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读后感

| HT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天》读后感1

寒冬终将褪去,待春暖花开之际,请不要忘记将我唤醒,因为我明白也记得那个暖流渐至、万物复苏的时段有多么美妙与动人。我要去沐浴和煦的阳光,吮吸花朵的芬芳。唤起飞鸟与我相伴,忆醒思绪在我心间。我要朝着可爱的故乡点头,我要看着至亲的人儿欢笑,我要走在那曾经路过的小巷,我要拥抱这世上每一抹单纯的善良与微笑。

—题记

书页之中,是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我无法否认自己被一本书驯服了,我为它献上赤诚的热烈,它是如此的厚重,让一颗年轻的心情不自禁地沉沦——《春天记得叫醒我》。我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将这本书完整的读了一遍,其中有许多篇章让我很是动容,故而一读再读并将喜欢的句子或是段落摘抄下来。作为同龄人的我无法想象作者文学功底是这样的深厚,所读过的书也是如此的丰富。而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善良细腻的情感思维。我没来得及与他相识,却也通过读这本书,认识了这个令我仰慕与敬佩的男孩子。

他一定很爱他的家人,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个想法。在这本书中,他多次写到父母与老家的亲人。他在《不求回报的爱》中写自己的母亲,心疼她自幼无父无母,家境贫寒。又愧疚她好不容易生活有所改善,却为了自己而选择放弃事业,在家里整日操劳。他说:“书上说印堂有黑痣的人有福,可是,母亲把福都给了我们,她只有辛苦。”我差点流下泪来,我想起我的母亲,她也是这样,把自己的福都给了我们,留给自己的却只有辛苦与日渐衰老。

如此种种使得他十分疼爱自己的母亲,他会主动做家务,自己给自己做饭,在母亲疲累时给她捏肩,与母亲有争执时也总会尽量克制。他一直觉得自己为母亲做的太少,希望自己日后有所成就以此来安慰母亲这么多年的付出。

他在全文的最后说,“我一直默默地想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那么一天家境能够得到改善,让母亲不再那么辛苦操劳。”

少年人自有少年人的心境,十三岁的他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下《我用十三岁的眼光看父亲》里那个压力山大,却积极乐观、顶天立地的父亲,那个努力学习上网想要跟上时代的“大小孩”父亲,那个喝得醉醺醺却“烦人而有趣”的父亲,那个语态严厉变得“让人讨厌”的父亲,亦或是那个不接电话,迟迟不回家的“让人担心的小孩”父亲。他在自己的文章多次写到父亲带他读书,与他散步,教育他做人做事,引导他乐观努力。我想,作者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这样一个有才又有德的男子汉,其父必然功不可没。

他也很喜欢自己的农村老家,“过年自然要回乡下,乡下有乡下的温暖。”在我看来,这温暖除了为他守护着这个家的奶奶,“五爸”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他在多篇关于自己老家生活的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卖水果、干农活的五爸。他真的很细腻,他笔下“五爸”的形象生动而沉寂。在他写的文章《五爸》中。一个西北汉子的无奈与悲凉被他描述得出神入化,他留意到五爸通红粗糙的手,想到五爸一个人扛地里的农活,也察觉到五爸孑然一身,无妻无儿无女的落寞。他在文章的末尾说道,“五爸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从不与人说,但我能感觉得到。”中国人普遍含蓄,不善于表达情感,更何况是在大西北的这座凉城里生活着的人们。我想,五爸要是知道有个人明白他的难过,体恤他的辛劳,同情他的经历。并且在心里默默地支持他,鼓励他,大抵也会很欣慰的吧。

除了情感上的细腻与体贴,他还是个才艺超群且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读书,涉猎广泛。我注意到他每次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时,总会在末尾加上“多读书,读经典”这一条,可见其热爱程度。他还习惯于在书中思考和总结,并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是质疑。他在《那些让我难以忘怀的书》中写到,“我爱读书,爱读那些让我的心灵得以释放,灵魂得以升华,启发大脑思考的书。爱让我一步一步地觉察自我内心,引导我重视起培养自己的内在气质的书。”这一点,令我十分敬佩。一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人,总是能头脑清晰,充满理性,在前进的道路上闪闪发光。

