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 HT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读后感 篇1

凌晨两点半,我听福贵讲完了他悲苦的一生。我对命运的感慨蕴藏在大颗大颗滚落的泪珠中,对这么多的苦难降临在一个普通人身上,眼泪似乎并不能解释全部。合上书,封面是“活着”二字,可在我眼前停滞的是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他们的死,尤其是有庆。

家珍还怀着有庆时,福贵在赌场不知归家,一心念着要将从前输的全部赢回来,直至输光祖上家产,幸而福贵已知悔过,从此开始他真正的生活。

自那以后,他们便一直过着穷苦的日子,从前不愁吃穿的少爷如今却穿着粗布衣服下地干活。家珍再携着有庆回来时,一家人算是有了团圆的时候,福贵也自觉对不起有庆,更懂得了如何心疼妻子儿女。

待到有庆再大些,到了上学念书的年纪,福贵不惜送掉女儿来供他上学。有庆虽小却也知道为了他能上学家里人所付出的代价,亲人相离的痛苦父母又何尝不懂,这是出于贫穷而生出的苦难。

后来,福贵偶然到了城里学校,看到有庆上课的情形,情绪激动而当众打了有庆,让他在学校里出丑,这是做父亲的丝毫未有考虑到孩子的情绪。在这之后,福贵给有庆买过小羊,看过他跑步比赛,又在卖羊后给他买糖,父子深情日渐浓厚,让人体味到最为纯粹的一场亲情。

到有庆死的那一天,他死在给县长太太献血,血从他体内被无休止地抽走,无人阻止,也无人在乎。这是一场社会的悲剧,丧命在让十二三岁的少年献血的可笑,丧命在医生的不知轻重、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医生只遭到一句责骂,失去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是一场家庭的悲剧,一对夫妻失去了他们唯一的男孩,他在这间屋子里再也醒不过来,医院在此时更像是迎接死亡的地方。父亲看着儿子心痛得连泪也无法落下,心碎得悄无声息,恐怕是连呼吸都会痛。在知道县长是当时和福贵死里逃生的春生时,这是一场命运的悲剧。命运如此弄人,让兄弟和仇人重叠,他恨不起来,又不能对有庆的离去什么也不做,这是他与自己的矛盾,也诠释着一个人对于命运的无奈。他仇恨命运却无法抛弃命运,他抱怨命运却也无济于事。他感受过幸福,才知此刻的绝望;他经历着苦难,才深知活着的不易。过往种种,只余下了回忆和曾经温暖残存,那孤独的夜,没有有庆在雪地里跑来的声音,没有他与小羊亲热的声音,也再听不到他喊“爹”的声音。他独自一人在村西亲手埋了有庆,这是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昔日的打骂与冷战在此刻不足挂齿,那是一个乡下人不懂如何表达他作为父亲对于孩子的爱意,如果重新来过,他一定会再多拿五分钱给有庆买糖,一定不会再责怪他磨坏了鞋底,一定会给有庆买很多很多小羊。可是不行,现实残酷,他们的生活很穷,即便重来也无能为力。就像福贵自己说的:“徐家人命都苦”,这是他们的宿命。

活着读后感 篇2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句经典我相信很多人都应该听过,《活着》这本书就完美的诠释了这句名言。“福贵”作为主人公,他的人生经历就是这本书所围绕的事件。半生福贵半生贫,最终明得终身理。文中有一段是写福贵沉浸在赌博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不知不觉的陷入了龙二的阴谋当中最后输光了家中所有财产,让一家人沦落为阶下囚,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人心险恶,但就是这样惨痛的教训才让福贵从黑暗当中一点一点的给拉了出来,一次一次的惨痛经历让福贵越发的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最让人感动的是家珍和他的孩子们,即使自己丈夫嗜赌如命也依然对他不离不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他的孩子们即使是在年幼也懂得关心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这不由得让我们所反思,我们身处于富康的社会难道不应该懂得回报父母一点一滴的汗水吗?哪怕是不让父母为自己所烦恼也是值得我们去多做的。

最后我想《活着》这篇文章是值得我们去阅读的,它让我们懂得感恩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富贵不求,只甘于做个平凡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过完一生不也是自古以来的人们所向往的吗?

