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大全
鲁迅先生是想用这七个字唤醒人们心中那抹久违的良知吧,想喊醒沉睡的社会吧,是对新天地的呼唤啊!我想鲁迅先生是在用这句话来激励那些“取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去打破封建桎梏,点燃闪电划破旧的黑暗天空,创造出一个新世界——灵魂高歌飞舞,生命之花绽放,自由之果共享。
鲁迅先生以笔杆做枪,每一个文字都是击入敌人心脏的子弹。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猛士,在黑暗中发出呐喊,让彷徨的猛士坚定不移地去战斗、让沉睡的灵魂惊醒、让看客成为思考者,而后整个世间震惊,便前仆后继地寻找光明。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先生从来不是孤单的,更不是寂寞的。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点燃的篝火永恒的在黑夜闪耀,给迷途的人以指引,给彷徨的人以力量,给寒冷的世间平添一丝温暖。“学而优则仕”从来便是如此。
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诸子百家平头布衣皆为利而生,逐利而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世界从来如此,何况乎战国这样的大争之世?可从来如此就真的对吗?逐利留名就一定受万世敬仰吗?
立在苍穹之上的庄周给出的答案让“从来如此”蝇营狗苟的世人惭愧了。在那九万里的高空,庄周安坐鹏之背,绝云气,负青天,逍遥于天地寰宇。刀光剑影里庄周开辟出一条非“从来如此”的道路,在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幻影里超然,羡煞的墨客文人不知几多。
“谁终将声震世界,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如是说。西方的精神世界里上帝是核心亦或是唯一,人们信仰上帝,崇敬上帝。而尼采却说“上帝已死”,可以想象当尼采说出这样言语的时候,是有多么异类、多么为世人所不耻。
从来如此,没有人想质疑上帝,没有人敢质疑上帝,而“封建的上帝”死了却迎来了“资本的上帝”,尼采戳破“上帝”的气球,吹散眼前的泡沫,重塑人的价值。尼采的现代哲学是对“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一个有力解答,鼓舞了世间“猛士”。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先生给出了答案,先贤哲人也给出了答案。鲁迅先生是非常有预见性的。白马过隙,时代变迁,这七个字对当今社会依然有重要意义。21世纪,有多少人安于现状,在世俗的蝇营狗苟中理所当然的活着,就有多少人踏上远方旅途,在世俗的非议中寻找心中的乐土。
回顾历史,多少惨痛的血淋淋的教训历历在目,触目惊心。春秋时期,宋襄公恪守古法礼制的“从来如此”,泓水之战兵败受伤,遗恨千年,遗笑万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精巧绝伦,自古以来就领先世界。
中国科学技术会这样一直领先于世界,“从来如此”,这一次我们被深深地蒙蔽了。直至西方的坚船利炮在家门口嚣张放肆的时候,也只是极少数人惊醒,绝大多数人还在“从来如此”的天朝美梦里酣睡……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湍急的水流早已把“从来如此”拍向沙滩,警醒世人。放眼世界,多少成就不是打破“从来如此“而来的,“上九天揽月”人类踏上月球追寻浩瀚宇宙星河、“下五洋捉鳖”人类潜入深海探索神秘古老世界、乘奔御风人类借助高铁日行万里、机器人的应用更是把人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没有质疑,何来突破?不打破“从来如此”的枷锁,如何取得惠及世界的创新成果?唯有打破“从来如此”去创新,方可把光明带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从来如此,便对么?”每个人都该质问自己,每个时代更应如此。
关于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大全(篇2)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鲁迅先生采用了日记体,让我眼前一亮,他通过对狂人形象的塑造,对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有被害妄想症。狂人在日记中记到:“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有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多疑的心理,走在路上看谁都觉得谁要谋划算计他,就连纯真可爱的孩子在他看来也是要害他的。狂人从那来自狼子村的佃户口中得知他们村里有一个大恶人被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那人的心肝用油煎炒了吃,再看看佃户和大哥的眼神,和外面那伙人一模一样,他惊恐得联想到自己可能也会被吃掉。狂人的大哥请来一个老头子来给狂人诊病,狂人自然而然就想到那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给他把脉是为了分一片肉吃。当他吃饭时,一碗蒸鱼让他难以下咽,因为“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看到这儿,我不禁对这个狂人产生同情之感,由于自己的幻想,他时刻活在对自己将可能被他人吃掉的担忧之中,睡不着,吃不好,那该是有多痛苦呀。
狂人的疯疯癫癫的话语其实是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制度迫害的表现。狂人为何会存在?我认为那是因为他处于一个狂世。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中国封建的“吃人”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看似不懂世事的疯子却恰恰道出了这一本质。在那个变态的社会中,连亲情都已消失殆尽了,“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想也知道;不过哭的时候,却并没有说明,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
如果就连亲人都能吃,这样的人还是人吗?那还是个十分扭曲虚伪的社会。“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那些倍受欺压的民众不仅毫无反抗意识还同流合污加入吃人行列,真是麻木不仁,奴性根深蒂固。想吃人的人有着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他们还不惜颠倒黑白,歪曲事实,干着吃人的勾当却还企图以好人来自我标榜,“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真是可鄙可恶。和那些个丧失人性的吃人的人相比,狂人还是算善良的,他会劝他大哥别去入伙吃人,劝那些青面獠牙的恶人改好,“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在日记的最后一篇中,他发出呼喊:“救救孩子……”
需要拯救的是整个沉睡中的中华民族,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希望唤醒人们向封建传统挑战,推翻封建“吃人”制度,见解深刻,发人深省,令人佩服!
