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简洁
写观后感需要我们对电影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这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里提供优秀的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简洁,方便大家写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简洁参考。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简洁篇1
张杨导演的这部《飞越老人院》,在题材上和许鞍华导演的《桃姐》撞车,两者遭遇,比较也就难免。有趣的是这两部关注老人的作品在人物设定上似乎有意区分,张杨的作品中虽然有老葛、老周两位主人翁,故事的主题更像是一出老人群戏,老葛、老周只是拎出来单独表现家庭关系的;许鞍华的作品是可以说是桃姐一个人的独角戏,在许鞍华的镜头里以女性角度居多,而张杨导演选择了以男性老人角度为主,这或许是导演本身的性别差异的缘故。两者不变的都是对老人充满关爱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年老的思考。相比于《桃姐》的细腻情感和隐忍克制,张杨导演的《飞越老人院》动静则要大得多,情感表达也更为“张杨”。
片头字幕时的一通老人院中老人群像画面,就直勾勾的把年老景象塞到观众的意识中,年迈体老,形容枯槁,导演对于老年的生理展示毫不避讳。然后不无恐吓意味的将一句“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标语既隐约又大大咧咧的亮出来。在未讲故事之前就已经给观众来了个下马威,以此来“强制”观众入戏。与“年老”这一主题摆脱不掉的家庭伦理关系也直接登场,结婚买房、子女不赡养、觊觎老人财产等等,各种社会问题轮番登场,只要能挂的上边的都拿来批判,不过这些批判通过人物对话而非真实的戏剧冲突来展现,那批判的力度以及对观众的影响都会弱化很多。虽然故事主打“飞跃”——跳出老人院的束缚,追寻老年的梦想。看似“动作”戏,语言说教却占了很大篇幅。院长找到河边的老人们,导演也无法用行动来感化院长,转而求助于老人的眼泪,语言表达只有“麻雀的故事”能说动观众,其余语言不配上眼泪都略显枯燥。老葛的祖孙三代冲突本是件可以大加利用的设定,父子仇恨铺叙时埋的太深,总不至于电视上老人泪流满面就立马怨恨消散了。导演对有些转变处理的太粗糙,就像老人在超级变变变上三面镜子的创意表演,并不能看得出有多么的精彩。故事的本意是老人热情参与,重点不在节目质量如何,而在精神可嘉。但是对于导演来说对影片每一个细节进行打磨将理由说充分才更能服众。
也许是想更为直观的表现夕阳无限好的主题,影片的画面风格充满美感。金黄草原群马奔腾的场景和大海边太阳初升的画面,都像油画般充满质感。相比于老人院水泥建筑的枯燥单调、四周杂物的乱糟糟,这些室外美景无疑也成为老人们飞跃老人院的一个理由。老人在草原上开车的一幕确实唯美,也确实似曾相识。翻开张杨导演的履历,不难发现本山大叔曾经也行走在张杨导演规划的公路上。对
于公路电影,在《落叶归根》中张扬导演已经玩的很熟练了,依靠公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遭遇,或批判或赞扬,可以把若干不相干的事情以公路为线搭配到一起,顾及到的面积会很大。而这个故事公路并非重点,导演把有限的遭遇都服务于对老人的尊敬的主题上了。老人们开着公交飞驰在田郊野外的公路上,与越野车廖凡斗车,与拉草老农挥手,这些公路奇遇配上一路美景用来表现“飞跃”的过程也再好不过了。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简洁篇2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能够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
1.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仅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这句台词无非是证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所以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一样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向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我的老伴,然而到了之后,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欢乐。
7.老周的生命最终在海边走到了尽头。他走的那一刻,天边升起了太阳,然而那太阳看起来,却跟夕阳一般,这或许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复始,个体的生命只是人类生命和历史延续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须悲观,也无须伤感。
最终,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此向本片导演张杨致敬,向在好莱坞吸金商业大片、严酷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把电影视为娱乐品、消遣品而非艺术品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三重压力面前,坚守艺术底线和人文情怀的中国导演们致敬。只要你们不倒下,中国电影必须能够拥有完美的明天!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简洁篇3
