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桃事迹和梦桃精神

| 刘慧

赵梦桃事迹和“梦桃精神”

56年前,年轻的全国纺织劳动模范赵梦桃英年早逝,但是,“梦桃小组”(原陕西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乙班四组)作为一个先进的生产集体,却在以后的岁月里先后涌现出了吴桂贤、翟福兰、周惠芝等一批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数十年来,“梦桃精神”像一块发光的金子,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不断擦拭,也激励着无数一线工作者砥砺前行。

赵梦桃出生在洛阳的一个贫苦家庭,11岁时就曾到毛衣厂织毛衣贴补家用,父亲生病去世后,她和母亲投奔陕西岐山蔡家坡的亲戚,靠捡煤渣度日。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当时的陕西西北国棉一厂,成了细纱车间乙班四组的挡车工,工作内容是看管一定数量的纺织机器,并负责所看管机器上的产品产量和质量。

赵梦桃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她不仅干活勤快,还善于动脑子。看到厂里用湿棉花清洁抹毛辊,她十分心疼,就尝试改用湿抹布。没想到,这一做法得到肯定,被全厂推广,每年为厂里节省原棉一万多公斤。在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至5分钟,她只用2分50秒。

1952年,在全国纺织系统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成为第一个戴上“郝建秀红围腰”的工人。进厂不到两年,她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55根、皮辊花率1.89%的优异成绩,并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将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两倍。

1953年,赵梦桃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当选党的八大代表。她十几年如一日,出色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从1952年至1959年的7年间,仅节约的棉花就有1200多公斤。她曾42次被评为劳动模范、红旗手,创造了月月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年年均衡生产的好成绩。

赵梦桃说:“能帮助别人前进,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我们要把每一个同志心里的火都煽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不让周围有一个掉队的小组!”她身体力行,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一个姐妹刚调来值车,赵梦桃就主动把好用的纺纱车让给她。她先后11次跟别人换车,帮助17位姐妹成为企业的先进工作者。她还总结创造了《细纱巡回清洁检查工作法》,实现了“一定要把技术变成集体的财富”的心愿。

在赵梦桃的带动下,小组“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1959年,她和她的“梦桃小组”一同出席了全国群英会,成为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

1963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赵梦桃生前曾诚挚深情地说:“党给我们的荣誉,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现在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相信,全组同志一定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每时每刻都听党的话。我要和全组全厂同志一起,像雷锋同志那样,用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为党工作,永远不骄傲、不自满,再接再厉,做坚强的突击队旗手,把这面红旗不歇气、不换肩,稳稳地扛到共产主义去!”

本报记者 智慧 通讯员 张珂

精神传承大家谈

赵梦桃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生活艰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气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这些都是当代青年人值得学习的品质。我们应当像她一样,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

——嵩县田湖镇小安头村驻村第一团支书 潘海云

在同等条件下,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到最好,是我理解的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梦桃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青年人要充分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当下的事情,勤于学习、善于实践,这样才能青春无悔、人生无憾。

——孟津县民间剪纸艺术展示中心剪纸传承人 畅杨杨

时代变迁,“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始终是闪闪发光的词语。身为先进劳动者代表,就应当像赵梦桃一样,发挥积极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示范带动,在企业内部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氛围,既提高自身素质,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

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名单

卓琳

宋文骢:“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

阿里帕·阿力马洪:多民族孤儿的妈妈

萨布利亚·坦贝肯(德国):给高原的盲童带来光明的使者

张正祥:26年义务守护滇池环境的农民

陈玉蓉: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

朱邦月:照顾残疾家人20多年的退休工人

沈浩:小岗村群众的贴心人

李灵:为留守儿童办学的河南女大学生

翟墨: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

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特别奖(特别致敬)

全国劳模的名字

1、韩伟,男,高中学历,中共党员,北京市宣武区邮政投递局永安路投递部投递员。他投送邮件400万件,消灭瞎信2万多封,被群众誉为“体贴为民的绿衣使者”。

16年来,韩伟走街串巷,以一颗赤诚之心为几十万用户准时投信送报,每天三频次,工作时间每天在 10个小时以上。韩伟总说:“用户是咱投递员的亲人,咱要掏心窝子为亲人分忧代劳,用自己的双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这些年来,韩伟走街串巷为用户既送报又送“心”,用自己的双手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了千家万户。

2、孟广彬

他注册“雷锋号”小鞋摊,几十年如一日,用一针一线穿写出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以一个平凡劳动者的坚守,诠释了一名草根工匠的社会价值。

孟广彬出身贫寒,因小时候得到过很多乡亲的帮助,便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回报社会。孟广彬把雷锋当作自己的榜样,1988年起,他开始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外摆摊修鞋。他的鞋摊旁有块小黑板,上面写着:“鞋子穿坏请别愁,广彬为您解忧愁;生活之中互帮助,雷锋精神记心头。”他还制作2000多张优惠卡分发到学生手中,凡是贫困学生、老人和残疾人来修鞋,一概分文不取。

几十年来,他义务修鞋十余万双。无论刮风还是下雪,他都要等到学生们放学把鞋取走再收摊,他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1995年8月24日,家人发来电报,在山东的母亲病重,要他速回。但看到鞋摊上还有五双修好的鞋没人来取,他就一直等到傍晚学生们把鞋取走,才匆忙赶到火车站。


4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