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读后感1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题记
在未看《活着》之前,我也听过同鞋说过这本小说,同鞋说看这本书时很压抑。
后来我拿到了这本书,黑色的封面,薄薄的一本,却为余华带来了巨大的声誉。美国如此评论道:"《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和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
《活着》所叙说的是一个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故事,初读时会让人觉得十分戏剧化,而实际上并非这样,《活着》里很少有煽情的情节,更多的是用萍淡的笔触来如实的向我们转达那一个又一个悲剧。
故事是围绕着福贵的一世而崭开的,一开始的他家财万贯,过着悠然自得,人人都羡幕的生活。可是一开始的福贵不懂珍惜,去赌去嫖,终于败完了全部家产,而《活着》也正式开始了。先是父亲的去世,母亲的去世,然后是儿子有庆,女儿凤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结果是外孙苦根。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没了,结果仅有一头老牛陪着他。
而我却敬佩着福贵,当一个人经历活着的种种磨难之后,他还能乐光的活下去,那么他正是一名不平凡的英雄,这使得他可以背负起接连而至的打击,拥有着对抗挫折的勇气。当苦难终于过去,福贵依然乐光的活着。
全文中我感触最深的正是对于有庆的死,因为权贵的势力,有庆失血过多"脑代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慌了的那人第一时间叫来了医师,医师一样轻描淡写的回应道"心跳都没了"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没有任何人实施任何针对有庆的抢救措施,有庆年少的生命就如此如汤沃雪的断送了。医务人员此时全部的关注力都只集中在产房里面难产的县长的女人身上,没有人对普通孩子有庆拨出丝亳的关心。
福贵不敢告诉老婆有庆已经死了,就自己一个人把他埋在土里,直到后来老婆发觉了。
《活着》里面每个人的死都让人感到无力,明明这么做他/她就可以活下去,为什么啊!遗憾后来谁也没有活下来,活下来的仅有幸运又倒霉的福贵。
小说的收关老人的故事讲完了,他和牛渐渐远去,炊烟在田野的乡间里袅袅昇起,黄昏一会即逝,象征着福贵老人片晌而又屈折的一世即将走到尽头,可我们不必感到悲伤,每个人片晌的一世中总会有许多苦难,但这些苦难终会过去,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正是最重要的事。
《活着》读后感2
第一次接触《活着》这本小说,是在今年暑假。那时我看完书,百感交集,顿时觉得余华过于残忍,他就这么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死去,只剩福贵一人。我读《活着》,思考了"何为活着""为谁而活""活得幸福""活出色彩"四个问题。下面就衣次道来。
何为活着
福贵原本是个富家少爷,后因嫖赌输光家当,面临亲人的不离不弃,他顿时悔悟。然而造化弄人,他的老婆得病而死,儿子被害致死,女儿难产身亡,女婿事故死亡,结果孙子也不幸夭亡。这悲剧连续不断地发生,独留命大的福贵一人活着。
人有悲欢漓和,月有阴晴圆缺。人啊,从你拥有生命的那刻起,你就必须活下去,去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为了活着而活着。
为谁而活
看完《活着》,我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看着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我"却束手无策,徒留自己孤零零地活着。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福贵,我会不会选择继续活着。我经常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但我总不能得到答案,借用书上的话:"人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当今社会,有太多的人一世只为追名逐利,为了钱与权,他们不惜互相残杀,不择手段;也有太多人杞人忧天,埋怨命运的不公,对人生不抱希望,选择了断生命。而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珍惜的,人必须明白为谁而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得幸福
何为幸福?对《活着》中的福贵而言,一家人开高兴心地生活,哪怕天天山珍海味,也是幸福。从前的我老是认为家庭物质富裕,譬如住上豪宅、开上名车,饭桌上即使没有粗茶淡饭,也得有鱼肉鸡鸭才有幸福可言。读完《活着》想想,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实在过于肤浅。
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我才发现自己一直被幸福包拥着。每天一家人其乐滋滋地围着圆桌吃饭,何尝不是幸福?课后同学们一起妙语横生,又何尝不是幸福?原来,我一直拥有幸福,活得很幸福啊。
活出色彩
一个人活着,应该活出生命的价值。《活着》中福贵面临家庭的变故,选择贫困潦倒地过完一世。如此的小说结局是我倍感惋惜的当我们面临挫折,只要一线生机尚存,我们都不应言败,而要重拾斗志,与命运坎坷抗争。
活着正是一切,活着正是任务,活着无需理由,因为活着本身正是一种理由。记住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而坚强活着,活得幸福,活出色彩!
