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毕业生董丽娜传奇故事
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毕业生“董丽娜”传奇故事
“未来愿我们无论在何方,都心怀梦想,坚持热爱,永远脚踏实地,淡定从容……”6月28日,中国传媒大学举办2023届毕业典礼,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董丽娜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相关视频经媒体发布后,感动了不少网友。
近日,董丽娜接受了北青报记者的专访,相比其他健全同学,双目失明的董丽娜为这个学位付出了更多的艰辛:“我依靠电脑听读软件和键盘盲打,啃下了1000多万字的文献,完成了6万字的毕业论文。”
9年读遍图书馆几百本盲文书籍
1984年,董丽娜出生于辽宁大连。不到一岁,她便被诊断为先天性弱视。随着时间推移,董丽娜只能感受到微弱的光亮;慢慢地,她失去了全部的视力。
对于不幸的遭遇,董丽娜却很坦然:“我不觉得我比视力健全的人差。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去上学,我觉得我也可以。”
8岁时,董丽娜来到大连盲聋学校,在这里学习盲文、阅读书籍。“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一个视障人士长大后只能做推拿,学习似乎没什么用。但我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来不觉得辛苦。”
在大连盲聋学校就读时,董丽娜每周都会去“那间小小的图书馆”借书。她先是读一些短篇故事,而后又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家》《春》《秋》、长篇小说《简·爱》……砖头厚的盲文书籍,被董丽娜带去教室、带回宿舍,一字一句地读。9年间,董丽娜读遍了图书馆的几百本书籍。
遗憾的是,当时的董丽娜没能和其他健全同龄人一起进入高中,参与高考。为了能自食其力,董丽娜进入当地一所盲人技术学校学习推拿,之后又进入了按摩院工作,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她表示,当推拿师时,最担心未来会一直这样重复下去,一眼能看到头。就这样,当推拿师的3年里,她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函授英语学习上。
带着积蓄来京成为盲人播音员
2006年,董丽娜偶然了解到北京一家机构——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组织了盲人广播培训项目,几番沟通后,董丽娜便辞去工作,带着3年来工作的积蓄,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在该助盲机构的帮助下,董丽娜来到北京电台培训中心开始了播音的学习,尤其是训练自己的普通话。她说,在播音练习中,视力健全者可以对着镜子校准口型,她却只能通过耳听和触摸进行学习;视力健全者可以“一目十行”地阅读播音文稿,董丽娜需要提前请人或者用电脑读出文字,再制成盲文版本的稿件,才能进行播音。
经过半年多的培训,董丽娜通过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以97.8分的高分获得了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
此后,董丽娜不但成为了一名盲人播音员,更开始给其他盲人指导播音,与热爱语言艺术的盲人朋友们共处,“我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相比于利益,这份同理心和社会价值让我更加幸福。”
自学考取本科 35岁决定考研
2010年,董丽娜报名参加了“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获得二等奖,结识了更多播音主持领域的老师。在“夏青杯”组委会老师们的帮助下,她走进了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课堂,并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学历。
2019年,董丽娜做出了又一个人生决定:报考中传播音主持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这一年,董丽娜已经35岁了。
董丽娜说,她下定决心考研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家人。“同住的同事们只知道我在学习,并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当时董丽娜的职业是一名播音培训讲师,每天大量的时间要用来给学生讲授课程、批阅作业,留给她备考的时间只有周末和晚上。直到录取消息传来,董丽娜才将消息告诉了父母:“他们非常惊讶,几乎没反应过来。我心里其实没什么波澜,就是把手头的工作交接好,然后安安心心地去这个梦寐以求的地方好好读书。”
盲打键盘完成6万字论文
三年,董丽娜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硕士学业,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她依靠电脑听读软件和键盘盲打,完成了6万字的毕业论文。“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既然要做论文,也要达到和视健者一样的标准。”
在论文撰写期间,董丽娜“听”完了1000多万字的文献,再将相关内容盲打出来,“每天都要坐在电脑前10多个小时。”
