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读后感

| HT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读后感1

最近这段时间,我品读了陈明华、林益生主编的《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这本书,觉得它是一本教学理论较强的好教材,读后再把笔记重新整理了一翻。这本书让我及时地了解新课程标准,数学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重要的理论知识,真是受益匪浅。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让我今后的工作更有底气。

这本书共设计了五章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写了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数学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新课程的评价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内容结构合理,清晰明了,将有关的概念阐述得很细致,重要的教学理论依据与具体的案例分析相结合,让读者感觉到亲临课堂教学一样,理论联系实际,很容易理解。

例如,第一章从数学大纲到数学课程标准,让我了解了我国初中数学课程的历史,我国现行数学课程和教材存在的的主要问题,以及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大纲的区别于联系。便于我驾驭教材,知道知识点需要掌握的程度,充分利用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第二章数学新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基本理念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指导我们建立新的数学课程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观、学生建立新的学习观。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标准,通过学习,让我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1、学生为什么学数学;

2、学生应当学那些数学;

3、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

以及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标准分为数与代数内容标准和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数与代数是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经典内容,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代数部分相比,新课程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

第四章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学习,使我知道数学新课程对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为我在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同时,让我明白了教学实施程序有了新的改变:呈现问题情境————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学生交流结果和过程,达成深层理解————促进知识的应用一整合。

数学读后感2

数学——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从我们被赋予生存的能力开始就附随在我们身上,伴随一生。然而对于数学,你又了解多少呢?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徘徊在四则运算之间,那是为了他们的生计吧。更多像我们这般的学生是为了应付那烦琐的考试吧。

记得读此书的开端,有一个问题震撼了我——为什么要学数学?书中的朋友们的回答很合理,“我需要这门科的学分才能毕业;数学能协助我管理私人财务;数学对我将来的工作会有帮助,诸如此类。可是,都没有命中目标——兴趣。可能你会笑,这多么虚伪啊!如果我们谈论的是音乐或美术,就会很自然了。

其实,数学和音乐、美术一样,都能为我们的人生添加意义,增加深度,使生活更多姿多彩,一直延伸到迟暮之年。而当今的人们,一直在四种错误的迷思中走不出来:一、数学枯燥无味;二、数学尽是写刻板的大胡子老头,与现实脱节;三、世界上共有两类人:一类是懂得数学的人,一类是像你我这些不懂数学的人;四、女性缺乏数学头脑,不过反正她们也不需要。事实上数学是科学使用的语言,是工业和商业的伟大工具,同时,数学不但是学生有超高的能力解决困难的现实问题,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宇宙如何运行,数学是直接而即时的喜悦之源,所以数学观念的本身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

真正地学习数学并不是使自己变为一个做题的机器,而是清楚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和文明。在读完此书后,让我对数学的神奇进化不得不惊讶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他们就已经从日月更替时光流逝中感受到了神秘的无形的存在。就算还无法描述与记录下来,他们也已经直觉地把数学运用在与自然的生存斗争里。所以数学与其他一切哲学不同,它伴随着人类来到这个世上,即使你从心底排斥它,却摆脱不掉它。数学不是纯粹的科学,它已经从骨髓里跟我们融为一体了。

数学读后感3

在盲人数学家欧拉、诗人数学家谷超豪、第一位女数学家希帕蒂娅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面前,我还是认为数学五子小高斯最让我们喜欢、敬佩。

高斯出生于一个贫穷人家,很小的时候他就有了惊人的数学天赋。在他三岁时就发现了父亲的计算错误。

其中,小高斯在一堂数学课中的举动,让我深深不忘。一天,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数学题:1+2+3+……+97+98+99+100等于多少?高斯并没有像同学那样一个数加一个数地运算,而是细心地观察着每个数,他发现1+100=101、2+99=101、……,就这样他发现一百个数可以分为两个数一组,一共有50组,50个101相乘=5050,答案就出来了。小高斯高兴地跑到老师身旁,说“我算出来了”,老师头也不抬地说“去去去,你错了!小高斯又说:“我想我是对了”,老师抬头瞧了一眼,才发现小高斯的答案果然是正确的,老师惊呆了,连自己都算了很久,一个学生才算了半个小时,不愧是数学天才呀!