关于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大全(篇3)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狂人日记》,初中时就曾被老师要求读过,但那时尚小,不曾懂得鲁迅先生的意图。头一回看的时候,都觉得背后阴阴阵阵,有一种看《十宗罪》的感觉,上了高中,再读此文,感觉自己读懂了一部分。
我觉得小说主人公“狂人”,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来,他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害怕,多疑。用现在的医学术语来说,也叫作“迫害妄想症”患者。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认为那是把他养肥好吃肉。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只是个心理变态。然而,鲁迅先生并不是在写一个精神病人的犯病史。“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一个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这些才是“狂人”形象的真正内涵。
据鲁迅先生说,这篇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何为“弊害”?乃在“吃人”。对于这篇文章,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先生的构思,竟能想出用“吃人”来表现封建制度的害人之处。也确实,那时候的社会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黑暗笼罩,人们整天惶恐不安,他们无法起来反抗,因为在日夜不停的恐吓下,双腿早已发软,内心也丧失了站起来反抗的勇气,只能顺从地任人宰割,什么时候,自己的肉被吃完了,血也被喝光了,骨头都没剩下多少,才是一种解脱。
关于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大全(篇4)
《狂人日记》是一篇象征性和寓意很强的小说,当时,鲁迅对中国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颇感痛切。
对现实的失望是鲁迅感到了唤醒人民觉醒的困难,他经常在绍兴会馆里以抄古碑来打发无聊的时光。鲁迅对中国人民精神的麻木愚昧感到着急,这就是他的这篇小说体现出深厚的忧愤,而人民精神的愚昧又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密切相关。
这篇小说也采用了自述式的手法,通过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人内心揭示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正是由于“狂人”对外界的极度敏感,才使得他能够感受到普通人在麻木的精神状态下无法感受到的东西。
在这些看似可笑的言语中,隐含着小说深刻的寓意。比如:“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古久先生即是指封建礼教对中国的长期统治,这句话也暗示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对人们反抗的压制。再如:“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表现了封建礼教强大凶恶的形式下其内在虚弱的本质。
总之鲁迅的每一句话都耐人寻味,需要读者用心细细地品读其中的深意。
关于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大全(篇5)
初读狂人日记,没有完全看懂,再次阅读方才体会到狂人之意。
狂人的狂,指的既是病理上的神经错乱,语无伦次,措辞荒谬;还指了狂人在心态上的一种病态变化——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故事梗概: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
传统观念认为,鲁迅借狂人之口,抨击吃人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也只要狂人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语,但是,我和妈妈共同认同这部小说的是对狂人精神状态的描绘,确实是精到、准确,妈妈说以前课本很多革命小说都如过眼烟云一般消散在历史尘埃中,而狂人却不会,我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而妈妈则是重读,她认为,因为这篇小说和鲁迅曾经学过医有关,这篇小说准确地写出了一种有迫害症和强迫症的精神病人的形象,这篇作品成功不是其立意多么高,而是其形象把握之准而名流文坛。
我现在不懂不要紧,过几年后,回过头再看看,也许会读出不一样的感觉!
关于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大全(篇6)
《狂人日记》是鲁迅所作,也是中国的第一本现代白话小说,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鲁迅用这部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
关于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大全(篇7)
最近看完了鲁迅先生所著的《狂人日记》,他的作品很耐人寻味,却有些地方很难读懂,原谅我30岁时才读完它,当一个人成年后看它,才更能体会作品中的深邃。
因为一本书看的时间太久,往往还没看到结尾,开头都忘光了,这并不能代表什么,也许我的大脑就像一个过滤器,只有那些“杂质”才能保存下来,其他的都是一概而过,无论它好它坏,只在当时。
读一本书,我喜欢用铅笔画一些自认为漂亮或是有趣的句子,然后记录下来,感受文字的奇妙,比如这本书中,也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留给我更多的思考。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有岛武郎《与幼者》
这本书中划线的句子并不多,但是读过这一篇篇的短文后不难发现,文章中多是带有一些批判色彩,若让学生们读它,定会觉得无比枯燥,而且十分沉重,也许要经历一些事,沉淀一些人生阅历,才会觉得还不错吧。
关于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大全(篇8)
疯狂!疯狂!真疯狂!在那个吃人的年代,吃人的暴政和吃人的思想,铺天盖地地弥散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真难想象那些疯子们还能怎么活?亲戚家、朋友处,门后、桌底、床下,哪儿哪儿都藏不下,哪儿哪儿都有一张吃人的嘴。
昏暗的黎明,无限的遐想,让远方的朝阳那么明亮,又是一篇可悲的文章,我本不忍地下笔,但笔总是这么贴着我的手,我又被拖进了无尽的思量——苦苦地劝,淡淡地写,一个没什么不可以的疯狂颠倒的世界。我看到人和人之间只剩一种“相食”的欲望,不禁觉得无限的悲伤。世上那么多明白人,难不成只我一个人敢说吗?可话到嘴边,我却又不知说什么好了。
我悚然!我竟然像别人一样谅解了那段黑悠悠冷凄凄的历史,也接受了那猩红颤抖的两个字“吃人”。但终是没能忍住失礼的吼叫:“什么仁义道德,写上了也不觉得羞耻!”但彼时彼刻没有人给我回应,就连回声都被这“仁义道德”之形湮灭了。我狐疑着思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