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的创业故事
关于名人的创业故事(篇1)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动乱,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胜利,是成功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版图再进行一系列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一个习惯。
关于名人的创业故事(篇2)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领导者。在2008年6月截止上个财年,微软公司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父亲,William H.Gat es II,是西雅图律师。盖茨已故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公立小学和私立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 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工具这样信念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关键。在盖茨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关于名人的创业故事(篇3)
在港台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一个!
霍英东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资本。
香港“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方法,利用想购房者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最高纪录。当别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土地爷”!
关于名人的创业故事(篇4)
“首富轮流做,今日到我家”,用这句话来形容如今的李河君是最为恰当的了,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狂涨,上涨10.36%,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使得汉能薄膜发电股东李河君身价达到2000亿,超越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成为了新一届中国首富。
李河君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创建汉能控股集团。汉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汉能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李河君1988年大学毕业后,靠着从大学老师那借来的5万元起步资金,通过卖电子产品、玩具等,和17个伙伴一起,通过6年的积累,到1994年底积累了七八千万的资本。本来打算收购上市公司坐庄,但是经过对水电站市场的考察之后,李河君改变了初衷,转而进入了能源行业,以1000多万元收购了河源东江上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之后,再次通过并购将旗下电站的装机量扩大到了几十万前往,产业覆盖浙江、广东、宁夏、云南、广西等地。
2002年,云南省规划建设8座百万级千瓦水电站,李河君签下其中的6座,总装机规模达2300多万千瓦。但是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当地发改委的阻挠,因为发改委不相信李河君能干成。于是,李河君愤然将发改委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终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库八级”中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该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
跨步入光伏行业。
2009年,李河君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涉足到了光伏行业。当时,正式光伏行业的“拐点”。此前,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光伏产业飞速发展,2008年光伏全球安装量增长了1倍以上。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的光伏行业进入了衰退期,很多知名企业都因为产能过剩而破产,包括无锡尚德。
李河君进入光伏行业时,选择了薄膜太阳能领域并于2011年寒冬来临之际开始投产。2012年,李河君即宣布投产的8大光伏基地总产能已经达到3GW,超越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尽管薄膜的市场远不如晶硅,市场占有比例还不足1层。但是,李河君却在公司内部力排众议、大举投资薄膜太阳能,并且还在多个场合推崇薄膜发电技术的前景,甚至表示“薄膜发电引领终极能源革命”。
汉能薄膜被诟病。
进入光伏领域之后,李河君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或参加会议,或接受媒体采访,向外界宣传薄膜发电技术的广阔前景。2013年底,李河君著书《中国领先一把》,提出以光伏革命解决中国的能源瓶颈、助推经济转型。李河君认为,太阳能是最符合21世纪发展需求的新能源。
除了光伏企业的发展路线存在争议外,其汉能薄膜发电还被诟病“过度依赖母公司”。在李河君的计划中,其光伏产业布局是“打通全产业链做出规模”。即从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池片生产到太阳能电站建设,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2013年2月,汉能集团及其一直行动人持有的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从20.28%涨到了50.56%,成为了控股股东。此后,汉能薄膜发电向控股股东汉能集团发起了多项收购,连续收购了其多项知识产权和技术研究公司。
2013年年报显示,汉能集团是其唯一客户。这种情况在2014年上半年并未有多大好转,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来自汉能集团方面的营收达到31.6亿港元,占其总营收的98%。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应收账款为62.4亿港元,其中,最大头的是应收合同工程款项,为41.57亿港元。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半年报中称,公司的流动资金十分依赖汉能集团联属公司是否能及时结清进度款项。不过,对于来自于汉能集团的应收账款,汉能薄膜发电方面“无抵押款或其他加强信贷措施”,仅凭借汉能集团的信誉,汉能薄膜发电董事会认为,汉能集团“能够按时结清所有进度款项”。
成“新首富”出名。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一年内涨幅达255%,进入了2015年,股价涨幅更是“任性”地在1月23日以来的3天内达32%,市值迅速膨胀至1500亿港元。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0.36%,报收3.73港元。在这前一天,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3%,得益于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的上涨,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汉能薄膜发电大股东李河君的身价“有可能”达到2000亿元,取代马云或者王健林成为中国的新首富。截至1月29日美股收盘,马云身价为263亿美元(约合1644亿元人民币),王健林身价为267亿美元(约合1669亿元人民币)。
之所以是“有可能”,原因在于李河君到底持有多少股份,对于外界而言仍是一个谜团,一说超过50%,一说超过90%。不论李河君是否真的成为了内地财富“一哥”,他都因此成为了舆论焦点。
无论李河君的这个首富之名是否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他的创业经历是真是存在的,他在创业时的独到眼光和执行魄力都是令人惊叹的。
关于名人的创业故事(篇5)
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当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降了4%。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上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他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这期间,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且,大部分经营电脑店的人不太懂电脑,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而他当时已经买进了一模一样的电脑零件,并把电脑升级后卖给认识的人。于是,迈克尔戴尔涌现了一个想法:只要自己的销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够跟那些店去竞争,因为没有中间商,所以自己改装的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的上的优势,即能够根据顾客的请求提供具备不同功能的电脑。
在他开着用卖报纸的钱赚来的白色宝马车,后座载着三部电脑,成为得克萨斯大学一名另类的大一学生后不久,他认识到电脑将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机会。当时,电脑界包括苹果电脑和IBM等所有的大厂家都选择通过经销商来销售电脑,但迈克尔戴尔则想凭借直接销售这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及服务,并希望借此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迈克尔·戴尔从学校退学,在奥斯汀一个约9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戴尔计算机公司”。
支撑学生时代的迈克尔·戴尔鼓捣计算机的资金,来源于他从16岁开始的一份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那是一年的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迈克尔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接着,经过调查后发现,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直接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迈克尔戴尔当年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带给他购买更多的计算机的能力,也给他以后“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提供依据。
关于名人的创业故事(篇6)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铺面。他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起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秕糠、砂石之类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人,就是一个大大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事业。
关于名人的创业故事(篇7)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被称为“创业教父”。以前的创业艰辛、近日的荣耀辉煌,使得这位卓越企业家身上有散发不完的光环在萦绕,下方就来看看马云创业故事吧,听听他的创业经历、伟大梦想、经营哲学和人生感悟。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行前十位!那是1999年。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x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但是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
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员工的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很节俭。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向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正因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阿里巴巴以前正因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的地步。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们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十分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正因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我没有钱。”他们都这样想。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这天看到了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俞敏洪在发言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个性感动,他说: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必须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一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看完之后,你还会对自己创业没有资金或没有其他什么的找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立刻就去做!像马云那样,只要你发奋了,世界上,其实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