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和故事

| 福萍

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

有着“李杜”之称的李白与杜甫,作为占据中国古代诗歌史半壁江山的人物,后世不免将他们两人的文学成就拿来作比较。而很多不了解历史全貌的人甚至会将其浅显的归类为对手,其实不然,除去文学成就外,两人的感情才是最具争议的话题。

纵观历史,李白与杜甫究竟是塑料友情还是真正的兄弟之谊呢?为何杜甫给李白写了那么多首诗而李白却只回了三首给他?

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称“谪仙人”,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从小生活在胡人地区,又深受汉人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他豪迈、爽朗、狂放不羁的性格。

李白从18岁起来便有了入仕为官的想法,可碍于商人之子的身份,一直报国无门。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时年25岁的李白离开蜀地,开始了他多年“仗剑走天涯”的生活。

在往后的日子里,李白一边游历大好河山,一边不断写信向朝廷自荐。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四十二岁的这年,终于迎来了生活的转机。

李白得到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推荐,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可这段仕途生涯也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仅仅一年半李白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离开皇宫后,拿着唐玄宗赏赐的金子,李白又踏上了他的游历之路。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他从小家境优越,使之有机会学习各种文化典籍,年仅七岁就能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时年十九岁的杜甫就开始了他的游历之路,先后游历郇瑕、吴越等地。

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有着入朝为官的想法。到了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结束了他的游历生活,转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本以为能一举入仕,没成想却惨遭落第。

科举考试失败后,杜甫又接着开启了他的游历生活,并在齐赵一带一直定居了五年,中间还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千古名句。

二、李白和杜甫虽都生活在唐朝,但两人的年纪却相差了足足11岁,况且两人的生活环境也完全不同,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两人相似的成长经历与共同的爱好了。

时间来到天宝三载(744年)的四月,这一年32岁的杜甫前往洛阳处理祖母的丧事,恰巧碰上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作为李白的小迷弟,杜甫当时心里那个高兴啊,直接就邀请了李白秋天时一同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不过,当时同行的还有高适这个电灯泡。

他们三人一边游山玩水一边讨论诗词歌赋,可谓是好不快活。

这段同游经历更让杜甫对李白大加赞赏,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天宝四年(745年),才刚分开一年的李白与杜甫又在东鲁见面了,这次,不再是杜甫去专程找李白,而是李白从任城赶过去赴杜甫的约。可见,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迷弟与偶像,而是真正的好友了。

但这次,也成了两人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见面。

纵观历史,李白与杜甫一共见了三次,而在这三次的相见中,杜甫俨然已经把李白当成了自己的知己,在与李白分开后,杜甫曾写多首诗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

如这年冬天,杜甫写下《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一个人寂寞的坐在书斋里,不管白天还是傍晚都非常想你。

春天,杜甫写下《春日忆李白》,里面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先对李白所作之诗进行了一番夸赞。最后“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问到,我什么时候才能和李白见面,把酒言欢呢?

除此之外,杜甫还先后写下了《梦李白》、《天末怀李白》、《遣怀》、《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等十几首诗。不得不说,杜甫真是一名合格的迷弟啊,不仅一年四季都在想李白,连晚上做梦都能梦见李白。更是逮着机会就夸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先不说李白对杜甫是什么样的感情,总之杜甫对李白的深情已经人尽皆知了!

三、我们来看看李白这边,杜甫给他写了这么多诗他是怎么回应的呢?

据传李白一共写了四首诗给杜甫,其中一首的真实度目前存疑,而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分别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与《沙丘城下寄杜甫》。

诗中提到:“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虽说李白写给杜甫的诗确实较少,其中的感情自然也比不上杜甫对他的深情。但此情如用“塑料友情”来解读,也确实不够完整,我们更愿将其看作是人生道路上的心灵知己。

除此之外,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当时的李白名声已经享誉全国,而彼时的杜甫虽说有才,但名气却远不如李白,作为迷弟的杜甫,能有机会与偶像三次同游,势必会大肆宣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远不如杜甫多的原因了。

李白杜甫二人相差几岁?共见过几次面?

李白杜甫二人相差11岁,共有三次交集。

李白与杜甫都是盛唐诗人,都经历过“开元盛世",又都亲眼看到了使盛唐转入衰败的“安史之乱”。二人诗中既反映了唐朝盛世的富庶昌明,又揭露过由盛到衰的时弊与隐藏着的黑暗。

李白与杜甫一生中相聚只有三次,三次会面时间总共不过几个月。然而君子之交,岂在于朝暮相聚醉饮乎?李白年龄比杜甫大十一岁。初次见面时,李白已经很受皇帝尊重,宰相贺知章一见倾心、由翰林赐金放归而名震天下的大诗人。杜甫却还是一个应试落第的失意青年。李杜从初次会面结成友谊,此后无论千难万劫,其情谊始终如一。