优越总是诱人无端放纵。福贵出身的优越让他自诩高人一等,亦因此他身体里流动是罔顾礼法的血液,这种血液怂恿他与众不同地脱俗放肆——他用脏字向父亲宣泄自己一直的“容忍”,用宽厚手掌“报答”家珍赌场旁的告诫,用浪荡游行向老丈人耀武扬威……一切都是青春放荡不羁的桀骜与家世与众不同的混合物。

“一个人若是沾上了嫖,也就会迷上赌。”福贵不知道,他的一生正是由此转变,天翻地覆地转变。莽撞血液总是冲昏了头脑——血气方刚的他妄图收复父辈输掉的失地、光耀祖辈看重的门楣。但他不知道心比天高,终是命比纸薄。赌场上的尽情挥霍,让他输得彻头彻尾。他担着那磨破他细肩的满是铜钱的竹筐附送了本属于自己的家业,他哭了,我想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真实的眼泪。随后,固守着那一口村口大缸的父亲喟着无尽的叹息永久地离去,等不到他的报答。

“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羊,再把羊养大了,羊就变成牛了。”福贵守着父亲的遗言在租来的五亩田里无尽耕耘。

变数总是扑朔。进城请大夫医治母亲的那次的闹事催促他踏上了千里行军。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一去蹉跎三年。捡回一条命的他辗转归来,家仍在,只是生母已饱含遗憾闭目,时间终是让他与她无缘,他们错过了彼此的最后一面。此外,怪异的高烧也让乖巧的凤霞留下了一生聋哑的残缺。

活着读后感 篇3

又一个结婚的喜讯,又一个幸福的开始,我怅然若失,每个人都在幸福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含着多少辛酸泪水却又坚持不懈的寻找着终点,我却依旧在胡闹着自己的人生,依旧,茫然不知所措...... 日记

暂且抛开自己的心情。

最近偶然读了一篇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是以奶奶和“我”,两个女人从“水火不容”到相容,再到相依,进而相亲相爱的祖孙关系发展为线索,“我”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才慢慢理解奶奶的智慧哲学,潜意识里也不自觉的传承了奶奶的人生观。人生就是如此,代代相传传。

“不用想,也忘不掉。”她说,“钉子进了墙,锈也锈到里头了。”

“真正的委屈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的。无处诉,无人诉,不能诉,不敢诉,得生生闷熟在日子里。”

“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不喜欢你,你会成为别人不愉快的理由。你从来就没有资本那么自负,自大,自傲。从而让我怀着无法言喻的隐忍、谦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长大成人。”

“你守寡太多年了。”我犹豫片刻,一句话终于破口而出,“男女之间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

静了片刻,我听见她轻轻地笑了一声。

“没男人,是守寡。”她语调清凉,“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怎么寡?”我坐起来。

“心寡。”她说。

我怔住。

“每个人都有不安分的毒,这毒的总量是恒定的,不过是发作的时机不同而已。这事不发那事发,此处不发彼处发,迟不发早发,早不发迟发,早早迟迟总要发作出来才好。”

“我的祖母已经远去。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间距从来就不是太宽。无论年龄,还是生死。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当她堤石坍塌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也已经泅到对岸,自觉地站在了她的旧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这多么好。”

优美细腻的文字,细水慢流的人生,人活过的痕迹,平凡中不失温暖的爱,通篇几乎都是静止不动的,没有故事情节的叙述,都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生活和生命的至大的真理。于是爱上了作者乔叶,才知道她是以散文见长,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有人说:好的小说,它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穿透力,给你触电似得感觉,象情话,令你不自觉的回味,言浅却意深。这话实在在理哩!

活着读后感 篇4

平凡、琐碎的生活重复地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激情被淡薄,过往云烟的经历和磨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点点的木讷。真的,好久没有被感动过了。自从无意间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读完之后呆呆地望着前面,其实眼前什么也看不进去,思潮在盘旋、在扑打,自身被一个猛浪打到海底,窒息是全部的感受,说不出的凄楚。活着?活着是什么?小说以简洁诙谐的开场把我吸引进来,随着故事的深入使我心潮起伏欲罢不能。时时会想到,人生怎么会有如此艰难苦涩?我的心真的在颤抖,我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卑微。