据悉,董丽娜的论文标题是“口述影像理论视域下无障碍电影讲述策略研究”,这也是她时常接触的内容。“我经常听无障碍电影,但它的质量的确良莠不齐。”
为了让论文内容更准确,董丽娜通过电话访谈了多位视障者,又听了上百部无障碍电影,“每一步都做得很扎实,问心无愧。”
最终,董丽娜通过答辩,在今年取得了硕士学位。
有了更多底气迎接新挑战
她坦言,自己暂时还没找到工作,相比其他视力健全的同学,她认为自己的选择范围没有那么广泛,社会对于视障人士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也十分有限:“社会本应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否则它本身也不完整,但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即使如此,董丽娜依然选择坦然面对:“我热爱语言艺术事业,相信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我也有了更多的底气,靠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变命运,迎接新的挑战。”
她表示自己已经感受到了毕业季的氛围,但她不会像其他同学一样为即将步入社会而焦虑,“我本来就是从那里走过来的。”
中国传媒大学2023届毕业典礼硕士毕业生董丽娜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2023届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硕士毕业生董丽娜,很荣幸能在如此庄严、神圣的毕业典礼上,代表所有毕业生诉说我们的心里话。首先,我们要向精心培育我们的母校,关心指导我们的领导、老师们,同窗共读的同学们以及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亲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接到这一任务的时候,我特别惶恐,也特别激动。惶恐是因为自己太普通了,担心发言无法彰显出中传学子的风范;激动是因为,作为中传的第一位视障学生,我得到了太多的支持,自然也有太多感激想要表达。
我与中传的缘分要从12年前说起。彼时的2011年,视障人士还无法通过参加高考走进普通大学的校园,但中传给了我免费的继续教育的机会,让我有勇气申请参加北京地区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尽管波折,但最终还是获得了考试权,通过自考取得了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学历。
第二次接触中传是在4年前,我亲手将一封考试申请信递到了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老师的手中,那时,已经有视障人士参加了研考,我看到了向往多年的走进融合教育课堂和心中殿堂的可能性,自然想奋力一搏。首次接纳视障学生对于任何学校都非易事,但中传还是给了我平等的考试机会,还记得2019年10月29日,在研招办的办公室里,老师告诉我:来吧,只要你能考上,中传绝不会拒绝你。我能想象得到做出这个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但是中传做到了。
3年前,我真的考上了中传,成为当年5321名新生之一。在入学前,我曾有幸做过央广的特约节目主持人,参加过大型名家朗诵会,承担过播音主持培训工作,但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我便放下了这一切,如廖书记所期望的,好好做个读书人。在课堂上,两位同学永远陪我坐在第一排;在宿舍里,我和室友相互督促,日夜奋战;论文撰写与答辩的过程尽管艰辛,但它让我的学术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老师们的肯定与鼓励,也坚定了我关注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
和大家一样,我也将永远记得明德湖畔的练声,钢琴湖畔的驻足,核桃林中的自然之音,齐越老师塑像前的前辈精神……
但是我知道,自己真的太普通了,因为走进校园的机会难得,我实在太想将经历都投入到学习、阅读和思考中。其他很多同学的生活则比我精彩得多,他们服务于冬奥会等国内外大型活动,参与高端学术会议,在创新创业项目中挥洒激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贡献自我……中传的毕业生是优秀的。
我庆幸自己来到了中传,这里有最好的领导和老师,他们没有因视力障碍而降低对我的要求,却在盲文试卷、电子版文献等方面给了我很多个性化的支持,践行了融合教育的真谛。这是我的经历,但绝不是个例,每一位同学都在老师们的心中。
我庆幸自己来到了中传,这里有最好的同学们。我的室友、同学都是极其善良、友好、乐于助人的人,总是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且不求回报。同学们,这是中传人的特质,我们有理由为自己感到自豪。
如今,就要和这一切说再见了,我们的心中满是不舍和眷恋。但毕业是终点,更是起点。是的,明日难料,可正如我的导师王明军老师所说,母校和老师给了我们底气,岁月和经历给了我们底气。未来,愿我们无论在何方,都心怀梦想、坚持热爱,永远脚踏实地、淡定从容;愿我们的心中有祖国河山、有社会大任、有世界格局,在各自的人生当中,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世界!永远做以“弘道崇德”为己任,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读书人!
最后,祝愿母校永创辉煌,老师们桃李满疆,每一位毕业生同学前程似锦!大家毕业快乐!
