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感动人物事迹

| 舒洪

感动中国的感动人物事迹(篇1)

胸前的白花,已被泪水打湿。颤抖的双手反复摩挲着手机,屏幕亮起又暗。她叫宫济辉,是王娅居住社区的居委会主任。在过去的上百个日夜中,对王娅的牵挂是几十通简单的电话,她在这头,王娅在那头。如今,牵挂是一排忧伤的菊花,她站在人群中,王娅躺在里头。

“她喜欢安静的生活,喜欢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为了不打扰她,我两天去一次。她嫌我烦,我就按照她的作息时间,在早上给她打一通电话,确保她平安。”宫济辉说。电话里的嘟嘟声,紧密地连着宫济辉的心跳。每响一声,她的心就揪紧一下,直到听见王娅的声音,她才踏实下来。如今,为王娅设置的特殊铃声再也不会响起。如今,与王娅相处的点滴时光化成无声的泪水肆意流淌。

20__年,王娅搬到西青区中北镇居住。“我特别爱这里,推开窗就能看见绿色。这里的人热情善良,每次看到他们在广场上活动,我都特别开心,能感觉到他们身上那股劲儿。”王娅曾对宫济辉这样评价左邻右舍。

是呀,这里的人朴实善良,这里的人热心周到。王娅患重病的消息被媒体公开后,许多人都想来探望她。宫济辉和同事们都婉言谢绝了。“病人需要休息,不能总被打扰,况且王娅喜欢安静。”宫济辉告诉记者,社区每一名工作人员,都知道王娅的喜好,他们从不轻易打扰。由于王娅是独居生活,作为居委会主任的宫济辉每两天就会厚着脸皮去看看王娅。“她病重时已经无法走路了。我就自己开门进去,看看她。哪怕一眼,我也安心。”说着,宫济辉又哭了。为了既保证王娅安全又不打扰她,每早一个电话,成为常态。今天,接电话的'人要走了,然而,手机里五十几通已接电话,把这份关爱永久地保存下来。

今天,邻居们与王娅道别。

新春佳节,社区书法活动队送给王娅的春联还散发着油墨的馨香,静静等待女主人回家。楼里居住的小朋友,习惯了还没进单元门就伸出小手捂住嘴巴,为王奶奶保持安静。没有锣鼓喧天的口号,没有锦旗和鲜花,左邻右舍把关爱化成无声的行动守护王娅喜欢的岁月静好。王娅喜欢网购,得知王娅生病,负责接收王娅包裹的菜鸟驿站工作人员,经常把包裹送到她家门口,不让王娅个照顾她的人再跑一趟。物业的工作人员,每天早晚总会在她家附近转上一圈,确保她的安全。无声无息的爱意,在每个人中间涌动。“她是好人,好人一生平安啊。”“比起王娅,我们做这些根本不算什么。”朴实善良的西青人啊,他们早已是王娅眼中的美景,被记在心底。

这一刻,西青人的名字是王娅。

这一刻,王娅的名字,是善良。

感动中国的感动人物事迹(篇2)

一部以聚焦内地扶贫工作为核心的纪录片《无穷之路》开播。主持人陈贝儿带着一共5个人的团队,历时三个月的拍摄制作。

从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出发,历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宁夏等6个省份,探访10个曾经是属于深度贫困的地区实地采访,展现了许多不为香港人所知的内地扶贫故事。

陈贝儿攀爬过闻名中外的悬崖村钢梯,滑乘过怒江天险溜索,甚至前往四川理塘去采访了国民网红——丁真。

《无穷之路》对于香港人来说,是讲述了一个个见证奇迹的故事。

对于内地人来说,是将我们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告诉整个世界。

首先,主持人陈贝儿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香港土生土长,出生于中产之家,父亲是被誉为“香港乐坛金牌监制”的陈永镐先生。

她精通三文两语,从小到大都就读于名校,是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世的女主持。她主持的《嫁到这世界便端》,取得很高的'收视率。

从这样一位城市姑娘的角度,一路去探讨、认识、了解路上的所见所闻。她没有为任何人或者机构组织“背书”的责任,只是从内心深处去真实感受一切。她代表着700万香港人来感同身受当地群众数十年来的悲欢离合与变化。

感动中国的感动人物事迹(篇3)

“我们努力读书,是为了回来帮助家乡摆脱贫困。”12月17日,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应邀参加了在贵州大学举行的读书活动。

活动当天,刘秀祥在贵州大学里见到了自己的学生韦天琴、杨娜娜和黄锦秀,看着他们现在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奋力拼搏的样子,刘秀祥很是欣慰。

皮肤黝黑的刘秀祥,身高不算高挺,但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比同龄人多一份的稳重与坚韧。