通过高斯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当我们遇见数学难题时,需要勤思考、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解题规律。

数学读后感4

从语文教师转到数学教师已有两年,原以为数学要比语文好教,心里老是想着:小学的数学就那么点东西,有什么难?只要多做多练学生的成绩还怕上不去吗?然而,通过两年多的教学,我发现,简简单单的数学教起来其实真的不简单。在我看来简单的计算,一些学生就是总爱出错,有些简单的问题,总要课后一遍又一遍的讲。我感到自己对于如何有效的教好数学总是有些力不从心,带着困苦,一本《简单教数学》,一本充满了一个特级教师教学智慧的书,吸引了我,也让混沌困苦的我顿觉开朗许多。

“教得简单,学得轻松”是此书作者戴曙光老师所追求的的理想目标。我想这也是我们广大数学老师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简单的一句话里面装的是大大的学问。下面从三方面纪录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目标把握。

前几年上了一堂公开课,教研员点评前的第一句话是问我“这节课你要教什么”。然后她说,如果你对这节课要教什么也不清楚,这节课也就失败了。教研员是要我们明确“教什么”与“怎么教”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与书中戴老师提到的大致一样。“教什么”具体而言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如果定偏了,直接影响“怎么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重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此,教学目标要定得准、定的具体。用什么方法、采取几个步骤掌握新知,怎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忌空洞、华而不实。书中提到的的许多例子如“乘法的估算”、“分数的混合运算”、“数学广角——集合思想”等做了详细的说明,把握正确的目标才有正确的教学方法。

二、媒体选择

现代化教学媒体(一般指课件)进入课堂,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堂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教师们慢慢地依赖上了课件,学生也慢慢地离不开课件的演示了。

确实,回想自己的教学实际,很多时候常常图方便,用“智乐园”(一种现成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代替了自己的讲解以及符合本班实际的教学设计,也有为节约课堂时间,用课件中的动画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现在想想,学生看课件的时候个个兴趣盎然,真正做作业的时候又无精打采,错题百出,学生到底喜欢的是课件还是数学本身?

课堂教学不能被课件捆绑,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能被课件演示取代,教师的示范、板书还得货真价实。教学课件应该用在关键处,在材料呈现时用课件,可以节约时间;学生操作后用课件作总结性演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但过于强调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可能会影响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化进程。其次,过多地依赖课件,容易被课件捆绑,使得每一个环节都得按设计好的进行。再者,过多地使用课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孩子的视力。

三、作业布置。

回想自己的日常教学,有时候我常常会为今天需要布置什么作业而烦恼。听起来似乎幼稚,但实际上真实存在,很多时候布置作业是出于一种任务,不布置作业感觉说不过去,让学生太轻松了,不布置作业家长可能又会有意见,“这个老师怎么这么不负责任,连作业也没有”。

对于这一困惑,戴老师在书中有关作业的认识及方法对我理清混乱的思路非常有帮助。戴老师在书中讲到,过多的课外作业至少伤害了两类学生:一类是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做课外作业相当于重复课堂练习;另一类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都没学会,课外自然就不会做作业了,于是就想着法子混,教师们往往将之归罪与他们懒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类学生慢慢地会对学科失去兴趣,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重复地操作。一旦学生对某一门学科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空谈。

所以,我在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多的,没有必要的,重复性的作业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对教学的“污染”,对学生没有好处,对老师更没有好处:作业越多,批改时间越长。批改时间长,就占用了老师大量的休息时间,备课时间,研究反思的时间,最终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看来教师做好教学的“环保工作”是多么重要。再来看戴老师是怎么做好“环保工作”的。

