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观后感
首先,我来介绍下这个引起国内外广大学者和资深教育家以及国内外学生和家长深思的纪录片的总体内容。这个纪录片讲的是来自中国的五名顶级教师被邀请到英国汉普郡的一所知名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以中国式教育来教50名初三年级的英国学生。通过为期四周的教育,在记录了英国学生在中式教育情景下的课堂表现和心理变化之后,最后通过中式考试,确定了这个由50人组成的中式教育实验班的成绩确实比博航特中学初三年级的一个英式教育对照班的成绩要好,从而更加肯定了中式教育的优越之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看法。
一纪律
在看纪录片第一集的时候,来自中国的科学老师杨军第一句便强调了纪律的重要性——“Disciplineisveryimportant”,确实,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从出生起就与这个叫做“纪律”的东西脱离不了关系。拿我来说,从一年级到初三,几乎10年期间,每次放假,一天也好,一个月也好,班主任都会让每个同学写一个叫做“安全公约”的东西。比如“不玩火,不玩电,不打架,不骂人…”。刚开始写的时候,我还挺认真地对待,通过我的多方面的考虑后写完了一份安全公约,但是之后一到放假就让写,不管是长假小假,还是小长假,老师规定都必须要写。于是,我记得我就私下借了几个同学的安全公约来抄,每个同学抄几条,最后组成了我自己的安全公约。当然,别人的公约对我来说,我也不一定会去完全遵守。再来看看英国的初中生,公然在教室里拿着电热壶烧水去泡茶喝。这恰恰与我曾写的安全公约中的“不玩电”背道而驰。在纪录片中也详细展现了这一幕,学生也受到了中国老师的批评,光是批评还不够,还要叫家长。在中国,学生被叫家长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只有当你犯错违规的时候才会被叫家长。而在英国,学生们觉得叫家长很好啊,一点都不会丢脸,反而觉得老师和家长聊聊天挺好的。
任何国家的发展状态都是和它的历史息息相关的。中国自古就有“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训诫,这里的“规矩”不正是用来形容标准法度即纪律吗?再看看今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不正是在强调纪律无处不在吗?而当纪律遇上教育(这里所说的教育指的是典型的中式课堂教育),则应处理好二者关系,教育过程中离不开纪律,但也要适度,避免走不干涉和干涉过度两个极端。
二文化
谈到文化,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中国和英国的文化冲突。纪录片一开始,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群身着统一制服的英国学生。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被要求在校期间必须穿校服。再看看博航特中学的一名学生怎么说,“Ithinkitseemslikeparachutes(穿着它简直像降落伞)”。而对于中国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统一的套装校服,几乎没有人会对校服产生多么丰富的联想,更不要说像降落伞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令我吃惊的地方就是英国中学生如何表达他们对所崇拜和喜爱的明星的敬仰的。纪录片中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特别喜欢英国的歌手组合OneDirection,当ZaynMalik离开这个组合的时候,她抱头痛哭。想想在中国,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几乎为零。中国的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有的甚至还有生活压力。我记得我在上初三的时候,每天至少是10个多小时的学习,晚上还要上晚自习,每天都想着怎样在中考中获得高分。对追星这个词根本没有太多的感触,喜欢一个明星,只是单纯说说而已。
纪录片中有一点是两国共同推崇的,那就是运动。英国人酷爱运动。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在1996至1997年间,有占总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内,至少参加一体育运动。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更高。他们为什么很喜欢做早操这件事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确实成为了这个中式教育实验最大的导火索。在纪录片中五位中国老师也多次强调了英国的制度体系。英国政府有一整套的相对健全且自由度较高的社会福利体系,使得学生们不必去担心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在中国,我们从学会读书写字开始就被家长老师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从古代战国苏秦“锥刺股”到汉朝孙敬“头悬梁”和匡衡“凿壁借光”到现在的大学生考研占座,无不说明勤奋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育
英国老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中国老师则偏向于发展学生的共性,即集体主义。在国外生活过至少三个月的人可能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美国,美国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从没有把孩子当作孩子,相反,他们尊重自己孩子的选择,把他们从小当作一个大人来看。而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听过这句话“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我们不管长多大都是小孩,我们一发表自己的看法,就会被大人当成是插嘴。
