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工人”窦铁成事迹
【劳模故事】“金牌工人”窦铁成
他,个子不高,脸庞黝黑,脸上布满多年野外劳作留下的皱纹。总穿着工作服,与工地上的普通工人没有分别,唯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折射出他的与众不同。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已先后主持安装大型铁路变配电所38个,解决施工技术难题52项,为所在企业创造和节约了1380多万元,还亲手带出了300多名徒弟。
他就是中国中铁一局唯一的“金牌员工”、电务公司电力工高级技师、共产党员窦铁成。在近30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始终坚持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刻苦钻研,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掌握现代电力施工技术的专家型工人。
窦铁成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铁道部火车头奖章、陕西省高技能人才、知识型职工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窦师傅的徒弟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随身带着个小笔记本。工作中有什么技术上的疑难问题、收获都要记在上面。
原来,窦铁成有个习惯,每天工作完毕,都要将技术要点和工作记录在笔记本上,便于分析总结。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记满了60多本学习和技术笔记,总字数超过了100万字,成为他独特的技术财富。
“窦师傅常说,当工人就一定要学好技术!文化程度低不怕,怕的是没有上进心。不管干啥都要干出个样子。”徒弟李洪江说。
窦铁成生于陕西渭河边的一个农家,1979年,23岁的窦铁成通过招工考试,成为中国中铁一局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
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窦铁成发现自己从事的铁路电务工作对技术要求很高,而没有技术和知识的人,往往是工地上最被“轻视”的人。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没知识、没技术就不会有什么作为,就会被人瞧不起。当工人就要当一个技术过硬,让人瞧得起的工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窦铁成,暗暗发誓要成为一名好电工。
为尽快掌握基本的电工技术,窦铁成抓紧一切机会学习。每天干完工作后,顾不上休息就凑到老工人身边,递工具、打下手,观察别人的施工过程。下班后,他抓紧时间看图纸,不懂了就问到懂为止。深夜别人熟睡时,他却偷偷躲在被窝里学习。
1980年9月,窦铁铁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铁一局电力技术培训班。7个月培训下来,除春节之外窦铁成没回过一次家。业余时间,其他学员去探亲访友、组织体育文娱活动,唯有他一个人闷在教室里默默苦读。结业考试时,窦铁成拿下了全班电力考试的最高分。
有了技术的窦铁成很快在单位崭露头角,但他并没有满足,而是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通过自学达到大学知识水平。从那以后,购买电业专业书籍成为窦铁成生活中的重要开销。《高等数学》《电工学》《电磁学》《电子技术》《电机学》……多年来窦铁成仅购书就花费近万元,自学范围也覆盖了与电力相关的诸多专业。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窦铁成要读懂高度复杂的电力专业书籍,难度可想而知。“再难的知识,只要一点点地啃,一点点地琢磨,总能悟出个所以然来。”他说。
“各种公式记不下来,他就抄在纸上,贴在床头反复背诵。为了搞清一个小技术问题,他经常求教新毕业的大学生。随单位转换施工地点时,在火车上别人聊天他看书,到了工地时也抓紧每一分钟业余时间学习,甚至回家探亲也在看书。”徒弟孙晓峰说。
“把工作看成乐趣,把学习看成需要,是他的本性。”电务公司副总经理刘月峰说,“参加工作近30年来,窦铁成从未中断过学习。”
在窦师傅1999年的一本笔记中记者看到,一套五笔字型口诀工工整整地抄在上面:“旁青头兼五一,日草两竖与虫依……”原来,那年公司添置一台电脑,窦铁成主动请求晚上帮别人看守办公室,借机学习电脑,从辨认字母练习打字开始学起。
很快,他不仅能够熟练使用电脑,而且学会CAD制图等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公司工人中用电脑设计绘制电力图纸的第一人,现在他已经能用电脑分析、查找设备运行故障了。
谈起自己的学习,窦师傅并不满足:“我平时老是想,要是有时间,一定要把过去的书再看上一遍,很多技术我掌握得其实还不熟练。现在新技术又这么多,得抓紧学啊!另外还要把那本我原来编的《变电所施工工艺》再完善一下。我老跟自己说没时间,其实这是自己找的借口。”
他,个子不高,脸庞黝黑,脸上布满多年野外劳作留下的皱纹。总穿着工作服,与工地上的普通工人没有分别,唯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折射出他的与众不同。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已先后主持安装大型铁路变配电所38个,解决施工技术难题52项,为所在企业创造和节约了1380多万元,还亲手带出了300多名徒弟。"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颁奖词
向绝壁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当代“愚公”毛相林
王宁:在大山深处,一位村支书心里最大的事情就是开一条走出大山的路,一年又一年,他和乡亲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作咬定青山不放松。