戴老师每天最多花20分钟的时间来批改学生的作业。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原来戴老师布置的作业本身就少。作业少不是老师不负责任,是因为大部分作业在课内都完成了。在他看来,如果一节课上学生没有一段时间安静学习,这节课的质量就会令人感?讲话病Q生独立作业的时间,是老师了解学生的最好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可以做两件事:一是辅导班里的几个学困生,因为课内辅导比课外辅导要好;而是面批先做完的作业,面批比课后批改要好。大部分作业在课内完成了,学生课后的作业就少了,老师课后批改的时间就短了。反过来,教师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把教材读透些,设计到位些,提问精确些,组织严密些,又给学生节省出不少课堂中独立作业的时间?/p>

简单的课堂真实,朴实,扎实,实实在在,没有过多的华丽色彩,没有过多的热热闹闹。书中值得我思考、借鉴、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简单的课堂看似简单,却有内涵;看似简单,却有韵味;看似简单,却不简单。

数学读后感5

《数学与猜想》这是美国G·波利亚写的,由李心灿翻译而来的一本书。书的英文名字叫做《Mathematics·and·plausible·reasoning》,也可以译作《数学与合情推理》,译者为了更加通俗一点直接是把本书译作《数学与猜想》,当然合情推理本质就是猜想。这是第一次看这本书,全书不仅涉及到了数学的很多方面,同时还有部分物理数学,古今中外,旁征博引,通俗易懂。

读了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两个启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归纳的态度,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合情推理。

先来说说归纳的态度。因为这种非常独特、不同一般的态度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习,甚至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帮助。在归纳的态度中,有三点比较重要:第一,我们应当随时准备修正我们的任何一个信念;第二,如果有一种理由非使我们改变信念不可,我们就应当改变这一信念;第三,如果没有某种充分的理由,我们不应当轻率地改变一个信念。

数学读后感6

《走进教育数学》讲述了为什么是教育数学而不是数学教育?数学教育要靠数学科学提供材料。对材料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使之形成教材,是数学教育的任务。但是,数学教育不承担数学上的创造工作。为了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式的整理,提供适于教学法加工的材料,往往需要数学上的创新。这属于教育数学的任务。

读了《走进教育数学》,我才似乎弄懂了教育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区别,简单来说,教育数学是专门为数学教育服务的,是为了搞好数学教育开展的对数学的再次优化和改造。

从欧几里得到布尔巴基,他们是站在数学发展前沿从事再创造活动的。到了今天,在中小学和大学课堂上,面对着欧几里得、柯西这些大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我们似乎是在数学的大后方。在大后方,除了"教学法加工"之外,是不是无事可做了呢?如果无事可做,"教育数学"在中小学到大学这一广阔领域,岂不是没有立足之地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前辈大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并非尽善尽美。在中学到大学的数学课程中,存在着公认的难点。如何处理这些难点,一直被认为是数学教育的任务。这些难点,说明了前辈大师们的工作尚有缺陷。指出这些缺陷,从数学上而不是从教育学上加以再创造,正是当前教育数学的任务之一。

《走进教育数学》一书的主编是张景中院士,张景中院士是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由他创立的不讲数学理论只讲数学思想,用日常生活中的浅显事例,向青少年学生普及数学的创作手法,是我国数学科普创作的一大飞跃。

张景中院士的经历很不简单。他是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新疆时做过中学老师、在中国科技大学教过少年班、担任过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教练……正是他深厚的数学功底加上这份传奇的经历,使他成为最了解、最关心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著名数学家之一,并与数学科普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数学读后感7

读了《快乐数学》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一直没有离开过数学的陪伴。

学习了数字,我认识了时间和标识;学习了四则运算,我能够自己买东西和独立思考;学习了好玩的数学游戏,我再也没有了无聊的烦恼。现在《快乐数学》又告诉了我什么是“5千米生活圈”、如何来“知识创造财富”,另外也给我带来了神奇的回文数、卡普卡雷数……这些奇妙的“数”让计算变得更简单,让生活变得更方便。

数学真的好奇妙,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成为好伙伴!

