之人,其作品脍炙人口,让人感叹不已。林语堂本身就是大学者,对东坡先生有深刻的认识,今日有幸,聆听才子讲述才子的故事,在感受惺惺相惜之余,真正获益匪浅。仅序就让人赏心悦目,眼前一亮,现将宋碧云版本的原序摘录如下:

“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多年来我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一九三六年我携家赴美,身边除了一套精选精刊的国学基本丛书,还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或者和他有关的古刊善本书,把空闲的考虑都置之度外。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写一本书来介绍他,或者将他的一部分诗词文章译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国期间他能陪在我身边。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现在我能动笔写这本书,我觉得很快乐,单单这个理由就足够了。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由一个多才多艺、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这倒不难。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不可否认的,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这里就有一位!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全凭本能,鲁莽冲动,正象他所谓的“春鸟秋虫声”,也可以比为“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终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就因为这样,今天的读者才欣赏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候顽皮,有时候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只是爱写。今天我们欣赏他的著作也没有别的理由, 只因为他写得好美、好丰富,又发自他天真无邪的心灵。

我分析中国一千年来为什么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苏东坡,现在谈到第二个理由,这个理由和第一点差不多,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罢了。苏东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美丽与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份。苏东坡具有卓越才子的大魅力,永远教他太太或者最爱他的人操心——不知道该佩服他大无畏的勇气,还是该阻止他,免得他受伤害。显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谁也挡不了,这种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顺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谈笑为止。他挥动笔尖,犹如挥动一个玩具。他可以显得古怪或庄重,顽皮或严肃——非常严肃,我们由他的笔梢听到一组反映人类欢乐、愉快、幻灭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他老是高高兴兴和一群人宴饮玩乐。他说自己生性不耐烦,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不喜欢某一位诗人的作品,就说那“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对朋友和敌人都乱开玩笑。有一次在盛大的朝廷仪式中,他当着所有大臣嘲弄一位理学家,措辞伤了对方,日后为此尝到不少苦果。但是别人最不了解的就是他能对事情生气,却无法恨别人。他恨罪恶,对作恶的人倒不感兴趣,只是不喜欢而已。怨恨是无能的表现,他从来不知道无能是什么,所以他从来没有私怨。大体说来,我们得到一个印象,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拙作要描写的就是这种风情,他成为许多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作家,原因也在此。

这是一个诗人、画家、百姓之友的故事。他感觉强烈,思想清晰,文笔优美,行动勇敢,从来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舆论的潮流而改变方向。他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利益,对同胞的福祉倒非常关心。他仁慈慷慨,老是省不下一文钱,却自觉和帝王一样富有。他固执,多嘴,妙语如珠,口没遮拦,光明磊落;多才多艺,好奇,有深度,好儿戏,态度浪漫,作品典雅,为人父兄夫君颇有儒家的风范,骨子里却是道教徒,讨厌一切虚伪和欺骗。他的才华和学问比别人高出许多,根本用不着忌妒;他太伟大,有资格待人温文和蔼。他单纯真挚,向来不喜欢装腔作态;每当他套上一个官职的枷锁。他就自比为上鞍的野鹿。他活在纠纷迭起的时代,难免变成政治风暴中的海燕,昏庸自私官僚的敌人,反压迫人民眼中的斗士。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苏东坡却遭到贬官、逮捕,生活在屈辱中。

苏东坡最佳的名言,也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说的话: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的故事。他在玄学方面是佛教徒,知道生命是另一样东西暂时的表现,是短暂躯壳中所藏的永恒的灵魂,但是他不能接受生命是负担和不幸的理论——不见得。至少他自己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他的思想有印度风味,脾气却完全是中国人。由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儒家生活的哲学和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他心灵和感觉的坩埚融出了一种新的合金。人生最大的范畴只有“百年三万日”,但这已经够长了;如果他寻找仙丹失败,尘世生活的每一刻依然美好。他的肉身难免要死去,但是他来生会变成天空的星辰,地上的雨水,照耀、滋润、支持所有的生命。在这个大生命中,他只是不朽生机暂时显现的一粒小分子,他是哪一粒分子并不重要。生命毕竟是永恒的美好的,他活得很快慰。这就是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奥秘。 ”

随笔苏东坡传篇7

起初我对东坡的了解只停驻于他的诗词,但合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不禁对东坡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仍葆有赤子之心的人生态度肃然起敬。从了解到喜欢,直至与他越走越近,即使望尘莫及,但他就像一盏明灯,引我前行。

