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 陈嘉

当八路军准备攻打隆化,解放热河。国民党军队又造了许多碉堡,来做掩护。想打这场仗,爆破队长很重要。到底给谁呢?领导们思考了半天,决定给董存瑞。由火力队来掩护爆破队,让爆破队去炸碉堡。其他的碉堡都被炸了,就剩下最后一个了,这是一座小桥,也是最难炸的一个。眼看上去了几批人都没有成功,董存瑞说:“我来”。他左闪右躲来到桥底下,怎么也没找到能放炸药包的地方,炸药架又用完了。怎么办呢?眼看着同志们一批一批的倒下,总攻时间就要到了。这时候董存瑞用自已的身体做支架,举起了炸药包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

难炸的碉堡终于炸掉了,战役最后胜利了,而董存瑞却永远地离开我们!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被董存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了新中国而放弃自已生命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打动了。同时我也非常生气。我弄不懂蒋介石为什么要打内战,难道你不是中国人吗?难道有了国民党就不能有共产党吗?难道国共两党不能和平相处吗?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长大了以后,也要回报祖国!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篇2

我看了《刘胡兰》这本电影后,被刘胡兰深深感动了。刘胡兰10岁就参加了儿童团,13岁参加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培训班,15岁被破格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光是这些,就让我赞叹不已。

1947年1月12日上午,敌军包围了云周西村,把全村男女老少都赶到观音庙前,还抓了几个人在庙里拷打。刘胡兰预感情况不妙,摘下奶奶留给她的戒指,又从衣兜里掏出一块手帕(一位八路军烈士的遗物)和一盒清凉油(她的入党介绍人送给她的纪念品),把这三件小东西交给继母胡文秀。这点东西虽然不值几个钱,但却是刘胡兰的心爱之物。接着敌人的屠杀开始了,有六个不向敌人低头的乡亲,被凶残的敌人用铡刀铡下了头。这时候,大胡子狞笑着刘胡兰,刘胡兰二话没说,从容地向铡刀走去。年仅15岁的刘胡兰,就这样为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47年3月,伟人得知刘胡兰牺牲的消息,当即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大字,对刘胡兰短暂的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中国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负不屈,视死如归,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崇高的革命精神。

多么伟大的刘胡兰啊!那一次,我正好在拣菜,好多好多的菜要我拣。我边看边拣,快要累死了。正好电影放完了,我就想了:刘胡兰连死都不怕,我才干这么一点点活,不就是拣拣菜嘛,有什么不行的?我一想到这个伟大的革命小英雄,想到她十五岁就牺牲了,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怕苦啦!去年暑假,我还去奶奶家帮她种田播种翻土呢!刘胡兰真是我们大家的榜样!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篇3

看完《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仿佛身临其境。这里面的人物,我都十分敬佩,因为他们有着英勇的精神。

潘冬子的爸爸是红军战士,在打仗时,冬子爸受了重伤,需要动手术。但是冬子爸为了给其他伤员省下一支医学专用药,竟然不用打医学专用药动手术。手术中,他疼得浑身是汗,但是他咬紧牙关没呻吟一下。啊!冬子爸的意志多么坚强!冬子的妈妈为了保护老百姓转移,自己和胡汉三斗话。最后,冬子妈被该死的胡汉三活活的烧死了。看到这边,我热泪盈眶,恨不得冲上去把胡汉三给打死!!

潘冬子从小就生活在革命家庭里,所以像他的父母那样,有志气,有胆量。他烧死了胡汉三,为妈妈和老百姓们报仇雪恨。我看着看着,猛地跳起来说:“干得好,干得妙,干得呱呱叫!”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篇4

建国虽然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无法身临其境。《建国大业》但这部影片带我们走进其中,走近那个时代,让我们体会到建国道路是困难重重。国内外的势力全都压在共产党的肩上,然而,这不仅没有使他们退却,反而使得他们更加团结一致,突破重重阻挠,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建国大业》简述了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已蒋公为首的国民党人却选择了一党治国,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失败了。那么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而国民党为什么会失利呢?

