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影片或电视剧的观后感

| 小龙

爱国主义影片或电视剧的观后感(精选篇1)

因为被王菲《我和我的祖国》旋律洗脑,决定去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结果险些买不到票,连早上9点的场都是满座!

献礼片也有这么多人看?我暗暗意外;尤其影厅里不乏年轻人的身影,更多是全家老小一起来看,热闹非凡。

电影由几部短片组成,第一个短片《前夜》就发生在天安门,是1949年10月1日宣布新中国成立前夜的故事,而我在年的10月1日前一天坐在离天安门不到10公里外的影院里观看,又多了一重代入感。想起我爸前几天微信问我十一去不去天安门看阅兵,我说去不了,必须被邀请才能去;结果他罕见地炫耀起自己来: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在天安门观看。”

“厉害了,是被邀请的?”

“全国公安局长训练班参加保卫工作。”

是了,我才反应过来我爸是个警察,曾在北京受训过两年。可我却从没关心过他的历史。

我再不关心天安门阅兵,也不能否认,那对我爸那代人来说就是充满感性画面的记忆,是信仰一般的存在。

虽然是献礼,《前夜》却并非是《建国大业》那般宏大叙事,竟只是另辟蹊径地,单单选择了开国大典上升国旗环节背后的一段小插曲——技术人员为了保证电动升旗万无一失而克服重重难关——不过是几个普通工作人员的奋力攻关,可万一搞砸,却关系到全中国。

当黄渤饰演的那位负责升旗技术的工程师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安静等待着毛主席宣布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忐忑上前走到主席高大的背影身后,告诉他如何操控按钮。影厅里满满当当的观众都是和他站在一起的。

开国大典的资料片我当然是看过的,但我肯定不会想到毛主席背后还有谁,那是极细小、极不惹人注意的一角,历史不曾记录的一角,然而那离伟大只有一步之遥。

我想象着我爸年轻时在天安门的画面,不管是军姿挺立还是正步昂扬,在那一刻他就站在他人生的高光点上,融进了那份伟大,融进了他的梦想。

到了第二个故事《相遇》,已经完全意识不到这是献礼片,张一白导演带来他最擅长的文艺清新爱情小品,由任素汐和张译用演技撑起一段爱情悲歌——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小人物悲歌。

2人在公车上相遇,任素汐用几段独白诉说了一个等待爱人3年而不得的故事,而张译就是那个凭空消失了的爱人,他是原子弹的研发人员,工作严格保密,甚至遭遇辐射也无人知,全程戴口罩,只用眼神演出自己的无奈。突然间关于原子弹爆炸的大消息传来,公车乍然停止,人们都奔到街上,张译也奔出去——这是他为之付出一辈子的事业——剩任素汐一个人不知所措的留在车上,被汹涌的人潮淹没。

连带着被淹没的,是他们的爱情。这举国上下的欢腾里没有人关心两个平凡男女的酸辛,唯有大荧幕之外的观众席上发出隐隐的抽泣声;随便拿出一个中国人的一生细数一下,谁又没有过这样被淹没的时刻?不是在此时,就是在彼时罢了。最悲伤的是被淹没就淹没了,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你也曾闪光过。

所以这部电影才叫《我和我的祖国》,小小的“我”被放在大大的“祖国”之中,谁也无法分割,散场之后还久久回不过劲儿来,走到哪里都有人在哼那熟悉的旋律——“我和我的祖国”,这电影有魔力,它应该是给每个中国人的献礼——从开国大典、原子弹爆炸到中国女排夺冠;从香港回归、北京奥运到神舟十一号飞船着陆……让我们感到我们不仅仅是在观看一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生活,像大海上盛放朵朵小浪花,我们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爱国主义影片或电视剧的观后感(精选篇2)

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爱国主义影片或电视剧的观后感(精选篇3)

今天,我来到电影院,观看一场电影,就是正在热议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电影是由七个片段组成,每个片段都讲述了一个故事。有“升国旗不能差一秒”的《回归》,有“航天员从太空归来”的《白昼流星》,有“为祖国原子弹研究献出生命”的《相遇》……

