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军嫂”韩素云事迹

| 刘慧

坚强“军嫂”韩素云人物事迹

封封家书、声声平安,背后是片片苦心……她总是说:“家里一切都好,有我在,你放心。”军嫂韩素云以女性的坚强撑起一个“小家”,为坚守祖国边防的丈夫筑稳“后方”。

好日子是靠双手挣来的

韩素云1961年出生在山东省梁山县的一个山村里,在家中排行第三。初中毕业后,她和几个兄弟姐妹帮衬着家里干农活。

20岁那年,经亲戚介绍,韩素云认识了邻县的倪效武。她心里打量着:这个人虽性格内敛,却也老实可靠,两人随后便定了亲。

1983年,倪效武正愁着找工作。这时,传来了广西边防部队征兵的消息。倪效武动了念头,但家里是个“乱摊子”:父母身体欠佳,老奶奶常年卧病在床,哥哥远在外地务工,嫂子体弱,弟弟眼睛几近失明,双胞胎妹妹尚且年幼……想到这里,倪效武犹豫不决。

韩素云打心底里觉得当兵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她鼓励倪效武参军,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你去吧,家里有我。

就这样,还未过门的韩素云便常常出现在倪效武家里。只要一有空,她就去倪效武家帮忙干农活,照料他的家人。怕他担心家里的情况,她在信中只报喜不报忧: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工作。

韩素云一封封情深义重的家信,成为倪效武不断奋斗的动力。每当夜深人静,他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提升自己,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一所军校,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广西边境地区当教员,韩素云也大为支持。

倪效武远在广西边境的那些年,韩素云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沉重的担子,将心酸和劳苦藏在心里,从未向他透露,只一次又一次去信安慰他安心在部队里工作。

她说:“人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好日子是靠自己双手挣来的!”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1988年,韩素云过了门。新婚刚过,倪效武又回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带着一股冲劲,他在部队里表现优异,先后多次获得嘉奖。

1989年,他们的女儿出生,取名“前前”,寓意“勇往向前”。孩子刚满月,韩素云一边带孩子,一边下地干活。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总感觉双腿骨头酸痛,一开始她以为是干活劳累所致,一发作就吃止痛药,缓过来又继续干活。好几次,她疼得摔倒在地,半天起不来,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家人劝她告诉倪效武,她还是选择瞒着他:“他现在部队里正忙着,别去打扰他。”最后还是小姑写信告诉他这件事,倪效武才知情。在丈夫的一再坚持下,韩素云才答应去医院检查。

“一检查才发现大腿两侧的股骨头已经坏死了,医生说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韩素云回忆说,那个时候,医疗技术不发达,辗转多地也很难治好。没有人敢给韩素云动手术,她只能靠吃止痛药支撑,甚至有医院给她下病危通知书,医生建议她回去吃点好吃的。为了看病,他们还借了不少债。

1993年底,倪效武所在部队的官兵们听说了这件事,自发为韩素云捐款,加上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广州一家医院的老教授看到报道后,辗转难眠,第二天联系她并承诺对其无偿治疗。

1994年1月28日,韩素云上了手术台,历经3小时56分,手术成功。在医院休养28天后,她终于又站了起来。大病初愈,她对丈夫说:“你放心工作,我决不拖你后腿。”

“一到下雨天,我的骨头就疼,干不了活。我躺在床上,女儿也在旁边躺着不哭不闹,非常懂事。”韩素云说,什么样的苦她都吃过,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经过坎坷才知道什么珍贵

1997年,因为丈夫工作调动,韩素云来到南宁市财政局工作。因为只有初中文化,她刚开始只能干一些零活。“我闲不住,听说财政系统别的业务岗位招人,我就报名了,每天很忙却很充实!”韩素云说。