东坡写诗作画,练字,亦好美食,喜钻研。至今令人大快朵颐的东坡肘子,因弟弟而兴起的瑜伽术,全情投入的酿酒炼丹,纵观东坡的一生,相较于文化名人,他更不失为一个兴趣广博的顽童。经历永远充沛,总有自得其乐的事可做,他以天性的乐观享受着生命的每个瞬间,了解东坡的生活后便心生一份亲近它不遥远也体会着人生最简单的快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许得是天长地久的誓言,即使历尽生死,东坡仍将妻子放于心上,期待梦中相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手足情深即使聚少离多天各一方,东坡也借着月亮念着弟弟。宦海沉浮,吾弟定要安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这天地间可曾有不好的人,东坡倾心待人,朋友也是随他遍布天下。

贬谪流放是东坡一生的命途,他生性直爽,若遇不快之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得罪奸佞,流落他乡,他也无所畏惧,风雨飘摇中,自能一笑置之。走黄州,岭南,海南岛。艰苦中,他并持操守造福百姓,对敌不可低头,对百姓定要鞠躬尽瘁,越是走进东坡的一生,越适应他的浩然正气。而震撼权术,斗争中他是那股清流,直言不讳,绝不委从。他真,他正,他刚。滔滔海浪亦不能将他的本性折损半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潇洒自在的走完了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温存和生命别样的篇章。

随笔苏东坡传篇8

他是林语堂笔下的那位乐天派,他是平民百姓口中一声声的“东坡先生”,他更是弟弟口中“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黎民百姓”的苏东坡,他更是苏轼。

道说苏东坡的一生,一字足矣:苦。苏轼一生劳累奔波,他去过海南、去过惠州、去过黄州,可以说人不是老死,而是累死的啊!我觉得苏轼与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很相像,像是在何处呢?在同样的为平民百姓一次次的申冤中,在一次次为人民着想时,在一次次警醒自己应当洁身自好,应当尽好大臣的本分里,在为国家付出,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假思索,再到最后心无愧对,无愧对于一切,苏轼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向我描绘了正人君子的故事。

还是聊回苏东坡吧,虽说苏东坡确确实实是受了家庭的影响,促使他成为苏轼,然,更为重要的莫过于是他自己的努力。他若不勤奋,就不会在险境中做一回以耕田为生的农民,就不会有远近闻名的东坡肉了,好学是他在朝堂上的盾,善心是一把锋利的宝剑,勤奋是帮助他逃脱生天的刀,勇敢是使他不惧艰难排挤的矛,四个兵器他都有,怎能让他不名列前榜呢?“最怕天才也勤奋!”

朱载上曾如此问苏轼:“先生开卷一览便能够终身难忘,为何还亲自抄书呢?”苏轼却道:“不是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字做题目,第二遍则选两个字,到了第三遍便只取一字,只要提起这个字,我便能接下去。”朱载上觉得有趣,随后念一字,苏轼便应声背,且一字不差!足以证明,即便是像苏轼这样天分高的天才,学习还这般努力,那么天资庸俗的人应当更加发奋努力啊!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什么意思?就是上到上的玉帝太后,下到下的市井百姓。毕竟,在苏轼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从前,回想起背诵苏轼写的词《蝶恋花》,只因为好听,却独独未料这词背后的忧愁与无奈,苏轼的诗词别有一般韵味,那不是喜怒,更不是悲欢,而是发自内心的凄凉,就像苏轼的'人生贬官,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无处不去!艰辛与痛苦,背井离乡是体会不到的。读了书后,了解到《蝶恋花》绝非字眼上的美好,此词乃是形容苏轼的人生,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

一辈子都在路上的他,又告诉我,自王朝云离世后苏轼便“终身不听此词”命运如此无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论人或事,终难完美,不论什么都不是绝对的。与弟弟难再相见之情。人间友人知己离别之痛,世间国家朝堂乱之苦。纵使苏轼的一生,尽都是苦,但是他没有,他,仍旧是别人居心叵测挖空心思对付他且都能一笑而过之人,苏轼的身上,尽是难得可贵的精神。苏东坡,一个不平凡的人。

随笔苏东坡传篇9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

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

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随笔苏东坡传篇10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guǎnlǐ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随笔苏东坡传篇11

《巨人传》中曾写道:“人与人之间最使人心痛的,莫过于自己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友好,结果却得到了恶意和伤害。”用这句话来形容苏轼在合适不过了。

一位既平凡有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书法家,诗人等诸如此类称号不胜枚举。就是这么一个旷世英才,在失败和不幸中越挫越勇,越挫越可爱,全身散发着耀眼光芒,让人不敢亵渎他的高洁圣雅,走向了历史中邪恶和悲惨的聚集地,被邪灵束缚的灵魂、肉体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一步步紧逼自己到逃无可逃的境地,无情的剖析这媚俗的约束。随着清风、大地、河流汇聚于他的哲思里,滚烫的血液里,嵌进他的骨子里。

