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人与事迹素材
感动中国的人与事迹素材(精选篇1)
学院辅导员胡慧谈到,拳拳寸草心,浓浓报国情。林占熺教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脚步,在菌草这个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作为一名政工干部与青年党员,自己要以林占熺老师为榜样,对标“四有”好老师标准,坚守立德树人、强农兴农初心使命,为学院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做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2020级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折思怡表示,林占熺老师用实际行动印证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他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农业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农学专业莘莘学子的我们更应主动担当,把“要我做”从思想和行动上转变成“我要做”,努力将自己所学所知应用到生产的第一线,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2021级植物病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程英茵通过观看了林占熺教授先进事迹发布仪式,更加深入了解到菌草技术已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到现今的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众多领域,而林占熺教授就是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衔接的最好模板,也是我们新时代农学学子最好的榜样。
2020级植物保护专业林玲谈到林占禧教授老师,无不感慨地说,在林老师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坚贞忠诚、信念崇高、不辞辛苦、笃定致远、勤勉奉献的品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大我追求。百年来,正是因为这种“大我之志、“大我”之怀、“大我”之诚,支撑着无数共产党人攀山越岭、勇建新功、创造辉煌。
2021级严家显班(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黄晗晔表示,林占熺教授扎根山区从事食用菌研发,不辞辛苦,期间也遭遇了不少困难,经过不断探索,以草代木,点草成金,数十年如一日。八十岁高龄仍然不懈的努力,造福中国造福全人类!我感受到这位时代楷模穷极一生只为造福他人的感人精神,身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学习继承这份优良的精神品质。
感动中国的人与事迹素材(精选篇2)
林占熺:1943年生,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菌草技术发明人,长期从事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教学;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是扶贫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
“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
1943年出生的林占熺,打小生活在龙岩连城。地处闽西,山高路远,家中困难,小时候时常饿肚子,“看到长辈们用芒萁等野草掺进面粉米糠里充饥,就懂得粮食实在是太珍贵了。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学农,在林占熺的心中扎下了根;后来在报考大学时,林占熺的志愿表中,填写的都是农业院校。
1968年,25岁的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毕业;3年后,他被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研究食用菌的培植和生产。
上世纪70年代,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因为需要过度砍伐木材做培养基,与生态平衡形成了突出矛盾。
1983年,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县,这里的情景让他触目惊心——“悬河”高出两边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耕地沙化,一派凄凉,“那真的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当时我们就提出,能不能用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林占熺唏嘘不已……
从长汀归来,40岁的林占熺辞去行政职务,开始专心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没有实验场所,林占熺向学校工程队借来5万元建实验室,“这相当于一家人月收入的500倍,万一实验失败了,恐怕一辈子也还不起了。”语气停顿,林占熺又补充说:“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定要干成!”
此后的3年,林占熺前后奔走: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将钢线磨光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养基……终于,1986年,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
此后,林占熺带领团队进行标准化的系统选育:根据太阳能利用率、内生固氮菌、根系、生长速度、植株情况,以及营养、抗逆性等一系列标准来选择植物。筛选、培育出来的菌草植物多达45种,可以满足55种食药用菌的栽培需求。从此,菌草技术诞生。
“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
菌草技术的成功研发,让林占熺与扶贫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林占熺到福建三明尤溪县推广菌草技术,120多期的菌草技术培训班、近2万学员,让菌草技术迅速在尤溪县广泛传开。后来,选择“以草代木”种菌类的农民从最开始的27户增加到4236户。菌草技术,一举成名!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开展,也让菌草技术跨越山海,走向全国。1997年4月,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会决定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宁夏项目;此后,菌草技术在宁夏落地生根。
从那时起,林占熺带着6箱菌草,开启了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大西北干旱少雨,戈壁滩极其干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更好地保存水分、保证温度,林占熺创造性地提出“窑洞种菇”的新方法,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做培养基,生产反季节菌菇,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1998年,林占熺团队来到闽宁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我们不仅包教包会,还帮忙包销。”在林占熺团队的推动下,闽宁村的菌菇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各地。此后,林占熺还先后承担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如今,菌草技术已在31个省份的506个县推广应用。
菌草技术成功后,引发了国际关注。1995年,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将菌草技术列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培训项目;1996年,林占熺携带菌草技术首次出海,赴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推广获得成功。在斐济,菌草技术被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莱索托,短时间即可收回成本;201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2000年5月,应时任福建省省长邀请,巴新东高地省代表团访问福建,双方签署友好省协议和《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书》。经过两地20多年的共同努力,林占熺团队和当地民众创下了3个纪录:巨菌草产量最高达853吨/公顷,农户旱稻产量达8.5吨/公顷,旱稻宿根法栽培创造了1次播种连续收割13次的纪录,使巴新摆脱了对进口大米的依赖。
