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总是被那些无畏前行、勇于创新的人所感动。那么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供大家参考!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1】
在我们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的名字熠熠生辉——俞鸿儒。
1952年,28岁的俞鸿儒考入中科院力学所,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当时,由于经费和电力严重短缺,科研工作进展缓慢,但俞鸿儒并没有气馁,反而燃起了创新的激情。
1954年,俞鸿儒30岁时就担任了激波管组组长,他带领团队创新采用了氢氧燃烧驱动方式,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激波管和大型高超声速风洞JF-8。
这一创新不仅克服了电力短缺的困难,更为后来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
随后,俞鸿儒又提出并实现了100毫秒高超声速复现风洞的设想,这一技术攻关历时10年,最终在1964年取得了成功。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2】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
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同济大学杰出校友俞鸿儒。
俞老今年96岁,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
致敬俞鸿儒院士,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3】
俞鸿儒院士的少年时期,和许多小男孩都一样,只要谁问到了以后想做什么,他都毫不犹豫拖着稚嫩的声音说到,长大以后要当科学家。
他的成长经历也相当普通,成长于一个商人家庭,从小父母就比较忙碌,对他的管教可能没有那么细致,但是俞鸿儒也比较听话,他基本上自己就可以玩一早上。
俞鸿儒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机械产品的兴趣,有时候父亲送给他一个小汽车玩具、小飞机模型,他都会研究半天,将那些零件翻来覆去进行研究。
虽然父母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但是他从小就很独立和听话,学习上从来就不让人操心,小小年纪就已经暴露出了极高的天赋。
从小就对数学和科研感兴趣的他,在十八岁那年不负众望考上了同济大学数学系,而在同济大学的光阴里,也即将奠定俞鸿儒一生的事业。
他将自己的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我,当时国家号召经济建设,他就毅然投入到大连大学的机械系中,后来又阴差阳错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
他的天赋加上自己的努力,让他在人群中总是闪闪发光的。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4】
在不久前举行的2015中国力学大会上,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空气动力学家俞鸿儒获颁首届“钱学森力学奖”。“钱学森力学奖”是为纪念我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钱学森而设立,每4年评选一次。获此殊荣,他感到高兴:“我是搞实验科学的,不是研究理论的,这个奖能够颁给做实验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他的高兴还缘于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我以前就跟着钱学森先生、跟着郭永怀先生学,拿到这个奖好像与他们关系又紧密了一点。”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5】
他一生专攻气体动力研究,研制的超级风洞“JF12”,让中国拥有了被国际同行称为“超级巨龙”的世界最大激波风洞,他就是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
1956年,俞鸿儒考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郭永怀。(时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的郭永怀认为高性能、大尺寸的高超声速风洞,是设计航天飞行器必不可缺的,因此便给年轻的俞鸿儒指定了研究方向——发展激波管技术,研制激波风洞。
俞鸿儒:“做激波管,怎么做?郭先生一点都没有说,但是有一条,不能按美国的办法做。当时跟我说,我理解的是,美国人很有钱,有很多高技术仪器、高技术装备,咱们没有。你想那么做,当时被封锁了,你也做不成。当时我是觉得咱们没有条件做,所以你要用自己的土办法把它做成。”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6】
俞鸿儒研制的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其技术水平当时就已经领先于国际水平。
这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器试验提供了关键支撑,可以说,正是有了俞鸿儒等一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才能在这一领域取得今天的骄人成就。
更令人敬佩的是,俞鸿儒一直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他从不将成就独归己有,而是将荣誉归功于整个团队。
即便在96岁高龄,他依然孜孜不倦地提携后辈,传承着科学精神。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7】
俞鸿儒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许主要集中在风洞研究上,这样的技术需要长年累月待在实验室,但是最终使我们获得了独立的技术,改变了以往依赖他国的局面。