黄州成为了他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从直系朝廷命官到一个芝麻的小官只源于一场陷害,实则是被流放的罪犯。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向着黄州走去,毅然已于人世之间,无可非议,他让那些丑态尽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甚至嫉妒不已。他以深层次的哲思表现自我人生,令人刮目相看的他的态度上是史无前例的通透豁达,力求在对待残酷人生现实与挫折时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无上境界。而不是因为人生不如意而轻易否定人生,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游戏人生。

乌台诗案是史上最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匪夷所思的案件,端坐于台上的统治者和其走狗经冠冕堂皇的冠以文学之名,糟蹋了如诗如画般高贵清冷的人儿,并且无赖之无止境,导致那样风华绝代的人儿从此远离高堂身边,从此便是奸佞小人当道的时代。充当被告的他端坐于法庭之上,法官和审判员却竞相审视和批评那文采飞扬的人。他们不但不知悔改,更加变本加厉,曾藏于面具下的恶魔之心终于被撕下,可惜那美好纯真无邪的诗人早已被折磨的遍体鳞伤、身心俱疲。于是造就里一代伟人,终于他破茧而出。想必那时他必是骄傲的向那些挤眉弄眼的小人高调宣布:感谢你们的挑衅,让我更有涵养、有气质、有故事;感谢你们的蔑视和冷眼,让我更有勇气站起来,让你们看到我的光芒,为自己曾向我犯下的错饱受煎熬;感谢你们的污蔑,让曾经不自信的我挺起了脊梁。

最有趣的莫过于他竟然是个吃货,在这个物欲横流吃货当道的时代,谁不对他崇敬有加?自然又冒出一堆仰慕他之人,想必这也是当时的东坡先生所始料未及的吧!什么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不仅是个吃货,还是个行动派,自己经常做出美味的食物,是个了不起的美食大咖。就是这些构不成社会影响力也构不成自我号召力的行为,影响力一代又一代文人、政客甚至是寻常百姓家。

他是天生的救世主。在杭州率领众人疏通西湖,建立三塔,筑建苏堤。流落儋州时办学堂,成为儋州文化的传播者。不仅如此,还向当地居民请教栽种,酿酒,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位巨子,成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内心强大到无可撼动,一步步东山再起,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琴棋书画,无所不知的才华向世人证明痛苦所成就的伟大有多麽不可思议。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否被埋没,无论是否有千里马,也要如他般坚强不屈,不可埋汰命运的不公,因为成功是留给永远坚持真理的英雄。

在时空交错的季节里,温文如玉般的男子如一粒微小的星辰般存在着,为世界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刹那。那惊鸿一瞥早已使人迸发全部的热情与爱意,将所有的苦难转化为光明、微笑,使人爆发出令人咋舌的力量。现实中的我们应该勇敢而又执着,坚定而又强大,面对一切苦难笑而不语,可以用微笑击退一切敌人。用自己对生活的爱意,巧妙地除去一切困厄与黑暗。既然我不能选择最好的,就让最好得的来选择我,不断强大自己。

生活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最大的惊喜,命运给他的厄运逼他走向悬崖,他风轻云淡,从名动京师到乌台诗案再到被贬黄州,一路坚强不催,采菊于东南,悠然于南山。他骨子里流动的血液,思想里流动的哲思不容许他对自己的背叛。命运的齿轮转动,他的尊严不容许他的轻浮狂躁。他只有克制自己,放空自己,达到超然于物外境界。他的淡泊宁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异世雪莲般傲然立于世间,谁又能说这么一个温和宽厚之人,是流放的罪犯呢?在那抹残酷的刑罚下,保持清明的思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诽谤充耳不闻,一心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才华和精神,世人几人能做到呢?

也许没有身边知己,没有爱情,甚至没有亲人,更甚者没有一丝值得骄傲的资本,还会在天黑时独自徘徊。请不必悲伤,何不让书籍充当伴侣,与大自然惺惺相惜。努力成为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成为思想有厚度内心有深度的人,成为外表玩世不恭骨子里豪迈潇洒的人,成为看淡名利仍热爱生活的人,成为不拘小节仍举止文雅的人。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情人缠绵,行人匆匆,美好的一切,记得勿忘心安。

随笔苏东坡传篇1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一生。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文学!”或许文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二度迫害时,我心里怒火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一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子该怎么办啊!,我就伤心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下次你考好一点,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苏东坡一样要乐观面对。

我一直想不通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传》、《孔子的幽默》等写中国古代名人的书,爸爸又告诉我“那时候林语堂在美国,他要在美国中国历史文化,所以才写的!”原来是这样啊!我想林语堂肯定是个十分热爱文学、有热爱祖国的伟大人物。

这本书让我彻底了解了苏东坡,又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人要善良、乐观、宽容、还要关心他人。我现在甚至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12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