输光了家产,使父亲含怨而死的富贵站在清冷的街头,落寞地嚎啕大哭。他妻子家珍被其父接回家,临去时那幽怨的一眼,包含了太多的辛酸。看着一个人由活得潇洒到活得可悲。后来当苦难和病痛夺走了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女婿及年幼外甥的生命。想象不出,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来承受如此多的苦难和打击。温情的时光是那的短暂,而活着的含义愈来愈清晰,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忍受它,直到终结。活着不但仅是呼吸,活着便是一切!人活到老时需承受丧亲之痛,这是何等的备受折磨,福贵没能向他的名字一样有福有贵,在现实的蹂躏中,福贵坚强的走过来了,最让人感动的是,主人公在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仍能保持一颗平和、乐观的心。真的太不容易了。

人是那脆弱,又是那坚韧。当这两样突然一起放到面前,真是有点受不了!什么是真实的生活?如何看待生活?生活就是如此,给予我们太多的问号和无奈,象福贵那样经历了很多而仍然顽强地生存下去,他那时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的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续了生命。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侍生命,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生命能承受的重量到底是多少?生命的存在与消逝怎会如此简单、轻易?如雨、如风,过了却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多数人也活着,但仅仅“活着”,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昨天曾将梦想抓在手心,今天却无奈地任它随风而逝。流走的不只是光阴,还有我们内心深处当初的执着与渴求。没有特别的理由,我们就不再努争取取,就淡然地活着。还不断地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

当看完这篇《活着》时,心终于豁然开朗!是啊,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富贵比起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可仍然不满足,仍然在抱怨世界对我们不公平,其实自身受再多的苦和书中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活着就是福了,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活着读后感 篇5

每一个人都会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现实中往往是沧海桑田,蓦然回首间总会夹带着分不明道不清的复杂,或是感慨或是悔恨。这是为什么?因为变了,在那一瞬之间,与当初的自己形同陌路,不变的唯有走着,叹着,光顾着自己一生的前行。

一个意外的天降横祸,一个不经意的细节等都是促成改变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的改变使你在与环境的不符中认清自己,改变自身的物质状态,改变自身的思维角度,最后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无道理。书中的福贵自小便是阔少,含着金汤匙享着富贵生活,可惜落入赌博的深渊中,最后家道中落。酿成一切的无疑是他自己,所谓天灾也大多不离人祸,在这败光一切的瞬间他改变了,从荣华富贵跌落成一贫如洗,原本不屑一顾变为默默忍受,环境的突然改变,也使他开始认清自己。

认清自己的道路后,也会认清自己的方向;改变道路的同时,变的还有方向。人都在尘世中挣扎,何来潇洒不羁,只能默默前行着,走下去,不知终始,如无根浮萍随着河流漂荡。福贵生活的方向在不断改变着。当佃农耕作时,他的方向是养活一家;当拉大炮在坑道中苟活时,他的方向是活着回家;当儿子长大时,他的方向是供儿子读书。一桩桩忧喜欢寡不停地改变着福贵,一个个意外转折着他人生的道路。他曾为了面子让家珍自己挺着大肚子一人走回去,可在迟暮时光的他,回想起只有悔恨。一个个亲人的离去道遍了人走茶凉的悲怆。他曾想靠赌来“光宗耀祖”的想法已经在大起大落中抹去,悲欢离合中辗转的他依旧默默地前行,多了分淡然开朗,走着走着就过了一生。有人常说,人生最大之痛莫过于生离死别,福贵的亲人一个个予他离别之痛,希望的火光总是刚要燃起就被拈灭,可以说他的后半生都在绝望中坚韧地撑下去。在不变的前行中,他见过了太多不同的风景色彩,心也随之呈现不同的起伏波澜,最后却也隐于不变的淡然,平静不变地走下去。

是啊,人生很苦,大起大落世事无常,但却得走下去,在改变的道路中留下不变的足迹和生命的痕迹。一个人生命的精彩不单是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扬眉吐气的成功,更在于一个人精神的富足。而富足的积累就是自己走过的一路。福贵他的精神是富足的,一路上他还不停地走着,晚年还能淡然地分享着自己的故事,纵千般辛酸却也不留遗憾。家珍、凤霞、二喜、有庆他们也一直都在他的记忆中,存在着不曾离去,陪他继续前行着,度量着生命的尺度。而他则向作者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知无不言,因为这样他又在大家的记忆中存在,继续前行着。