这一个个故事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在这之中,使我最感动,让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前夜》了。“前夜”是指1949年,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的前一夜,工程师林致远为了保证电动升旗万无一失,争分夺秒进行测试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十分感动,为了保证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正常升起,林致远和战士们进行了无数次的测试。为了保证阻断球的材质,许多群众捐出了家藏的金属。为了保证阻断球的焊接质量,恐高的林致远爬上近30米的旗杆,克服了内心的恐惧,顺利完成了任务。

当毛主席按下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时,林致远高兴地蹦了起来,而观看电影的我也是心潮澎湃,眼角变得湿润起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是啊,我爱我的祖国,为了你的繁荣富强,我要努力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关于爱国主义影片或电视剧的观后感

爱国主义影片或电视剧的观后感(精选篇4)

如果问我,如何优美、文雅的表达我喜欢你?我会回答,王菲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国》,里面的每一句词,每一个字,均可。“高山”和“河”、“海”和“浪”、“忧愁”和“欢乐”,不仅仅是优美文雅的喜欢,更是气势磅礴的爱!

自从王菲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国》上架网易云之后,便沉浸在这轻松、轻盈、欢快、欢乐的每一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中,满心欢喜的、迫不及待的预售了一张《我和我的祖国》展映龙俊影城8排3座的电影票。

值此70周年华诞,这部影片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也是一封表白的情书,节选了7个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量变到质变的感人肺腑的故事,串联了“小家”与“国家”,讲述了普普通通百姓与共和国的故事。影片总共7个故事,分别为:《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

《前夜》,主要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故事,“28年革命,2千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黄渤饰演工程师林治远说道,为了新中国的第一面红旗,东奔西走,做了无数次实验,就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相遇》,张译饰演的高远,是一名在科研基地进行原子弹研发的科研人员,任素汐饰演的方敏,与高远是一对恋人,工作内容绝对保密的高远隐姓埋名,告别爱人,三年来,方敏苦苦寻找,坚持不懈,终于在三年后,在那辆他们都很熟悉的公交车上相遇,即使高远戴着口罩,还是被方敏一眼认出,满眼的想念、期待、悲痛,瞬间通过眼神释放出来,而高远表现的镇定、压抑、无奈,即使戴着口罩,也难以掩埋,舍身为国这些年,并没有在瞬间瓦解,心系原子弹研发工作,直到公交车突然停下,前方传来了高远期待已久的消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时《歌唱祖国》歌声响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

《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在1984年奥运会夺冠并首次获得世界大赛三连冠的故事,通过小巷子里的生活描绘出来:冬冬与小美是小学同学,冬冬喜欢的女孩小美就要出国读书,时间紧迫,冬冬已经快来不及将东西送给小美,然而胡同里一群为中国女排加油的街坊邻居止住了冬冬的脚步,在楼顶举着天线的冬冬,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斗争,他坚定过、动摇过、尝试过、最终眼看着小美被她妈妈带走时,选择了继续到楼顶举着天线,保证街坊邻居能看上一场精彩的排球决赛,同时,小美努力挣脱了她妈妈,跑到离冬冬最近的窗户边,将一个印有国旗的乒乓球拍送给冬冬。《夺冠》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作为三大球之一的排球,中国女排的体育精神,中国女排的荣耀,已经在很高的一个层面,让我想起了我又爱又恨的中国男篮,个人认为男篮缺少女排的精神,还有自律,有生之年,希望能看到中国男篮走向世界之巅,这看起来是非常艰难且遥远,我还是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男篮。

《回归》,没错,回归指的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个故事也会有四个字会让人难忘——“一秒不差”,甚至可以说是上升到一种信念,惠英红饰演的香港警察,与任达华饰演的修表师傅为夫妻关系,惠英红参与了回归谈判、回归仪式的安保工作,任达华作为修表师傅,把妻子惠英红、回归仪式负责人的手表修得“一秒不差”,还有交接仪式时候的“准时升旗”,“国歌响起,准时升起,国歌结束,升旗到顶”,随后一首《东方之珠》响彻中华大地。