《活着》读后感3
主人公福贵在连续不断的重大打击下,我们没有看到他呼天抢地、哭哭啼啼,风雨过后,他淡然和乐光,用最平缓的口气向小说中的"我"叙说自己的故事,还买了一头老牛与其度过残年。在外人看来,他活着已毫无意义,什么都没有了,可是什么都没有击垮他!他对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不幸和苦难虽然是全盘小说的基调,但就是因为在那样层出不穷、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难像风同样袭向人的生命之旅时,才让人更加琛刻体会到生命的坚韧和不屈。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况下仍然可以顽镪地生存,这是因为有了希望!生命虽是脆弱而无常的,但是生命是无比顽镪的
《活着》是一面人姓的镜子,它让人懂得,活着正是本钱,活着才能活着。当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还在为物质生活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型;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有些人,在碰到一点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选择自尽洁束自己的生命。
在恶劣的环境中,在苦难面前,我们将选择怎样的生活状况呢?人的生存环境自古以来正是战争多于和平,苦难多于幸福。早在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就用不屈不挠的斗志向后人诠释了在那样苦难的日子里,我们是如何一脉相承的!时间冲刷了曲辱,消磨了痛苦。我不知道在今天,在我们如此一个安逸和平的年带,我们的年轻一代对苦难、对困境的承受力还有多少。
《活着》这部作品,使我明白生活是萍淡的,这种萍淡不是无聊、无趣,而是指它不是异想天开的一步登天,这种萍淡需要我们懂得用一颗日常心去面临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懂得我们追球的理想可以捅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懂得我们渴望的幸福其实就在身边。活着正是希望,希望正是活着的力量;活着正是不屈,无论遇见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全部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它是人生最寶贵的营养,仅有经历磨难的禧礼,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天。感谢老师带给我们的这本《活着》。
《活着》读后感4
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名气很大,但是我从未看过,只听说它源于一本大背景下的小说。读它之前,我做好了很多准备,准备成为时代下微不足道的一个存在,沿着海岸站在那里被汹涌潮水浸湿鞋子,去触及那马车挂起灰尘的历史时刻。但当我读完之后,却感到出奇的平静,有一点点失落,就像人生本就自带的那般无奈一样。没有痛心,没有怨懑,似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无关。
余华的纤细有力的笔触,让我仿佛和文中的角色一起穿上布衣,一起经历人生。最难忘的一幕是男主角和他的儿子在长时间饥饿之后卖掉了唯一的家庭财产——一只羊,得到了粮食。在回家的路上,月光如盐洒落在路面上。我读到这里时,想象着连续几天饮食单调的大米粥,加上今天突然有了炸得油乎乎的咸鸭蛋,从中夹出一点儿,拌到大米粥里,饮料也小时了,剩下的还要为日后留着。我想,这就是我感受到的那种感觉吧。描写羊没啥特别的,它是一种高性价比的财产,既可以产奶,又可以卖羊毛,只吃草,男主角的儿子每天喂它,感情很深。然而,我想在回程的路上,男主角更多的是因为他和他的儿子能够吃上一段时间的米而感到高兴,感到自己最起码能够在饥荒中没有饿死。类似这种简单自然的描写,在小说中很多,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中一切的承受。
在自叙中,作者余华写到:“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看到了命运在时代中的交织,更看到了作者简单而自然的意志——希望,一份无论何时都存在的人性之善。
我非常感激我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做我们想做的事,努力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我们不必担心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只需要思考怎样让明天更加美好。我们会在忙碌中忘记,在过程中,我们的这个时代确实给了我们很多。我想说,无论处在怎样的时代,我们都可以作出选择,选择做一个自律善良的人,并选择一个辛勤的生活。曾经突然想到,我下一世时应该做什么,想过长成一棵高大的树,傲视着世界变化,想过成为一只国宝熊猫,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而现在,我想成为一个人类,去接受这个世界,接受命运的安排,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去感受所有好的和坏的情感,经历每一天。
《活着》读后感5
余华说:“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的起伏,亲人一个个地离去,独自忍受着生命带给他的痛苦和折磨。当我们经历种。种磨难时,该怎样去做,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活着,就这样活下去。