两小时前,决定要看《飞越疯人院》,两小时后,我的头很痛,是“我”在非常强烈的想表达自己的观后感。首先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真的。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对着这一群疯子,从内心发问的。你们疯了吗?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 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脚穿上裤子,站在护士面前,护士问他知不知道羞耻。比利告诉她自己不以为然,觉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样,他直视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也不再结巴了。但是下一秒,护士却以“告诉他妈妈”来威胁他。比利马上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开始慌乱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诉她妈妈”,护士依旧冷漠,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告诉他妈妈,但比利不会,他一直在呐喊着NO....NO....NO....NO.... NO....NO.... 直到玻璃划过自己的喉咙,眼神依旧是恐惧。
麦克墨菲看到这一幕内心是愧疚,他认为是自己的错,悲伤着,无法原谅的错误。对比麦克墨菲,护士却表现的是“正常”,她依旧如往常,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死去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命。麦克墨菲看到护士的冷漠,充满愤怒,他认为是她杀死了比利,他用双手扼住对方的喉咙,用尽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试过了”,这一幕是他打得一个赌,他打赌说自己能搬起一个笨重的饮水机,砸开铁窗从这里逃走,但他和我预料的一样,搬不动,失败了。他们嘲笑他,于是他说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至少我试过了”
他们没有试过,他们在这里一直没有尝试,我认为他们是被囚禁的,他们却说自己是自愿的。他们接受命运,选择做一个疯子,住在用铁丝包围的高墙下。麦克墨菲却不一样,因为他本身就不属于这里,他一直在打破规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教父,关于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进行分类,一种是正常人眼中疯子中的"正常"和“疯子”,一种是疯子眼中的“正常”和“疯子”。正常人是我们,疯子是病人。
前一种我们认为的疯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种。“正常"是我们认为的疯子,”疯子“却是加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一面,让他们显得疯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约的危险。
后一种应该是从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疯子。疯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疯子“是第三类,也是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同于疯子与正常人。他们是有自我的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思考着质疑着,他们为自己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所以我认为”疯子“才是真正的人类,可以升级的新人类。
影片到最后,麦克墨菲死了,在掐住护士的喉咙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选择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没有像以前巧妙的避开规则,而是直接杀死规则,以牺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额叶摘除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疯子,他变得在正常不过了,不论是我们眼中,还是疯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这时他应该死了,精神虽然未死,但载体已经无法工作,没有了价值。不过值得庆幸的他还是飞越了疯人院。
影片最后,酋长帮他逃离了疯人院,和他一起。酋长这个人是一个壮汉,他身材魁梧,却不愿讲话,被所有人认为是聋哑人,为什么聋哑人也被送进疯人院,这个我不清楚。但是他认同了麦克墨菲,和他坦诚相待,他告诉麦克墨菲,自己父亲经常被人利用,而且还落到凄惨的死去,因为父亲比自己还要强大。所以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说一句话。是麦克墨菲帮助了他,他不再静止,他开始奔跑在篮球场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内心的笑~直到影评最后,酋长因为有了感情,他看到麦克墨菲的痛苦,决定要帮助他。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一次对麦克墨菲说的话,我相信麦克墨菲一定听见了。虽然这种逃跑却是死亡。酋长用尽全力将枕头压住他,将他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但是他却用了麦克墨菲第一个方法,搬起饮水机,砸开铁窗,消失在黑暗中。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简洁篇4