而他这匹千里马,还得益于伯乐的青睐,俞鸿儒的导师,算是他科研路上的指路明灯,给了他的人生还有事业都有很大的改变。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郭永怀就是俞鸿儒的导师之一,他的一生有多多位导师,都对他事业有了很大的启示,而郭永怀毫无疑问,也是起着巨大作用的一位良师益友。
郭永怀是经过钱学森的力邀回到国内的,当时国内的科学研究急需一些具有科研经验的,带着对祖国的一腔热血以及好友的苦口婆心,他带着妻儿毅然回国。
回国之后成立研究小组,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俞鸿儒成为了其中一员。
因为踏入了郭永怀的团队,这就意味着,他浑身的力气就可以用在攻克现有的难关上,他的多年求学之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还有知情人透露,当时俞鸿儒的办公室和钱学森的办公室相隔不远,他十分珍惜和前辈学习的机会,总是深夜还看到钱学森在埋头研究,于是他总会过去打打下手。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8】
俞鸿儒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先生的学生。而当年“替”郭永怀招收研究生的,正是“三钱”中的“两钱”——钱伟长和钱学森。
原来,1956年中国科学院公开招考研究生时,郭永怀还没有回国。两位钱先生在知道他要回国的情况下,特意帮他招收学生。俞鸿儒就是在那时报考了钱伟长的研究生,和其他四名学生成为了郭永怀回国后的第一批弟子。
1956年也成了俞鸿儒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每个人都要制定“向科学进军”的计划。当时在大连大学(后改为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留校任教的俞鸿儒被要求写类似“投身某学科研究”的“进军计划”,并被告知“几年后就能提升副教授、教授”。
俞鸿儒不写。“这哪是向科学进军?我看是向个人名利进军。”
他也迷茫:什么是科学研究?应该怎么作研究?那时钱学森刚回国不久,俞鸿儒很是仰慕他的学问和爱国精神。他想,能不能到他那里去做?刚好当时报考中国科学院没有单位限制,于是俞鸿儒第三次走进考场(他分别于1946年和1949年考上同济大学和大连大学),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9】
在力学所,俞鸿儒得以尽情沐浴在名家大师的春风中。钱学森和郭永怀的办公室在一起,俞鸿儒的办公室曾经在二人对面,由此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两位大师的言传身教。
俞鸿儒:“那个时候中央让中国科学院评价十个最普及的技术革新项目,钱学森带我一起到院里领任务,领了两个,一个是涡漩管一个是超声波。领了以后,超声波交给另外一个老先生,涡旋管你帮我干,当天晚上说怎么干,都十二点了,郭永怀在门口就把涡旋管的有关资料给我看,我就搞。一个礼拜报告就写完了,实验也做完了,然后就报到中央去。”
俞鸿儒的一大特点就是尽量用最少的钱做工作。“科学研究最关键的是人,是创新,而不是钱。有创新,再穷也能用自己的办法做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作。没有创新,再多钱,仿制国外再多的先进技术也是赝品,做不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俞鸿儒:“怎么省钱呢?一个是驱动方法,我们用燃烧驱动,国外基本不用了,很危险。把房子炸了,也没有关系,炸完马上就给你修。这个很省钱,发展这个,逐步就发展出爆轰驱动。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10】
在郭永怀的团队中,俞鸿儒一直就被视为“闲子”,作为他导师的郭永怀一开始并没有安排一些重要的任务给他,而郭永怀一直在致力于风洞的研究。
俞鸿儒就自己花心思和精力,在团队上他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急于要融入到新环境中,也想要在新环境里大展身手,可是导师并没有理会他。
直到后来,他才慢慢知道导师研究的是风洞项目,这个项目也遇到了很多瓶颈和阻力,于是他自告奋勇,凭着一腔热血就进行了科学研究。
风洞项目一开始经历了多重的磨难,但是郭永怀觉得这个研究没有问题,只是需要时间和积淀在里面,只要日复一日肯定能取得成功的。
而俞鸿儒便始终跟着导师,他觉得导师的选择一定没错,而且这个研究出来以后,可以给我们国家的科学进步带来极大的改变。
资历年龄尚浅的俞鸿儒在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开始也非常茫然,因为对工艺水平要求很高,但是当时我国的经济水平有限,难以满足当时的实验要求。
时间一长,郭永怀发现了俞鸿儒的能力,他觉得这个小伙子是有自己的科研能力的,而且有干劲,有创新精神,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11】
俞鸿儒回忆说,钱学森和导师郭永怀的办公室在一起,跟钱学森有很多接触,包括当时钱、郭两人去拜访一些名家,他也随从,逐渐地成了他们的助手。“我自己觉得选不好该干什么,他们让我干什么我都干。”
近水楼台,俞鸿儒受钱、郭两人影响颇多。他至今记得,郭永怀第一次和他们谈话时很严肃: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很多人做铺路石,他也是。郭永怀希望他们也要有这种思想准备。
“我意识到,先生并不要求我们成为飞黄腾达的‘龙’,而是叮嘱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牛’。”俞鸿儒说。
为研究超声速飞行,1958年,郭永怀在力学所成立激波管组,并指定俞鸿儒为组长。在郭永怀的支持下,俞鸿儒提出研究氢氧燃烧驱动激波管。这是当时已被国际上基本弃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因为其虽然费用低廉,驱动能力强,但试验气流品质低,容易出事故。
俞鸿儒坚持认为,国际流行的方法价格昂贵,技术复杂,还是氢氧燃烧驱动更适合中国国情,并认为其缺点可以改进,虽然怎么改一时也说不清,但他相信应该能找到解决办法。