董丽娜成长成才的故事
1984年,董丽娜出生在辽宁大连的一个农民家庭。
患有先天弱视的小丽娜,在十岁时彻底失明。在大连盲聋学校董丽娜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课程。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老师们总能看到董丽娜的身影。利用课余时间,她读完了馆藏的几百本盲文书籍。在阅读的浸润中董丽娜萌生了对广阔世界的好奇。
“我希望每天的自己是不一样的,希望能通过学习,看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董丽娜进入大连市盲人技术学校学习中医推拿。毕业后在一家按摩店从事盲人按摩工作。
“我记得当时有人就告诉我们,学习推拿是以后唯一的出路。”
董丽娜很困惑,“为什么我们都只能去过同样的人生?我不明白,人生怎么能够刚刚开始就被宣判了结局呢?”
董丽娜抓住工作之余的一切时间,努力寻找机会学习,用知识打开自己的视野。英语、心理学、计算机……
只要感兴趣,只要有学校愿意接收,董丽娜都会去学。
2006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董丽娜得知北京一家公益机构可以帮助视障青年学习播音朗诵。虽然当时的她对播音只有模糊的印象,可内心依然翻起了波浪。
“也许,这是一个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董丽娜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回响。
22岁的董丽娜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独自离开家乡长途旅行。
“当老师读出一个声母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被他的声音吸引住了。”
时隔多年,董丽娜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第一次上播音主持课的情景。
“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第一课。”
董丽娜就此爱上了播音,每天摸着盲文,拼命去练习每一个字的发音。
在普通话测试中,“一甲”是所有播音生奋斗的目标。董丽娜把六十多篇普通话测试朗读作品,一字一句用盲文抄录下来,边摸边读反复练习。
时光从不会亏待努力向上的人。
2007年6月,她以97.8分的成绩,拿下了一级甲等的专业资格证书。对于朗诵,董丽娜慢慢地有了更多的思考。后来她参加了一场全国性的朗诵比赛,作为其中唯一一名盲人选手,董丽娜依靠优秀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获得了比赛二等奖。
2015年初,董丽娜被其中一位评委引荐,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间,担任嘉宾主持。
那天的她,就像个得到礼物的孩子。慢慢地,轻轻地,她抚过电台的话筒,脸上漾起了深深的笑容。
丽娜将文字化作声音,借电波传入了千家万户。“终于全世界都听到了我的声音。”
追梦的脚步从不停歇。
2020年,董丽娜被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录取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配音演播艺术家、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明军。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的三年时光,董丽娜接受了系统、科学的培养。
拿到训练的稿子,董丽娜总是练习得最专注的那一个。她不仅对课内作业用心,还申请了多门课程的旁听。
董丽娜对播音专业的热爱、专注触动了导师王明军。
“丽娜有一颗安静的心,努力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学习效率非常高,成果也很显著。”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视角,董丽娜选择口述影像作为毕业论文着眼点。
“这个选题对我意义重大,我想帮助更多和我一样的人,就像之前许多人帮助我那样。”
在撰写论文时,董丽娜总会想到当年那个在学校小小的图书馆里阅读的自己。
那时,盲文书籍还不够丰富,不能完全满足她的求知欲。如今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许多视障者已经可以借助信息无障碍技术使用部分互联网产品。
“视障群体的文化艺术需求应该更多地被看见。”
董丽娜坚定了把研究做下去的决心。海量的文献阅读没有难住董丽娜。她在读屏软件的辅助下,花费了比其他同学更多几倍的时间,啃下了一千余万字的文献资料。
董丽娜说:“只要我在学想学的知识,
做想做的事情,
什么困难都不算困难了。”
“学习也许是天下最公平的事情。”
导师王明军感慨地说:“我们做老师的,只要孩子想学,无论他们生活上遇到过哪些障碍,我们都要帮。
教育本应如此。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丽娜’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董丽娜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祝贺!”
在毕业论文答辩现场,导师王明军对同学们深情寄语:
“毕业意味从今天开始,你可以永远不用追求所谓的成功,而变成再也不害怕失败。因为你的背后,有你的老师、你的母校。”
祝福丽娜,毕业快乐!
祝福勇敢追梦的“丽娜们”,乘风破浪!
