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 HT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在写观后感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立场。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1

李教官的爱国,有勇有谋,妓女的舍己为人,殡葬师的正直勇敢,是人性中最温暖的力量,遵循内心的需求。

老实说,我的写作功底十分欠缺,既没有系统的写作知识和训练,又没有博览群书,对古今中外名著读得也不是烂熟,郁闷的是我很喜欢这个活儿,然而,就因为这个喜欢,使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说别的,拿我眼下谋生的工作来说,如果不是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我想我决不会在单位从事宣传工作长达十年之久。我可能会做行政工作混个一官半职,当然,我也可能会下海经商,或者办公司、开商店。凭我的聪明才智不能捞个一官半职也能改善生活条件,不至于蜗居在采光极差的破房子里;不至于骑自行车上下班,还美其名曰为了锻炼身体;不至于与菜贩子讨价还价耽误时间;不至于为买一件衣服跑断腿,还说什么购物的秘诀是货比三家;不至于让宝贝儿子上不了名校;不至于与达官贵人交不上朋友;更不至于整天看妻子眼色听妻子唠叨,那一幅窝囊相啊,好象被妻子捉奸在床似的难看与惶恐。

如果不是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我想我的业余时间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我决不会把时间都用在看书和写作上,可能会邀上三五知己喝酒、打牌、唱歌、聊天什么的增加些人脉;也可能与妻儿看看电影电视或者玩个游戏、逛逛街来进一步营造家庭氛围促进夫妻感情;也可能多陪陪父母抑或是走走亲戚来尽孝心增亲情。实在无聊了,也可能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才艺,要么家具家电;要么书法绘画,为自己的素养和魅力加分。

如果不是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我想我提心吊胆辛苦攒下的私房钱决不会都用在买书购报刊上,我一定会偷偷地给父母一些,让他们老人家的晚年不会因为缺钱而徒增烦恼,我甚至还会带他们进行近距离的旅游、购物,力争在物质和精神上使他们满足和愉悦。我还一定会心甘情愿地为妻子和孩子购一些他们意想不到的礼物与食品,在他们快乐地享用这些礼物与食品的同时,我自然而然地也从中得到了快乐和满足,于是,家庭幸福感油然而生。除此之外,我也会买些自己喜爱的东西,比如:腕表之类的装饰品、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等等。

写作的这些事儿,从某种程度上,虽然或多或少地淡化了亲情和友情,虽然精神上的富有不能代替经济上的富有,但是,我遵循了内心的需求,所以,我依然在这条坎坷的道路上躬腰前行。因为,我写作,我快乐。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2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我感觉自己就生活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南京。我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为日本军卑鄙、下流的行为而愤怒;我为放弃离开已沦陷的南京的勇敢战士们而感动。我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质而流泪。现在,电影里的画面还在我脑海里轮回。

故事发生在1937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噩梦,那里被日本军害的满目苍夷,已经是一片黑暗,统统笼罩在战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尸体纵横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声、枪声随处可闻。在这战火之中有十二个女学生和一个孤儿陈乔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们的脸上有着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痛苦,有着难以倾诉的苦楚。她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失去了最亲最亲的家人。与此同时,一群秦淮河的妓女也到教堂去避难。那些日本军到处搜捕女学生,对女学生如牲畜般的蹂躏。更可恶的是,日本人竟然还要这些女学生在他们的庆功大典上唱歌,为他们助兴。就在这火烧眉毛之时。那些妓女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个女学生。在南京的教堂,那个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为了肩上的一份责任,为了保护那些教堂的女孩子们,能安全离开那个可怕的南京,不惜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修好了卡车,把她们带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后没有交代那些女人最后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们如何,只有死。

妓女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说他们无情,但她们做的的事情却有情有义。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情义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正是这种身份卑微的人,献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时,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么的沉重,脆弱。一个个场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军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想起那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尸体,我就想哭。我真为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直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还为中国的腐败而哭,如果那时的中国强大,日本人敢来欺负我们吗?只要强大了,我们谁也不怕。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决于自己的国家,看你坚不坚强,强不强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的屈辱。

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勇敢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流过鲜血的革命烈士们……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3

商女不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和月。

昨天赶了一天的火车,最长的一趟车六小时。在车上分别看完了一部电影和一本书,都是预期之上的佳作,一扫舟车劳顿的疲乏感。在火车上看完的书,就是《金陵十三钗》原著。这是我看过的严歌苓第一部小说,我是通过各位大导的电影知道她的名字。上星期第二次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后,心想不能再拖了,一定要拿来原著读一下。

慢行的绿皮火车,穿过绿野山庄,驶向我心中的秦淮河畔。我是先看过电影,再读的原著,最后了解的史实。这似乎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因为原著小说对史实已经做了很大程度的改编,而电影又在其之上进行了类型化处理,这让我不断地产生落差感。比如我在原著小说中看到“十三钗救女学生”这一段时,觉得大为不过瘾。这一情节在电影中被处理为高潮部分,极尽视听手法渲染,篇幅接近总片长的四分之一。而原著中只用十页就完成了,也并没有电影中那些感人至深的台词,甚至女学生们没有对妓女们表示感谢,更不要提她们之间的和解。

但当我从另一篇书评中看到历史上当时的真实情况时,便觉得自己要求太多了。说五雷轰顶可能显得有些夸张,但对每一位看过《金陵十三钗》(无论电影还是原著)的人来说,都是有些残酷的。