颁奖词:
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人物事迹:
2020年11月的一个晚上,重庆市大大小小的室外巨屏忽然为一个人点亮,他叫毛相林,是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村委会主任。
下庄村地处山谷底部,这里四面绝壁,从谷底到山顶的距离达1千多米,被称为“天坑村”。村里人要出村就要在接近90度垂直的悬崖上攀爬稍有不慎就会坠崖,这个近400人的村庄被大山阻隔,成了一个深度贫困村。在下庄村土生土长的毛相林当时任村支部书记。
没有路就没有出路,毛相林立志改变村庄的命运,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为下庄村修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悬崖绝壁几乎无处立足,在这里修路就好比愚公移山,可毛相林下定了决心,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公路预计七八公里,每天哪怕只修一米,20年也能完成,只要全村人齐心协力,修路就是可行的。为了动员村民,毛相林带头卖猪卖粮,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又求母亲拿出攒了一辈子的700块养老金。在他的带动下,每家每户挤出10块钱来,就这样筹集了近四千元钱的启动资金。
1997年腊月初八,毛相林一声令下,下庄人在绝壁之上打响了向命运抗争的第一炮,而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如此艰难。放炮震碎后的石头在崖壁上滚动,随时有砸中人的危险,每当这时毛相林都会身先士卒第一个下去。
修路的艰险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1999年秋,两名村民被落石砸中摔下了万丈山崖,就在意外发生的前一天,特意赶回家修路的黄会元留下了最后的影像。面对黄会元的父亲,毛相林哭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毛相林带着村民们又一次向大山发起了挑战,村民们住山顶、喝泉水、睡山洞,没有炮眼儿放绳凿,没有挖机就用双手挖,用大锤钢钎簸箕等简单的农用工具开凿希望。而这期间又有几名村民修路时牺牲,下庄人擦干眼泪,默默地安葬他们后又继续修路。下庄人修路的决定让社会各界为之动容,源源不断的物资被运到了下庄。
2004年4月,历时7年毛相林带领下庄人硬是凭借着决心和毅力在陡峭的崖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
出山的路通了,但是如何摆脱贫困依然是道难题,毛相林还要带领大家走出一条致富路,他动员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同时在村里发展种植业。在毛相林的带动和帮助下,乡亲们学会了种脐橙、种西瓜,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收获的果实通过这条天路源源不断运往山外,每年带来上百万的收入。
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下庄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两千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回到下庄建设家乡,如今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然闲不下来,对于下庄村的未来,他还有更大的梦想。
《感动中国》观后感
这么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有机会观看《感动中国》,看完后被里面每个人物的事迹所感动;他们感动着你,我,他,感动着中国的每个角落。
其中令我最深刻的被称为“信义”兄弟的孙东林、孙水林他们,为了不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心里老是想着农民工一年到晚在外打工也是够苦够累的,所以就迫切希望在年三十前将工资发到每一个工人的手里,让他们都可以过上一个开心快乐的新年。他们为了心中的那一份承诺:必须发放工资到农民工的手上!可惜天不佑善,在他们赶回武汉的途中,孙东林一家五口在车祸中不幸遇难了。他的弟弟孙水林为了完成他哥哥的遗愿,强忍着悲痛,连夜赶了五十多个小时的路,回到家乡发放工钱。但是民工的工资单大部分在孙东林遇难的时候已经遗失了,他只好跟农民工说:“工资单已经遗失了,大家就凭着良心领工钱吧,你们说多少我就发放多少!”
但是,发放工资才发现,他照他哥哥孙东林预备的26万元还不够,他和他母亲二话不说,补贴上了7万多元,才让60多名农民工都如愿的领到了自己的工资。这一刻,孙水林才放下了心头大石,也让“新年不欠旧年钱,今生不欠来生债!”这一份真挚的承诺得以实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和信义,我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我也是一名农民工,也尝试过让老板拖欠克扣工资,我想发生这种事情不单只我一个,相信身边一些人也曾经遇到过!不妨对比一下,这些堆着慈善的笑容,而心里挂着黑心的某些老板们,你们知道“信义”兄弟了吗?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良知了吗?大家也清楚,现在很多企业和工厂都出现了用工荒,希望他们都学学“信义”兄弟,将农民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亦希望每一个老板心里都有像“信义”兄弟那样的一份真挚承诺,更希望你们这些老板知道他们两兄弟的事迹后,心里跳动的不再是一颗漆黑的心,而是一颗红色的心,一颗感动中国的心!!!
愿像" 信义" 兄弟一样的事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让我们都生活在动感的氛围中;感动,中国!!中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