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史的读后感
关于中国历史的读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林汉达老先生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厚厚的,可好看啦!我都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我最喜欢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 我觉得,各国之间不应该老打仗,要不然士兵们很惨,死的死,伤的伤,谁都没有好下场。各国之间可以用说客,说服其他的国家,只拿兵力吓唬一下敌人。
各国百姓快乐,就说明大王好,大王好,大臣就很忠心,大臣忠心了,就能帮大王做一番大事业,就说明这是一个强国。 我觉得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
秦统一天下之后,不应该让百姓筑长城,应该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要不然会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哦! 只要全国万众团结一心,统一天下就很容易啊!
关于中国历史的读后感(篇2)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林汉达编著的,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组成,内容很丰富,读来让人爱不释手。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千金一笑。
千金一笑的故事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讲的是周幽王的荒唐事儿。这个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到处找美人儿。他为了让他最喜欢的美女褒姒高兴,竟然同意了虢石父点烽火台的馊主意。众所周知,烽火台的'烽火是兵家的信号,不能随意乱点。但周幽王不顾郑国友的劝告,一意孤行,结果让看见烽火赶来救援的诸侯们大呼上当又愤愤离去。后来真的发生了战事,点了烽火,也没有诸侯来救援了,周幽王因此丧命。 不知那个褒姒的娘娘是不是真的把烽火当烟花看,是不是真的笑了,这千金一笑的故事流传了下来。一个不关心国事的君王如何能够治理好国家,如何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恐怕这故事留下来的“笑
”,更多是对周幽王的讽刺吧。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为人处事,诚信是基本的要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国家的历史有了更多的理解,以史为鉴,不断用知识和智慧武装头脑,长大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于中国历史的读后感(篇3)
一种毫不起眼的东西,它没有台灯的漂亮,也没有台灯的灯光亮,但是,蜡烛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你瞧,我这个古灵精怪的妹妹,是不是很好玩。看了这一切,我感受很深,啊。再来一个;快看,快看。别说,这俩小家伙还真训练有素,数到了二十几个还没有出错。
书中的一些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如《老马识途》《完璧归赵》《昭君出塞》《火烧赤壁》......也有好多故事是我第一次阅读,如《“仁义”大旗》《取经求佛》《豆粥麦饭》......这些故事图文并茂,读起来浅显易懂,我一打开这本书就废寝忘食地看了起来。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它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谊。他们俩一起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出资多,却体谅管仲家里穷,反而拿的钱少;他们还一起打仗,管仲为了能奉养多病的老母亲,冲锋时排在后头,退兵时又跑到前头,别人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却极力为他分辩;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逼死了公子纠之后,成了齐国国君——齐桓公,这时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而成了他的副手。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情谊简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人与人之间就要像他们一样,相互体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
我们要像鲍叔牙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考虑问题。我们更要学习鲍叔牙的大将风度,他虽然是帮助公子小白当上国君的功臣,却甘愿把相国的位置留给才华更加出众的好友——管仲。这是一份多么伟大而又无私的情谊啊! 齐桓公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为人宽宏大量,虽然曾被管仲射过一箭,为了齐国的'利益,却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国,最终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是啊,没有齐桓公的弃忘前嫌,哪来齐国的全面兴盛?没有齐桓公对管仲的充分信任,管仲哪能积极改革、大展拳脚?一个斤斤计较、生性多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方霸主的!因此,我们也要胸怀宽广,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生活才会更加多彩。
关于中国历史的读后感(篇4)
暑假,我在老师推荐的书中选了一本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眨一看,这本书厚厚的,让我觉得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有许多有趣的历史人物,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本。一看目录我就被惊呆了,里面果然有许多小故事,一小篇一小篇的,记录着中国从春秋到三国归晋的无数历史故事,如有《千金一笑》、《兄弟相残》的春秋故事;有《鱼肚藏剑》、《卧薪尝胆》的战国故事;还有西汉、东汉直到三国归晋的许多故事。看得我眼花缭乱。
在书中,让我记得最牢的有一个叫《管鲍之交》的故事。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他们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还重,处处替对方着想。在各自侍奉不同的.主子时,虽都对主子忠心耿耿,但当鲍叔牙帮逃难的小白做了齐恒公打败了对方时,不忘救出自己的朋友让他和自己一起侍奉自己的主子,还不在乎管仲的职位比自己高。这样的朋友情谊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高尚。在我们现在,朋友之间不也应该这样吗?坦诚相待,处处讲诚信,这样无论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如果我们学习上,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帮助解决,一定没有什么能难到我们的。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的国王,能重用人才,君臣之间像朋友一样,这样他也得到了许多的人才、朋友、手下。他治理的
国家也兴旺发达。在《管鲍之交》这个故事中的小白,他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从一个逃难的人到一方霸主,这着实让我无比的惊讶,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身上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勤奋和刻苦,更有他的聪明,善用人才。我们学习要努力,也要讲究方法,苦读书不如巧读书也!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许多有名人物,喜欢书中的许多有趣故事,同时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真不愧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呢?
