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 陈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但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快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快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可以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但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2】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在阅读完文章后,我认为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仙境。在现在的世界,充满了不法的牟利,充满着勾心斗角,也充满着战斗。而那里,是多么完美,没有忧愁!即使没有电脑、电视、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玩的。我也愿意,愿意留在那里,不受父母的唠叨,不受社会的压力,不受金钱的压迫……

让我们携手改变这个世界,把美好的传统传递下去,把我们的世界变成我们心中所向往的、美好的、完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3】

桃花源,桃花缘,武陵渔人一个贸贸然间闯入,见其美景,桃花百步,落英缤纷,甚奇异。

便独自缘小溪而行,来到小山口后的世外人间。排排整齐的房屋前片片良田种植着杂粮五谷,清澈的池水倒映桑竹的浓荫。田间的小路被露水濯洗得不再飞扬着黄土,偶尔可以听到一两声鸡鸣犬吠。在田间耕种的村人向渔人打听他来之何处,匆匆忙放下农具,回家摆宴请客。

该是怎样一番安宁与祥和,渔人本不想离去,可也无可奈何。他终是桃花源的过客,早被战乱打磨的疲惫的心,卧在一团幸福中,又怎舍得离去。恋恋不忘间竟忘记了村人的叮嘱。

也许他处处志之,只想重游故地,也许他与太守讲此事,只想让更多人看到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竟如此美好。

不应因渔人失信以怪之。也许,他只是在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梦罢了。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4】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5】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内容丰富曲折,语言生动优美。文中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突出桃花源环境的优美,也写出作者对桃花源的喜爱。文中还写道“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写出渔人的不守信用,突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在优美的环境,渔人过着舒适的生活,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依赖,最后选择的离开,不是想要回归原来的生活,而是想到外面的人知道这个地方存在,只是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就会扰乱这里的安宁,阻挡来往的道路,后来的寻找,只是利益在前,消失的道路告诉他,不是所有梦都是现实,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召告天下。

梦只存在于自己的幻想,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遗忘痛苦的奢求,对明天的期盼,对夜晚恐惧的淡忘,但在梦里出现了让自己轻松的事情,出现了现实中没有的安逸,那时候的自己有了一种想一直待在梦里,永远不要来的想法,但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认知,虽然不知道一眨眼,迎来会是挂着月亮星星的夜晚,还是泛着点点亮光初升的太阳,但也总有睁眼的那一刻。但梦醒十分,原本的美好似乎都不复存在,等待自己的将是未知,不能盲目在现实中寻找梦境的美好,因为那只会让自己更加失落。努力面对未知的挑战,才是正确选择。

读了这篇课文自己仿佛从梦中惊醒,明白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是没有任何用处,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陶渊明写这篇文章,表达自己想过美好生活的期盼,却无奈当时统治的黑暗。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6】

1、积极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2、运用名师的教学经验,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这种设计理念源自于我省名师余映潮。在课堂实施的许多重要环节如话题的设计,活动的编排、导语的铺垫、朗读的穿插等。有许多也是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引导学生积极参入到语文实践中去。 3、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文言文教学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7】

结合语境理解翻译。文本第四段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对于这句话,很多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朝代更替的顺序,先有汉朝,才有魏晋,桃花源的人不知道有汉朝和魏晋,很正常,但他们之间构不成递进关系啊!课堂一度停留。这句翻译是不是错了啊!

其实,学生的这个发现,作为老师,如果没有认真思考,也会走入这样的死胡同的。我让学生思考之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桃花源的人,来想这个问题,这不会错了!学生三五个讨论起来,才理解到:按我们现在的角度,是错的。但是按桃花源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不知道汉朝,不知道魏晋。这当中汉朝离他们近,魏晋离他们远。而我们学生,我们的理解刚好相反。魏晋离我们近,而汉朝离我们远。理解了这一点,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应该是时间顺序。《桃花源记》进行课堂小结时,关于这篇课文的顺序,稍有波澜,讨论有致,分析有理,可谓恰到好处:我提问学生,本文的顺序,苏璇香同学立即反映:时间、空间、逻辑等三种顺序。但是本文是什么顺序呢?璇香同学认为是“空间顺序”?

旁边的灿培同学站起来说:“时间顺序”!“理由呢”我顺势追问,灿培同学理由充分:本文是按“发现桃花林”(第1段)--“进入桃花林”(第2段)“做客桃花源”(第3段)“离开桃花源”(第4段)),“再寻桃花林”(5段)的顺序来写,所以是时间顺序。

那什么样的写法顺序才是空间顺序呢?空间顺序一般有这些特征: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物及人等较为明显的空间概念.

6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