第一,共产党之所以得天下,一是因为得民心,二是因为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率部围剿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讲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这正是当年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死守延安,无疑会伤亡惨重,代价太大,不能做到对人的关爱胜过对地的关爱。毛泽东优先选择了对人的关爱,他的决策无疑是高明的。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各民主党派都采取了拉拢的政策。召开旧时,国民党承诺和平、民主建国,但其自恃实力强大,很快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欲图消灭共产党,把各民主党派当成花瓶一样作为民主的摆设。试想,在国家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国民党人是出了大力的,但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也是出了一定的力的,同样也有流血牺牲,国民党却妄想一党独大,遭致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抵抗。最后,共产党人由于赢得了民心,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同样,在政治上也把各民主党派给争取过来,与各民主党派一起在1949年9月30日以新的名义通电世界各主要国家,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正如唐太宗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国民党在与共产党在对国家权力的争夺上,国民党以一党私利为重,漠视共产党人、各民主党派的以及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共产党则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深得民心。

第二,国民党自身严重腐败。党政军皆然。而共产党自身清廉,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全党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击退了国内外的反动势力。

第三,国民党社会贫富悬殊极大。四大家族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普通百姓一贫如洗,社会矛盾激化。而共产党与人民同甘共苦,大家有粥喝粥,有饭吃饭,走进群众,深入民心。第四,国民党的经济金融政策严重失败,当时全国经济片混乱。蒋经国到上海戡乱整治,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的想法也未能实现。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国民党走向失败,而共产党则迈向成功。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看着电影,想着历史,心中无限感慨。遐想当年历史的种种,心中激起了年轻人澎湃的涟漪,心在起伏。我感到悲哀,自责,同时也感到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年轻人却只能静静的坐在这里,观看着这一幕幕让人心酸,无奈的历史;自责自己身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却没有实力,没有业绩,没有本事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和牺牲。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也考上了大学。但是对于自己未来的道路却是一片迷茫,找不到目标。我们新一代年轻人作为祖国未来的继承人,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们向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新闻中经常出现某某学生因为受不了什么打击而自杀,最近我们学校附近的学校竟出现了“裸奔”事件。由此可见,共产党在历史长河中积累流传下来的精神已经被时间冲刷殆尽了。

最近,甲流更加肆虐,我们学校中被隔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我们也失去了强劲的体魄。面对这些我们感到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作为独立个体的每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共同构成一个推动社会向前的原动力。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其发展方向及其速度,相当程度取决于这个社会人的素质。总设计师同志曾反复强调、主席多次重申: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所谓“素质”,指的是人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能力中包含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其归根结蒂是人的认识水平,即世界观的认识观点。青年在跨世纪的改革中能否担当一个历史赋予的使命,关键在于是否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激人奋进的世界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化着的时代,必然要求主观认识不断着眼现实,开拓新思维。创造新方式,提出新观点,占领新领域,以创新求发展。这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一种契机,为我们世界观的改造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寻找生长点提供了广阔“舞台”。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处在这个剧变频增、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上所担负的“天下兴亡”最直接、最沉重。责任,就在于我们要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青年人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为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每一个学子都无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正如种子无法脱离土壤而凭空成长为参天大树,青年也无法脱离社会而自行成才,这是从古至今相同的道理。志愿者精神,深层的内核就是社会责任感。青年志愿者行动无疑是青年社会责任与自身成长关系的一个示范:没有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社会责任感就不会有献身志愿服务的行动,就谈不上爱国和报国;同样,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就不能有效地为社会公众服务。牺牲奉献的精神,源于我们对社会进步和历史走向抱有的持久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自我们日常不懈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有的青年学生和工作人员,缺乏一种“兴亡在抱”的社会关注兴趣,把自己封闭起来做学问、干工作,结果成了社会中冷漠平庸的一员,不会给他人带来热量或任何利益;也有的青年,仅凭一腔热情就冲上社会实践的第一线,急于参加志愿服务,却往往发现缺乏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徒劳无功。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上,许多志愿救援者因缺乏必要的救护知识而留下了遗憾。还有一些青年,把自身情况与志愿服务较好地结合起来,如南京的公务员汪学静,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一方面服务了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另一方面,从中了解了民情民意,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综合素质,实现了一举多得。弘扬志愿者精神,正是需要这种不失热情而又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将自身实际与志愿服务的要求结合起来,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为社会公众提供所需而自己又能够胜任的服务,从而实现服务热情与服务效果的相得益彰。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知识的当代青年,报效国家是我们的最高追求,而献身志愿服务、做好本职工作,同样是报国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主席同志的期望,就要志存高远并脚踏实地,把志愿服务同加强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促进,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关于红色经典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精选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是影片《建国大业》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它标志着中国将逐步走入富强。

