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散文的心得

| 新华

读过许多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其中,最令我陶醉而沉迷的,便是这《荷塘月色》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的眼前立时就有了这样一幅画面:这月下的荷塘静如隔世,风轻花香,吸引着诗人的光顾,同样也吸引着我的目光。细细观来,宽阔的荷塘中亭亭玉立着些沉睡的荷花、荷叶,我仿佛看到,月光柔和地铺在花上、叶上,哪怕是最中央的花蕊,月光也慷慨地洒下她的怜爱,整个荷塘好似笼罩着轻纱,在梦中沉睡。空气中,淡淡的花香,夹杂着薄薄的雾气,真是个人间仙境啊!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也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上……”花儿受叶儿滋养,叶儿被流水洗涤,一切的生命源于这水,这脉脉的水,这清澈的水,这细密密的水,而水却被荷叶朦朦胧胧地盖住了,使叶子更清更晶了。

伴着这清香的荷塘,我深深地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对美的向往,对宁静平淡生活的憧憬和对家乡那种江南水乡的无限回忆与怀恋。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怎么写散文的心得篇2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____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怎么写散文的心得篇3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自先秦以来,在散文史上有突出贡献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篇,将中国的散文史理出了脉络,总体能够一目了然。

散文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传统,散文的开始,始于文字记事。春秋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应为孔子依鲁史而修订的《春秋》,以及孔门子弟们编纂的《论语》等,此时的散文仍有说教的文字,不过大多为先贤们的教诲之言。此时文字也极富文采。

汉朝时期,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为史学巨著,但是《史记》的文学价值也不可小觑。《史记》继承了《离骚》的传统,与先秦以及后世皆不相同,于是,便成为这本书的独有特色。书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信念本来来自于孔子以及老子,但是其中作者又产生了疑问,理论与实际相差很大,使作者愤愤不平不得其解,致使他的文章也颇具杂文色彩。

唐朝开元末期,产生了一批忧世诗人,张九龄为其中一个代表人物,诗人为人老实醇厚,在自己身遭贬窜之时,仍写一些牢骚之言,对当时的政治朝政等都发出忧心。

散文发展至清代,在当时君王的思想统治之下,便产生了桐城派的文学,为盛世之文,清末,由于时代巨变,桐城之文开始日渐衰息,经过曾国藩姚崇等人的推崇,却又有了复兴之势。此时的文章大多为救世之文,康有为的文章大多反映了他的君主立宪思想,他反对革命,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与他相对的革命派人士却期望建立真正的共和制国家,他们的文章也大多体现这类思想。

怎么写散文的心得篇4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说清命是什么,但我们能够打个比方。有人把生命比作一条河,比作一首歌或一台戏,而作家史铁生却用一个看似荒诞却充满哲思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若琴弦。

故事的开端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那里的老少两个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师傅,几十年来他一向没有忘记他自我的师傅的叮嘱: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够把琴槽打开,取出里面治眼瞎的药方,然后重见光明。为了这个平生夙愿,老瞎子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说不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为徒弟的小瞎子就没有师傅那耐性了,他一会儿追野兔,一会儿听电匣子里的广播,异常是到了野羊坳后还被小姑娘兰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说书弹琴上。最终随着最终一声琴响,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弦断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药方去抓药,却被告知所谓的药方竟是一张白纸。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里找到了因兰秀儿出嫁而悲痛欲绝的小瞎子,告诉他要弹够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药,是自我记错了。于是故事又回到开始。

这是史铁生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含义比较浅白的一篇,或许是因为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们早已明白,并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梦想,有目标是无比重要的,梦想是人生的航标,有梦想,人就有向前的动力,又振作的勇气。对于瞎子来说,重见光明正是最大的梦想。老瞎子正是怀着重见光明的梦想,才会心无外物地弹到最终。即使当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时,凭着一个做师傅的对徒弟的无尽的爱护与职责,他也能鼓起勇气,编造出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小瞎子也能朝着目标前行。

这个故事没有拮据,激昂的琴声会永远载着一个接一个的目标响下去。瞎子们不必须能重见光明,当最要紧的是必须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所以只须“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15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