刚看完《活着》,心中的沉重感久久不能释然。文中所记述的生命,是那么脆弱,摔个跤、一次抽血、吃几个豆就能使它结束。以及福贵自身的遭遇,让我感觉到命运的不公平。后来细细体味,便被福贵的顽强感动到了。不禁想到,福贵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经历了如此悲惨的遭遇,还能顽强地活着。以前觉得,活着的意义嘛,无非就是金3钱,名利,亲情,地位,生活享受……但这些福贵都没有,可他依旧活着,就这样平凡地活着。后来,我觉得,活着本身没有意义,活着就只是为了活着而已。
福贵用自己的意志在努力地活着,如此过完自己的一生罢了。我想,遵从自己的意愿,不虚度光阴,自由地过完一生,就是活着最好的方式了。
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豁达地看待人生,平凡地活着。
不过《活着》告诉我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或许因为我未曾经历过什么磨难,对活着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刻。可能,当自己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对福贵的人生态度和活着有更深刻的感触吧。
读活着有感3
青岛的早晨阴沉沉地下着小雨,正如我的心情一样,步行在栈桥上,极目大海深处,雾蒙蒙的大海,很平静,只有海浪冲刷着海岸的声音。
包中携带着一本书,余华的《活着》。作者在自序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务所活着。平凡的生活比较累累,有记载的、有涵义的生活很累,有着沉重历史感的生活更累。而本书中的主角经历了战争、等历史阶段,在沉重的打击下精神逐渐麻木,每经受一次打击,他都在诉说着一句话,“这都是命啊”。虽然有好有坏,更多的是对命运的打击。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经历着数不清的苦难,有着说不尽的痛苦。伴随着高铁的呼啸声中,再次阅读此书,结合葛优、巩俐联合出演的电影《活着》,又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生活的苦,苦的很麻木,看着很平淡,风光的人都死了,只有他还活着,“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有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人嘛,就是要好好活着,成为原著主角的最主要麻木的期盼,在苦难深处反而看淡苦难,看淡生活,只有一条生命在延续着。
《活着》读后感6
这是一本从高中开始老师和朋友们一直在推荐的一本书,自己高二也读过一次,但是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感悟和对这本书真正的思考,在此假期重新拿出这本书来阅读,也重新收获到了一些知识。
平凡,但不平庸。
活着或死亡都是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这薄薄的一本书却花费了我好长时间,这让我更加切身体会的读懂了这本书的含义。
人为什么活着?这永远是一个问题,答案也因人而异。有人活着是为了享受物质,有人活着是为了追求精神,有人活着是为了亲情与爱情。可当一个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在精神上混沌未开的人看着他至亲之人一个个离去之后,这样痛苦的人生,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恰恰相反,生命的意义往往職匿在痛苦之中,生命只有经受过痛苦的淬炼才能变得完整与通达,试想年轻时的福贵,终日挥金如土,游戏人生,可他并不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睁眼便为该如何挥雀时光而苦恼。这样的行尸走肉,又能看到什么活着的意义。而当年迈的福贵经历过人生的大悲大痛之后,给既是作者又是人物的青年讲述自己之时,在那米缝地眼中却无不透视着超迈的豁然。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导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但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有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幸福到衰落,身边的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的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头瘦骨嶙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福贵的儿子抽血过多死了,那么天真的一个孩子,遇上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了救县长的老婆,没想到那县长还是跟他一起饱受战难的春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此了吧,你总会面对到一些不想接受的现实。
这个世界确实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却只能像福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汗血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我只能面对现实,或者依靠努力打破现实,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己能对世界友好,因为你很难改变世界,但世界改变你却易如反掌。
回到书本,福贵做到了不被世界改变,就算经历什么大起大落,他总是能无动于衷,依照着自己的意愿进行下一步的打算。
世人总说“人生之意不如事,十之八九”,可是真正有那十之八九的却极少,当你开始埋怨世界,有没有想过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呢?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