观看《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很大的感触和思考,许多隐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个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样的想法。我对部分资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谈论一下酋长的人物形象还有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酋长在麦克墨菲来到这个疯人院前,甚至在麦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装作聋哑人,其他人也都认为他听不见也不会说话,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个人在那儿默默的生活,几乎不参加任何活动,规规矩矩做一个疯人,按时间安排表做事,没事时拖地、发呆等。其实,很多人肯定都觉得他很没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认为,在疯人院装聋装哑却很好地保护自我,不会和他人起冲突,也不会受惩罚,如果他还比较正常的话,这未免不是一个好方法。
当比利受侮辱自杀后,麦克和护士长厮打被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白痴。当麦克最终回到普通病房时,酋长已像一座大山,充满力量,准备好逃出去,但当他看到麦克已变成这样,十分痛苦,大家还有我可能都以为他会带着麦克一齐逃出去,却没想到他用枕头闷死了麦克,用之前麦克原先设想的方法“带着他”砸破窗户,逃离了疯人院。是麦克带给这个印第安人突破束缚的勇气和力量,最终他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这是麦克之前的想法并没有实际做到的,酋长完成了他的梦想,确是以死这种方式。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也许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算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酋长原本是疯人院里病得最严重的一个,在最终找到真正的自我,一个摆脱墨菲的自我。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简洁篇5
一向以为飞越疯人院是一部简单带有喜剧色彩的电影,而影片的结尾却太出乎我的意料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变成了一具死尸,跟可笑的是这竟是一种获得公众认可的治疗方法(脑白质切除术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影片的前部分也有许多精神病患者的令人发笑的举动,麦克墨菲的到来带来了跟多的生气新的赌博形式,篮球赛,出海钓鱼,还有最后的party,女孩和比利在一齐,他们快乐,尽情享受着常人的快乐,忘了自己是精神病患者,和他们一齐简单地快乐着,而最后比利和麦克默菲的死令人悲哀不已。
麦克默菲刚到精神病院又蹦又跳以为自己跳脱了劳教的束缚,确实如果他自私一点完全能够保全自己,明显的有三次机会他能够逃脱精神病院,第一次出海捕鱼,借着齐弗有力的臂膀他简单的翻出围墙,本以为他会走上越狱的征途,但是他却开车带着病友们出海捕鱼,给病友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治疗”,第二次在聚会的晚上,窗门大开,但麦克默菲为了帮忙比利而留了下来,如果说出海捕鱼的时候麦克默菲并没有真正条跑的意愿。
那么第二次的时候他已经受过电击治疗的痛苦,听说了即使到了刑期结束他也不可能离开精神病院的事实,但是他还是留了下来,这体现了麦克默菲重感情,人性化的一面。
第三次是比利死时候,他有机会离开,但是他不能也不可能离开,直接和护士发生肢体上的冲突,麦克默菲最强有力对这个制度的挑战,只一刻的愤怒也早已超越了病与不病的本身,就让所有受着这种制度压迫的人民的小宇宙一齐爆发吧。
影片结尾对于麦克默菲的死,如果他不管病友。只顾自己享受生活,完全能够很安逸,抽病友的烟,赢病友的钱,开病友的玩笑,但他并没有将他们视为精神病患,相反他却想帮忙他们走出精神病,走出这个制度。这也触犯游戏的规则,说大了也就是作者所要体现的社会制度对人压迫,没有什么比麦克默菲的毁灭更能有渲染力了。比利的死也就促使麦克默菲不能就这样飞跃疯人院。比利的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麦克默菲以及病友的利益,这也体现所谓病患人性的一面,和护士的冷酷无情构成鲜明比较。
印第安人齐弗成功的被麦克默菲感化,影片中他曾说麦克默菲和他父亲一样强壮,但是被人利用,还是逃脱不了杯具的命运,也预示了麦克默菲的命运。最后齐弗没有在失去麦克默菲像失去父亲那样装聋作哑,而是直面生活,勇敢的尝试成功的prisondreak,黎明时分奔向丛林,也真预示着阳光即将普照大地,预示着这种残酷毫无人性治疗制度必将被改变。最后是由齐弗结束麦克默菲的呼吸这不让感到一丝无奈,但是这就应也是拥有脑白质的麦克默菲的意愿吧。
比利最后说话流利了,但在护士长丝毫不在乎比利病情的好转,几句简单威胁下,比利一下子不知所措,牢牢的被护士长所控制,也许这也就是护士长满足个人控制欲望最邪恶的本质吧,影片开始护士长与病患开着座谈会,病患之间一些牛头不对马嘴对话然人捧腹,甚至有种对护士长的崇敬的错觉,但是一旦她失去对病患控制力,自己扭曲的满足欲望不能满足时,本性就展露无遗,从时间表,到扣留病患香烟,以至于最后比较利的威胁。比利就是护士长扭曲本性的最好作品,到你里的毁灭就是错误治疗说法的最好例证。