昨天,我去电影院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影片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爱国人士的风采,其中伟人和周总理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影片中,伟人常常因为战事而彻夜不眠,每当有主要战役的战报还没有传到时,他总会跑到屋顶上凝望远处,希望搜寻得到一点象征着胜利的标志。其中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在得知国门的_的55万大军被红军全部吞噬掉后,中央领导们摆酒席庆贺,伟人喝醉酒后倚靠在床上,酣然入梦。在平时因为牵挂战事而难以入睡,而如今得知自己的军队大胜而不由得酣然入梦,这样的人领导的军队不取得成功还有谁会成功呢?伟人也时时刻刻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革命的目标,心中始终是在为人民着想。正是由于伟人这种为民的精神以及尤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才训练出来不贪民众一分利的红军,才会打败_的蒋介石,建立起新的中国。

还有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是个令整个红军队伍都敬爱的一位领导,他的和蔼可亲在队伍里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到最基层的红军部队去做动员工作。但是在建国大业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周总理。在得知韩玉祥将军因为共产党的邀请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后,他非常愤怒,把所有的关于这件事的负责人都叫到了他的办公室里,狠狠地把他们给骂了一通,直到伟人来了,它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可是这丝毫没有损坏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反而让我们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位伟人,一位和蔼可亲,有责任心,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的伟人!

此外,影片中还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壮志难酬的蒋经国,心系人民的张澜,甚至是阴险狡诈的李宗仁,都为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当然,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大到中央的领导人,小到最基层的群众,战士,只要是在解放中国的战争中为民族独立流过血和汗的,都应成为我们尊敬与铭记的对象,他们的名字应该被世代传唱!

如今,中国已经变得富强了。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还是要努力学习,有朝一日该为民族奋斗,该为人民奋斗的就是我们这一辈的人了,因此,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为中华民族而奋斗!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篇5

今天是大骨班活动第二天,我们集体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虽然做为中华儿女这段历史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我的脑海里上演了无数次,结结实实烙印在我的心里,但是观看这部电影时的那种震撼感、激动感使我的心依旧无法平静。

《建国大业》讲述的是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与以往历史书上的故事相比电影更能展现故事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更能体现出建国的不易和反动政府的可恨。

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细节,在电影中有一个小片段使我深受感动。伟人多次邀请宋庆龄夫人北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但夫人一直思虑颇多又因为北平是中山先生的逝世之地,夫人一直没有答应。直到一次夫人走出家门看见国共两方士兵都在自己的阵营上因为太累而睡着了。宋庆龄夫人望着四周的国共士兵,眼里浸满了泪水那一刻我的眼中也感到了湿意。

就这样在众多人的努力之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终于正式召开。那一刻眼中的泪水再也无法忍住,悄然滑落。终于、终于、终于,在那么多革命党人的鲜血之上,在那么多战斗烈士的身躯之上,新中国成立了!看看我们今日的繁荣富强,再看看往昔新中国建立之艰难,不禁让我忆起“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篇6

俄罗斯画家列宾曾说“色彩即情感”;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的“内在声音”就是色彩,他曾形象地将绘画中的色彩比喻为“钢琴上的键盘”。可见色彩对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色彩是表达情感与思想的物化方式。那么,在电影艺术中,艺术家又是如何抒感、奏响色彩之歌呢?让我们通过分析“红”“黄”“蓝”三色,来一同感受色彩在电影中的魅力吧!