看完这本书,我隐约间又看见夕阳染红的晚霞黄昏中,一位佝偻着身子的老农牵着老牛,笑着叫“有庆”“家珍”,想让老牛“福贵”继续耕作下去,在错杂的阡陌小路中前行下去。

活着读后感 篇6

人可以承受比自己想象得更大的不幸,遭遇过以后也会获得应得的平静与淡然。

余华的创作方向发生改变之后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写了“我”在十年前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游手好闲期间,“我”遇到了一位叫福贵的老人。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福贵就向“我”讲述了他自己。当然,福贵所经历的人生是整部《活着》的故事情节。福贵的故事是催人泪下的,他就像因作恶多端尔被上帝诅咒的小人一样经历着重重困难——所有至爱的相继离去和苦难的岁月。

福贵的父亲是大民国的地主,福贵是父亲的独苗,作为公子哥的他年轻时放荡不羁,成天吃喝嫖赌。赌是再可恶不过的了,因它福贵输掉了所有的家当,公子哥沦落为了贫农。这是福贵苦难一生的开始。就像为自己年轻时所做的一切恶事救赎一样,在此后的四十年里,福贵经历过了父亲的摔死,老全(战友)的被炸死,母亲的病死,有庆(儿子)的输血后死,凤霞(女儿)的难产死,二喜(女婿)的被砸死,苦根(外孙)的撑死。而福贵看着最亲爱的人们的离去却无能为力,只能接受这些最残酷的事实。在我看来,福贵的人生经历与国内政治的变革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国内的解放,人民公社的成立……都与福贵家庭的变革有着莫名的关系。总让人认为,是苦难的时代造就了苦难的家庭和福贵苦难的四时年。从这个意义上说,福贵经历的不仅是救赎的一生,也是时代牺牲品的一生。

初读《活着》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次觉着堵得慌,觉得人生来不该遭受这么多的不幸,这还不如一死得痛快。直至作者的笔墨结束,福贵竟然是唯一一个活着的人。我不禁为福贵的承受能力咂舌。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福贵送走了一个一个的亲人,让他看开自己的一切遭遇?终于在反复的阅读中,我给出了自己一个很没有信服感的答案。也许是一种男人的担当和耐心的等待。家族落魄后,年迈的父母显然不能支撑一个家庭,支撑一个家庭的应该是少壮的福贵。这是一种作为儿子的责任,一种作为丈夫的责任,为人父的福贵应当作为儿女榜样的责任。这样的使命指使着可怜的福根咬牙坚挺臂膀。这仅仅是不够的。也是一种铁骨男儿的柔情的等待陪着他走过最难熬的岁岁年年。他在冥冥中等待着希望的到来,等待着岁月的到来,等待着使命的完美结束。毕竟说起最真心的话,谁都愿意最亲爱的人比自己先去世,( )让自己独自承受离别的寂寞与痛苦,因为最亲爱的人在死去之后不会再有知觉懂得寂寞与痛苦。这样一想,福贵真真是世界上最称职的战士。我想《活着》的价值意义就在此吧,人可以承受比自己想象得更大的不幸,遭遇过以后也会获得应得的平静与淡然。

《活着》虽然催泪,但多读过后,也会暴露一些问题。诸如,作者用苦难的重重叠叠的相加的反复的手法构成故事传达价值观念是不理智的。一个好的作者不应该这样。此次,故事没有信服感。读过几遍之后,读者不会相信小说的真实可信性,认为这真是虚构中的虚构,一个人不会有这么多的不幸。

活着读后感 篇7

在空闲时,我还是喜爱看书。看的书很杂,除了课本书籍之外,名著小说都看,不刻意拘束于单一的形式。而一般仅仅略读。而当看到《活着》这本书时,最多想到的还是葛优演的电影,关于徐福贵跌宕的人生。

《活着》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余华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平静地叙述了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现实生活。看完后,不觉悲凉,悲哀,悲伤起来。似乎时间所有的苦难都他经历了。不禁自问:活着的意义何在?

司马迁说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鹅毛轻;雷锋说,活着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保尔柯察金说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对于徐福贵而言活着的理念在于:“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他觉得人活着的意义并非仅仅富贵,更应该懂得生活,学会劳作,为一家人而活着。那样即使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却踏实了。妄想可以尝试把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使自己穷苦的家变得重新发达起来。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见他活着的意义仅仅为了家人,对家庭的牵挂便成了他活着的理由。我们可以想象,假如他选择留下,或死于战场,或者高官厚禄。但像他这种无文化无社会主义理想的旧社会底层人民群众而言是终究不会选择留下的。当解放了以后,他看到占他家地的龙二被枪毙,家珍的话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而即便是这么一个看似寻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够拥有。先是儿子献血,糊涂送命;女儿难产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压成肉酱;外孙被豆子撑死!而他只能感叹:“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想想现实中的我们,还在争么?肯定是的啊!试问谁能真正放下呢?

