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兰河传观后感
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影视作品。关于呼兰河传观后感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关于呼兰河传观后感,本文为你提供关于呼兰河传观后感写作技巧和示例!
关于呼兰河传观后感篇1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想出去走走,多些感受阳光、芳草、感受那些单纯而温暖的笑脸。萧红——这个内心敏感丰富外表刚强的女子,在写完《呼兰河传》后心中的炉火逐渐无望的熄灭了。
但丁说:“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我体会着萧红心中那个叫“呼兰河传”的悲哀:冰冷深入骨髓,笼罩着作家的后半生,然后她滑入黑暗、无边无际。
萧红是以对家乡小镇的体验进入写作,这种写作与童年深刻独特的记忆有关。萧红有着真切的乡村体验,作品中充满原始的气息,这种原始的血气构成另外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美。
她的文字是生命的体验,在作品中渗透的是粗糙的生命体验,充满苦难,她的文字很少文学的修辞、粉饰。这种作品风格在五四以来表现启蒙、小资的作品中找不到。
关于呼兰河传观后感篇2
高中的时候读过萧红的 传记,对其悲惨的身世有所了 解,知道她是“民国四大才女” 中命运最为悲苦的一个,也了 解到《呼兰河传》这部自传小 说饱含作家的人生况味。
然 而真当自己翻开这本书细细 品读时,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 无限寂寞凄凉、悲愁无奈,还 是着实令我震惊。 在小说里,作者追忆了家乡的 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融进了 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 记忆;用一种率直的真实、凄 婉细腻的笔触,真实、感人地 再现了呼兰河的乡土人情、风 俗习惯;并通过作者年幼时代 的生活和感受,反映出呼兰河 畔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
那些林林总 总的回忆,在纸上铺展开来,带给我们的,并 非童年美好怀想,而是一种时隐时现的寂寞 感,以及掩藏在这寂寞之下的沉重的悲哀。
关于呼兰河传观后感篇3
看完《呼兰河传》,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呼兰河传》先描绘了呼兰河人麻木单调的生活以及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接着叙述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冯歪嘴子了!
冯歪嘴子是个憨厚朴实、勤劳乐观的人。冯歪嘴子靠卖黏糕生活,“我们”一家都爱吃黏糕。有一次,“我”去买黏糕时,因粗心买错了,回去换时,无意间发现冯歪嘴子和王大姐成家了!还生了一小孩。于是谣言四起,人们议论纷纷,说冯歪嘴子“猫三狗四”。当王大姐再度怀孕,把孩子生下那天,王大姐去世了!人们认为冯歪嘴子死定了,但冯歪嘴子却用他的乐观,快乐地生活着。
看完冯歪嘴子的故事,我感慨万分。
冯歪嘴子没有因妻子的死而绝望,也没有因人们的奚落谩骂而退缩,而是乐观平静、坚强执著地同儿子们生活着。多么勇敢、多么乐观、多么快活的冯歪嘴子!虽然冯歪嘴子地位低下,生活艰难,但有哪个财主比他强?虽然冯歪嘴子屡屡遭人们的白眼和闲言碎语,但有哪个人敢像冯歪嘴子一样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樊篱?人们嘲笑冯歪嘴子,是封建思想的虚伪落后;人们谩骂冯歪嘴子,一心想他完蛋,是人性的麻木无情!
当看到“那孩子在别人的眼里看来,并没有大,似乎一天比一天小似的。因为越瘦那孩子的眼睛就越大,只见眼睛大,不见身子大,
看起来好像那孩子始终也没有大似的”时,我心里一阵辛酸。冯歪嘴子贫苦不堪,连一顿饭也吃不饱,导致儿子日渐形销骨瘦。但冯歪嘴子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艰难地生存着,不管未来怎样。我看到了冯歪嘴子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对生的坚强。冯歪嘴子的顽强打动了我,我从心底里敬仰他,敬仰他的精神!我应该向冯歪嘴子学习,学习他的乐观、顽强、生生不息!
读了《呼兰河传》,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我的心头。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爱与恨。虽然我不知道冯歪嘴子的结局,但冯歪嘴子一定很快乐
关于呼兰河传观后感篇4
风哇嘴子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祥子是目前对我个人心灵触碰最大的一个人,他悲惨的结局让我有点难以接受,甚至我希望可以重新改写结局,如若冯歪嘴子的结局安插到祥子身上,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我内心是希望祥子坚强,有希望的活下去的,不是那么日复一日的颓废的。
可是反观那个年代,我知道这是历史的必然,封建愚昧的思想统治了中国民众尤其是百姓那么长的时间,其毒害远非一部小说可以道尽,除了反思,我更多的主张是接受知识的熏陶,不再做一个愚昧的人,就如同你不了解抗战,你也只能人与亦云地说话,只有自己有一定的知识,才能很好的辨别愚昧,那个年代的人性冷漠、无情。
看着都会令人心痛。我才发现知识不仅是知识,更是认识自我,了解世界,全面宏观把握世界的钥匙,只有自己不腐朽了才不会重演呼兰河城那一幕悲剧的。小团圆媳妇死的更是让人揪心,但愿中国大地上这种愚昧思想的毒害越来越少,封建的势力早日逝去。
关于呼兰河传观后感篇5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的特别,跟别的小说明显的不同,文中的人物都非常的愚昧、无知,对生活一点都不积极!我非常的不喜欢他们。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
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
关于呼兰河传观后感篇6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自己人生的后半期完成的著作,是她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文中主要是对童年自己的家乡呼兰河的人、事、景的描述,“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茅盾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小说是对当时萧红心境的真实体现,萧红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她的人生有许多不解之谜,感情的曲折历程、自己的流离生涯,和当时的时代与历史环境息息相关。等到后来,她越感到人生的荒凉、内心的寂寞,所以在小说中总是强调“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无忧、最无虑的美好时光,对这一段的记忆是我们最值得回忆的,是难以忘却的。萧红用此给我们展现了中国东北小县城的独特风俗。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中国东北一座小县城的风俗往事。它如一幅画,色彩单纯,用最朴素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县城独一无二的美丽。读后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平静、如此简单;人生可以如此平凡而又满足,少了许多人世间的纷争,满眼都是纯粹的风情,单调中不失内涵,简单中充满了人生常态。“
萧红把生老病死写的非常简单,”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老,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还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是悲哀的事情,哭完之后把人埋了,活着的依旧还得回家过日子。“一切顺其自然。
关于呼兰河传观后感篇7
呼兰河,多美的名字!却是一个“人吃人”的小城。
整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围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琐碎、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黑暗”、“冷漠”,除了这些词,我再也不知该用哪些词来形容了,在那座城,可怕的不是鬼怪,不是战争,而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那群人。
而《呼兰河传》中最值得啧啧称赞的是那洗炼精简、毫无刻意雕饰痕迹的语言。这或许也是我喜欢读现代中国文学的原因吧。这段时期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毫不晦涩,特别是能融入一些俗语和口语,让人觉得亲切、真实而熟悉,自然也增加了语言的临摹功能,将人物、事件、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小说在结构上也是别出心裁的,其安排脱掉了小说创作的俗套子,采取了由面到点的结构形式。作者先从整体上把握呼兰河小城,以及小城里的人和事,使读者对于背景有一个直观明朗的感觉,然后再将笔触集中到一些典型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这样的艺术手法会渐渐地将读者带入小城中,去看、去想、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