一、“红”色经典系列

在色彩学中,红色是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的,也是七个基本光谱色中纯度极高的一色,色性极强。从色彩的联想和情感方面考虑,红色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积极的一面,红色象征着热情、性感、权威、自信,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消极的一面,红色会给人以血腥、暴力、嫉妒、控制的印象。

说到“红色”经典影片,我们不得不谈“电影色彩大师”张艺谋。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当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就了张在“红色”地毯上,走向他电影事业的国际化道路。

影片《红高粱》,在“红色”神秘的感觉中歌颂了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赞美生命的伟大。该片始终沉浸在红色的基调中:红色的太阳、红色的高粱穗子、红色的轿子、红色的盖头、红色的新娘、红红的高粱酒、男人们血气方刚的红色力量等,到处都是红色的印象。这种生命的原色刺激着东西方观众的视觉,塑造了一种理想的、超越了具体社会表层的人格,颇具深度。

影片运用红色的情感意义,呼唤生命力的主题,发挥“红色”积极的自我个性,张扬人要活得不扭曲、坦坦荡荡的生命观。以“色”言情,情蕴色中,传情达意地让观众产生心灵共鸣。[1]

同样,还是由张艺谋执导的另一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运用红色突出主题。与《红高粱》创作手法不同的是,该片以红、灰黑色、白为色彩主旋律,充分体现了色调的冷暖对比。在以红灯笼为代表的吉祥、隆重的气氛下,红色喜庆、奔放的积极特征与宅院女人们的命运形成了极大反差,女人们渴望幸福、自由,得到的却是深重的苦难。这种反差使“红色”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格外刺眼,让人联想到红色血腥、暴力、嫉妒、控制的心理特征。一簇簇红光聚在一起,强烈的灼烧感油然而生。影片的悲情冷色调,体现在与大红色形成鲜明对比的屋顶、天际的恐怖灰黑色和让人产生绝望、窒息的皑皑白雪。

正如张艺谋所说:“我认为在电影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

在欧洲,被誉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的法国籍波兰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终生都在关注和探讨个体人的精神世界,主要代表作有《红》《白》《蓝》三部曲。

影片《红》的“红味”十足:红色的桌布、红色的沙发、红色的折纸、红色的被子、红色的闹钟、红色的汽车、红色的门头、红色的上衣、红色的裙子、红色的口香糖广告摄影布景、红色的舞蹈教室、红色的扶杆、红色的室内装饰……在影片的前七分钟里,红色几乎占据着每个镜头的角落。随后的“红色”开始巧妙地忽隐忽现,一个关于同情还是爱的故事开始了……

基氏的“红”代表着爱和生命。笼罩在暖红光环下的女主人公瓦伦蒂娜正是老法官约瑟夫生命的色彩。《红》探讨了爱的可能性,运用红色的积极性格,使年龄悬殊的两位主人公心灵发生了碰撞,让人感到了温暖、祥和。

与张艺谋挥洒似的视觉表现欲相比,基氏的《红》拍得十分平和。恰如其分的红色,绝妙地融合在剧情中,有效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绪,表现人性道德深处的焦虑。使基氏成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导演。

二、“黄”色印象系列

黄色是较为刺激的色彩。在可见光谱中,黄色波长居中,具有警告、引人注目的效果,象征着光辉、庄重、高贵、忠诚。从光亮度方面看,它是最能让人高声叫喊的高明度色。

“色彩是感情的语言”,根据不同色彩可以诱发不同情感。例如,色彩的冷暖、轻重、软硬、前后、大小等感觉,还有华丽或质朴、活泼或庄重、兴奋或沉静的感觉。实际上,情感不是色彩本身的固有属性,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赋予了色彩某种情感特征。从色彩心理学分析,高明度黄色具有快乐、活泼、希望、光明、天真、浪漫、娇嫩等感受;高纯度黄色则象征信心、聪明、希望,也有招摇,甚至挑衅的味道。色彩的冷暖感使暖色调黄色变得温暖、膨胀,容易引起兴奋,有扩散、突出的感受;使冷色调黄色变得沉重,而有后退感。

在众多世界优秀影片中,以“黄色”作为整部影片主色调的,也不在少数。例如,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就是通过画面独特的造型美感和镜像视觉而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幸福的黄手帕》是对“黄色”视觉审美功能的又一诠释。