他也喜欢画画,同时还赏画。书中有插入他的画作,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一幅山水画:一山一水一小舟,一草一木一老翁。恬静淡雅,甚美。其次,我还对他赏析的世界名画《该隐逃离》印象深刻。他在详细分析完这幅画的整体布局以及人物细节后,总结到:“有人认为这幅画代表了希望,但在我看来,逃离说明他已经丢掉了希望。这同时也警示我们每一个犯了错的人——犯了错而不知悔改就会彻底走向结束,希望不再。”不得不说,他阐述其寓意实在精准与深刻。我读他写的字总是能学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一个积极乐观,内心充满希望与善意的人总是能吸引人们向他靠近。我想,作者王耀栋就是这样一个人吧。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志存高远,抱负不凡,在此书中,他写的很多文章的末尾都是对自己的勉励与暗示。在《给心找个高贵的位置》中,他激情呼喊,“不要过度看重外界的阻碍,世上没有老路,看路都是别人的。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方式。我们走自己的路吧。”在《我的理想》中,他深情自白,“尽管我不是志向远大的人,只想做一个有良知有底线的普通的中国人。即便是做一介孤独书生,我依然坚信大智大勇,愿浩然正气永远会加持我心。”在《灵魂的门槛》中,他悠然感叹,“青春易逝,我不想待多年后独自悔恨,不想让今日的梦想化为遗憾,今日的奋斗,愿尘埃落定时光过后化为光明,照耀我找寻自己的灵魂之门,愿行走在通往自己故乡的路上,纵使前方满是荆棘,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将是我活着的全部意义。”如此种种,无一不展现出他坚定的信念与不凡的抱负。

除此之外,他还是个三观正且善良的男孩子。他在《成为世界的光》中,就日本大地震事件网友近乎疯狂的言论一事说道,“面对自然灾害,生命都一样值得同情。无论如何,历史的屈辱是不能忘记的。可是,在天灾面前,我们难道不应该放下仇恨,体现出人性的善良吗?”他也在《社会中的你我》一文中提出:“我们在社会上行走,应学会给予,给予他人温暖,给予他人包容,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他还在《因小失大》中写下:“人生在世,谁都是一无所有地来,也终将一无所有地走,对自己的财富,得学会舍和散,周济他人,而不是一味地想着得到更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说的就是作者这种心境吧!

我在此文中多次提到他的善良,除了我以上列举的文章外,《小议吃肉》这一篇更是将其这一特性凸显的淋漓尽致。读完这篇文章,我久久沉浸在他笔下的思绪中。想着这个因自己属相为牛,故即使吃起来原本觉得不错的牛肉,也顿时不愿吃的男孩。他介绍平凉羊肉泡馍做的好吃,下一句却是感叹羊的命运会因此不忍细想。他说,吃肉就是间接杀生。他还说,人们四处搜寻动物以满足食欲,看似慢慢进步、富有,其实是在向兽类发展。并质疑所谓提倡素食的人们,私下里是否真的做到不吃肉了。一切的一切都让我越发的感知到他的细腻与坚毅,这些总是使我心生敬畏。

可当我顺着此文读到下面的注释时,我才突然想起这样一个男孩已经离世。我猛然陷入沉思,继而悲痛难言。我与他们父子素昧平生,仅通过看这本书,也许所感知到的还太少。更何况王老师所经历的失子之痛本就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历经世事的人们常说,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我愿意相信他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比现在更好,更辉煌。他那么乐观,那么正义,那么阳光,那么善良,无论在哪里,都会是一颗璀璨的星,任性地闪耀,亮着自己,也照亮别人。因为他曾说过,“不用想,我一直就在这里,很近。我会变成夜晚的星星,在每一个夜晚发着清纯的亮光,你看不见,而我正在凝望,当我不在你身边,你要知道,我无论在哪里,都和你一起前行着,要是有一天,你觉得全世界都很讨厌。那么,我会让你知道,这世界的一切都值得你去疼爱。”

《春天》读后感2

商东社区组织社区党员集中观看影片《永远是春天》,影片以XX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如实地反映了在王乐义带领下,在推广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永远是春天》以发展大棚蔬菜为主线,描写了农村广大党员心系党的伟大事业,领导群众顽强创业的精神风貌,是一部表现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旋律电影。该片对教育共产党员坚持群众路线有积极意义。

