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深夜食堂观后感

| 小龙

在豆瓣上被评9.2分的“神级”剧集《深夜食堂》由一家网站引入了国内,在此之前它已经通过其他网络渠道拥有了不少追看者。开场是灯火辉煌的东京繁华夜景,镜头摇向一条近似城中村的偏僻小巷,食堂老板在零点钟声响起的时刻撩起门帘,迎接他那些有故事的客人。

在形式上,这是部有着浓郁豆瓣气息的电视剧,非文艺青年会在潜意识中排斥它由画面、音乐、旁白构成的创作形式化,尽管它的旁白已经足够口语化,“一天又结束了,当人们赶路回家的时候,我的一天才正式开始……你问会不会有客人来?喔,还不少喔!”但在影像意境的衬托下,多少还是有点做作。

《深夜食堂》刻意营造的语境如同屋檐下的瓦罐,只是在看过故事之后,会觉得这瓦罐里装的不是寻常的雨水,而是浓郁的蜜酱,或者是其他任何放置很长时间也不会变质的腌制品。受这些简单、短小但情绪饱满的故事影响,观众一开始对它形式上的刻意会在不知不觉间被扭转,会觉得,这样深情的故事,配得上这种矫情的外在。抑或是,不知道是它沉稳的煽情手段感动了观众,还是内心需要填补的观众,找到了一款可供安慰午夜心灵的优品。

老板脸上有道长长的刀疤,一幅谁都不惧的表情,开食堂仿佛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收集积累食客们的故事;黑道大哥总是戴着墨镜面无表情,宛若小一号的高仓健,因为冷酷而极帅;男同性恋者敢说敢做,颇见真性情,演员的表现可谓极致;片中几位女角色相貌家常,但却有惊人的温婉气质……

就是这样一群在午夜活动的人,把狭窄的深夜食堂变成了一个舞台。从角色社会形象以及场景布置来看,《深夜食堂》将镜头对准日本底层民众的意图显露无遗,不同于村上春树小资阶级式的恐慌与迷乱,《深夜食堂》里的人物非常接地气,他们就是巷子里的人,是大城市的“社会填充物”,但他们和活动于这个城市的任何群体一样,有血有肉,有着明确的生活态度和坚定的价值观,这部剧集在日本包括在中国受欢迎,除了故事的精致之外,和它能够轻易触动生活在底层、关注底层的人的内心有关。

《深夜食堂》有一些励志元素,但励志不是它的主要目的,在《猫饭》这个故事里,一个在卡拉OK厅工作的姑娘偶然撞入食堂,爱吃猫饭爱唱歌的她引起了老板的怜惜,在常来食堂的一位作曲家的帮助下,姑娘短时间内成为了巨星,但却因患重病去世,在去世一个月之前,她再次来到食堂要了一碗猫饭。故事的结局是一只猫来到了食堂,吃完了姑娘剩下的饭。说不好是被她的传奇经历所打动,还是被演员出色的表演感染,看完之后没觉得励志,反而认为,“人生不过一碗饭而已”,只要吃的好,其他的都不重要,只要遇到好的人,有什么样的命运也不重要。

日剧在1980年代曾以《血疑》为代表火爆中国,有媒体称《血疑》“让半个中国泡于泪水”,过去的日剧能撼动中国观众,是因为它们击中了麻木许久的心灵,让继续亲情、温情、人性来填充内心的人们,感受到了真情的可贵。但在韩剧统治中国内地电视剧市场之后,日剧再无掀起大风浪的机会,现在《深夜食堂》的袭来,暂时也只是影响了一部分年轻城市观众。

与过去时代的日剧相比,《深夜食堂》已是全然不同的风格,没有沉重,没有声嘶力竭,面对生死也是泰然处之,无所不在的轻松态度,不会带给观众任何观看压力,它奇异的治愈效果,面对不同国家的现代人同样有效,它的陪伴作用,会让那些深夜不愿睡或无法睡去的人们,感到一些安慰。

电视剧深夜食堂观后感【篇2】

深夜,孤独的象征,因为我们不曾对深夜有过期许吧!食色性也,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定理。食坊酒肆,街头喧嚣,一个个孤单的灵魂从白日的碌碌中冒了出来,在光怪陆离中上演人生百态。