李白、杜甫初次会面的时间是天宝三年(744年)初夏,地点在东都洛阳,还有高适在场。当时,李白、杜甫各自都有‘ “壮游”的经历,北国、江南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但是,往往李白己走,杜甫才去。例如,当杜甫漫游吴越时,李白已走,杜甫才去。

李、杜第二次见面是时隔半年以后。李白与高适相遇,由高适陪同其前往齐州托请北海道士高如贵传授《道篆》,杜甫也按约来到齐州,访问北海太守李邕。李邕对杜甫早很器重,此时杜甫虽然只是落第士子,但李邕待杜甫仍如上宾。大约在天宝三年十月初一日,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同饮于李邕宅中。三人皆有诗篇记述这次愉快的聚会。

李、杜第三次见面大约是天宝四年秋初。杜甫再次游齐鲁,秋初到鲁郡(兖州)。李白特地从任城赶到兖州与杜甫相会。二人同游赋诗,情谊更加亲密,彼此称呼也更为随便。李白高兴,风趣地写下了《戏赠杜甫》。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故事

公元744年的一个夏日,对东都洛阳城而言,是平淡无奇的一天,然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在此相遇了。

彼时,李白四十四岁,名扬天下,被赐金放还,处在人生的低谷,而杜甫小李白十一岁,只是无名之辈,尽管科举失败,但理想依然丰满。

二人一见如故,把酒临风,其乐融融。虽然李白年长,但他并没有凭借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和杜甫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同年秋天,二人在梁宋再次如约见面,访道求仙,并与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边塞诗人高适相逢,三人互相唱和,纵论天下大势,畅游甚欢。

李白与杜甫的故事佳话

要说站在唐朝诗坛顶端的人是谁,我想大家心里肯定会浮出两个名字,李白和杜甫。其实,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惺惺相惜的只有,并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就现有的记录讲,杜甫与李白有两次会面,初次相遇是在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了踌躇不得志的杜甫。此时的44岁的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33岁的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这是的李白和杜甫都处于人生的低谷,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李白也在此时写出了《行路难》的感叹 . 两位伟大的诗人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同时两人约好结伴同游,出去狩猎散心。

公元744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地区(今凯丰,商丘地区).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几年后杜甫怀念这段同游时光,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三位伟大的诗人都有着同样的理想,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他们从河南到山东,从秋到冬,三人经历了一段记忆深刻的旅行,结下了深刻的情谊。后来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临行时李白写了首送别诗。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两人在山东分别后,就再也没有会面,两位诗人的交往期只有一年多,但珍贵的友谊是不以时间做考量的,在后面的十几年里,杜甫共做了15首(现有记载)诗来怀恋和李白一起游山玩水的日子,并且诗句中很直接地表达出对李白的敬佩,以及表现出两人的深厚感情。在这15首诗中,小编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梦李白两首》,小伙伴对其他诗歌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学习。

梦李白【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译文【其一】死别的悲伤痛苦终会消失,生离的悲伤使人痛不欲生。你被流放的地方瘴疠肆虐,被流放的老朋友杳无音讯。你定知我在苦苦把你思念,你终于来到梦中和我相见。只怕见到的不是你的生魂,路途遥远万事皆难以预料。来时飞越南方葱茏的枫林,去时漂渡昏黑险要的秦关。你现在被流放已身不由己,怎么还能够自由地飞翔呢?梦醒时分月光洒满了屋梁,我仿佛看到你憔悴的容颜。江湖中水深波涛汹涌壮阔,千万别遭遇蛟龙袭击伤害!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译文【其二】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远游的故人却久去不归。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分别时你总是神色匆匆,总说能来相见多么不易。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容颜憔悴。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这两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李白因曾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牵连,下狱浔阳。乾元元年(758年)初又被定罪长流夜郎。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回到江陵。杜甫这时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于是写成这两首诗。

这两篇诗情感真切,感人肺腑。杜甫对李白的深深牵挂和担忧,进而忧思成梦,这是何等真挚的友情啊。灵魂的契合是不能用时间来考量的,两位诗人的相遇,不仅对他们自己,而且对我国文坛,都是很大的幸运。

如何评价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非常深厚的,两位都是当时诗歌的代表人物,在诗歌方面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英雄之间必会惺惺相惜,感觉相见恨晚,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这两位诗坛巨匠间的忘年之谊是无庸质疑的,杜甫对于李白诗歌的推崇极大地扩大了李白诗歌的影响,而且对后人欣赏李白的诗歌,指示了一个方向。虽然当时杜甫的名望不及李白,但是后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上升到和李白同样的高度。

在李白被流放后,杜甫在洞庭湖游玩时,做了一首诗就是表达对故友李白的挂念,叫两岸猿声抵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就是在离别的时候,李白和杜甫是互相赠送对方礼物,以表达情意。可以说李白和杜甫的情意比天高比海深,可歌可泣,实在是羡煞旁人,在这个充满利益的时代,能做到的这么纯粹的友情关系,实在令人佩服。

10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