票据管理员的工作对她来说是一项挑战,特别是财政局实行数据化管理以来,需要和电脑打交道,她发现自己落伍了。于是她自费参加培训班,一有时间就去认键盘、学打字。

“我对自己说,大家都能学会,为什么我学不会?我要把工作干好,我就得好好学。”韩素云说,自己加班加点“补课”,在单位里跟着年轻人学,在家里跟着女儿学。凭着勤奋和刻苦,后来韩素云能将每天的进出账记录做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手术后二十多年间,韩素云定期要去复诊,有时受邀参加医院举行的病友联谊会。她给病友加油打气:“你们不要灰心,现在医学发达,病是能治好的。人要放松心情,病才好得快。”

虽然3年前韩素云就已经退休,可她还是“闲不住”。她每天6点半起来为丈夫做早餐、买菜做饭、做家务,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时不时回单位看望同事们,大家都说她是“开心果”。

“我这一辈子,好日子苦日子都经历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要经过坎坷,才知道日子的珍贵。”韩素云感慨地说。

滨州“最美军嫂”刘孟娜:军嫂要有军人同样的担当和使命

“既然选择了‘军嫂’这个称呼,就意味着奉献、操劳、忍耐和辛酸,但我无怨无悔。”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党建办工作人员刘孟娜说。然而,当军嫂的酸甜苦辣只有刘孟娜自己知道……

1983年出生的刘孟娜是一位性格开朗,谈吐热情的人。结婚十多年了,和丈夫在一起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她无怨无悔。

2018年根据部队的随军规定,刘孟娜可以到丈夫身边生活,对刘孟娜来说,终于可以结束和丈夫两地分居的生活了,然而,这时母亲却突发急性心脏病,为了照顾母亲,她毅然放弃了随军的想法。

“活着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责任。”刘孟娜告诉记者,在母亲住院的这二十多天里,她天天都在医院照顾母亲,就在母亲的身体逐渐好转的时候,父亲却又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单位领导听说后,想让刘孟娜继续回去照顾父亲,她却乐观的说“我爸爸没事,他有长寿眉,他马上就能康复”。然而,父亲却再也没有给她照顾的机会。自古忠孝难两全,刘孟娜又一次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刘孟娜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在工作中她兢兢业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立志要做一名点亮“灯塔”的人。

记者了解到,由刘孟娜牵头参与组织的相关党员培训就多达2000余人次,培训社区及企业党务工作者有20余次。2020年刘孟娜参与组织的梁才街道“党员焠火工程”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为滨州市的党组织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认可。并且刘孟娜在街道年度考核中多次名列前茅,并被街道党工委授予“先进个人”的称号。

202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也让刘孟娜再一次选择了放弃随军。丈夫在部队是奉献,自己在抗疫一线也是奉献。就这样她在小家和大家之间选择了后者。“作为一名‘军嫂’就要有军人同样的担当和使命!”刘孟娜说。面对工作量极大“核酸检测”工作,刘孟娜白天穿着隔离服参加核酸采样,晚上再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录检测信息。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连续七、八轮的核酸检测对每一位“逆行者”的身心和家庭无疑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刘孟娜说:“作为一名防疫人员我深知这身隔离衣的意义,我们穿起的是责任,是担当,同时也是危险,但我们坚信这更是我们能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有一次,刘孟娜穿上隔离衣准备工作的时候,婆婆突然来电话说儿子出现间隙性“抽动”症状。“当时脑子一下全蒙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强作镇定地在手机上查询了关于小儿抽动症的相关信息,又打电话给婆婆告诉她不要着急,千万不能告诉部队的丈夫,以免影响他的工作,等做完这一轮核酸采样就会第一时间赶回家。”刘孟娜红着眼眶告诉记者。就这样,刘孟娜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隔离服,把所有的委屈和对儿子的担忧硬生生地压在心里,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一轮的核酸采样工作中。一直到凌晨检测工作结束后,她才回到家中。

刘孟娜,千百万名军嫂中的一员。正是她们默默的付出和坚守,才成就了中国军人勇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她们也终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军路上一抹最美的风景线。

感动中国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孙家栋 ——星斗焕文章

#感动中国#【孙家栋 功勋科学家】87岁的孙家栋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第一”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领导发射的卫星占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他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感动中国#20__年度获奖人物颁奖词【孙家栋:星斗焕文章】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3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