1970年代末XX某地的三元村,十分贫穷落后,生产队长王永乐患直肠癌刚刚在省城济南做完手术,就被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王永乐拖着“半条命”迎难而上。为早日带领三元村脱贫致富,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试图走种植果树的路子,但成效缓慢,偶然的机会,他决定带领大家发展大棚蔬菜,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更可贵的是他们不保守,不但自己不断学习、创新、前进,而且把新技术、新经验传播到四面八方,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有他们的足迹和丰硕成果,受到全国各地称赞。

全体党员深受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的感动,开展了观后感交流,纷纷表示:《永远是春天》充分展现了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展现了党和人民群众淳朴真挚的鱼水之情。表示要学习主人公对党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共同致富的崇高品德,学习他矢志不移埋头苦干的扎实作风,学习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党性原则。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扎实做好社保的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提高为民办事能力、推动社保事业贡献力量。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学习王永乐的创业、创新、奉献精神,学习他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怀。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永远是春天》有感

6月17日上午在街道党工委的组织下,街道全体党员、干部一起观看了影片《永远是春天》。这部电影以事实为根据,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主人公王永乐在与癌症抗争之后,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在经历粮食、果树种植收效甚微后,他远赴东北学习大棚技术,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力排阻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他一心为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释着一个共

产党员的信仰。

通过观看影片,我们要以王永乐的形象为镜,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平时的工作中,解决好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将群众路线精神落到实处。王乐义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学习王永乐的创业、创新、奉献精神,学习他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怀。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平凡中的那抹幸福-----观《吴仁宝》电影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我是来自惠山街道金马社区的稳定一线挂职干部顾洁,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中的那抹幸福》。

提笔的瞬间,我又重放了一遍电影,“等等我”,当电影中的影像从彩色一下子切换到六十年代的黑白背景的时候,吴仁宝书记的过往事迹就如同一杯沏好的龙井在平凡中飘出了浓浓的茶香。整部电影没有太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复杂的人物设计,留下的确是吴书记光辉感动的历史印记,盛满了感动我们所有人的那份幸福,就如他说过的那样:“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让全世界人民幸福就是共产主义。”

老书记铿锵有力的幸福二字瞬间叩开了我记忆中的那些零散却又清晰的片段。20xx年的某天下午,父亲催促的电话把身在南京学校的我匆忙拉回无锡,说是让我去试试新工作。在经历了几轮严格公平的考试后,我的就业终于有了一个顺利而清晰的破折号---社区工作者。生长在父母温暖臂弯下的宝贝,对于这份工作最初的印象是不完整的,也是简单而直接的,一份工作,一份责任,一份艰辛。

初到社区工作,居民们对我这个刚毕业的毛丫头一脸的怀疑,没人愿意对我的工作能力有了解,信任也就无从谈起,更别说做群众工作了。但在一次调解工作中,我成功化解了婆媳间的矛盾,原本几乎反目的婆媳两人也得以冰释前嫌。消除误解的两人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也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那种成就与满足,同时也收获了大家对我的信任。渐渐的,我的办公室里不再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了,时常有些阿姨,大爷大妈过来居委坐坐,拉着我这个会帮忙的“毛丫头”说说话,让我帮着出出主意了。那时候,我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我把这个叫做“喜悦”。

在挂职期间,每周四的信访接待,让我了解如何沉下心做信访老户的工作,如何守住底线,想尽一切办法去化解;协助综治办组织开展“平安北塘项目化推进会”,让我感到项目的推进是为北塘平安建设之路增添了新动力;参与化解锦仑大酒店集体上访事件的处置,让我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够到区综治办挂职,就是对我的信任和肯定,学到的东西也将成为我宝贵的财富,为我今后的成长注入了新的能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契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我认识到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各类需求和困难是我们唯一的目标,只有真正热爱这个岗位,从心底把社区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才会有长期扎根基层的热情和勇气!