《黄土地》,是中国本土电影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另类题材女性励志影片。在其影像中,“环境成为与人物同样重要的表现对象,在国画一样高远的镜头中,出现了暖黄色的起伏而舒缓的山山峁峁,它们很少有刀砍斧劈的硬直线条和尖厉棱角,却有一种内在的深厚力量……在这些镜头里,黄土地博大而宽广,占去了镜头画面的四分之三。”[3]

黄色作为该片的整体基调,“传达出一种厚重的有历史感和民族苦难的沧桑感。”[4]影片中大面积的黄色在银幕上既是画面造型的元素,使人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又仿佛在向观众倾吐着主人公翠巧内心的凄苦与痛楚。其中,“求雨”的场景,更是让观众难以忘怀。镜头推到一群光着膀子、跪在地上的农民面前,他们头戴柳条圈,身穿着黑色裤子,虔诚地祈天降雨,黄皮肤的膀子与黄土地、黄河的“黄”形成了协和的视觉色调,黑色的裤子严肃深沉表达了农民对雨的虔诚,绿色的柳条帽是农民对雨水滋润下绿色生命的向往……[5]

黄手帕是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爱情的代名词。整部影片,黄手帕连同野外不断闪现的黄花、公路边上黄色的小旗、黄色的行车线都成为视觉造型要素,黄色好似一个人对爱情的渴望,即使曾经犯过错误而能真心悔过的人(如主人公)也应拥有这样的爱。该片不是在视觉外象的角度上运用黄色,而是能动地从叙事者的视角里看到黄色。在故事情节中,黄手帕能否出现在主人公面前的悬念时时纠结着观众,直到作品快要结束时,导演才安排观众和主人公看到风中飞舞的“黄手帕”,享受这片“黄色”所带来的美妙爱彩。

三、“蓝”色自由系列

蓝色是灵性与知性兼具的色彩。在色彩心理学的测试中,几乎无人反感蓝色。因此,蓝色是博大的色彩,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而是一种平静、理智的象征。在艺术创作中,蓝色是应用度很广的色彩。

从色彩明度分析,高明度的天空蓝,象征希望、理想、独立;低明度的暗蓝色,意味着诚实、信赖与权威。从色彩纯度看,正蓝、宝蓝在热情中带着坚定与智能;淡蓝、粉蓝则让人精神放松。

电影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影片又开始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影片《蓝》就是代表之一。

《蓝》是基耶洛夫斯基的“三色”(《蓝》《白》《红》)之一,拍摄于1993年,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演员奖与最佳摄影奖。影片讲述的是:一场车祸使朱莉(主人公)失去了丈夫和可爱的小女儿,从此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竟发现丈夫生前有位“女友”且已怀孕,于是“痛苦”失去了根源,她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片名虽然叫《蓝》,却未被蒙上一层蓝色滤光纸。相反,蓝色只在关键时刻才会出现,表现主人公内心追求自由的渴望。例如,蓝房间、蓝灯饰、蓝文件夹、蓝色糖块及蓝色玻璃纸、蓝色幻境、蓝色泳池,甚至于蓝色的音├帧…特别是蓝色游泳池的场景描写,从光线分布上使用了蓝色光源,这使得池水看起来蓝得发亮,游泳池是朱莉最私密的空间,她每次到游泳池都不仅仅是为了游泳,而是流泪或者仅仅是为了流泪,似乎整个游泳池象征的就是朱莉的泪水。

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蓝色是精神、理想、超然、浪漫、幻觉、空灵的色彩。正如:艾伦•帕克导演的《鸟人》,主人公蓝色的服装表现他的浪漫。同时,鸟人服装的蓝色也有变化,开始是蓝色格子上衣,后来衣服是全部蓝色,表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从《蓝》看蓝色,观众会有被约束或禁锢的感觉,忧郁的情绪基调油然而生,这正是人渴望自由的象征。

《蓝》就影调来说,是冷、暖调交替出现,不同的影调,表现人对自由的不同感受。

暖色调中,朱莉从昏睡中醒来,试图自杀,悼念亲人,逃离以前的生活,暖色代表过去和被过去深刻影响着的现实生活。朱莉在这些场景中没有自我,不自由也不快乐,这与暖色本身所体现的安全感相冲突,与朱莉内心的矛盾情感相融合。