《活着》读后感7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动人的书——《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位少爷年轻时,整天游手好闲,虚度光阴,导致中年家道中落,生活变得拮据,还被国军拉去当壮丁,几年后才回来,发现爹娘已经去世了。一次,儿子在献血时意外死亡;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亡;女婿工作时意外死亡;妻子在陪伴他几十年后也得病死亡;而外孙因吃多了豆子而不幸死亡。短短十几年,家人相继离世,他便买了一头老牛陪伴自己度过晚年,他便是故事的主人公——徐福贵。
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活着》的写作也不例外,寥寥数行的表达,成长了福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也是平静和快乐的一生。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困难,就像中国的一个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金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站出来发言的。
我相信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一些不成功的作家在描写现实,也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是怎样走过去的。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并不是现实的作品。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诚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活着》读后感8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余华先生《活着》,书买了很久,一直没有看,听说老谋子导演了这部电影,口碑很好。最近看完了书,故事太悲惨,看过的人皆不愿再碰第二次。
有人问余华先生“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余华先生回答:"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富贵虽然历经苦难,但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富贵的讲述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文末段“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暗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段文字再结合富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每次感觉生活会有希望时,灾难就会来临,每次苦难发生总是牵动人的心灵。然而家人都一个个先他而去,富贵仍然坚强的活着,就像余华先生听过的老黑奴的故事,经历磨难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生活给了富贵许多的灾难,但他没有怨恨,却感到“踏实”、满足,他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我很揪心。
生命的可贵之处可能也是如此,仿佛懂了活着的意义,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或喜或忧,也许富贵的活着是家珍、二喜、有庆、凤霞、苦根生命的一直延续......
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时间看到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有些书要有一定的经历和阅历才能读懂,才能产生共鸣,这本《活着》就是如此。豆瓣上对这本书是这样的评价:
这样的一本书,
年轻女子看见生命的悲凉。
年轻男子看见生命的无常。
体会过了熹微和光明。
老人家只是微笑,
说很好
余华先生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我想,他说的是对的,人活着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所能感受的也只是活着的这个过程。也许你正经历着或者已经经历了苦难,也许你对活着产生了质疑甚至想到了放弃,那么请你打消这个不良的念头,好好地活下去。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谁都没有权利去践踏它。人生固然有许多不如意之处,但想想你有过幸福和快乐,换一种眼光,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不幸,相信一切苦难都会过去,那么你就能坚强地活下去。
阳光依旧明媚,生活依然美好,所以,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9
《活着》是一个让人读完后痛哭流涕的故事。它给人留下的除了悲情,还有深深的无奈,以及在失望之中若有若无的希望。
主人公名叫福贵,名字很是喜庆。他原是一个富家公子,却因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最终成了佃农。青年时一次上街,被压走当杂役;中年时,女儿凤霞因病成了聋哑人,儿子有庆因为抽血过度而悲惨离世,他目睹了这一切,却仰天长叹;步入老年,相濡以沫的娘子家珍得了软骨病,结果病死在家里;女儿凤霞在生产时因难产失血过多而去世,女婿二喜也被水泥板砸死了;凤霞的儿子苦根成了他结果的希望,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多么热闹的开头,又是多么妻惨的收关!最终,福贵牵着一头苍老的老牛,走在乡村的泥路上,当夕阳的残辉落在他们生后时,是多么的苍白啊。