数学读后感8

最近,又一次捧起了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以“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育观”、“走进课堂”几个版块,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尽管在这之前对她的教学艺术和人生经历已经略知一二,但仍然觉得这本书常读常新、爱不释手。

反思起来,我之所以爱读这本书,可能有这样的三个原因:首先,让我惊叹的是她的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其次,让我仰慕的是吴正宪老师的成功。多本书籍出版,教改文章常见于教育教学报刊上;不断应邀讲学、作报告,每场报告都引起强烈反响;曾登上国际数学研讨会的讲台宣读论文……这些成就都是教师的最高荣誉,其中任何一点都让我钦佩。最后,让我深思的是吴正宪的经历。她从名师到教研员,多年如一日地躬身而行,工作仅仅十年就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她16岁就开始教书,仅仅中学毕业,更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只是通过自己默默地耕耘,虚心地讨教,才换来了今天的丰硕的成果。她的经历激发了我,使我产生了奋斗的激情。

吴正宪的成长经历,启迪了我关于名师的成长条件思考,下面总结以下几点:

一、

热爱是前提

吴正宪在多年前的一篇日记中写到:“我懂得,竭诚为社会工作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会将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奉献给我所热爱的事业和生活。”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吴正宪历尽角色、地位的多重转变,始终不移地按照自己做人、为师的准则去生活。其实,名师和所有教师一样,都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所不同的是他们能够做到苦中有乐。他们真是“累,并快乐着”,体验着一种神圣的幸福感。吴正宪说:“我一上讲台,就融入了学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学之中,其他一切便都忘记了。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打动了,学习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所深深吸引。”正是这份热爱,让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创造了唯美的课堂,让吴老师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二、

实践是基础

所有优秀教师的成功,无一例外地来自长期、扎实的教育实践。吴正宪曾这样说,“在漫漫教学生涯的长河中,我曾经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努力,没有放弃过追求。在三十年的教育教学之路上,我一直在全身心地投入和探索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她有多年的教研、科研实践经验,80年代初期,教育界片面追求升学率形成“大潮”,“题海战术”到处可见,作业堆积如山,学生负担很重,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面对这种现状,吴正宪经过认真思考,决心努力探索一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她开始了“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她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方法、百折不挠的工作毅力,大胆改革实践。她从教材到教法,从学法到考法,进行了整体性教改实验。她不增加课时、不上早晚自习,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五、六年级两年的教学任务,并提前一年参加了全区小学毕业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应届毕业生的成绩。她辅导的学生,连续多年累计30多名学生在区、市级数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曾有3名学生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她有丰富的教研实践经验,为了提高教研工作质量,优质为基层服务,她做了大量工作。她创造了多种教研活动形式,还亲自为老师们上研究课,她的教研活动深受教师们的欢迎,老师们称她是实践型、研究型、学者型、服务型的教研员。正是这些实践,成就了她的理想,人们都说,在学校,吴正宪是一个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教师;在教研室吴正宪是一个受学校和教师们欢迎的教研员。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植根于多年的教学实践。

三、

学习是保证

大量的阅读,勤奋的学习,为成就今天的一代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打下了厚重的伏笔。1970年7月,未满16周岁的吴正宪从北京108中学初中毕业。在学校就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吴正宪,因为班主任老师的全力推荐,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为了弥补自己学历低的不足,尽早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小小年纪的吴正宪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当时《人民教育》发表的329道小学教师自测题,她只用几个晚上便全部完成了。她还精心整理了《小题库》、《难题辨析》、《思维训练》、《趣味数学》、《教海拾贝》等二十余本学习笔记。就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攻下了第一关——教材关。接下来,她师从特级教师刘梦湘、马芯兰,开始了对数学教学本质的探究,攻下了第二关——教法关。更为重要的是,她阅读了大量书籍,从日本山内光哉教授编著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林崇德先生编著的《智力发展与教学学习》,到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完成了第三关——学生关。多年来,吴正宪几十年如一日,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正是这些,为她提高数学素养奠定了基础。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善于学习,才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四、