关于中国历史的读后感(篇5)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历史,让我们在历史盛衰中吸取教训,做到知史达变,鉴之往来。我便翻开《中国历史故事集》,学习那些伟人,在每一篇失败的故事当中吸取教训。
《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一套未完成的书籍,里面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每一篇故事都有一个四字词的小标题,如:千金一笑、一呜惊人、宁死不屈……
让我最难忘的一篇故事就是《“仁义”大旗》这篇故事。这篇故事主要是讲秦穆公要做霸主,齐国的国君还由宋襄公来立,楚国和郑国反对,宋襄公决定先出去征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楚国立马对付宋国。宋襄公一心认为空讲“仁义”就可以当霸主,处处让着楚国,讲“仁义”。结果兵力不足,回了睢阳。 我觉得,打仗不是一件好事,能和平共处必然最好。但是,如果当你决定了打仗,就要狠下心来,打个胜仗;如果当你决定了和平共处,就要讲“仁义”。照宋襄公的讲仁义的打仗,是不可赢的,因为两者不能共存。文章中有一句话我很赞同:“要打仗必须利用一切的.办法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如果怕打伤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苍白的就不抓他,那还不如让他抓去!”
当今社会竟争激烈,假如你要面试这份很好的工作,又怕入选了朋友不高兴,那还不如不工作。我觉得,只要是自已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办法和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 我们不能学习宋襄公的观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想方设法地争取到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
关于中国历史的读后感(篇6)
最近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集之得陇望蜀》,它讲的是东汉时期汉光武平定天下的事。
公元30年,公孙述是蜀地的.统治者,隗嚣是陇右的王。
汉光武为了平定天下,写信请公孙述和隗嚣归附汉朝求和。公孙述不但不答应,反而还来攻打汉光武。汉光武派兵攻打成都,暗地里防着隗嚣。
隗嚣沉不住气,先发兵攻打汉光武。汉光武亲自征伐隗嚣,轻而易举地把隗嚣打败。汉光武在回京的路上给围困西城和上邽的将军说:“那两个城打下来后,你们立即去攻打蜀地。我的毛病在于平定了陇右,又希望平定蜀地。每次发兵,我的胡须总白一点。如果不这样,怎么平定天下!”
公元36年,蜀地被汉光武的部队攻破,最终平定了天下。
我觉得汉光武先礼后兵,得陇望蜀,志向远大,所以平定天下。而且他善于发兵,有赏有罚,将自己的国家整顿的很好,在和其他国家打仗就可以轻易胜利。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做事不要得到一点点收获就满足,要求应该更高,志向应该更远大,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和收获。
关于中国历史的读后感(篇7)
最近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集之马陵道上》,讲的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孙膑智退魏国的`庞涓的故事。
自孙膑被魏惠王剜掉了两块膝盖骨,齐威王知道后派淳于髡带孙膑回齐国。公元前343年,庞涓攻打韩国,齐威王拜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发兵五万救韩。孙膑直接打魏国。庞涓回国救援。救援途中,庞涓三次清点齐军的剩余炉灶,发现做的饭越来越少。庞涓认为齐军大部分都逃跑了,就指挥大军追赶。
追到马陵,正好是十月底,晚上没有月亮,庞涓的大军顶着星星走。忽然,前面传来报告,前方山道被树木堵住。庞涓发现只有一棵树没有被砍倒,还有几个大字。庞涓叫人用火把一照--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 这一照,不知有多少箭,像下雨似的落下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全是齐兵,魏兵跑的跑、降的降,其他的都死了,庞涓也葬身于乱箭之中。魏国打了败仗,孙膑取得了胜利。
我认为孙膑的计策很妙,故意减少炉灶,引诱魏兵追赶。算准了魏兵到达的时辰,埋伏好弓箭手。树边火光一亮,就放箭攻击。
孙膑为了打败庞涓,设了这个计,真是太经典了。我为他的才华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