福贵颠沛流离起起洛落的人生遭遇,正应了那句老诗:"人有悲欢漓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生活总喜欢制造缺撼,总像在期騙着福贵。一个人最難过的,并不是自己已将要面对死亡,而是身边的至亲一个又一个的死去,自己却活着。活着,难道一定是最妙的选择吗?对,福贵是这么说的,我也是。
宗璞在《活着》里说过一句令我记忆犹新的话:"花和人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活下去,才是最强的选择。无数的困难与挫折,是这辈子来人间走一道的"调味剂"啊。
抬起头,我眼见了窗外的那棵昇开着无数粉色花朵的夹竹桃,它曾经被调皮的孩子折断过枝桠,也曾遭受飓风、惊雷和暴雨的折磨,但是,无论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它都能顽镪生长。即使成了两半,也会像蚯蚓相同,反而要以双倍的热情坚强生存。正应正了沙爽的一句话:"原始生物心性往往是泼辣的,反衬出人类的矫情。"人是高级动物,在拥有思想的同时,却也忘记了最原始的本能。
前两个月我去乡下玩,我眼见一个老农,皮肤因为长期被太阳照摄而黝黑黝黑的,身旁跟着一头老牛,他走到一个土包前坐了下来,土包里似乎是他的亲人,他咿咿呀呀地唱着小曲儿,伴着月色来临。看着他的影子,我似乎看到了福贵。
人的这一世,正是由无数个悲欢漓和组成的,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里,活下去,才能看到明日的阳光,才能看到希望。挫折带来的不应单单是失望,在粗粝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像福贵同样,即使一无全部,依然能够放声高歌:"少年去游簜,中年想掘藏,晚年做和尚。"
《活着》读后感10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面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
身为一个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我经历的磨难是少之又少,与大人比,与福贵比,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我们应该少抱怨,脚踏实地的前进才是正道。
《活着》读后感11
一语气把《活着》读完,除了情节的跌宕起孚、扣人心弦外,其实我是想早点摆脱这种心灵的沉重之感。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体验。<>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六十年的一部简史,中国这六十年来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上。而作者余华却能以冷漠客观的语调,用福贵的嘴将他一世的厄运和苦难萍淡地叙说出来。当我还在为他的打击而黯然垂泪时,又一场更大的悲剧又接连而至,让人已泾心伤得麻木了。
《活着》是一个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下关于死亡的悲剧性故事。主人公福贵青年时是一个家有百亩良田的阔少,嗜赌成性的他将祖辈积攒的庞大家业所有输光,父亲为此气死,为母求医半途中被抓了状丁。县长的妻子生子要输血,最后儿子被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致死。刎颈之交春生在中经不住,悬梁自杀;女儿凤霞嫁了个歪肩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老婆家珍在"软骨病"和儿女双亡的多重打击下也撒手人寰;女婿二喜在工地事故中惨死,留下了年仅三岁的苦根。苦根因贪吃豆子撑死;结果全部的亲人都离福贵远去。就像作者在小说中所说:"像我如此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最后,富贵买了一头待宰的老牛做伴,披星戴月奔波于田间。
我很吃惊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家道中落、失佉双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重重打击下,依然能淡然地存活于世,这需要多少对生活的信念和毅力?多少内心的豁达与乐光?多少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福贵心生敬佩之情。活着正是最大的勇气,结果的胜利。福贵是真正的无名小卒。
"好死不如赖活着"人们总希望活着,因为活着就会有希望,而人每天匆匆忙忙地活着,却忽略了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理由太多。而就我而言,从浅礴狭隘的角度出发,是为了我的家人。用心从事我的事业,让我不只能实现兑换货币的价值,还能让我能帮助到别人,说得更伟大点,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做好我母亲的角色,让我的孩子能在弥补我幼时的缺撼下开心健康地成长。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从不敢试想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我当遇见挫折后会以怎样的状况迎接?我想没什么事能比家人一个又一个离我们而去更让人失望伤心的吧!那么生活工作中的事情相比之下,实在是眇乎小哉。顿时有了内心的释然与坦然面临挫折的勇气。我虽然做不到"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我尽量做到不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12