这间开在半夜三更的小店,温暖了多少孤独的心、疲惫的身、劳顿的体。有了夜幕的浸染,这些客人只是以最原始的身份示人。现实世界中彼此陌生的两个人,因了没有交集,就不会有利益纠葛,更容易敞开心扉。好客的酒馆老板、胆小的黑道大哥、红不起来的歌手、妖娆妩媚的变性女郎……这样一个奇怪的组合,却不乏温馨与快乐。

食物是享受,挑动心弦;食物也是一剂良药,治愈着孤独灵魂的创口;食物更是回忆与牵绊,如同红香肠对黑道大哥的特殊,也如同舞娘对鳕鱼子的执著。

看过全套的漫画,也看过同名的电影、电视剧,给我的感觉都是淡淡的。平凡的人物,简单的料理,度过人生中每一个平淡无奇的夜。犹记得,十多年前,工作不久,某次中午和同事一起出来吃饭。寻的是一家小有名气的苍蝇馆子,彼时去的时候正是饭点,人满为患,恰好有一食客独坐,很随意的邀请我和同伴拼桌吃饭。中间,各自谈笑,拼了一桌佳肴,最后居然还帮我们提前买了单。

工作这数十年来,旅途无数,遇人也无数,但始终再不曾遇到这样热情好客的人了,偶尔想起,只剩感慨。

深夜食堂,庸常世界之外的偶遇,都是梦境罢了。或主或宾,随心随意,方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许!

电视剧深夜食堂观后感【篇3】

看《深夜食堂》给我的也是这种感觉。宁静深夜让人暂时抽离压力,位于繁华街道后巷一角,劳碌一天的人们在这个简陋食堂落脚;菜单上只有五道菜,又允许客人随意点菜,只要老板能做的都可以料理。影片对烹饪过程仅几十秒带过,成品也看不出飘香浓郁的鲜美,完全就是普普通通家常菜式;那么,在这里吃和别处吃有什么不一样?心情不一样!与温柔的食堂老板或者陌生邻座间悄悄聊起自己的心结…这才是滋味。

很多关于美食的影视动漫,常用把厨师做菜的心意透过食物传递给食客,然而这系列仅用美食作为回忆记号,让食客自言自语般敞开心扉叙说故事,向观众慢慢展现人生中的各种得与失。《深夜食堂 电影版》同样延续了深夜剧的模式,它是由三个独立故事组成,形式相当于连续放送了三集加长版,又以系列常规角色前来客串欢乐。

虽然三个故事是三种鸡汤,可作为电影搬上银幕而言,题材泛滥得接近俗套,而且制作上没有太明显的提升,也就是3星的水准吧。又从故事内容来说,就第一个故事有一句话:“说是心头好,就不要想一得二”,触动了我。成熟漂亮的玉子遇上平凡无奇的上班族西田,他们能情投意合在一起是缘分,但他们最后还是分开了。玉子的心境如何变化作为男性的我不好理解,但是西田觉得已经得到了稳定的爱情,便理所当然地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模型爱好中,人生可以贪婪地追求各种想要的,可是在抓到心头好之后,这种贪婪是否该收敛呢?

第二个故事,新泻女孩来到东京是人生挫折的启程,她以香芋饭回想家乡的味道,重拾起做料理的自信做出属于自己的美食:“如果觉得好,就应该做给大家看看”。第三个故事,借用311背景,描述关于舍弃与重生的故事:“人人都有重新做人的权力”。投入感一般,个人感触都不大。

看完这部电影,比起聊电影本身,个人感触会流露更多些,平常心静静观影得到心灵洗涤,这就是治愈系的魅力。

电视剧深夜食堂观后感【篇4】

每个喧嚣的夜晚,总有人在街头徘徊不愿回家,或许是因为苦闷,或许还有心愿未了。正是这些不肯回家心事重重的人们,才成为了深夜食堂这部电影的主角。一位善解人意的老板,一句情真意切的问候,一顿大快朵颐的美食,治愈了多少在夜晚中彷徨生活中迷茫的心。

食堂中食物作为情感的载体,在不同人到来的时候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五郎的奶油拌饭让他想起了二十岁初恋的函馆姑娘,时隔三十年拌饭味道依旧没有变;风间伦子的酱油炒面加荷包蛋,使她想起了多年未见负债出逃,虽无力关怀女儿却默默支持流泪的父亲;怕冷的小瞳喜爱锅烧乌龙面,遇到了喜欢凉面的杀人犯桥本,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食物承载了时光,而时光却不能重现。