第一个冷色调中,朱莉在一次蓝色幻觉中自由意识得到觉醒,伴随着一曲未完成的欧洲融合协奏曲,她被一簇蓝色光芒震惊。随后,她拒绝女主持的采访,拒绝谈论丈夫的作品,开始寻求她的自由。

第二个冷色调场景表现的是经济自由。蓝色房间里,朱莉对蓝色吊灯若有所思。而后,她果敢地向律师提出了不接受丈夫任何财产的想法,从经济上彻底独立。

第三个冷色调场景,朱莉吃下从包里翻出的蓝色糖果,打电话叫来了暗恋她的男人,在蓝色房间里与他,第二天朱莉离开了旧居,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

这一系列的蓝色调子选择的无一不是平静、理智、自由的人生道路。

综上所述,从色彩情感上分析“红”“黄”“蓝”三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位电影创作者对色彩的选择都是有目的的。色彩俨然不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意象性的艺术符号。它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其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达出电影故事本身无法表情达意的信息内容,这就是色彩在电影世界中的独特魅力。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篇7

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语言是电影语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电影中使用色彩来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就像用光线来描绘现实景物一样精准。”张艺谋导演也曾表示:“在电影艺术中,色彩是最能够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元素。”由此可见,色彩对于电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具有最直接的美学意义,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将相关艺术信息直接传递给大脑。同时,色彩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它可以破除传统语言和地域的限制,让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领略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色彩不但可以精准地刻画人物形象,创造特定的艺术氛围,而且还能够表现电影的思想主题,阐释人物的情感变化,更是创造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

一、主色调在电影中的运用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的运用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影响,不同的色彩象征着不同的意义。一部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主色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该电影价值取向和故事背景的具体表现。从广义上讲,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特定的主色调,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色、《黄土地》中的黄色、《疯狂的石头》中的青色、《海角七号》中的蓝色,等等。这些电影主色调的运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成功地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境界。

红色是火焰的颜色,象征着活力、希望、温暖,红色给人带来的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就是热烈和激情,它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色彩,因而在电影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红色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人对红色的这种特殊情感在电影艺术领域也有着充分的反映。在中国,将红色的韵味表现到极致的当属张艺谋导演,他对色彩的运用有着极深的造诣,非常重视色彩在电影中的表现力,总是力图用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红高粱》中的高粱酒、《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灯笼、《菊豆》中的大染坊、《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色小辣椒,等等,都展现了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和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亲切、祥和的感觉,同时,这些火红的色彩也形成了典型的中国文化标志。红色还意味着躁动和革命,很多革命题材的电影中均是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斗志和决心,颂扬革命先烈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红色精神,对故事的情节和背景也起到了有效渲染作用。在电影《活着》中,红色的皮影戏、红色的宣传标语、中的大红灯笼、红色的主席画像以及红色的袖章等都非常吸引观众的眼球,很好地营造出了那种革命的氛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蓝色具有忧伤的意味,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指出,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一种特殊的能量,是宁静和蛊惑这一对矛盾的综合体。在著名的电影大师基耶洛夫斯基的影片《蓝色》中,到处都充斥着蓝色,例如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水晶饰品,等等,蓝色的单纯色调一方面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又给影片的主人公营造了独特的艺术背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海角七号》中的蓝色海洋则象征着一场伟大的爱情,尽管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但是却无法割断这对青年男女之间深深的思念。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着生机盎然和希望,与红色相比,绿色更能够让人的内心感到平和,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优雅色彩。在电影《十面埋伏》中,翠绿色的竹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官府追兵的服装同样也是绿色,与竹林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微风吹拂过后,绿色的竹林沙沙作响,意境悠远,营造出了武侠争斗时候的神秘氛围,武林高手们在竹林间穿梭飞舞,各种动作在绿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优雅,激烈的打斗虽然少了分血腥,却变得更加惊心动魄。

