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黄继光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黄继光事迹材料
9月16日,第九批8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祖国。运送烈士棺椁的运-20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遇迎烈士回家。
与这些烈士一样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几天前,人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诵读英雄们当年在战火中写下的家书,其中就包括黄继光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家书。“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黄继光字字铿锵,也让人们想起当年年仅21岁的他,用生命挡住机枪的纵身一跃。
今年10月20日,是黄继光牺牲--周年。极目新闻记者连线黄继光侄子黄拥军,以及黄继光所在连连长万福来的儿子万爱军,回忆这位特级英雄。
“你想儿子时就把手帕拿出来看”
黄继光1931年出生于四川中江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受地主的欺压,含恨离世。从小,黄继光就被迫到地主家放羊割草打长工,还受到了不少打骂。
1949年,黄继光的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还当上了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次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黄继光是村里第一个主动报名参军的。当时负责征兵的人觉得黄继光矮小瘦弱,但他参军的热情感动了负责人,最终被破格录取。
黄拥军说,三爸黄继光出发当天,家里拿不出一套像样的衣服,当天穿的衣服还是向邻居家借的。出发前,乡亲还为黄继光送了一条白色手帕作纪念,手帕上用红色丝线绣着“可爱祖国”。黄继光的母亲和弟弟送别他时,母亲邓芳芝殷切嘱托他,黄继光给了母亲一个拥抱,并把手帕留给了她,说:“你想儿子时就把手帕拿出来看,儿子就在您身边。”
经过培训,黄继光被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135团二营6连担任通信员,时任连长是万福来。万福来儿子万爱军向记者介绍,父亲对黄继光的第一印象是个子不高,但人很机灵。起初,黄继光在连队从事后勤工作,和敌人作战机会少,后来托人向万福来表达了想打仗的想法。万福来告诉黄继光,通信员的职责也很重要。不过见他参战愿望强烈,也带他打过几次仗。有一次,敌军扔来一枚手榴弹,黄继光见状连忙扑到万福来身上护着他,万福来看出了他的不惧危险,但也告诉他如何保护好自己。
挡机枪背后留下碗口大窟窿
据中国军网,1952年10月14日,侵略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战役开始。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和南朝鲜伪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他随营参谋长来到六连。
我军接连攻占3处阵地后,在零号阵地受阻,遭到敌方强大的火力狙击,连续派出3批爆破组,但爆破手都在中途伤亡了。临近拂晓,如果不能迅速消灭这个火力点,夺取零号主峰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
连长万福来向营参谋长请示,准备带人执行任务。这时,黄继光主动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说他们是指挥员,有更艰巨的任务让他上。
黄继光被任命为代理班长,带着吴三羊、肖登良两人向着地方火力点前进。其间,他们摧毁了敌人的几个火力点,但吴、肖二人已一死一重伤,黄继光身上也有多处负伤,但他依然拖着受伤的身体匍匐爬行。在接近敌军中心火力点时,黄继光扔出身上最后的手雷,炸掉了半边地堡。敌军机枪的攻势顿时停止射击。后方的战士趁势发起冲锋。但此时,残存在地堡里的机枪又突然开始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
此时,黄继光弹药已用尽。据连长万福来向黄继光母亲讲述,黄继光当时转头向身后大喊一声,而后张开双臂,跃身扑向火力点,用胸膛堵住敌军的机枪。当时,万福来能听到机枪打进他身体的闷响。
黄继光用生命为部队冲锋扫清道路。在黄继光精神的感召下,部队迅速攻占了高地,全歼守敌两个营。当战友找到黄继光时发现,敌人的子弹已打穿他的胸腹,在他背后留下碗口大的窟窿,他身后的地面上,是一道长长的血印。黄继光的血,在路上流光了。黄拥军说,时任连长万福来向黄继光母亲讲起此事时,总会饱含热泪。
黄家儿女前赴后继参军
黄拥军说,三爸黄继光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后,平时回家一个小时的山路,心情沉重的奶奶足足走了五个小时,夜里还到后山哭泣,拿出黄继光生前留给她的手帕一遍遍地看。从那以后,那条手帕基本就没有离开过奶奶。
邓芳芝此后了解了很多黄继光在部队生活和战斗的情况,她又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将最小的儿子黄继恕(黄拥军的父亲)送到朝鲜前线。邓芳芝说:“我不需要任何照顾,但国家更需要黄继恕,需要弟弟黄继恕接过哥哥的枪,继续完成哥哥没有完成的。”
黄继恕比黄继光小3岁,他到朝鲜后,主要负责清理战场、构筑工事、帮助当地群众恢复战后重建等工作。在工作中,黄继恕也严格要求自己,遇事冲在第一线。直到1958年,他才随部队撤离朝鲜。
回国前,黄继恕曾收到母亲的信,希望他到哥哥牺牲的地方看看,给哥哥说说话,捧一抔土回来。黄继恕去了,说了一些对哥哥的心里话,又摘了一些山坡上的花,放在他堵住机枪的地方。临走时,他捡了一些子弹壳,捧了一抔土,小心地把它们包好带回家。
在老家的院中,邓芳芝曾种下一棵梨树,并将黄继恕带回的土和子弹壳不舍地埋在梨树旁。“梨”和“离”同音,代表儿子离开了她;而另一方面,梨树上绽放的梨花,是洁白的。种下梨树后,邓芳芝召集家中所有人立下家规,黄家的孩子以后不管男女,长大后符合征兵条件,都要去参军。
梨树见证着黄继光家精神的传承。从黄继光算起,黄拥军已是家中第12个参军的。黄拥军说,他的名字是奶奶取的,因为他从小和三爸黄继光长得很像,可能奶奶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黄拥军参军前夕,穿着新军装向家人告别,父亲黄继恕叮嘱他:“好孩子,你马上就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了,要学习三爸爱国奉献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平时坚强的父亲,在那一刻也不禁落下泪来。在部队时,黄拥军也不因自己是黄继光的侄子而产生特殊情绪,事事冲在前头。黄拥军说,如今黄家已经有16人参军,他认为这个数字以后会继续增加。
点名“黄继光”全体答“到”
战争结束后,部队党委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烈士的遗体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连长万福来生前就将宣传黄继光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黄继光牺牲几天后,万福来率领连队作战时受了重伤,接受了数次手术,1953年被转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做手术。其间,上海麦伦中学的学生到医院慰问志愿军伤员,打听上甘岭战斗英雄的事迹,得知万福来带的连队攻打了上甘岭主峰阵地这一消息,学校便邀请他第二天去作报告。在那里,万福来作了生平第一场报告,详细讲述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万爱军说,父亲生前已经数不清自己讲过多少次黄继光的事迹。
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黄继光母亲也将一直珍视的手帕捐赠给纪念馆。