“我始终相信学习的力量”董丽娜的故事
《中国教育报》文章《“我始终相信学习的力量”》讲述中国传媒大学第一位盲人硕士研究生董丽娜身残志坚,勇敢追逐播音梦想的故事全文如下:
“各位老师好,我是董丽娜。今天我答辩的论文题目是《口述影像理论视域下无障碍电影讲述策略研究》。”5月19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专业2023届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现场,严肃审阅论文的教师们抬起头,看向讲台上从容自信发言的学生——该校第一位盲人硕士研究生董丽娜。
今年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本次主题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面对和自己一样执着追梦的视障人士,董丽娜坚定地说:“一定要坚持学习,我始终相信学习的力量。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只要不对自己设限,一切都有可能。”
“读书给了我坚持到底的底气”
1984年,董丽娜出生在辽宁大连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被诊断出患有先天弱视的小丽娜,在10岁那年彻底失明。“曾经我也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平,但我现在不这么认为,命运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我逼上绝路。”董丽娜说。
在大连盲聋学校,董丽娜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课程。教师们细致入微的关怀,为小小年纪离家住校的丽娜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播下了热爱学习的种子。
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她进入大连市盲人技术学校学习中医推拿。“刚上盲校的时候,有人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推拿,这将是你们以后唯一的出路。”董丽娜很困惑,“为什么所有人都只能做同样一件事情,去过同样一种人生?我不明白,人生怎么能刚刚开始就被宣判了结局?”
还有人曾对她说,学习是没有用的,从事服务行业最重要的是“会来事儿”,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客户。“他否定了学习的价值,我感觉我整个人都被否定了。”董丽娜说。
这些话曾让董丽娜陷入短暂的迷茫,但在盲校教师的鼓励下,她还是重新回到书籍的怀抱,“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对患者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回想过去,她感慨:“现在的我可以很坚定地对他说,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漠视学习的重要性。中医推拿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体系。读书教会了我不能人云亦云,也给了我坚持到底的底气。”
毕业后,董丽娜成为大连一家按摩院的盲人按摩师。“我可以自食其力了,但也希望能找到机会继续学习。”英语、心理学、计算机……只要感兴趣,只要有学校愿意接收,她就抓住一切机会学习。
“终于全世界都听到了我的声音”
2006年10月的一个傍晚,22岁的董丽娜从大连坐上开往北京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独自离开家乡长途旅行。
几天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董丽娜得知北京一家公益机构可以帮助视障青年学习播音朗诵。“也许,这是一个能够改变我命运的机会。”她的心里响起一个声音。
与公益机构取得联系后,董丽娜辞去了工作,“我的父母都在农村,生活很艰苦,他们只希望我稳定,我离开的时候,怕父母担心,没有说实话”。带着简单的衣物和一根盲人手杖,她孤身一人来到北京。
“当老师读出一个声母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被他的声音吸引住了,第一次知道原来声音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时隔多年,董丽娜还能清晰地回忆起第一次上播音主持课的情景,“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第一课。”董丽娜就此爱上了播音,每天除了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摸着盲文练习发音。
2007年6月,她以97.8分的成绩,拿下一级甲等的普通话等级证书。在同伴的鼓励下,她参加了一场全国性的朗诵比赛,作为唯一的盲人选手,靠着优秀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获得比赛二等奖。2015年初,董丽娜被其中一位评委引荐,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间担任嘉宾主持。那天的她就像一个得到礼物的孩子,慢慢地、轻轻地抚过电台的话筒,脸上漾起深深的笑容。
“终于全世界都听到了我的声音,我的父母也从广播里知道我换了工作,在北京追求着理想的生活。”董丽娜说。
后续几年时光中,董丽娜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品味书香节目《丽娜品读时间》的主持人,将文字化作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读书曾带给我的快乐,我也想通过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
“会有更多的‘丽娜’走进高校深造”
在追梦的路上,董丽娜一直是那个“希望通过学习能看到不断成长与变化”的女孩,她的脚步从不停歇。为了更加系统地学习播音主持、提升专业水平,董丽娜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开始边工作边考研。