《活着》在同事推荐的上看到排名看到的,诀定看这本书是名字吸引到了我,挺感谢同事给我的电子稿,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作者余华以一个傍观者的角度叙说了一个人一世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徐福贵年轻时是个阔少爷,他吃喝嫖赌、挥霍赊侈,甚至傍若无人。
在一次赌场上,他输掉了家里全部的地,作为地主阶级的土豪,没有了地,他什么都不是了,从此以后,福贵一家家道中落、身无分文,一夜之间,从大少爷形成了贫农,但令人惊讶的是,福贵没有自暴自弃,他突然变得成熟起来,他带着母亲、老婆、儿女,在简陋的泙房中过着坚苦的生活,他开始干苦活、下田耕作、披星戴月。但生活老是那样出其不意,令人捉摸不透。在一次回城的路上,福贵不幸被抓去当兵,就如此与家里音迅隔绝了三年,等到他展转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经离去了凡间,女儿凤霞成了哑巴。后来生活越来越痛苦,老婆病重,并一步步走向死亡,女儿因产后失血过多死亡,儿子因献血过多死亡,女婿做工时被板车压死,就连外孙吃豆子也被噎死了。
福贵的一世,最痛苦的是见证着一个个亲人的离去,而他还活着,活下来承受煎熬的姑獨。之前亲人的离世,他还会痛苦流涕,后来他麻木了,他变得平静了,他也明白了,他正是要如此遭受无数次生活的暴击后仍然继续活着。对老父亲老母亲几十年的血脉恩情,对老婆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十几年的家庭温晴,对和孙子相依为命的几年爷孙情......道不完,诉不尽的感情早已无声沉淀,再也激荡不起他心中任何一道波浪。每一次亲人的离去,他能感受得到,是心在割痛,在流血,但却没有了嚎啕大哭,仅有饱经风霜的脸颊任由清风刺伤。
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了什么而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段话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我认为,人是为了那片晌的幸福与开心,就要毫不勉强地去承受一世的痛苦。无论多么黑暗的谷底,多么低迷的琛渊,多么恐惧。无奈,都不能失望,因为活着,正是希望。活着,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什么,仅有曾经在记忆中永存罢了。
生活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活着没意思"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
当工作稍有不順心,生活不尽人意时,就开始自怨自艾、怀疑人生。
但只要读完《活着》,你就会明白:任何苦难都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只要勇敢趟过去,正是成长。
《活着》读后感13
很久就仰慕阎真的《活着之上》,上次去附中在书店又看到了它,作者阎真是湖南人,北大毕业,这就更加勾起了我读这本书的欲望,于是我在百度阅读中买来,不歇气地读完了它。
聂致远和蒙天书他们两是同学,聂致远在大学时孜孜以求,老老实实做学问,而蒙天书却在大学期间靠着同学聂致远的“把试卷偏一点点”才能混到毕业,然后靠耍小聪明在聂致远的面前软磨硬泡要求换研究生导师,聂致远就此善良了一回,因此纠结痛苦的人生开了头,而蒙天书呢,却靠着他天生的情商一路青云直上。每当聂致远遭遇生活的磨难时就拷问自己,拷问良心,拷问圣人,拷问社会,他做有良心的坚守是否值得?
本书为聂致远同时也是为读者树立了一个道德的楷模即曹雪芹先生,他不仅淡泊富贵,更淡泊名利。也正是有这样的道德楷模指引着聂致远在这个人情社会、官本位社会、金钱社会中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最终恪守了做一个好人的底线。作者在本文中很细致地也许很有切身之痛地描摹了一些没有任何背景的小老百姓在强大的丛林社会中的生存之艰难,当我看到那些小人物为了一生中的一个极渺小的梦想走投无路痛哭流涕时,于我心有戚戚焉,因为我和聂致远一样,生长在农村,身处社会最底层,且还没有他的显赫的博士文凭,因此对文中所写的以权谋私恃强凌弱深有同感。
我的青春时代就这样在权势中被碾压了,人到中年也被磨平了,如今我的孩子也已长大成人,本科已经毕业,我在想一年以后等她硕士毕业,当她去找工作时,她用什么去冲破中国的铜墙铁壁的人情网呢?她是不是也会像书中描写的那些弱势群体一样被碰得头破血流呢?对此我忧心忡忡,女儿无爹可拼,无钱权可依,未来的路得靠她自己去打拼,这将是何等的艰难啊!虽然书中有一教授说了一句很励志的话,只要你比别人优秀一大截,就不怕不公平,话是这么说,可那一大截也要有人看得到啊,就正如聂致远一样,他也优秀,可也有被踩踏的时候啊,作者也正是按照这个标准最终让主人公凭着自己的优秀站到了他人生的目标上,这是让读者在繁杂的社会中看到曙光,感到欣慰。
我认为《活着之上》不是一部小说,而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描摹和对活在这个社会的人生的感想,书中就是告诉我们曹雪芹先生这类人是用来仰慕的,而不是用来模仿的,你如果想在现实生活中去模仿这样清高的圣人,我们终将走入生活的死胡同。活着的意义就是在于活着。作者高度评价了曹先生,高度赞扬了屈原,他们这些先贤,是我们生活在这芜杂社会中感到屈辱时的一剂精神的疗药,暂时医治现实之痛。
《活着》读后感14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很压抑。
福贵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逝去,最终只有一头老牛陪着自己走完人生。
故事很具戏剧性,毕竟这是小说,如果现实真有这样的事儿,那真的太令人悲伤了。