黄色是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颜色,在中国古代,黄色的使用受到了统治者们的严格限制,只有具有特定身份的达官显贵才有资格使用,因而,黄色是权威的象征,意味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例如,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不论是宫内的装饰,还是宫廷广场内的,都是黄色的,极尽奢华。在影片的最后阶段,杰王子率领身穿黄金色铠甲的军队攻入皇宫,那鲜明的黄色在夜幕中分外醒目,再加上军队进攻过程中势不可挡的气势,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黄色还代表着土地和沙漠,象征着一种原生态的朴实。在电影《黄土地》中,黄色被大量运用,出现在了很多特写镜头中,例如,在苍茫的原野上,黄土地无限延伸到天际,土地上没有夹杂其他的色彩,看不到绿色生命的半点痕迹。正当观众为这单调的颜色感到压抑时,远处传来了锣鼓的演奏声,粗犷的乐曲打破了这片黄土地上的宁静,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在这里,黄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西北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西北人豪放的性格特征。

二、色彩在电影中的审美价值

色彩能够使人产生想象,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后,特定的色彩会表现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甚至阶级性的文化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张艺谋在拍摄文艺片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红色的运用,在众多的色彩中,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当属象征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中国红。中国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体现的是祥和、喜庆和生命的张力。张艺谋导演成功地运用了红色的特殊审美价值,给观众营造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红色传统文化氛围。在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导演大胆地将红色运用在人物造型、场景设置的方方面面,整部电影被中国红所浸透。例如,红高粱、红太阳、红衣服、红辣椒、红灯笼、红兜肚、红轿子、红盖头,等等。在这部电影中,红色不但象征着吉祥如意,而且还象征着民族的血性,同时也流露出了浓厚的西北地域风情。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也得到了大面积的运用,在这部电影中,红色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象征着权势、希望、野蛮和欲望,等等。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女主人公身穿红色棉袄,带着红色的围巾和发卡,讲述了一场真挚而又单纯的爱情故事,观众们从那一抹红色中不仅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而且还看到了对爱情的忠诚和执著,这也是影片赋予红色的特殊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中的色彩理论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然而,张艺谋导演一直对红色情有独钟,意欲将红色的文化内涵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开满红花的山楂树、红色日记本和红色脸盆以及老三送给静秋的红色衣服,等等,都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并且具有更为深刻的隐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的情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在艰难地发展着,尽管在故事的最后两人并没有终成眷属,但是却展示出了最纯真最宝贵的爱情力量,令人无限感动。张艺谋导演擅长塑造经典的女性形象,用红色表现刚柔并蓄的美感,并在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手段赋予其新的含义。在很多张艺谋电影中,红色与时代背景、人物命运、人性善恶等紧密相连,可以说,只有成功解读了电影中的红色元素,才能够真正理解张艺谋电影中的深刻内涵。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张艺谋导演倾力制作的一部古装影视作品,它主要讲述了皇室中的各个成员在重阳节前夕种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故事。这部电影给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视觉印象就是金黄色。张艺谋导演选择黄色作为影片的基准色调,一方面切合了电影名称,另一方面力求通过黄色的大量运用来展现古代皇室中奢华的生活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导演用娴熟的艺术手法让皇室内部的惨烈争斗与奢华的皇室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着华丽的皇宫里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血腥、暴力、肮脏和黑暗。通过金黄色的运用生动地展示出了权力对于亲情和人性的腐蚀作用。在影片中,三王子为了争夺皇位,用残忍的手段杀死了他的哥哥。大王极为暴怒,并在金碧辉煌的殿堂里将三王子活活打死。杰王子率领黄金甲军队攻入皇宫与大王的军队展开殊死拼杀,灿烂的黄色被鲜血染红,此时,黄色隐喻着虚伪和堕落,表达了对争权夺利和压抑人性的批判。陆川导演在电影《南京!南京!》中摒弃了华丽的色彩,特意用黑白的影像来对历史真相进行发掘和还原。黑白色的影像虽然没有彩色影像那般华丽动人,却是表现历史真实感的最好颜色,在这部灾难题材的电影中,黑白色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表现力,那种灾难的环境氛围被黑白色渲染到了极致,给人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