电影中吴书记和为数不多的同事开垦着荒地,繁重的工程任务看似遥遥无期,难以实现。但是当吴书记背着病重的孩子送到医院并成功救治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得到了群众的尊敬和支持,我看到了吴书记如亲父般的焦虑和担忧,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在我初任社区书记的时候,大家都对这个涉世不深的小女孩并不放心,正是20xx年初的那场大雪,打消了所有人对我的这种疑惑。那时我坚持每天早晨5点到社区,和社区同仁们一起认真巡视社区的每个角落,一起在主要出入口铲雪疏导交通、一起转移危房中的独居老人、一起给社区残疾人买菜送菜……在一桩桩实事面前,“党员先行”是我想得最多的字眼。渐渐地,也有党员群众跟在我们后面一起参与铲雪,真正体现了社区大家庭的融合。此时的笑声胜过了心中的千言万语,此时的认可胜过了无数的掌声,此时的默契胜过了嘉奖和鼓励。吴书记在电影中这样说到“我们这一辈人,拼死干他个几十年,就算我们将来享不了福,也要给这些后辈孩子们,留下一个幸福生活”,我们这代人做的事情辛劳与否难道不是为我们身边那些广大的群众,以及我们的后辈们的幸福吗?那个时候,在社区居民和我并肩站在一起,去共同努力的时候,我心中满是温暖,收获了一种新的感觉,我把这个叫做“幸福”。

幸福对我而言,是一种喜悦的升华,也是我自己工作的一种成长,这种幸福不需要太多的鲜花和掌声,不需要太多的褒奖和称赞,只需要绽放在社区美丽的花瓣上 ,只需要洋溢社区群众幸福的脸上,只需要流淌在社区群众暖洋洋的心坎儿里,收纳在我这件党员平凡的外衣下面,我把这个叫做“平凡的幸福”。

我是来自广大基层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员,我平凡,但是我幸福!

谢谢大家!

《春天》读后感3

海子的春天

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春天,一个诗人死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最后一个春天,一位年轻人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的铁轨旁徘徊了很长时间。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年轻教师,他躺在铁轨上,紧挨着轨道,紧握着随身携带的四本书《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带走了年轻人的生命。这位年轻人便是海子。年仅25岁的海子,他曾用自己的名字写下了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但在这个春天,火车的嘶鸣带走了海子,最后一个海子,却没有一个海子复活。

海子不会想到,在他死后,引发了全国性的海子诗歌热潮,而他的死亡,也成为了全国热议的话题。海子的死,颇富争议,有人说,海子是因为练气功走火入魔所致(因为海子生前练过气功);也有说法是其江郎才尽,在创作灵感枯竭之后的自我解脱;更有人将海子死后几个月后发生的政治事件结合在一起。我觉得,与其毫无根据的猜测死亡原因,不如去追寻海子的精神世界,去了解他的内涵,或许就会理解或者读懂他的死了。

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是不会懂得那个时代的精神。初识海子,完全是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自杀前两个月,他写下了这首至今被人广为传诵的名作。简单的一首抒情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雄壮的场面,却透露着海子对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渴望,对世间的祝福。不知为何,这首看似温暖的诗歌,我却看到满是绝望。刚开始读到这首诗时,还不能理解诗人的意思,只觉得这样的画面很美,很舒服。面对着大海,吹着海风、听着海浪声,的确很幸福。可是认真品味,发现自己真的很肤浅。大海之上又如何有“春暖花开”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如同海市蜃楼,虚幻而美好,原来海子是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或许他是在逃避什么,或许是他真的追求隐逸的生活,似乎这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仍然用其博大的胸怀关爱着这个世界。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想,此时的海子应该是不幸福的吧,不然又怎么会把幸福寄托于明天。就像我们慵懒了很长时间,内心空虚,浑身没劲,便对自己说:“明天开始怎样怎样”,我们都不厌其烦的对自己说各种承诺,包括海子,他一样陷入生活的一种惯性,绝望情绪的惯性里,无法走出。他告诉自己要幸福,做个幸福的人,而他所追求的幸福却是简单的喂马、劈柴。海子从小在农村长大,劈柴喂马的事对他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这到底是海子一种恬淡、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还是海子行尸走肉般生活的现实写照。这样的生活在现代人眼中是否会觉得可笑,现在的我们享受物质生活,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以为那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可是,这样的幸福背后又有多少人真的明白“幸福”的含义?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否得到了幸福?海子想要“周游世界”,只是这个世界,是物质世界吗?或许我对这首诗理解不够深入,参杂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但我认为这样的世界应该是诗人的精神世界吧。畅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不被世俗的纷纷扰扰所打扰,我想“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他告诉自己“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希望能把自己那如同闪电般的幸福与世人分享,希望所有人都能幸福,这种大而无私的爱已超出了一己的狭隘,让世界充满温暖,充满爱。“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诗人已经迫不及待要告诉所有人他多么的幸福。其实不然,“幸福的闪电”,什么是闪电?在天空中一闪而过的,那是闪电,在夜空中发出的光芒仅仅是一瞬。由此推断,诗人真的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幸福感只是一闪而过罢了。但海子还是愿意告诉每一个人,因为,他希望人们看到他的幸福,也会感到幸福。