当时的情境很清楚:妓女们并没有主动站出来替代良家妇女,而是被魏特琳(英格曼神父原型)鼓励,或是要求,甚至有可能被是勒令出列的。而这里的“良家妇女”,根据常识,应该是指普通的未婚或已婚女性。风尘女子从小饱受凌辱,以她们历经沧桑的面孔混在十二三岁的少女队伍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良家妇女对妓女有强烈的鄙视和排斥,认为她们已经“失身”,是肮脏的,没资格与“良家妇女”同站一个队伍;二是妓女本人自惭形秽,自觉无资格混同良家妇女;最后,才有可能是魏特琳的宗教劝说起了效,她或许告诉妓女们:你们为她人牺牲,将来主会赦免你们以前所犯下的不洁之罪,接你们进天堂。。

在威逼与利诱之下,妓女们别无选择,踏上了这样一条令她们心碎的地狱之路。她们知道,她们身后被留下来的那些“良家妇女”其实并不感激她们,甚至觉得她们命该如此,或许还为着良家妇女的队伍终于干净了而长舒一口气。

主动献身是“假”,威逼利诱是“真”;女学生是“假”,良家妇女是“真”;情谊真切是“假”,歧视唾弃是“真”。真真假假堆砌出我内心的落差感,重新填入的是所谓真实的人性。反回头去再看电影中妓女们在教堂外的初次登场,迎着战火而来却依旧笑靥如花,美的更像一场泡影。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4

纪伯伦的《先知》里面有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钗》,收获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一部电影,一段时光,就是一段人生经历,里面有很多元素,战争,爱情,亲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爱。

先说电影里面的父亲,被女儿冤枉是汉奸,但是血缘关系的爱,就是这样,即使牺牲自己,也要让子女能活的更好,父爱,母爱,永远是最无私的。

关于弹钢琴的日本军官,从他的眼神和音乐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厌倦战争,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童年的那种幸福快乐。但是自己却又身不由己,因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了很多个角色,他是一个军人,只能服从,即使是错误的,除非他能为了真理抛弃尊严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有多少人被生活绑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关于陈乔治,我认为他是演的最好的,从他身上,我们能学习到的最多,可以说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没有逃离教堂,他一直在保护女学生,他一直在尽忠职守,他一直很听神父的话,他是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 can!you can!”的期待,让一个贪财贪酒贪色的人,变成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我们的亲人,朋友,都是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无私,我想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关于李教官,我觉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护自己的下属,保护女学生,他选择了后者,因为可能觉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战争的残酷在他身上也体现出来了,死也要一起死。

关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从小经历波折,职业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这部分人在关键时候最能挺身而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价值只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体现。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妩媚、温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边的每个人,即使他的职业你感觉很卑微,但是也许有一天,是他用牺牲来换取了你的性命。

关于约翰,我想起了以前一个学哲学的领导说的,不是好人先装好人,装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装成功,装久了你就成功了。

其实还有很多有爱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更加努力的去爱这个世界,而我们应该抓紧现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从其中发现美,发现人性的优点,发现自己的意义。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5

虽然算不上一个资深影迷,但依然一直期待佳作,在观赏这部影片之前就看了很多相关报道及影评,褒贬不一,金陵十三钗影迷观后感。影片宣传时声称这是张艺谋耗资6亿筹备4年的大作,再以中国人都无法忘却的那一段惨痛的历史作为背景,因此吸引了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准备好了大哭一场的,长达145分钟的观赏时间结束,我没哭,但是我的感觉和刚看完《南京南京》那会一样,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愤恨,一股说不出的悲怆,直到现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也还未完全消去。我想这就是一部好的电影能带给人们的感觉,我也很荣幸在20xx即将结束的时候还能收获如此一份震撼。

或许很多人说老谋子现在越来越差劲了,已经江郎才尽,沦落到要靠挖民族伤疤这种不耻的事来吸引眼球,但是我却觉得比时下的很多茫然不知所云的喜剧片要好太多。很多东西能忘记,也无法忘记。我们说着不要扭曲所有的日本人,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如天朝给我们灌输的那样是奸淫掳虐无恶不作的,但我们能这么云淡风轻的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本身并没有直接受到伤害,或许我是自私的狭隘的,我想如果我是侵略战争直接的受害者,那样沉重那样悲惨的事实,你让我怎能轻易忘记,轻言原谅。

关于贝尔这个角色,其实我觉得不要上升到国家层面去看,他代表的不是美国人,西方人,他仅仅代表的是有良知的人,他也会懦弱胆小市侩好色,前一刻还缩在柜子里,后一刻突然挺身而出而且义无返顾的坚持到底保护和自己死去女儿一样年纪的教会女学生。“神父”的转变在我看来还是有点突兀,他也是个普通人,和我们一样,在生死抉择面前,会犹豫彷徨都是人之常情。但就是这样的人,良知觉醒的时候也是无比强大的,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可能成为这样的或许称得上是的“英雄”的人。

我最喜欢的,是教堂里的那扇带有宗教特有的花纹,由多种颜色的玻璃拼凑成的窗。阳光洒下来,映在地上,顿时也变的五彩缤纷了。只是这扇窗已然变得破损不堪了,经常会有无情的子弹破窗而入,然后溅起一片殷虹。它的存在,本就有些不切时宜,因为在那样一个年代,天空早已没有了色彩,只留有一抹灰。

不能忘记历史,南京,南京。沉重的呼吸。数以万计的人儿迷失在血泊里。十三钗,美妙的歌声。

23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