反思是关键

吴正宪在顽强、自觉学习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反思,通过思考,她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很欣赏吴老师有关思考的论述,她说“多年的教改实践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她还说“在众多学术研究成果面前,在繁杂的教育信息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汲取过滤。学习百家之长,博众家之采,结合自己实际创出特色”。这就是名师的反思,既要勤思、还要具有理性的批判精神,做到善思。人类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批判史,在批判中否定,在批判中更新,在批判中进步。作为教师思想的引领者——名师,固然要继承和借鉴,但更要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不唯书,不唯上,也不满足于别人已得的结论,敢于、善于怀疑和批判,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综合、归纳,以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就要做一部时时处于反思状态的发动机,成就自己,启发别人,这就是名师的价值。

人们常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任何一名教研员都不希望本区域的教师甘于平凡,掩卷而思,我想对自己说,也想对教师说:请为热爱工作的火焰加柴,请对你工作的环境心存感激,因为是它造就了你或即将造就你;请为教学实践辛勤付出,请你珍惜每节课、每次活动,因为它是你事业的出发点也是目的地所在;请为学习的脚步搭台,请你利用环境、把握机遇,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因为是它让你战胜自我,超越别人;请为反思喝彩,请你永远不要无视属于你的思考的权利,因为教育的真谛是发展与生成,没有可以再现的同一课堂,没有可以重复的生命历程,没有可以简单模仿的一招一式,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才能缔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成就自己的辉煌。

数学读后感9

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这本书中,吴正宪老师说过:好课不是靠说出来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来的,好教师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所以说看到这本书,我爱不释手,虽说平时的工作很多,没大有时间读书,但是每个星期都拿出一点时间,看看这本书,然后写写读书笔记。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经,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是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教师是新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是否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将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在课堂中更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过程,面对生成的内容,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发现自己上课时提问的问题比较碎,没有条理性、层次性,这样显得重点不突出。书中指出: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提问,使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追问使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为了解学生需求而提问,让学生产生学习愿望;通过反问与追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这里的学问虽然我不能很快就能学会,但是我知道了在课堂中的提问、理答要从学生出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教学中慢慢体会出其中的学问。

读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细细体会,数学教师应当努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妙,在探索中除了学会数学知识,还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智慧的思维和完善的人格,让数学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积蓄学生能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数学读后感10

在这暑假里我再次阅读了《趣味数学》这本书,这次比上次读得更详细了,让我更深刻理解了这些知识。现在让我来再次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有七个大题,分别是:漫游数字王国、看图72变、让人眼光的度量衡、做个理财小专家、学位合理安排时间、关于可能性的生活测试、大话数学。

我觉得第四章做个理财小专家,为你生活买单说得很好,主人公多多在吃饭的时候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浪费行为。而且她在睡觉时也开着灯,开灯睡觉不仅仅是浪费,而且对眼睛也不好。还有她在刷牙时也浪费水,像她这种浪费行为是不可取的。

数学是一门宝贵的学科,学好它不仅算好数,还可以为生活带来奇妙的乐趣,在生活中还能改变生活质量节约能源。同时能我们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数学读后感11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是《马小跳玩数学》。

今天我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如何分袜子。故事讲的是马小跳遇到了一个数学难题两个商人合伙买了一箱袜子,白色的袜子50双,黑色的袜子也是50双。他们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大雨,在凉亭里躲雨,等到了天黑。这时他们准备分袜子,因为天黑四周又没有灯,看不清袜子的颜色,不好分。最后商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两人各自拿走了25双白袜子和25双黑袜子。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分的吗?