吃饭是一种本能,无论生活中带着多少伪装,在这样的小饭店里,每个人必将是本色出演。一个人一个座位,大家各自用餐,相互诉苦,在一个个深夜里回忆着、思念着、后悔着,周而复始,乐此不疲。身份成谜的老板不仅仅是在待客,也是在品尝每个人的五味繁杂的人生,一说一听,一问一答,一做一吃尽显了人性的温暖。

在奶油拌饭那一幕里,街头歌手五郎先生每次去食堂都会点奶油拌饭,只因年轻困难时和女友只吃得起拌饭。直到女友被父母逼婚,五郎被迫离开,他却始终不知女方并没有屈服。三十年后偶然被初恋的美食评论家弟弟认出来,弟弟告诉五郎,自己姐姐还是单身,她还在等着五郎回去找她。五郎露出遗憾而又尴尬的神情:

“可是太迟了啊”

“奶油拌饭的味道不是依旧没变吗”

五郎当年虽然因贫困离去,但是依旧没有忘记心爱的女人。只好寄托情思于食物之上,相思了三十年。大好青春早已过去,当人生步入暮年之际,终于又焕发了青春。

奶油拌饭的味道依然没有变。这句话是整部剧的灵魂,食物是可以传递情感,承载记忆的,无论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心中最初的坚守,都不会以任何外力为转移。食物是我们接触的最平凡的事物之一,平凡到我们认为理所应当,人一旦理所当然地接受,就会忘记是谁风里雨里默默守护在原地。于此希望我们能珍惜每一个平凡的人,每件平凡的事;用心去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用爱来呵护自己,创造自己的世界。夜太短,人生故事太多,陪伴我们的请不要错过。当我们拼命奋斗执着追求的同时,我们是否又忽略了亲人们对我们的爱与包容。父母不求孩子挣多少钱做多大贡献,就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常回家看看;伴侣不求太多的物质条件,只希望彼此能互相信任,相扶相持;子女不在乎父母在外形象多么伟岸,他们只需要自己的爸爸妈妈能陪伴自己,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指点迷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若是自己有一天陷入迷茫之时,不妨做两个菜,备两杯酒,叫上三两好友一同大快朵颐。内心充实了,生活自会圆满。

电视剧深夜食堂观后感【篇5】

黄磊版的《深夜食堂》开播已有数日,输了口碑输了收视率输了豆瓣评分但没输话题度,受攻讦最多一点,应是此剧全盘照搬日剧剧情之举。

我相信,很多人在知晓黄磊要参演这个片的时候,以他黄小厨的人设,以及日版《深夜食堂》的巨大影响力,大家还是非常期待的,包括我。

然而第一集出来后,大家真的目瞪口呆,豆瓣给了2.3分,这是小时代都无法企及的新高度。“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典故人尽皆知,却无人真心去懂,两国饮食体系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差距巨大,照搬照抄自然水土不服。

日版的《深夜食堂》改编自漫画,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只在夜里12点到凌晨7点营业的食堂,来这里用餐的人,都会向老板点一份特别的菜,每份菜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

大家先认可的,就是那个浓浓的原版的日本范儿,居酒屋是日本灵魂栖息地,整个日本民族的压力,有一半是在居酒屋里,掺和着酒精一起挥发的,日版《深夜食堂》的风靡,首先是对民族生活的真实折射,拥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很大程度是契合了日本民众的集体潜意识。其次,调性做的足够准确。居酒屋虽然简陋,但食物依旧有要求颜色自然,食材鲜美,器皿精良的仪式感,短剧的调性也是足够的克制。

再来说说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委实欠思量,派遣编剧每晚深夜一两点坐镇三牌楼老店,听食客吹牛侃大山,不足一个月能写一本《一千零一夜》,纵使不愿深夜不眠那样辛苦,转头读两本当代作家小说散文,定会发现,深夜食堂类型故事,原来那么多。

朱自清笔下《冬天》中,就有这样一段: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简单的场景,简单的深夜食堂,扑面而来的画面感,旅人拉开门裹着一袭寒气进来,脸上有刀疤的小林薰或者黄磊并不作声,端过一炉豆腐放在他面前,旅人吐着白气,搓搓冻僵的手,掰开筷子夹一块放进口中,心里是遥远的故乡和曾经冬夜的父亲。这个长镜头甚至不需要一句台词。

中国绝不缺少美食的情节,美食节目在中国易于引发共鸣,是因为不仅仅是食物,有美味,有情感,有回忆,有这一切的结合,任何一环的刻意、薄弱或孤立,都会让感受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果就像泡面三姐妹式的闹剧故事。

5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