退役后的黄拥军,在2001年初进入黄继光纪念馆工作,一直工作至今,成为纪念馆副馆长。虽然知道不少黄继光的动人故事,但当初为了当好讲解员,黄拥军查阅了不少资料,撰写、背诵、试讲内容,让讲述更加完整全面,更好地通过讲解传承黄继光精神。光是在纪念馆,他就讲过上百场。
不止纪念馆,黄拥军还曾多次被邀请到“黄继光英雄连”作报告。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英雄连”是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连队官兵称黄继光为老班长。每天点名,队列里点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黄继光”。一人点名,全体答“到”。如今,“黄继光英雄连”已成为中国空降兵的一把尖刀。黄拥军说,每一次他去部队作报告,连队的人都像见到亲人一样,让他很有亲切感。连队一直为三爸黄继光留有床铺,他每次去都会去看看。
黄拥军曾多次前往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祭拜黄继光。第一次去时,走到黄继光的墓前,他就不由自主地跪下,还对着他的墓碑说了好多话,向他介绍家里的情况等等。
今年是黄继光牺牲70周年。今年1月,黄拥军再次到沈阳祭扫烈士墓。他说每一次去感受都不一样,但不变的是,党和国家从未忘记黄继光。黄继光的精神也一直在感染后人,也鼓励着家乡人民奋发图强,为建设美丽家乡不懈奋斗。他们作为家人,会世代传承黄继光精神。
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名单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闵恩泽: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
方永刚:党的理论传播者
谢延信: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河南工人
钟期荣、胡鸿烈: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
罗映珍:用爱心唤醒英雄的妻子
李剑英: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牺牲的空军飞行员,河南人
李丽:被称为湖南张海迪的残疾人
陈晓兰:坚守医德的医生
孟祥斌: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嫦娥一号研发团队:特别奖(特别致敬)
2007年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人物事迹
1、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闵恩泽: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
上世纪60年代,闵恩泽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也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闵恩泽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颁奖词】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3、胡鸿烈钟期荣:散尽家产培养人才
这是两位均已89岁高龄的老人,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1953年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出资创办树仁学院,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颁奖词】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4、李剑英:16秒内的选择是牺牲
2006年,李剑英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如果跳伞后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壮烈牺牲.
【颁奖词】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5、孟祥斌:年轻军人舍己救人
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带着妻子和女儿到金华市区购物.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多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跳水救人.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沉入水中,28岁的年轻生命陨落了.
【颁奖词】
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6、李丽:用轮椅画出爱心轨迹
李丽在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
【颁奖词】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5年时间,温暖8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7、方永刚:生命保持在冲锋姿态
入伍20多年来,方永刚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被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06年11月,方永刚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他从医院回到学院,坚持为学生上完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
【颁奖词】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8、陈晓兰:无私无畏坚守医德
陈晓兰曾是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她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超过20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
在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陈晓兰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
【颁奖词】
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
9、谢延信:侍奉亡妻家人33年
55岁的谢延信是河南焦作的一名普通工人.1973年,刘延信(后改姓为谢)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颁奖词】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10、罗映珍:用爱唤醒“沉睡”丈夫
2005年10月1日,罗映珍和在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当民警的丈夫罗金勇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与3名毒贩殊死搏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每天守候在丈夫身旁,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
【颁奖词】
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集体奖:“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7年11月7日,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