看了这道题,马小跳想了很久也没有答案,于是他去找安琪商量。安琪看了以后有了答案:把每双袜子都拆开,一人分一支,每人就可以分到50只白袜子和50只黑袜子,由于袜子不分左右脚,所以两只颜色一样的袜子就可以凑成一双,这样每个商人就都分到了25双白袜子和25双黑袜子。

我觉得马小跳他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我要向他们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要多想想,做不出来去问别人,这样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数学读后感12

利用暑假充足的时间,我自学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本书都是通过案例来呈现,使得教学的“有效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扩展性。有效教学的构成元素有以下几点:一、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三、确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四、设计“的教学才能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而最根本的要素则是前面两点。

通读了整本书,我才发现这个公式总结的是多么的精辟,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先说数学本质。

这本书的前三篇分别从“对自然数的意义与‘十进位值制’”“方程的初步认识与代数思维”“减法的意义与减法模型”等十多个章节阐述了这些数学概念、数学技能背后的数学本质。

那到底什么是数学学科本质呢?

书中指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美的鉴赏;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

把握数学本质真这么重要吗?

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9-4=5”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男孩介绍:“我本来有9支铅笔,借给同桌4支,问我还剩几支铅笔?”立刻有小女孩反对:“怎么还是9-4=5,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男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水果,我的是铅笔,铅笔不等于水果。”小女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9-4=5,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师可能会简单地回答:“这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需要重复写在黑板上了。”然而,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减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减法其实是一种解决特定问题的数学模型。

因此,这位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能想出另外一个例子,用5-2=3来表示吗?”学生们开始思考并互相交流。他们发现,有些事情发生在停车场,而有些则发生在教室里;有些是摘花的情景,而有些则是关于铅笔的。尽管这些事件看起来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可以用5-2=3这个算式来表示。孩子们由此得出了一个重要的领悟:虽然事件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他们感叹算式的神奇之处。

学生能够获得这样的领悟,这是教学最出色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在有效地引导“生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这取决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

那如何追问数学本质?

那就需要我们追问“3w”,即:为什么(why)学习这些内容?所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是什么(what)?所学习的内容怎么应用即与已经会了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how)?

二、除了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也很重要。

在我上课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提前准备好了教案,以为学生们能够很好地理解。然而有时候我讲得非常生动,但是学生们却显得不耐烦;有时候我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却觉得很困难;同样的教学设计,一个班的上课非常顺利,而另一个班的课堂却非常混乱。

看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编内容,我明白了,或许这都是因为我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除了书中的一些案例,我自己在去年就曾尝试过一次课前调研。那是《认识人民币》的一节课,由于不了解他们对人民币的原有经验,我拉个几个学生随机访谈。调研结果与我原先对学生的设想相差极大,我了解到他们没有太多用钱的经验,而我原先的设想太高估他们了。

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非也。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对所教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可以用调查问卷法,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以及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

如果我能坚持做到这一些,相信上面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中会越来越少的出现。

当然,以上都是我从书中得到的一些知识。有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套用引言中的式子,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新式子——理论+实践=经验。希望我能真正将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我的经验!

数学读后感13

《奇妙的数王国》——我一下子被书名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我带着好奇心和满脑子的问号,走进了数王国,看看这里究竟有多奇妙?

小华和小强兄弟俩来到了整数王国,在这里他们帮零国王阻止了偶数军团和奇数军团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告诉他们偶数加1变成了奇数,奇数加1变成了偶数,他们之间应该像亲密的兄弟一样,永不争斗;小数王国的首都小数城发生了大地震,哥俩帮助受伤的小数臣民们治好了伤,零国王带着救援物资帮助0。1国王重建小数城。为了把小数城建设得既美观又结实,大家绞尽脑汁,最后一致决定,房顶修成三角形,房屋、门窗修成黄金长方形,一座漂亮的小数城重新耸立起来,0。1国王感激涕零;小华和小强又来到分数王国,当起了调解员,告诉大家假分数和真分数,都是分数王国的成员,大家今后不要再争下去了……

数王国真的是太奇妙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在李毓佩爷爷的笔下,是那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现在看那些形形色色的数字和符号,好像不再那么令人头疼,在我眼里,它们变成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唱起了欢快的歌。读了这本书,让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我们要用快乐的方式去学习,这样数学才会带给我们快乐,学习起来也就易如反掌。

想要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吗?这本书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品读哟!

