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十七回读后感

| 舒洪

义——三国的标签,《三国》义吗?看了电视剧《三国》以后,我不敢苟同这个观点。

每一次逃跑的时候,刘备总跑在第一个,不顾两个结拜兄弟,自己先逃。这就是义?吕布乃武艺高超之豪杰,却为了美女貂蝉,让父亲死在自己的刀下。这就是义?司马懿抢走了曹操打下的一片江山,如此奸诈。这就是义?

很显然,我的认为是肤浅的。于是我又打开了书本《三国演义》,细细品读。

说到义,不得不提到蜀五虎中的红脸关羽关云长,他武艺过人,人生最重一个“义”字。当年曹操在俘虏云长时,不忍心杀这位当代名将,还送了他一匹宝马——赤兔。而赤壁打败曹操后,曹操被关云长抓住,曹操已无力回天,但重义气的关羽却没有杀他,因为曹操也对他有不杀之恩,所以关羽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就是义。

蜀五虎中另外两元忠将赵云及黄忠,誓为保护祖国。每当冲锋时,赵云总是做先锋;每当回营时,赵云总是断后杀敌。而单骑杀千军救阿斗更是令人惊叹。黄忠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杀敌,这位忠臣为了蜀国,他拖着70多岁的身子骨征战,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这就是义。

而蜀军师诸葛孔明,不仅才华出众,学富五车,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顾茅庐,令他感激不尽,誓为蜀国效劳一生。他的才华,展现在他的功绩上: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借东风……当他已无力回天时,他还让士兵用木头做成他的样子,放在马车里,让人们以为诸葛亮身体还好,让敌人胆寒,放弃攻打蜀国。他一次又一次地将蜀国从灭亡的边缘拉上来。这就是义。

《三国》中英雄无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展示“义”。作为一名现代小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热爱生活,团结互助,活出自我,以现代人的方式诠释“义”。

三国演义十七回读后感(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次听到这首歌,我就心潮澎湃。《三国演义》是我百看不厌的一部名著,它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惊险曲折的故事,还让我认识了不少个性鲜明的英雄。

说起赵云,也就是常山赵子龙,大家肯定很耳熟。从“单骑救主”、“截江救阿斗”足可以看出他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再加上他具有武艺高强、正义凛然的英雄本色,难怪刘备说他“浑身是胆”“乃真丈夫也”。他实在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子!

再说关羽,此人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典型的忠勇人物。因为他髯发长二尺,一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样子,所以被人们誉为“美髯公”。他不仅是个美男子,还是刘备集团的得力干将。不管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千里走单骑”,都能反映出他对刘备的赤胆忠心。他真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提到刘备,在作者眼里,他是个“乱世枭雄”,但在我眼里,他只不过是个“胆小怕事”的人。虽说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体现了他的遇事老练,工于心计,但他为了一个“义”字,不听众将的忠告,竟大动干戈,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草率伐吴,最后被陆逊用火攻破,最终蜀军全军覆没。读到这里,我真为他的这种行为感到惋惜!

谈起诸葛亮,他可谓是书中最具光彩的英雄人物。他凭借自己的绝顶聪明,成功运用了“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空城计、七星灯”等一系列妙计。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他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虽说他灭魏吞吴统一天下的雄心没有成功,但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流芳百世。他永远是后人敬仰并崇拜的伟丈夫!

反复品读《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不但丰富了我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提高了我的个人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从书中的众多英雄身上,我懂得了“英雄”的真正含义———为人诚信、机智勇敢、胸怀天下、无私奉献。

三国演义十七回读后感(篇3)

我用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主要讲了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故事。在以前读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只觉得曹操很奸诈,很不喜欢他。但是读完原著以后,我对他的认识有了“180°的大转弯”,觉得他身上也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曹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乐观对待。在曹操打败仗后走华容道时,他在每一个险要的关卡都笑诸葛亮没有想周全。但是在他每一次笑完之后,都会出现一员大将,将他打的落花流水。虽然自己在最后因为关羽的忠义而放了他,但只能说算他走运。在华容道上,曹操差点丧命,也折了很多兵马,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认为败兵乃兵家常事,非常乐观。正是因为这份乐观,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失败后都东山再起,赢得一分天下。