郭永怀坚定地支持俞鸿儒放手去做。由于不清楚原因,俞鸿儒在试验中多次发生事故。最严重的一次竟把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都给炸毁了。然而,俞鸿儒不但没有被责难,反而受到安慰和鼓励。后来,力学所索性一次性申购了许多水泥和木材,实验室炸坏了就立刻重建。
这让俞鸿儒至今难以忘怀。“实验室炸一次表扬一次,哪有人有这种魄力?”最终,俞鸿儒弄清了事故原因并采取了防范措施,他创立的氢氧燃烧驱动方法沿用至今,40多年来再未发生过严重事故。他对记者说,当时做这些试验,自己虽然冒着风险,但导师郭永怀等人冒的风险更大:“要不是他们保护我,我这个事干不成。”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12】
俞鸿儒的一大特点就是尽量用最少的钱做工作。“科学研究最关键的是人,是创新,而不是钱。有创新,再穷也能用自己的办法做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作。没有创新,再多钱,仿制国外再多的先进技术也是赝品,做不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俞鸿儒:“怎么省钱呢?一个是驱动方法,我们用燃烧驱动,国外基本不用了,很危险。把房子炸了,也没有关系,炸完马上就给你修。这个很省钱,发展这个,逐步就发展出爆轰驱动。
爆轰驱动为什么是中国人发展的?还是有原因的。这个东西非常危险,有钱谁冒这个险?咱们不是要省钱,才走这条路。
那个喷管,很复杂的,一般都用不锈钢做。七几年八零年左右,一个喷管要几十万、上百万。我们就改用铸铁做。铸铁一般有孔洞,会漏气,我发现真空泵是铸铁的,我们就做了一个铸铁喷管装在(风洞)里面。国庆放假一段时间,国庆节之前先抽空,过了国庆一看挺好,然后就用铸铁来做(喷管)。铸铁很便宜,几万块钱就行。我们一直是用铸铁。”
俞鸿儒的节省在JF12研发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激波风洞JF12运用俞鸿儒独创的爆轰驱动理论及技术,可复现25至40公里高空、5到9倍声速的高超声速飞行条件,引领了国际先进风洞技术的发展。JF12不仅在指标上具有可比优势,其试验成本也远低于国际同类风洞。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13】
意外还是出现了,俞鸿儒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但是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得知此事的导师十分生气,再三交代俞鸿儒要注意安全。
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努力,俞鸿儒日复一日的坚持,但是当时的科研经费十分有限,批复的经费难以满足他们的实验需求,但是擅长经商的俞鸿儒精打细算,为团队节省经费。
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风洞项目完成,突破了当时的技术局限,这个团队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科学家们的一生是值得敬佩的,更是值得学习的,只有秉持着初心,才能到达终点,顶峰相见。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14】
在郭永怀等人的影响下,俞鸿儒还“习得”了一项“技能”:花小钱办大事。“这个事我自己觉得很好。”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他最大收获就是“学会选题,学会用很少的钱做事”。
1960年前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许多科研项目被取消,俞鸿儒的项目虽然得以保留,但经费极少。郭永怀多次对他说:“钱少亦能工作,应该学会用最省钱的方法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那才是真本领。”
有一年,俞鸿儒建成了一个大设备——高性能的大型激波风洞。本以为导师会表扬他,谁知一向和气待人的郭永怀看到后却很生气:“你究竟从哪里弄来这么多钱?”
原来,当时北京大学也加工了一台激波风洞,那台设备虽然规模和性能比他这台低得多,但仅加工费就达80万元。在郭永怀看来,俞鸿儒的设备少说也得百万元。
俞鸿儒赶紧向导师解释,汇报了他如何回收利用废置设备,如何寻找便宜又能保证质量的加工厂,如何用仅8万元搭建起了这台高性能的激波风洞。
郭永怀听后才如释重负,问他:“能否把试验区再延长?”
俞鸿儒这才意识到,郭先生此前的那番话并不仅仅是针对当时困难环境的权宜之计,更是认识到科研工作者不应该把精力耗费在“找钱”上,应该尽可能采用简单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才是做好研究工作的有效途径。
202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篇15】
俞鸿儒(1928年6月15日出生),祖籍江西广丰,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气体动力学家,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探索利用激波产生高温高压气源来建造费用低廉的高超声速风洞,发明了氢氧爆轰驱动新方法。
作为郭永怀回国后第一批弟子中的一员,俞鸿儒“习得”了一项“技能”——花小钱办大事。在科研生涯中,俞鸿儒一直坚持这种作风。他是一位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院士,把全身心都献给了“激波管”研究,践行了当初大学毕业时许下的承诺。
1953年,俞鸿儒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毕业时的“决心书”中写道:“亲爱的母校:我衷心感谢您4年来的哺育,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候,我向您保证:坚决服从祖国分配,用您教育的科学技术知识,终身不懈地建设伟大的祖国。请您相信:我将用自己的劳动维护您的荣誉并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封“决心书”表达了俞鸿儒为祖国奉献终身的决定,而这60年来,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