刚读这个小说时,最先感受到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神,没有十分美好的人、团体或者事,每个人或者物质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如同哲学中的“矛盾”观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不要去幻想有特别完美的社会或人去追求,这个世上没有“完美”。其实能够解脱你、引导你的只有你心中的那个自己。
还有一点感触颇深,就是直至看到凤霞去世的时候,我才感受到本篇小说最想体现的主旨:活着。
活着,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主人公福贵经历了那么多次生死危机都能活下来,难不成是因为他福气大?然而他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甚至他的外孙却先后死在他的面前,由他亲手埋葬。
本以为福贵从战争中逃脱,回到家中能与自己的家人相守过完一生,结果儿子有庆却因被抽血过多而死;本以为凤霞找到一个好归宿,与丈夫相守过完一生,没想到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本以为二喜能够和福贵共同抚养孩子苦根长大,没想到二喜却被砸死;本以为苦根跟着外公福贵好好长大,没想到苦根居然被豆子噎死。不禁感叹,活着,好像也没那么不容易。
主人公福贵从年轻时的游手好闲、嫖淫赌博,败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到后来的幡然醒悟,好好顾家,结果被抓去当几年兵,多年后才回来得以与家人团聚,本想和家人好好珍惜相聚的时光,不料天不遂人愿,又亲眼见证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开人世,最终孤独走完一生。
从他的一生来看,我想说的只有两个字:珍惜。福贵在拥有家人与家产的时候无尽挥霍,毫不珍惜,待一切耗尽才后悔自己做的混蛋事,这就应该是所谓的“不撞南墙不回头吧”,可悲又可怜。
我发现人都是这样的,在拥有的时候不珍惜,在逝去的时候才想起拥有时的好。在拥有安稳的时候想着刺激,在面对刺激的时候想着安稳。
我不明白人为什么要这样,我也这样,但是我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讲起道理来总是那么容易,但实际上自己很难做到。真的想不到很好的方法解决,那就只能在想起道理的时候一遍遍提醒自己要珍惜,珍惜你所拥有的,珍惜身边人,珍惜时光...
《活着》读后感15
他,是不幸的,一世由福至贫,历经苦难,亡家、丧妻、失儿,而且还亲手埋葬了自己全部的亲人;他是幸运的,虽命运坎坷,一次次在失望的边缘排徊,可他始终乐光而坚强地活着。他正是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富贵。
当我一语气读完这小说时,心里特别难受,眼泪更是不争气的往下淌。掩卷凝伸间,惊诧、怜闵、压抑……心头始终有种冲动在胸口漫沿,他的悲,他的苦,他的失望和希望,他的幸福和苦难,谁人能懂,谁人能诉?
他的一世就如坐过山车,从人生的至高点——一个家缠万贯的富家少爷霎时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间因赌博把全部家产拱手送与了龙二。从此,失魂落魄的富贵把日子浸泡在无际的痛苦里,父母在家境败落后湘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老婆也离他而去,结果连他唯一的孙子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姑獨地活着。尤其值得庆幸的是无论面临怎样的打击,他始终没有被击倒,老是依旧热情地笑对生活,艰难地与命运抗争着。
读完结果一篇章,我脑中就不时地出现富贵的影子,转瞬儿是少年富贵飞扬跋扈的様子,转瞬儿是中年富贵忧伤失望的神情,转瞬儿又是老年富贵祥和温晴的笑容……我庆幸,我不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带,而是出生在这个幸福和谐的;我庆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妈爱着,在校老师疼着;我还庆幸,苦难没有打垮和击溃小说主人公,富贵在一颦一笑中向我们传递着这样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着,正是幸福。
是呀,面临生活中的苦难,失望不存在,麻木更不可取。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是势均力敌的给予,我们又怎能轻言放泣?就如我们心目中的榜样: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扼住命运咽喉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面临困难不低头、不退缩的杏林子……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积极地与命运抗争,去忍受生命赋予他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带来的苦难,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想想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不高兴地活着?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太多太多: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高兴地享受生活中的一切新事物;
上学的时候,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知识让我们从此与智慧结缘;
课外活动时,我们用自己的真成结交了情同骨肉的朋友;
……
生活中,怀一颗感恩的心,携一缕温馨的风,采撷一束温暖的阳光,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方香,更加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