数学读后感14

读有关数学的书籍与读文学创作作品的区别是,前者作者的语言直白通透,没有那些艺术的修饰,于是给我的感受也是直接的,不似文学作品经过细细雕刻的艺术加工后的美感,让我只朦朦胧胧地对其的"美"进行享受。

——陆妤雯,进才中学20xx级10班

老实说,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这本书大约只看到一半。但是阅读的感受颇多,怕自己会淡忘这种感受,于是迫不及待地想提笔写下来。必须承认这是我在补作业期间抽出时间读的数学书,但很快任务型阅读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挤出的几个小时去阅读这样一本书让我觉得非常值得。所以即使我目前只阅读了一半,我却能肯定这几乎是从小到大以来写过这么多篇读后感中,真正完全写"感受"的一篇,因为有真切所感,所以有叙述的欲望。

《数学魔法》是我第一部真正用心去看的数学书籍。读有关数学的书籍与读文学创作作品的区别是,前者作者的语言直白通透,没有那些艺术的修饰,于是给我的感受也是直接的,不似文学作品经过细细雕刻的艺术加工后的美感,让我只朦朦胧胧地对其的"美"进行享受。

第一章——数字是怎么来的?简单说来,这一章就是对数学的产生以及原始的发展作介绍。有些东西我已在BBC数学纪录片中看过,但文字与视频的区别在于,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多。以前说到数学与文学,我开脑洞想象的时候,总觉得数学常常是和现代科技联系到一起的,我能很容易地想到它在现代实验室里发挥了多大作用;而对于文学,我则轻而易举地联想到古朴,觉得这两个字读起来就像是有厚重的历史性。但这种联想今天被打破了。作者一点一点把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以及古希腊人对数学的摸索细细写出来,我看到书中呈现的,今时看来晦涩不通的,在那时却至关重要的数学符号,我想到的是古代人类在甲板、在沙地上用粗糙的工具刻下这些最原始数学的画面。那些符号,仿佛也带来风沙里风尘仆仆的意味。作者随着时间的推进,以介绍几位古代著名数学家的形式把数学的历史与发展娓娓道来。这种写法让我不由想起另一本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这两本书在这一部分的写法十分相似,都是让我追溯到古代去对古人的智慧一探究竟。我脑中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穿着粗糙的古人,嘴里说着生涩的文字,时而在地上写画数学符号,时而抬头望着苍穹思考着至今无人知晓答案的哲学问题。他们对这个还有太多未知的世界感到神秘而好奇,到处充斥着对了解周围一切的渴望。这样一想,文学、数学、哲学好似都能融合在一起,从人类诞生初时就一直被探索着的奥秘,他们的奇妙都是从古时便为人开启,并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未来。

第二章着重介绍了古希腊的贡献。我对其中一句句子印象极深:对古希腊人而言,数学理念的趣味并不是来自它的有用与否。这本书里的许多句子我都能记忆住,它们不是名句,并不能帮助我在语文写作中获得高分,而只是因为对我触动很深,于是记住了。这种触动就如同文艺青年阅读到感人肺腑的词句诗作而忍不住去记忆,如同古希腊人被数学巧妙而神秘的特点吸引住而不断探索。这种欣赏、触动、乐趣不是因为有用或者出于功利的目的而发生,只是遵循了心中对"美"的渴望的本能。那个时期提出许多问题至今无法解决,书的作者着重写了其一:一条线究竟是有很多而据有大小的点组合起来,还是由无穷多个没有大小的点组成。两种说法似乎都对,仔细研究又好像都不对,究竟有没有更妥帖的答案,至今不得而知。这种神秘感如同哲学著名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没人能说自己给出的是绝对正确的答案。也许永远都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数学与哲学此刻仿佛又融合了,这种思考不需要有太多的基础知识,古人就是从发明或发现已有理念中思考出了无数问题,而后来为我们所敬仰赞叹的充斥着各种基础理念与符号的数学,也是由这种基础开始建立的。