麦克默菲的成功在于它并不将病患视为玩物,被控制对象,相反的而是人性化的一面,出海钓鱼,球赛,party,在这些活动中每个人都像正常人那样,这对原有的座谈会制度是个极大的讽刺,这也是影片像带来的社会好处吧。精神病治疗的目的并不在于如何让病患屈服于制度的控制,而是促使他们忘了自己是精神病,融入正常人的生活,这也要求我们要用正常人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帮忙他们。从某种好处上说影片中就两种人一种所谓病患和所谓的医生,两种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明白人,而唯一不明白也就是麦克默菲了吧,他不明被为什么病患主动要求来理解治疗,不明白比利,他想帮忙他们,影片中麦克默菲最后有个长时间的特写镜头,面部表发生了去多次诡异的变化,演技精湛啊,估计麦克默菲自己也在审视整件事情,对于这些不知自己所作的病患的帮忙值不值得,几次表情由明变暗,由暗变明,由明变暗,由暗变明,最后还是带着欣慰的笑容看向窗外,向往完美的未来,令人感动啊。对于一个空的电视机现场解说也是精彩至极啊。
片中有很多细节能够仔细回想,病患只吃药不吃饭,没有吃饭的戏份,哈哈,以上个人见解,准备去拜读小说,就应会更精彩。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简洁篇6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仅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影片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先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齐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向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我的香烟。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最令我感到可笑的人就是那个护士了。疯子们在旁边发疯的时候,在场仅有那个护士自始至终坚持了一个冷漠的表情,好似视若无物一样。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颗麻木不仁的心灵,这和麦克墨菲那张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构成了一个十分强烈的比较和对抗,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处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的统治下,使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见。
虽然处于护士的高压控制状态,可是那些疯子为了争取自由还是不断挑战着她的权威。片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出现了在反抗无效的情景下,几个疯子采取了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来到达满足自我欲望的目的。这从反面点出了疯人院的专制统治的可怕,影射出一个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会现实。试想,在这样充满着束缚和捆绑的社会条件下,又能出现多少个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条件,只能培养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为了自由而奋斗的可悲的疯子了。
导演的用意很明显,把疯人院比喻成一个小社会,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把那群疯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统治的阶级,而护士和医生则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定就是教条,就是宪法,丝毫不润许任何人违背,说句俗话,就是只许我点灯,不许你放火。在教条的规定下,你必须要严格的服从,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当片中的这些疯子,就象机械一样所不停的重复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时候。
最终酋长那个人物,或许在杀死那个疯子的同时就已经把他争取自由的思想传输到了自我的思想当中去了。在酋长逃跑的时候,疯人院里疯子们渴望独立自由的心境也被带到了广阔的大自然当中去了。从这个结尾当中,我们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会的一丝光明。
本片确实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深刻含义。我看了这部片也了解到了许多西方社会无奈的现实,但愿经过以后的.努力,社会上能够少些疯子,多些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简洁篇7
我看完了《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它主要讲了,有一个叫迈克·默菲的男主角,他为了逃脱监狱的折磨,装成有精神病,来到了精神病院。他看到病人们每天都被闷在精神病院里,决定给他们些自由,为此他闯了很多祸,受过很多惩罚,最后,他被一个病友杀死,因为病友不想让他再受折磨了。
这部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迈克·默菲偷偷带病人们出海捕鱼,病人们开心地欢呼起来,看他们的笑容,是多么的灿烂啊!
还有一次,默菲在一个晚上为病友们开了一场派对,喝酒、唱歌、跳舞……开心极了!
这部电影反应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有些人限制了别人的自由。人是向往自由的,我敢说,全世界人们都向往自由。对人类来说,自由真的很重要,就比如我们喜欢运动,喜欢大自然,喜欢玩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