纪录片最后,测试结果出来了后,令博航特中学的老师和中国老师都大吃一惊,中式教育赢了!不管怎么说,成绩高就是赢了。我们从小就参加各种知识大赛,有奥林匹克数学大赛等比赛,中国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上课模式和升学模式,而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反思是什么呢?纪录片导演,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坦言“我们并不关注它究竟能为反思教育带来什么,而是它是否符合影视人类学所讨论的基本规范、准则”。他认为,作为两种文化的互动与比较,这个教育实验的周期至少应该在一年。“一个外来事物和内在事物的‘相处’需要有一个磨合期,才能建立起一个甚至被忘记彼此之间差异的关系。融入与冲突至少应该有一个对比,才能保证平衡”。
中国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许多教育学者为探索中国的教育而努力奋斗。而我,作为一个被中式教育所影响的学生,受益于它的同时也被它所压迫着。在中式教育下我成功考入了云南师范大学,但是回想起小的时候,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现在也不敢想了。对于国外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对于国内的我们,切莫做像北京大学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观后感(篇2)
对于许多家庭,孩子与家长之间是“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写作业时,鸡飞狗跳”。自己也曾每天面对这样的局面。偶然的机会读了杨建峰编著的《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让自己清晰地认识了以前的误区。
这本书分别从家长要理解孩子并让孩子理解自己,怎样面对与孩子之间的的冲突,以及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品质、好性格等方面总结了怎样做到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
好的习惯,孩子将会受用一生。好习惯的养成,又是父母身先士卒,做表率的结果。如果父母做事情都懒懒散散、生活懈怠,做事情经常半途而废,就很难培养出一个雷厉风行,意志坚强的孩子。
“快点起床、快点起床”,可孩子依旧慢吞吞的穿衣服,这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想想,我们要求孩子了,自己是否也还没起床,还懒散的躺在床上。让孩子去运动,自己是否正沉浸在抖音的快乐之中。
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在标榜着我们大人,我们平时说话,连吼带叫,孩子会温柔细语吗?不让孩子看手机、玩游戏,家长捧着手机没完没了的刷视频,孩子没有怨言吗?
儿子在四年级时,自己就因为不让他玩手机,将一部苹果6屏幕摔得粉碎,可最终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写作业时吼叫也没带来半点成果,最后把自己和孩子都弄得心力憔悴。孩子心中温柔妈妈的形象也九霄云外。
在下定决心,下班回家后,除了接电话之外,不看手机,不看电视,只看书学习。“你不看,我也不看”。 渐渐地家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吼大叫也悄然而去,大喊大闹、鸡飞狗跳,变成了温柔细语、和颜悦色。
“吼叫”真的不能解决问题,家长要找到“吼叫”问题的关键点,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读懂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在一个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改变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的恩赐,每一个父母不吼不叫、用心灌溉,定能将一棵幼苗培养成能够经得住风雨的参天大树。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观后感(篇3)
人活着,都不容易。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时代里,生活是一个相当现实和残酷的东西,
相比古人们能享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清苦,但只用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打算的日子,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高频率,足以让许多初接触这个残酷现实的人吓得缩回去,曾经在父母的翅膀庇护下享受了这个现代社会的许多好处,然当想要自己一个人独立的时候,那种压力,那种环境,是无法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不论你是平民百姓之子,还是达官显贵之后,想要在这个世界立足,生存,甚至获得别人对你的认可。在新手小白般茫茫然的到处碰壁后,许多人才会领悟到,原来,人想要好好活着真的不容易
这个世界,对强者来说,可能有着天生的适应性,他们可能一日之间风云而起,站在顶层俯瞰下层万千生灵,也有能人挑战人们几千年的认知,举手之间改变世界的格局,他们是天之骄子,能被记在人们的口中,记载在历史的画卷中,他们的事迹激励人心,他们的言行影响万代,甚至为人类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改写历史都不在话下。
然而,他们毕竟是少数。
每一年,有多少普普通通的生命浑浑噩噩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一年,又有多少普普通通的生命浑浑噩噩的离开这个世界,更多的人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拼命为着自己,为着家庭,为着儿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他们好像一群群的工蚁,只知辛勤的埋头劳作,再劳作,仿佛从来不知道累,不知道苦一样。
他们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
不是的!
每一个人都有心,每一个人都有思想,每一个人都有灵魂啊!