曹操一生非常爱人才。曹操在长坂坡之战中不让手下伤害赵云,只擒住他,是因为他想收服赵云,让他为自己效力。曹操为了让徐庶成为自己的谋士,也费了不少心思。曹操知道徐庶是一个孝子,父亲自幼去世,便处处都听母亲的。曹操便先把徐庶的母亲请来,然后每天给她送礼,徐母便写信答谢,然后曹操再让手下模仿徐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信,叫他来为曹操效力。这两件事说明了曹操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即使以前曾是敌人也无所谓,所以很多能人都聚集到了曹操的帐下,使得自己的队伍渐渐壮大了起来。

曹操身上虽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他也有很多缺点。

曹操非常多疑,不听取别人的劝告。曹操在晚年脑袋里长了一个瘤子,经常头疼,并且疼起来就生不如死,很多名医都束手无策。这时曹操请神医华佗为自己医治,华佗说要用锋利的斧头把脑壳撬开,然后去除脑瘤。这也就是开颅手术,现在说来很平常,但是在古代没有这样的医治方法,也只有神医华佗可以做。但是曹操认为华佗要害他,就放到监狱里严刑拷打,华佗年迈,便死在了狱中,不久曹操也死了。虽然曹操的多疑让他打了许多胜仗,但是也误杀了许多能人,还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曹操特别的奸诈。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的情况下,与陈宫一起逃难到了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里。晚上吕伯奢到远处去打酒,家里人则准备杀猪招待他们,正当他们磨刀商量怎么杀猪的时候,被曹操听见了,以为要杀他,然后杀了吕伯奢一家老小。再后来,他到厨房里看见了绑在门上了猪和一锅开水,才恍然大悟,是主人要杀猪款待他。这时他逃出吕伯奢家中,正与打酒回来的吕伯奢相遇,也将他杀死。与曹操同行的陈宫愤怒不已,弃他而去,而曹操却说:“宁教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

曹操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成败,使他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

三国演义十七回读后感(篇4)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讲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事。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西晋,罗贯中把他写得淋漓尽致。

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心胸狭窄的周瑜、凶狠奸诈的曹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勇猛的赵云和关羽、纳贤的刘备……他们个个都骁勇善战,是书中的英雄人物。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关羽和赵云。先说说关羽,在本书中,关羽出现的次数最多,如: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走麦城……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华佗给他刮骨疗伤时,他却还在那从容的下棋,面不改色,我看了,十分佩服他的勇敢。除了这些,他在作战时也是十分勇猛,我很佩服他。

再来说说诸葛亮,他料事如神,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战斗时,他帮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赢了许多战争,如:空城计、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最后说说赵云,他在救阿斗的那一次战争中,单枪匹马,冲进曹营,刺死了五十多员曹军士兵。当他来到长坂坡时,已经是血染战袍。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首诗写出了赵子龙的骁勇善战,令我十分敬佩赵云。

通过常读这本书,我终于体会得到了“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真正含义:就像书中的结局,《三国归西晋》。

三国演义十七回读后感(篇5)

读《三国演义》,我看到了忠义与背叛、仁德与残暴,更看到承战争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不觉感叹人性的复杂。而看到一幕幕精彩的好戏;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又不禁拍案叫绝。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令人不忍掩卷。曹操的深不可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的爱民如子,赵子龙的一身是胆,张飞的粗中有细,关羽的义薄云天,司马懿的阴险狡诈等等。其中,曹操和刘备两人带给我的感触最多。

罗贯中笔下,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成功的艺术渲染下,我对这个运用暴虐残忍的手段和施展阴谋诡计统一了中国北部“奸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他身上集中了阴险狡诈、虚伪冷酷、专横跋扈等恶行,为曹操招了不少骂名。不过,对曹操的正面描写也挺多,写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博学多才,这样的写法是作者的主观念和客观真实得到统一。

而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机敏;论文治,他没有曹操高深;论武功,他没有曹操勇猛。但他具备统治那个时代最需要的品德——仁义且谦逊!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正是凭借性格中的虚怀若谷,刘备得以广纳贤士,从最初的关羽、张飞,到后来的赵云、黄忠,无不为刘备建立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每当我读到曹操因残暴而失民心时,或读到刘备因感情用事而酿成大错时,总会幻想:若是有一位明君结合了刘备和曹操二人的优点,既具备爱民如子的仁德,又拥有权衡得失的能力,那天下不就能长治久安了吗?然而,“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只有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向着心中理想的生活前进。

8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