书看完了,觉得异常压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仅仅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可以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仅仅在生命的镜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过。而不会被20xx这样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拥抱将来!才是当代学生的基本生活态度!

活着读后感 篇8

余华,一位蜚声国际的小说家,一位写实中国的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满溢智慧的宝石,《活着》是一部中国杯具史。福贵的一生在我看来是悲惨的,大半辈子多灾多难,经历身边亲人逐一离世。但从福贵的角度,他并没有认为自我的生活是痛苦的,这点从福贵在诉说自我的故事时能够看出,平淡而又质朴的讲述,犹如看破红尘的老僧。当看完这部小说时,我想到“好死不如赖活着”,但又总觉得还不够,福贵身上不只有这些,但是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敬佩福贵,佩服他的勇气,活着的勇气。

福贵是幸福的,有一向疼爱自我的父母,有一向陪伴自我的妻子,有一向孝顺自我的儿女,平淡是福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福贵在我们眼中又是悲惨的,身边人相继离自我而去,他默默忍受生活带给他的苦难,不曾向苦难屈服,所以我佩服福贵,最底层的小人物却有着经受暴风雨一样心胸。难以想象当我应对福贵曾遭受的苦难我会怎样做,我想我不可能做的比福贵好,可能在此中死了不明白多少回了吧。

在读福贵时,我骂福贵年少无知,怒其不争,终家财散尽,老父亲也离世,我恨不得打他几个耳光。我继续读着,福贵的家还没散,他最后改过自新,为他的小家工作。“不幸”还是找到了他,一向陪伴自我的妻子被老丈人强行接走,一向爱着他的母亲也身染重病。福贵没有哀怨,依然努力地生存着。日子渐渐变好了,老婆为他在娘家生了儿子,儿子出生后的半年,妻子家珍回来了。如福贵母亲所说是你的谁也抢不走,家珍就是他的。在这充满期望的日子里,生活还是那样无情,母亲重病垂死,自我被抓当兵,战争摧残着人的意志,我们的福贵幸运而又艰难的活下来了,我想大概是他一向忘不了他的家吧。

大难不死的回来,一切重新步入正轨。在那充满期望的田野上,家珍在田里晕倒,苦难在这时候接踵而来。家珍的病无法治愈,儿子的意外死亡,女儿的难产,家珍无法承受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也去了!这时候的福贵只剩下偏头女婿和小外孙,他的头发全白了,脸上爬满了皱纹。生活还不放过他,女婿在干活时意外身亡,他最后和小外孙相依为命。读到那里,我几次泪眼婆娑,感叹为什么他要承受那么多,为什么老天一向不放过他,就算前二十年生活无度,但福贵所承受的也太重了。我以为老天会怜悯他,在他死后,外孙会为他收尸,我想错了,大错特错!因为命运并非如我们所意料,外孙因他而死。福贵责备自我又老又蠢,害死了外孙。我看不下去了,我责怪老天太无情,也在回想福贵的一生,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还是忍不住看完书的结局,老牛福贵陪伴着福贵,老人和牛渐渐远去。

读完全书,回想几天,“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应对苦难,应对痛苦,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死亡或许能够逃避,但活着的人已经是英雄。

活着读后感 篇9

翻开黑色的封面,一个又一个故事如同凶猛的涌流朝我扑来,几次欲放下,却又一次次沉重地拿起。合上书本那一刻,仍感觉令人窒息的压抑。闭上了眼睛,试图平静我的呼吸。

随着余华冰冷的语调似乎亲眼目睹了福贵的一生,在文字里,悲喜交集,感受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嗜赌成性的福贵少爷荒诞地让家庭陷入破败,一家人陷入了艰难潦倒。老爹被活生生气死,福贵又被国民党拉去了做壮丁,待他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母亲早已病逝,女儿凤霞因病成了哑巴。在无尽的悲哀中,作者又透进了点点温情,给我一丝丝美好的希望。儿子有庆长跑得了第一名,凤霞怀了孕嫁了人,天真地以为悲剧都结束了,噩梦亦不会再萦绕,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最后都会大团圆结局。