《北京你好》,这个故事背景为2008年,葛优饰演出租车司机,在妻子和儿子眼中是一位不务正业、无所事事的人,在一次公司的集体会议中,葛优迟到了,但因祸得福,抽奖到了公司唯一一张奥运会开幕式门票,正值儿子生日,葛优想把门票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儿子,不料却被一四川小孩用八百块置换,原来该小孩是汶川地震的孤儿,父亲为一名奥运工程优秀农民工,生前的愿望就是到鸟巢亲手触摸鸟巢的栏杠。葛优内心深层的情感被唤醒,送四川小孩回宾馆后毫不犹豫的将票送到他手上。

《白昼流星》,主要讲述的是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故事,刘昊然饰演的沃德乐与陈飞宇饰演的哈扎布是两兄弟,兄弟两都为迷途少年,生活在戈壁大漠上,人烟稀少,牛马成群,在老李的带领下,看到了“白昼流星”,目睹了神舟十一号成功着陆的同时找到心目中的“白昼流星”,迷途知返,回头是岸,逐梦人回家,他们兄弟俩也“回家”了。

《护航》,所交代的背景是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故事,她们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在天空中、白云里,因为优秀,所以成为替补,但军令如山,唯有做出牺牲,只有为集体荣誉护航,才能做到真正的护航。

让人产生共鸣的主题曲,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让人欲罢不能的插曲,一声声歌颂祖国的赞言;让人潸然泪下的五星红旗,一面面迎风飘扬、屹立东方!

爱国主义影片或电视剧的观后感(精选篇5)

七十年前的抗日战争,为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发动战争的日本军部法西斯,终于在战后受到了应得的审判。

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背景,在美国的军事打击下,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结束战争。而此时的日本也已经是满目疮痍。

在美国的组织下,来自美中英苏等十一个与日本交战国的法官,相继奔赴日本东京,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电影展现了两条线索,军事上的激烈交锋、相互攻讦,和一个普通日本家庭里的剧变和痛苦。

国民政府派出的法官梅汝傲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期望,从不退让和妥协。从法官座次的问题上,坚决按照受降书签字顺序来排序。

中国作为遭受日本侵略伤害最大的国家,理应排在第二,英国前面,而不是遵循什么“国际惯例”,屈居第三。

他再三的坚持自己的要求,以辞职回国的决心展现出他的绝不妥协。

在一群欧美法官之中,他的个头最矮,但是在还未开席的这件细节上,就已经给我们展示出了他的刚毅的性格和严谨的态度。

跟随他一同前来的还有曾经在日本留学的青年记者肖南。从肖南的视角,带我们见证了日本平民家庭是怎样被战争毁掉的。

他留学时的女同学家里,大哥和小弟参加了侵华日本军,然而最终只有大哥回来,战争的创伤让他整日借酒消愁,郁郁寡欢。

二弟的心中始终放不下仇恨,认为日本是被美国打败的,而中国却使他们家破人亡,使日本蒙受羞辱。

这场战争给亚洲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对日本带来深久的隐痛,弥漫于战时战后几十年,战败的惨痛摧毁了许多人原本关于“圣战”的幻想,也对国内的青年带来了迷茫,绝望,甚至疯狂。

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大哥对于自己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一直感到内疚,他记着一句中国话:狗日的日本鬼子。

小弟在血腥的杀戮中堕落而失去了人性,被大哥杀死了,而大哥只说了一句:“你见过一个纯洁的孩子是怎样成为杀人狂魔的吗?”残酷的战争扭曲了人性,施虐者和受害者的精神创伤远比肉体伤害难以消除。

另一方面,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等战犯在法庭上丑态百出,有的消极沉默,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有的焦虑恐惧,自知末日将至;有的狂妄嚣张,认为自己所作所为竟然是正义合理的。

在检察官和日本辩护律师的激烈交锋和拉锯扯皮中,审判整整持续了两年多。

最后的量刑阶段,法官们对于是否使用绞刑的争论和分歧成为了全片的高潮。在梅法官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绞刑决议。

战犯们大部分还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在天皇是否有战争罪责的问题上,美国人一手将其掩盖过去,不了了之。

当然,现在我们看来,正是这一个决定,让日本并没有完全去除法西斯残余,没有完全正视和反思战争的根源。

在回顾的一段段黑白片段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日本法西斯对侵略他国是怎样处心积虑和蓄谋已久,日本法西斯对内的残酷剥削也同样造成日本人民的悲惨生活。

不忘历史,我们警惕和自省;呼唤和平,我们自强而理性。

5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