他给山、给河取温暖的名字,他给陌生人由衷的祝福,祝福陌生人能有灿烂的前程,他向世间有情人祝福能终成眷属。这是多么积极昂扬的情感,可是为什么他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什么要给山河取温暖的名字,难道在他心中,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原本都是冰冷的?为什么在他把所有的爱留给世人,而自己却依旧只愿生活在那只属于自己的世界?为什么在这样幸福温暖的外表下,却藏着一个脆弱、冷涩、无奈的灵魂?

海子祝福了全世界,却自己面朝大海,背对着春天朝气蓬勃的大地。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切都生机勃勃,充满朝气,所以人都摩拳擦掌准备在新的一年好好奋斗。而海子,只愿面朝大海。我认为海子笔下的春暖花开,正是他精神世界的理想形态,他认为理想的世界是人人都幸福的,人们不用关心粮食和蔬菜,不用关心住房,能和亲人在一起,陌生人互相关心,有情人终成眷属。海子是博爱的,他祝福了全世界。我不懂他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悲伤、寂寞、难过,但他给陌生人的祝福去温暖了我的心,让我懂的了他的爱与祝福。海子走了,却把温暖与爱留了下来,把祝福留了下来。希望他的祝福能被传递下去,传遍世间,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幸福。

海子的一生都与春天结缘,他在春天里来,又在春天里去。短短的一生都在追随“春天”的理想王国。就如海子的短诗《春天》,“你”的到来让一切都美好起来。“你迎面走来/冰消雪融/你迎面走来/大地微微颤栗”大多数人都认为,“你”指的上帝耶稣,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但我还是固执的认为“你”是春天,是神性的光辉,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海子的乌托邦?。海子赞颂“春天”带来的生机,“冰消雪融”“大地微微颤栗”,虽然仅仅消融了积雪,开化了土壤。但“春天”的到来始终留下了痕迹,海子梦寐以求的理想王国正在靠近,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美好,尽管“你为什么更加惆怅”,“春天”的到来,让这块经历了无数忧患的土地“微微颤栗”,这块饱经风霜的大地因不认识“春天”而有点不良反应。“白雪抱你远去/全凭风声默默流逝/春天啊/春天是我的品质”,海子认为“春天”的到来使他的灵魂得到蜕变,美好品质慢慢的形成。海子已离不开“春天”。

海子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全诗弥漫着海子绝望的情绪,海子用他的名字入诗,写出了他最真实的内心。写完这首诗后的两周,海子便离开人世了。读这首诗,开篇便被震撼到了,“春天,十个海子/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对!海子在怒吼。春天,是海子精神世界的理想状态,是海子笔下“光明的景色”,而分裂的十个海子,在海子理想的世界中嘲笑现实中“野蛮而悲伤的海子”。海子在嘲笑自己,嘲笑在理想世界之外寂寞的自己。海子对“春天”的向往可见一斑,但却不能前往“春天”,这是一种醒着的痛苦。 “春天”作为一种理想境界,一直是海子所追求的,而海子却说自己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处于“春天”外的海子,现实困境中“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的海子。春天和冬天是相对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海子感到悲伤、无奈。这种强烈的反差,春与冬,理想与现实,一次次的切换,海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这“被劈开的疼痛”或许只是海子自己知道。

那么,海子离春天有多远?其实不远!从诗人海子到诗的海子,从梦想到精神,海子在春天离去,他拥抱春天,将春天带入另一个世界完全占用,海子是个伟大的诗人,他用诗人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4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