2020年7月,董丽娜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专业,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师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明军。
3年时光里,董丽娜接受了系统、科学的培养,她像一块海绵,迫切地汲取着丰富的营养。这里的一切,都是她梦想中的模样。
拿到训练的稿子,董丽娜总是练习得非常专注,她还申请旁听专业型硕士课程,跟着同学们不断练习,反复揣摩老师提出的每一点要求。王明军说:“丽娜有一颗安静的心,她全然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学习效率非常高,成果也很显著。”
董丽娜对播音专业的热爱、专注与要强触动了王明军,“努力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她总是下意识地比其他孩子多付出。”在一次导师课上,王明军说:“丽娜,你不要太努力,可以放松下来。”这是他从没有对其他学生提过的要求。导师的这句话让董丽娜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我当时眼泪‘唰’地就下来了,我一直追求向前,状态比较紧绷,几乎没有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导师不单把我当学生,还像家人一样鼓励我不要急、慢慢来。”
“学习也许是天下最公平的事情。”王明军说,“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为想提升能力的学生提供帮助。只要想学,无论生活上遇到哪些障碍,我们都要帮他们继续前进。教育本应如此。”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视角,在学位论文开题时,董丽娜选择口述影像作为着眼点。现实生活中,视障人士在享受文化成果时会遇到健视者不曾设想的障碍,口述影像成为视障群体得以享受公共文化的方式。
在撰写论文时,董丽娜总会想到当年在盲聋学校小小的图书馆里阅读的自己。那时,盲文书籍还不够丰富,不能完全满足她的求知欲。而现在,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许多视障者已经可以在生活中借助信息无障碍技术使用部分互联网产品。“视障群体的文化艺术需求应该更多地被看见。”董丽娜坚定了把研究做下去的决心。
海量的文献阅读、大量的深入访谈,没有难住董丽娜。在读屏软件的辅助下,她逐字逐句啃下1000余万字的文献资料,梳理口述影像相关理论,并对无障碍电影讲述策略提出见解。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丽娜’走进高校深造,走入各行各业,追求自己的梦想。”王明军说。
“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董丽娜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祝贺!”
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董丽娜的故事启迪
一个患有先天弱视的女孩,在10岁那年彻底失明,她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黑暗?无趣?绝望?抱怨命运不公?对于自己不幸的遭遇,董丽娜格外坦然,用行动告诉人们:眼盲心不盲,生活可以是绚丽多彩的!
读书,给了董丽娜坚持的底气。在大连盲聋学校读书的9年间,董丽娜读遍了图书馆内几百本盲文书籍,借助阅读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命运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我逼上绝路”,读书为董丽娜开辟了梦想之路,在追梦的路上,她一直是那个“希望通过学习能看到不断成长与变化”的女孩,脚步不曾停歇。
对播音事业的热切向往,是支撑着董丽娜坚定逐梦的内在动力。从盲人推拿师到播音培训师,再到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董丽娜为了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22岁离家北漂、自学考取本科、35岁考研读硕,这些哪怕是视力没有障碍的人,可能也很难做到。正是付出了超出普通人百倍、千倍的努力,董丽娜才终于圆梦,打破了“视障人士只能做推拿”的刻板印象,一鸣惊人。
董丽娜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梦想并不是虚无缥缈之物,而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实现的珍宝。很多时候,只要坚定地朝着梦想迈进,摒弃路程中繁杂的声音,以顽强奋斗战胜困难与挑战,那么梦想也不会辜负、落空。
当然,董丽娜的成功也离不开社会对视障群体权益的保护。盲聋学校、盲文书籍、盲人广播培训项目等一系列公益性爱心平台和无障碍技术产品,使得董丽娜得以“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安心逐梦。
然而,视障人士的背后,还有中国8500万残障人群等待着更健全的保障措施尽早落地。6月28日,国家层面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表决通过,标志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扩圈”,从“有没有”迈向“优不优”,推出更具包容性、普适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一切都在稳步前进。
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不仅在于高大的建筑、穿梭的车流,更关键的是要看其能否让不同群体找到价值实现的渠道,让不同群体感受到人心善意和温暖。想残障人士所想、急残障人士所急、应残障人士所需,这一群体需要制度善意和人文关怀,需要社会温柔以待、平等视之。
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董丽娜,毕业快乐!愿她的勇气与努力,能够成为一束光照进残障人心的内心,让他们对生活更有希望、对未来更有期待,同时也能为无障碍扫清“障碍”,托起残疾人群体的“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