三、色彩对人物情感变化的阐释

色彩艺术在电影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一部出色的电影除了需要具备完整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外,还要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融入影片的色彩元素中去,以增强影片的艺术美感,形成独特的风格。人物的情感变化具有多变性和隐匿性,色彩艺术的加入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将人物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因此,色彩对人物情感的变化具有重要的阐释作用。电影《无间道2》是成功运用色彩艺术对人物情感变化进行阐释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代表着正义力量的香港警察与代表着邪恶势力的黑社会斗智斗勇。其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即警方卧底陈永仁在因公殉职的警官陆启昌的墓碑前敬礼。此时,卧底陈永仁心情非常复杂,他担负着巨大的责任,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与黑社会势力的日夜较量中,他的心理近乎扭曲。在这种情况下,陈永仁仍然坚守着信念,坚持与黑暗势力抗争下去。他站在草地上,神色凝重,然而周围绿色的芳草却生机盎然,象征着希望,即使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只要坚守信念,决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里,绿色的加入令观众眼前一亮,也反映出了电影主人公陈永仁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

在电影《2046》中,众多人物的情感都非常细腻,心理活动也非常复杂,导演王家卫用独特的眼光将多种色彩融入场景中,很好地阐释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在这部电影中,很多镜头都是灰色调的,反映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真实心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早已被世俗生活磨去了个性的棱角,变得处世圆滑,同时又迫于生计而到处奔波。因此,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并不是五彩斑斓的,而是灰色的。尽管他们身处繁华的大都市中,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显得与周围的灯红酒绿格格不入。因此,最能够反映这些人物生活和情感的色彩就是灰色,而且灰色与都市里其他的鲜亮色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繁华的都市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而只能在浮华之下忍受生活的压力,这也反映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理上的一种无奈。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篇8

1彩概述

1927年,电影艺术从无声进入到有声的时代,让电影艺术更具有现实感和感染力。随着照片取得的着色技术后,在电影业中也开始被渗进了。第一批由手工着色方式的试验影片出现在1895年埃居松的短片《列奥·弗列尔的舞蹈》中;再到1897年,电影先驱者梅里爱曾经用人工着色的方式,让每个画师负责一分钟胶片的着色,从而在他的影片中获得了多种色彩;然而美国第一部超级卖座片、1915年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最早版本是印在染色的胶片上,藉以表示不同的情绪:亚历山大大火一场戏是红色,夜景是蓝色,外景的爱情戏是淡黄色。

到了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被马摩里安在《浮华世界》中运用,让电影由黑白电影到了彩,不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这部彩色片的成功,也将成为电影史上继有声电影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不单给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也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在电影中,色彩除了可以让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的电影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从8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电影导演在色彩运用上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第二次的世界大战以后,色彩的运用在电影创作中日趋成熟,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色彩空间也被无限制的扩大,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我们观赏电影经验的一部分。色彩现已真正为电影影像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2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的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彩色影像也就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银幕色彩具有还原自然现实的再现功能。电影中的色彩可以衬托人物,渲染环境和背景气氛,也可以使画面更显真实和美感。同时也可以丰富镜头语言的因素,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扩展了电影的发展空间。

作为艺术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形式——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色彩在电影中无疑是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的。一方面,它同其它语言元素一样,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这些修辞功能是通过视觉语言的特殊表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元素,其语言修辞功能最常用的方式是象征和换喻。在银幕上,以具体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它超越了表象的内容,唤起了观众对从来未见过的世界的想象。像爱森斯坦在他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里表现起义成功,他把在战舰上飘扬的旗帜用底片染色的方法,一格一格的染成红色。“红色的旗子”在整个影片里从一种现实形象到变成一种观念,红色是典型的象征,它象征着起义的成功和革命的胜利。

换喻是以一种事物的形象特征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的抽象含义,使原来事物形象的含义得以深化。电影《幸福的黄手帕》最后挂满整个银幕黄色手帕的出现,即是对出狱男人期待妻子认可的换喻,也是对家中妻子期待丈夫归来的换喻。这时黄色呈现出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明亮和醒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语言的表意,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确切地说是妻子与丈夫之间,甚至可以说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心理期待的极大满足。

6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