“我的梦想就是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也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林占熺说。
感动中国的人与事迹素材(精选篇3)
林占熺,1943年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林占熺创立了菌草学学科,成功解决了菌业生产中存在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为发展中国家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
扭住“阎王鼻子”
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黄河水冲击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当年,驼队走到此处,常常陷入黄沙,掉进河里。当地人给这里取名叫做“阎王鼻子”。
电视剧《山海情》中,福建来的凌一农教授,在宁夏闽宁村带领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双孢菇,让西海固地区的人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凌一农的原型人物,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最近忙着研究“阎王鼻子”。用的还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菌草。
“这些菌草防风、固沙,150天的巨菌草,根长可以达到575公分,把沙牢牢固住了。我们今年就在‘阎王鼻子’那边试验,如果今年的汛期巨菌草经得起冲刷,就算成功了。”
试验,就是趟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林占熺这一辈子的菌草研究,就是在试验里度过的。
学好知识点,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长汀县。在一户农家看到的场景,深深刺痛了这位农学院的教师。
“有一个小孩子拉着我的手,向我讨东西吃。我当时给县领导提建议,我说农户特别困难,你们特别照顾一下。”
眼前的孩子,让林占熺仿佛看到了幼年的自己。
1943年,林占熺出生在武夷山南端的福建连城,祖辈务农,家境贫寒。客家人有一句老话:养子不读书,等于养头猪。读书用功的放牛娃林占熺,1964年成了家族里少有的大学生。
“祖祖辈辈20多代,从河南移到福建800多年,考上大学是非常少的。想学点什么好的知识,让农民不要那么辛苦,过上好日子。”
感动中国的人与事迹素材(精选篇4)
在炮台山创造世界爆破史上新纪录
1992年,珠海机场扩建迫在眉睫,却被炮台山拦住去路。炸掉它,是最佳方案。
消息一出,咨询者一波接一波地涌入珠海,却又一波接一波都走了。这次爆破的难度实在太大:爆破总方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要求一次性爆破成功;一半的土石方要被定向爆破抛入大海,另一半要松动破碎;必须确保1000米内两处村庄的安全……
一筹莫展之际,钱七虎带领团队七赴珠海,反复试验,最终设计出科学可靠的爆破方案。那一年的12月28日,1.2万吨炸药在38秒内分33批精确起爆。
直到今天,被称为“亚洲第一爆”的炮台山爆破,仍保持世界最大爆炸当量的爆破纪录。
科技强军,为国铸盾。钱七虎始终放眼国际前沿,急国家之所需,制定了我国首部城市人防工程防护标准,提出并实现全国各地地铁建设兼顾人防要求;2000年,他参与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专著《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2004年,他开创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先后组织编制了全国20多个重点设防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有力促进了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他参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的战略咨询,提出能源地下储备、核废物深地质处置、盾构机国产化等战略建议,多次赴现场解决关键性难题。
钱七虎一生获奖无数,其中一项格外特别:2010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等功臣”称号。
非常之奖,缘于非常之功。21世纪初,钱七虎建议在长江上修建越江隧道。后来,南京长江隧道工程上马。这个工程是当时已建隧道中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题最多和施工风险最大的,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
而专家委员会主任的重担,落在了钱七虎肩上。设计单位提出采用“沉管法”的建设方案。但钱七虎调查发现,三峡等水利工程减少了长江下游泥沙含量,江底冲刷大于淤积,“沉管法”存在较大隐患。由他提议并经反复论证,盾构机开掘成为最终建设方案。
后来,钱七虎又攻克盾构机突发故障停工等一系列重大难题。2010年5月,南京长江隧道全线通车运营。当年,这项工程获鲁班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10多个奖项。
感动中国的人与事迹素材(精选篇5)
峥嵘岁月矢志强军报国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血腥的战争逼迫邻近的江苏昆山人民流离失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钱七虎在家人逃难途中出生。因家中排行老七,取名“七虎”。
解放后,依靠政府的助学金,钱七虎完成了中学学业。在强烈的新旧社会对比下,他心中深深埋下了矢志报国的种子。
1954年8月,钱七虎迈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大门,成为哈军工组建后招收的第三期学生。18岁那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了一心为党、忠贞报国的壮丽人生。
“当时防护工程专业选的人很少,因为要跟黄土铁铲打交道,但是我始终服从组织分配,让我学什么就学什么。”钱七虎说,大学6年他只回过一次家,年年都被评为优秀学员,是全年级唯一的全优毕业生。1960年,钱七虎又被选派到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深造。1961年,周恩来总理赴苏联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会议,期间周总理接见了中国留学生,并合影留念,勉励大家努力学习,回国后更好地建设新中国。钱七虎深受鼓舞。
1965年,钱七虎学成回国。从那时起,为国家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就成了他毕生的事业追求。
“国家间的军事竞争就像两个武士格斗,一手拿矛、一手持盾,拼的是矛利盾坚。我军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敌人先打了我们,我们要保存力量进行反击,靠什么?靠防护工程。”钱七虎归国后有一段时期,我国面临严峻的核武器威胁,在他看来,防护工程是“地下钢铁长城”,也是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他的使命就是为国铸造最强盾牌。
钱七虎在核空爆防护工程理论与设计方法领域进行开拓性研究,研制出国内第一套核爆炸压力模拟装置,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防护门,相关成果被编入国家规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军事强国开始研制新型钻地弹、钻地核弹,动辄数十米的钻地深度和巨大的威力让人不寒而栗。为此,钱七虎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深地下超高抗力防护工程的总体构想,并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攻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十多年的研究,他和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构建了破碎区受限内摩擦模型,研究了地冲击诱发工程性地震的不可逆运动规律和深部施工灾变孕育演化机理,为抗钻地核武器防护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战略工程装上了“金钟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