抑郁症是什么呢?有人说它是一种精神疾病,其实在我看来,所谓抑郁,其实就是人的精神和灵魂,受到这个世界强烈的刺激和打击后才产生的,与其说是病,倒不如说是伤口,没有人生下来先天就是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人际关系。所以,想要真正胜过抑郁,只有人自己。抑郁源于生活的压力,源于对窘迫的排斥,这种窘迫不一定源自贫穷的生活,相反,富足和薪资族更容易患上抑郁(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外公布数据称,全球目前有超3亿人患有忧郁症。自10年,忧郁症患者人数增加了至少18%。这是一个可怕的数据,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22亿人患有抑郁症。他们发现,忧郁症患者快速增加,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此同时,病人缺乏足够的心理治疗,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约有50%的抑郁症患者没能接受治疗,而这一数字在低收入国家更为惊人,达到80%至90%。)
对于胖鹿先生来说,这个世界对他明显是残酷的,他的父母从来不能亲眼看见他们儿子的模样,这是缺憾,意外的相继离世,又给于他人生中的重重一击,抑郁几乎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吧,但是,他能从家里走出来,能开始给别人唱歌,能开始主动与人交流,能开始自己全新的“大明星”生涯。如果说,面对生活的打击,能够承受的住,那么可以说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那么能够从这份打击中走出来,甚至反向可以去帮助有相似经历的人,这样的人,其实也是一个强者——不是世界上功成名就的强者,而是能够战胜自己的强者。————从颓废中走出来,开始面对全新的人生,这一份的坚强,值得所有人的敬佩。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的苦难,压力,和打击,有一本书上曾说过“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中国老话也说过“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但是,人毕竟是活着的,活着,就还有希望,死了,就也就真的死了,不再谈什么翻盘,不再谈什么东山再起,所以,现实让我们必须选择活下去,不管背负了多少压力,总要努力地活下去,不管道路多么艰难,也是总要活下去。路总是要走的,走下去就有了。人生的抑郁,当你跨过去以后,你才会发现它也不过只是你人生中经历的一个小小的部分而已,人生还有太多的精彩,我们一起的走下去,人生才会散发出全新的光辉来。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观后感(篇4)
少年二字,代表着年轻而健康的身体,代表着自由而敏感的灵魂,代表着尚未可知的远方,也代表着他们值得一切美好的爱情。世间美好少年万万千,他们有热情明媚如七月的森林,生机盎然,郁郁葱葱;有执着挺拔如荒野的风,凛冽倔强,无所畏惧;有清朗明净如山间的泉,自在不染,岁月静好。
当然,也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纯粹细腻如五月的花,敏感馨香,独自美丽。以花相称的少年,身上大多也带着花的特质:美好,骄傲,对外界不设防,脆弱易折。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他们格外的稀少而珍贵。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观后感(篇5)
《少年的你》电影主要是讲男主北野与女主陈念相识,到北野成为陈念守护者这身份的转变。陈念出于某种原因受女同学魏莱欺凌,作为混混的北野因陈念救过他,而且出于某种情绪守护着陈念。
而魏莱后来死了,陈念在魏莱死前见过她,并捅了她一刀,但未致死。魏莱的死是“雨衣人”——强奸惯犯兼北野发小所致。这名发小还跟北野说,如果魏莱的死被发现,就嫁祸给女主。当然他是不知道北野和女主的关系才跟北野说。北野怕陈念受牵连而毁了前程,而自己伪装成“雨衣人”。北野被判7年有期徒刑,陈念被教育,最后则到北京学法律……
看电影的时候有把自己看到哭。那一瞬间突然明白了导演有多么强大,易烊千玺版的北野,也许是最合适的。北野是很好的人,很爱陈念记得里面有个细节,是作者为北野补的白,“是我都舍不得动的啊!”我想这一份憋而不淡的感觉,千玺会诠释的很好。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有看过的同桌的你,那一份淡然,很是美好。还有里面的“我想要的,是我杀人,他可以帮我放火的。”也许是因为见过沉默的危害有多大,校园暴力到底有多可怕,所以,这样的陈念是我没有办法达到的,不会很冷静,不会那么坚强,也不可以像北野那么爱人爱的义无反顾,或者,根本无法承受他们所经历过得生活的坑坑洼洼。还有那个警察,那一份倔强也是我做不到的。我什么都做不到,所以只能在背后看他们演绎我们的故事,看他们做出我们没做的决定,之后,我们默默哭泣。
其实是校园暴力来着,也许我们就试试伸手,结果会完全不一样。故事很好看,寓意深远,少年的他们都如此勇敢,希望未来也会一样。而演员,希望也是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