可冰冷的笔锋并没有让这简陋的欢乐延续。没有丝毫婉转地,一个个人以各种难以想象的方式迅速死去,毫无预兆,几近残忍。似乎在告诉我们,命运从来都不随你,现实的无情生活的残忍,远比你想象中要剧烈,并且无时不在上演。

凤霞难产而死,有庆的死更是荒谬而冤枉,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接二连三的死亡,好像一只巨大的手,一点点地掐住了我的咽喉。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然而,苦难并没有结束,继儿女死去后,妻子、女婿、外孙,好像一切都陷入诅咒一般,一个个死去。最后的最后,只剩下福贵孤身一人,还有他名叫福贵的老黄牛。

还是要活着。

“福贵啊,你要好好干活啊。”

福贵仍在死亡的伴随下静静地活着,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瞬间,无语泪自流。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韩文版的自序中,余华如是说。

活着,为了承担生活给予我们难以承受的苦难,承受过后依然坚忍、顽强,这便是活着给予我们的力量罢。

有人说活着是为了追寻人类所渴求的一切,绽一片灿烂光华。你也许会对福贵牲畜一般的活着予以唾弃,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活着真的是像余华笔下所述的那样仅仅为了活着,人只是一种存在,和万物一样并无大意义。这或许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并不为活着以外的事物所活着。

我们终究会明白,沉浸其中的欢欣喜悦,无法自拔的痛苦不堪,抑或是难以告人的艰辛苦难,终有一天会随时间的沙漏一点一点如尘土般被拭去。

那些鲜血淋漓的伤疤,哭天抢地的泪水,无边无际的绝望,都会在活着的时光中,告诉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10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曾几何时,书已成了我心灵的圣殿、思想的驿站。在茫茫书海中,我发现了那个神秘的《岛》。

这是正常人的地狱,也是麻风病人的天堂。

它拆散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使一对又一对的爱人阴阳两隔。但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期望。

《岛》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的传奇历史,自从出生以来,阿丽克西斯发现母亲总是刻意守护自我的过去,除了一张老旧的照片,几乎没有任何能显示她的出生的痕迹。而照片上是一对老夫妇的身影

好奇心带着阿丽克西斯揭开母亲尘封的过去,在那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地方斯皮纳龙格整个欧洲的麻风病聚集地、不干净的人;务必被隔离的禁区、正常人心中埋葬所有梦想和期望的地狱。

而这个原本平凡的小家庭,却和这个禁岛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可亲的伊莲妮老师被学生意外传染上麻风病到善良的玛丽娅不得不在结婚前夕移居斯皮纳龙格这些不幸的人却在这座孤岛上顽强地证明了他们的力量。

这座被世人隔离、被所有人封闭在心底不愿提起的小岛,却散发出了与众不一样的鸟语花香即使被孤立、被遗忘甚至被埋葬都无法捆绑住的平安喜乐,在爱琴海的温暖摇篮里氤氲着一代一代的活力生机。

而对于我自我,读完岛这部小说看到了疾病中依然强大的爱,看到了生活的目的,我们并不只依靠什么才能活着,我们也需要创造生活,创造自我的人生。生死不离的感情与亲情,对每个人都不是束缚,而是活着的力量、动力。如果我们没有了这些感情,那么我们只是行尸走肉,只是孤独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活着,有活力有期望有后盾的活着。而人生,也要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只依靠于生活而不努力成长努力幸福,就不会收获饱满的果实。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中的我们都就应努力生活,努力成长,创造自我的人生,如果循着既定的轨迹不咸不淡的生活下去,就很有可能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力量,失去对生活的触觉、嗅觉、味觉......不能品尝美食的人生是缺憾的,不能品味生活的认识则是失败的。谁都不想活在一个失败的人生,不想自我的生活中没有味道,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对待生活、努力的探索人生,不断的创造自我,为每一个不一样的自我而感恩努力地生活。

如今也许早没有这样的岛,然而每个人心中依旧有一座孤岛上方摆放着每个人难以回味的秽然记忆,但是也许多少年后再次品味,才能嗅到真正褪尽铅华的芬芳早在那些并不华丽的外表之下,深深掩埋。只有万物之源的时光,能筛选出最美的刹那,在赏尽风景的苍老眼球里,展示它淡然却永恒的完美。

没有麻风病,只有爱。

活着读后感 篇11

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许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这个问题,但真正理解的也不过是寥寥无几,也许活着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让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也许福贵不过是生活在中国底层的人,他的故事也许是在这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这本《活着》不仅是讲述了极端情况下的不幸, 更是描述了活着的信念意志,余华的语言并不优美华丽,但正是这样质朴语言让我感同身受,他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福贵的苦难,但让我的心却悲痛万分,也许这便是我们口中所谓的命运。