第三章——数字要证明什么?我欣喜地在这一章中看到,作者介绍的一种严谨的、"专业数学家"所用的证明方法,赫然是完全归纳法。这种方法古时就为人所用,而我们在现代又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仿佛是把我们现在认知的数学,与古代的数学架构起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一窥从前数学的神秘。这么看来,一直为我们所吐槽"不是真正数学"的应试教育下的数学,仍有它的可取之处。记得当初天天写几乎一模一样的格式句型对作业本上一道道证明题写下完全归纳法,我们总说"要写的字太多"、"这都是一个套路嘛";如果按照书中作者的话来理解:使用这这种方法的才是"专业数学家",而不完全归纳是"业余数学家"采用的——那我们如此操练的时候,不是正成为"专业数学家"的时候吗?想想还有点小激动XD.作者还写到这样一处:费马是史上很著名的一位业余数学家。因为其费马大定理只能证明前五个数为素数,第六个数竟产生了合数。这正是建立于没有严谨证明的基础之上。证明并非是"套路",它可以说是数学中最基础的一环之一。我们说数学美在它的严谨性,而证明就是演绎它严谨性最常用的方法。

……

《数学魔法》介绍了许多有关数学的东西:名人也好,发展也好,一些定理也好,证明也好;我几乎没多久就会忘。就像《苏菲的世界》把哲学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呈现出来,于我而言,这本初中时代读过的书,其中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我唯一记得的就是阅读这两本书的感受。在阅读时直白通透的欣喜,甚至说是"刷新了三观",就让我觉得阅读它们是值得的,这种感受弥足珍贵。

这篇读后感很多东西基本就是我在阅读时脑中迸发出的念头。我一五一十地把它们记述下来,作为我很重要的记忆之一。这种读后感对别人来说也许价值不大,因为每个人阅读的感受不同;但对于我自己,它就是让未来的我与此刻的我产生共鸣的绝佳钥匙。我很感谢写读后感这个机会,否则即使我感受再多,也不一定会想到记下来呢。

数学读后感15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让我记忆最深,也最喜欢的是《数学公主探案记》。这本书的作者是俞月林,笔名叫跳跳鱼,他写过许多本以狐小妹为主人公的童话书,如《神机妙算狐小妹》、《千伶百俐胡小妹》……并获得了“狐狸爸爸”的美誉。

《数学公主探案记》这本书内容不但丰富有趣,而且还能从里面学到数学知识,对于数学较差的小朋友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美丽的数学公主——狐小妹。它是古智慧国赫赫有名的数学女王的后代,他头脑灵活、性格勇敢,并用数学知识将许多凶残狡猾的罪犯绳之以法,所以大家都亲切的叫她“数学公主”。

读完整本书,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回味无穷。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全体师生前往万果山秋游,半路飞机出现了故障,被迫降落在一座小岛上,大家被空姐孔雀小姐故意带进了岛上的狮王殿中,好在狐小妹凭自己的数学知识,通过层层考验,帮助全体师生逃离出危险的狮王殿。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论检查的重要性。狗大宝考试的时候,把“<”号填成了“>”号,被扣了两分,最后成绩排在了班级倒数。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每次考试前,妈妈都会提醒我,做完试卷有时间一定要检查,我嘴上答应着,可心里却不以为然。等卷子发下来,我傻眼了,解题思路是对的,可是却把题目中的数字抄错了,我懊恼万分又十分惭愧。如果当时听了妈妈的话,认真检查一遍,就不会白白的丢分了,我真像书中的“狗大宝”啊!不过狗大宝最后学会了狐小妹教他的检查方法,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以后,我也要养成认真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这真是一本精彩绝伦的好书!它让我得到了很多启发,还让我明白了遇到事情不要慌张,要像狐小妹一样运用所学的知识勇敢地面对危险。

25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