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介绍
感动中国的播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介绍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介绍(精选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介绍篇1
儿时的俞鸿儒安静、沉稳、懂礼貌。1933年秋,俞鸿儒入杉江中学附小学习。他自幼显露出聪颖的天资,数理极好。父亲深知落后和腐败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要求儿子好好读书,通过身边发生的事例教育他,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做事要做精做深,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这些深刻地影响了俞鸿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受国内战争、社会动荡影响,杉江中学从创办地杉溪搬至县城文庙。1939年秋俞鸿儒小学毕业,因报到误期,读了半年私塾。1946年高中毕业,他和同学结伴至上海赴考,考取同济大学数学系。他孜孜以求,勤奋读书,参加罢课游行,反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追求进步,1949年上海解放后加入共青团。
为发展东北老解放区,将其建设为重要的工业基地,1949年党中央决定创办大连大学,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宣传对学生实行供给制。俞鸿儒受工程学科对经济建设能直接发挥作用这一观念的影响,再次参加高考,考入大连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分配到机械制造教研室。他向上海学生运动先驱、时任机械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的雷天岳同志汇报思想,希望调到许多人不愿意去的基础课(力学)教研室。雷立即安排他当陈铁云教授的流体力学助教,以后又去化工系“泵与压气机”课当助教并讲授该课程,借调到土木系参加水利实验室建设。这种“万金油”经历有助于他日后的科研工作。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介绍篇2
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十多位年度人物中,有96岁的俞鸿儒、60岁的杨华德和89岁的牛犇。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潜心研究风洞技术50年,是我国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点亮了无数新星。
农业专家杨华德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通过潜心带领专家组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8年时间,他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
2023年,年近九旬的牛犇参与演出的四部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70多年来,他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银幕形象,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为演好角色,他常常潜心在生活中学习各种技能,受伤后打上麻药也要完成演出。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介绍篇3
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获得者、同济大学杰出校友俞鸿儒教授挺立在舞台之上,聆听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目光坚定。
短短63个字,高度凝练着96岁高龄的俞鸿儒教授,50年潜心研究风洞技术的付出与奉献,引得更多人去探索他躬耕科研艰辛求索的故事。
俞鸿儒,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1946年6月—1949年6月在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系本科学习。他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介绍篇4
在前辈的鼓励支持下,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复盘后,俞鸿儒带领团队,终于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
1958年8月激波风洞的核心部件——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
1969年,我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JF-8激波风洞建成。
1998年,国际上首座爆轰驱动激波风洞JF-10建成。
……
此时,他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心中,还有个更大的计划要去完成。
当时全世界都认为,激波风洞的试验时间只有几毫秒。俞鸿儒却提出,要建高超声速复现激波风洞,达到100毫秒的试验时间。就是这0.1秒的数据,俞鸿儒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2012年,我国建成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真正在地面完全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攻克悬置近60年的世界级难题,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任务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介绍篇5
有一次俞鸿儒做一个实验把房子都炸了,钱学森院士并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
因为他们觉得房子炸了可以再盖,但是弄清爆炸的原因更重要,如果不弄清爆炸的原因,就不能更好地预防
“只要人不受伤,在失败中摸索出经验,发生意外了我们担着”
在前辈的鼓励支持下,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复盘后,俞鸿儒带领团队,终于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
几十年如一日,笃定一个研究方向,坚持做深做透。这让俞鸿儒突破了激波风洞试验时间短的世界级难题
这种坚持的背后,离不开钱学森、郭永怀在科研上的放手,以及中科院尊重科研人员自主性的科研环境。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介绍篇6
什么是风洞?风洞被称作“飞行器的摇篮”,它在地面上人为制造“天空”,能够产生可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从而发现飞行器的设计缺陷。一件飞行器的成功研制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风洞试验。我们耳熟能详的“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在虎啸长空、翱翔太空之前都要经过风洞的“淬炼”。
“这个做完对国家有用”“国家没有这个是不行的”……俞鸿儒研究风洞技术的初心,简单而纯粹。而领俞鸿儒走上激波管研究这条路的,正是他的研究生导师、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的郭永怀。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郭永怀预见中国将大力发展航天事业,于是给俞鸿儒制定了研制激波管、发展激波风洞的研究方向。次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组,年仅30岁的俞鸿儒担任组长。当时,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介绍篇7
如何快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风洞技术平台?俞鸿儒没有紧跟当时的国际潮流,而是选择了更加省钱的办法——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但这种方式容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高。“有一次把一个房子都炸掉了,爆炸后,郭永怀首先提出表扬。”俞鸿儒回忆道,老师考虑的是房子炸掉了可以再盖,但不弄清楚爆炸原因,就不能更好预防。
在老师的鼓励下,在一次次地试错和复盘后,俞鸿儒带领团队终于在风洞研究方面“炸”开了一条新路。俞鸿儒上任当年,团队就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激波管;四年后,JF-4直通型激波风洞问世;七年后,他们又成功研制出尺寸和参数均达国际水平的大型激波风洞JF-8,而且造价低廉、无人伤亡。彼时,中国研制的导弹、火箭、人造卫星等重点型号飞行器陆续进入到攻关阶段,亟需大型风洞的检验。俞鸿儒主抓的JF-8激波风洞的建成恰逢其时,为各种试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介绍篇8
科研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也要有排除万难的坚定。当时,由于氢氧燃烧驱动技术路线容易引起爆炸,在国际上遭到弃用,但俞鸿儒不这么看。“我觉得这条路有希望,我的要求是绝对不能伤人死人,这点能耐要有。”只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俞鸿儒一次又一次闯关成功,验证了他的选择。1998年,他领导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
此后,爆轰驱动成了世界风洞研究的热点。从质疑潮流,到引领潮流,正是凭借这股质疑精神,俞鸿儒建立了属于中国人的风洞技术路线,正如他自己所讲:“什么事坏的里面有好的,什么好事里面也有坏的,天地间没有绝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