《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述说福贵的苦难,但如果用心感受,他的经历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喜悦与欢乐,他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曾让他欣喜万分,他的人生态度,令我敬佩,他永远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他是位普通的人,没有高尚的品质,年轻时,他也曾败落家产,不思进取,他也曾在炮火下体验生活的艰辛,当身旁一位亲朋好友的逝去, 他才悔恨,他才不甘,最后的夕阳下那与老牛依偎的背影,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的无奈,或许是他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吧!

活着一词是多么充满力量,它像一句指引,又像一句教导,它让我们生活下来,去感受去领悟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磨难、失败以及惆怅。让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苦痛时,忘记绝望,化作我们心中最闪亮的光,指引我们生活的方向,让我们拥有坚强的理由。

也许我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看到福贵身边最爱的人的逝去,我的泪水便会模糊了我的眼眶,那种送走亲人痛彻心扉,像小刀在雕刻我的心。为什么生活要充满了离别的苦痛,而所有的一切,都要让生者来担当?但我也从这本书中明白,活着,团圆在一起,哪怕是富是贫,是福是祸,笑脸也随处可见,而那些逝去的生命,也将永远活在爱的人心里。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福贵的一个信念,也是《活着》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每次看他在困难面前坚强的站起来,我的心就为之感动,在今天的社会,人面临的压力,那些自以为遭受失恋、失职后的万念俱灰,相比于福贵亲手送走爱人的苦痛不过是冰山一角,那一张张遗书,难道里面的只言片语便是你们放弃的理由?你可知道你给予爱人的苦痛,那是无法用岁月磨平的伤口。亲爱的人,这世上那些想要生存的人的意志,哪怕只有一秒,他们也渴望贪婪的看看这个世界,听一次亲人的呼唤,望一次希望的晨曦,感受一次迟暮的黄昏,你们可曾明白,那颗用力跳动的心脏,充满着希望的血液。所以我们要活着,才有美丽的明天。

每个人对苦难的承受力都是很大的,面对苦难,不管在其他人眼中,多么不幸,自己都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的活下去!

活着读后感 篇12

《活着》是一本戳心戳肺的书,看完《活着》,被福贵悲惨境遇震撼了,总感觉被阴郁的空气笼罩着,过了好一段时间才从巨大的同情和难过当中缓过来。

余华写活着时才33岁,他用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人悲情的一生,在平淡的叙述中包含深刻的意义。

主人公福贵年青时沾染赌习,被龙二盯上家产,将家产输光;老父亲因此受刺激而离开人世。这是悲剧的开端,接着母亲患病,福贵进城找郎中时碰上了国民党抓壮丁而被迫参军;后来被解放军救下,回到家中后发现女儿凤霞因为一场高烧变成哑巴。再后来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抽血过多而死。

好不容易给女儿凤霞找了个归宿,凤霞却因产子大出血而离开人世;随后患软骨病的妻子去逝;女婿在做工时被水泥夹板夹住而丢了性命;外孙因吃了太多豆子而撑死。

一次次的死亡将家庭和生活撕得支离破碎,余华“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苦难,使渺小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

福贵经历了一连串人间至痛,变得老无所依,只能买一头进入迟暮的老牛陪伴自己。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又过了这些年。”这几乎是一句人世间最孤独的自白。

如此的痛苦,又如此的孤独,人为什么要活着?余华没有直接交待,也无法交待,但这是任何读者都在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青年时期福贵风流浪荡,他活着是为了享乐。中年时期福贵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不过好在家庭完整幸福,他活着是为了家人。而到了老年时期家人相聚离开,他孑然一身,一无所有,却并没有失去活着的希望。

余华在致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的信中说:“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们一样的阅读经验,我想对你说,谢谢。我正是为像你一样善良的人写作。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它举重若轻地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

活着读后感:从福贵一家身上我们能看到人的坚强以及每个各个代的悲哀。而关于为什么要活着,也许只有一个解释,人不是为了其他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也许余华想表达的是人会遇到很多苦难,很多天灾人祸都无法控制也无法躲避,唯有坚持活着才是最好的态度。想到这点,也就明白作者为何能忍心写下如此的凄惨的一个故事。

268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