20__年,刘秀祥从山东省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毕业。这个曾背母求学从大山深处艰难走出的学子,选择回到了家乡望谟县任教。

或许是深知走出大山不易,也或是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刘秀祥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上心。

教学工作中,刘秀祥不只上好每一堂课,也常常奔波在控辍保学、教育帮扶的崎岖山路上。8年的从教时间里,他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望谟县的每个

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8辆,先后把40多名孩子“拉回”了课堂,并帮助他们考上大学。

今年17岁的廖段写就是被“拉”回来的一名学生。20__年,廖段写进入望谟县实验高中学习,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在外务工的母亲,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加上母亲的思想落后,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她只能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得知廖段写外出务工的消息,刘秀祥十分着急,下着大雨也立马赶到她家中,对她母亲做了思想工作。

刘秀祥没有放弃把廖段写“拉”回学校的机会,一直保持与她电话联系。“刘老师我好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就只能做苦工……”在电话里,刘秀祥听到廖段写这样说更是心疼。

20__年12月31日,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写的母亲终于同意她返校读书。

重新回到校园的廖段写,因坚守读书信念,被评为“20__年望谟县实验高中最美少年”,20__年被评为“望谟县新时代好少年”。“我很感谢刘老师和学校帮助我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如果不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今天也不能坐到教室里学习,我要像刘老师那样,靠自己奋发读书来改变命运。”廖段写说。

在望谟县,像廖段写一样被刘秀祥求学故事激励到的学生还有很多……

刘秀祥经常到其他学校做演讲,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鼓励学生们坚持学习。每次演讲他都分文不收,但是邀请单位必须要资助两个贫困的孩子。八年时间里,刘秀祥巡回演讲1200多场,听众累计超过百万人,用这种方式,也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2600多人。

后来许多老师与刘秀祥交流反映,学生们的作文里多次提到了“刘秀祥”这个名字,表明要以他为榜样,他才明白身上有了更大的责任。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为山里的孩子们坚守下去,用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贫困学子看到希望,点燃他们心中火苗”。

“我不知道你是谁,清晨6点的校园,但我知道你的未来。”12月11日,刘秀祥在微信朋友圈里更新了这样一句话并配了一组照片,照片里的学生正在这个寒冷冬季的`清晨迎风苦读。天虽还未亮,但孩子们的前路一定很亮。

刘秀祥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刘秀祥告诉记者这或许就是他存在的意义,是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

8年前,刘秀祥回到望谟当教师时,望谟县全县高中1000多人参加高考,考取本科的只有70人。而在今年,望谟县本科上线人数1200多人,排名全州第三,紧随兴义、兴仁两市之后。

“现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望谟县的教育越来越好了。家长都愿意学生来读书,而且以前许多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资源都会选择外出求学,现在学生和家长却更愿意留在本地;一是更加方便,二也是对我们学校、我们县教育工作的极大认可,更是对我们教师工作最好的鼓励。”刘秀祥说。

20__年以来,省内多所名校曾向刘秀祥抛出年薪百万的橄榄枝,可都被他婉言拒绝,刘秀祥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教师初心”,坚守在乡村教学的第一线上。刘秀祥说:“只想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学上、上好学,用知识帮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远方。”

感动中国的感动人物事迹(篇4)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张桂梅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执着追求,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落实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为师者高风亮节,动之以情,付之以爱。张桂梅18岁从东北家乡来到云南后,当地领导和群众在她身患重病时伸出援手,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让她坚定了以教育扶贫回报山乡、用爱心传递温暖的志向。在教育方法上,她注重因材施教,摸索出民族贫困山区学生教育的规律,把育人作为教育的前提和目标。在她眼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关爱,从来不用“贫困”二字形容自己的学生,而是称他们是“大山里的孩儿”。正是秉承着一颗单纯而真诚的仁爱之心,张桂梅长期扎根红土高原,为山区孩子放飞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中无愧。”年幼时就已“渗入红色基因”的张桂梅,始终坚持树人先树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她创建的学校,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学模式,确立了“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办学宗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成为校园里铿锵有力的呼号,诵读革命故事、传唱爱国歌曲、开办法治讲座、弘扬传统文化、组织理论学习成为塑造师德师魂的日常功课。师生们在举手投足、潜移默化中感受革命精神、爱国情操和红色基因,不断激发对党忠诚、报效祖国、艰苦奋斗的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不懈用理想和信念“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是成就张桂梅传奇的源头活水,是“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的强劲动力。

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我们就要学习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她情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她坚毅执着、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之中,以家国为己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感动中国的感动人物事迹(篇5)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张桂梅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全身投入教育事业,用生命点滴书写出来的人生故事传说彰显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一辈子。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响应党的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华坪县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张桂梅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20__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她牢记使命,为民奉献一辈子。40多年来,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张桂梅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传说,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

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

5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