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介绍及故事
史记人物介绍及故事【篇1】
关羽:骁勇赤胆的忠义巨人
在天下大乱之时,你奋勇而起,追随刘备,为兴复汉室,贡献一生。关云长,你是中华民族的铁血男儿!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武艺吓破曹军胆,忠义敢为万夫雄。你的勇敢热血,是中华民族赤胆忠心的魂,永远不屈屹立!你的执着信念,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将不灭永生!
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关羽从不忘记自己的道义,对兄弟不弃不离。中平元年,刘备组织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就在其中。他们桃园结义,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一生追随刘备,不辞辛苦,随身守护。关羽智勇双全。与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为护得皇嫂周全,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同年关羽进攻荆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救援。当时大雨令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将士纷纷往高处避水。而关羽则乘势坐大船进行攻击,大破敌军,威震华夏。他忠义两全,为报曹操恩义,放他败走华容道。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刘备的天下大业,用自己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叙写了一个大大的“忠”字。真是可歌可泣!
史记人物介绍及故事【篇2】
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史记人物介绍及故事【篇3】
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腐败,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 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人物介绍及故事【篇4】
一日,几位友人光临寒舍。小酌之后,大家围炉而谈。聊着聊着,一位朋友突然问起,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顿时,在座的各抒己见,可谁也说不清真正的朋友该是什么样的。
过了一会儿,一位朋友讲了一件文坛往事:
1962年,作家刘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当时他的长子滨滨正患风湿性心脏病,他放心不下,便让滨滨也到上海看病。遗憾的是,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滨滨的病情不见好转,他本人也要返回北京。万般无奈的刘白羽只得让妻子汪琦送病危的儿子回家。母子俩回北京的当天下午,刘白羽心神不定,烦躁不安。这时,巴金、萧珊夫妇来到了刘白羽的病房。两人进门后,谁都没有说一句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其实他们非常了解滨滨的病情,都在为他担忧,生怕路上发生意外。病房里静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了刘白羽微微发颤而又汗津津的手,轻轻地抚摸。萧珊则一边留意刘白羽的神情,一边望着桌子上的电话。突然,电话铃响了,萧珊忙抢在刘白羽之前拿起话筒。当电话中传来汪琦母子已平安抵达北京的消息后,三个人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来,巴金估计那天北京会来电话,怕有噩耗传来,刘白羽承受不了,于是携夫人萧珊专门前来陪伴他。当两人起身告辞时,刘白羽执意要送到医院门口,他紧紧地握着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巴金却摆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听完这个故事,小屋里安静了许多。大家心里明白,在巴金夫妇心细如发、体贴入微的行为面前,所有关于朋友的话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最沮丧、最无助、最困顿、最黑暗的时候,那个愿意陪你坐一坐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史记人物介绍及故事【篇5】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大家一定熟知,然而,作为这样的一个伟大科学家,他有时也不开窍。
牛顿小时候养有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牛顿为了让猫自由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也是一个洞大,一个洞小。一天他的邻居见到他,对他说:你何必要开两个洞,只要开一个大洞不就行了。
牛顿听了,恍然大悟,连声称赞道:“说得对,真是高见!可我怎么也想不出你这个好主意来。”
牛顿一辈子打光棍
英国天才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1642—1727)从小就迷上了书,迷上了宇宙,没有时间去修边幅。往往是领带不结,袜带未系,马裤也不扣钮扣。
他的这些不修边幅行为,竟然使他在情场失意,终生未娶。
牛顿年轻的时候也谈过恋爱。有一次,这位年轻的科学家热情奔放地向一位相识的姑娘求婚。能得到这样一位青年学者的钟情,姑娘自然感到幸运。牛顿轻轻地握着她的手,含情脉脉地望着这位漂亮的少女,她羞涩地低下了头,两朵红云飞上了脸颊。然而,正在这热恋的时刻,牛顿的思想忽然跑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满脑子尽是些符号、公式,完全忘记了身边的情人。他的手抓着情人的一个手指,误为捅烟斗的捅条,硬往他的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起来。牛顿这才从数学王国里跳出,明自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赶紧向她道歉说:“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这是不行了。看来,我是该一辈子打光棍的。”牛顿的一生真应着了他的话,他一辈子是“光棍”
史记人物介绍及故事【篇6】
刘备借得荆州后,压根不想还给东吴。孙权派鲁肃讨了几次都没讨到,非常恼火,就采纳周瑜的计策,用妹妹做诱饵,打算把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逼他归还荆州。
定下计策后,孙权就派人到荆州,说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刘备一直单身,十分同情,愿将妹妹嫁给刘备,请他到东吴迎娶。刘备可不傻,一听就知道孙权不怀好意:“我已年过半百,孙权的妹妹却是妙龄女子,他怎肯将妹妹嫁给我这个老头子?恐怕是想把我骗到东吴去做人质,逼我还荆州吧?我才不上他的当。”
诸葛亮却摇着鹅毛扇说:“主公但去无防,我自有妙计,包你既娶到孙权的妹妹,又不用归还荆州。”
刘备问:“军师有何妙计?”
诸葛亮的妙计是到紧要关头才能给人看的,他微笑着说:“我已将妙计装在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刘备终于动了心,决定去东吴迎娶孙权的妹妹。关羽和张飞都说万万不可,大哥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刘备安慰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见军师失算过?有军师的妙计,十个孙权再加十个周瑜,我也不怕。”
刘备带着赵子龙去东吴。临行时,诸葛亮交给赵子龙一个锦囊,说妙计就装在里面,叮嘱赵子龙一定要到东吴后,才能拆看。
刘备一行乘船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东吴水面。风浪很大,船晃得厉害。赵子龙想等风平浪静后再看军师的妙计,刘备却说,现已进入东吴地界,危险重重,万一东吴水军袭击,想看妙计都来不及了。
赵子龙觉得刘备说得有理,就将锦囊拆开。不料一股旋风袭来,顿时巨浪滔天。赵子龙站在船头,纵然武艺高强,也因船只颠簸摔了个嘴啃船板,幸好双手抓住船帮,才没掉到水里。可诸葛亮给他的妙计,连同锦囊一起掉到风浪里,打个转就不见了。
风浪平息后,赵子龙一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转了好几圈,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寻找,都不见妙计的踪影,倒是那个漂亮的绸缎袋子还挂在船底的一颗钉头上,装了一袋子的脏水。
丢失了军师的妙计,刘备不敢去娶孙权的妹妹了,他决定先回荆州。可他们正要掉转船头,就听到有人喊:“刘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飞快地驶来,船上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仔细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刘备,逼他归还荆州。赵子龙带领将士拼死抵挡,才得以脱身,但刘备的左腿中了一箭,赵子龙也被周瑜的长枪刺伤了右臂。
回到荆州后,刘备一瘸一拐地走下船来。诸葛亮吃惊地问:“主公,你没有采用我的锦囊妙计?”
刘备生气地说:“妙计被风浪卷走了,锦囊还在。”他把脏兮兮的袋子扔到诸葛亮的脚下。
赵子龙捂着手臂上的伤口问:“军师,你那妙计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捡起锦囊说:“我想让你们到了东吴后,就沿路宣传孙权是请主公来娶他妹妹的。这事闹得越大,孙权就越下不了台,你们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孙权的妹妹。”
赵子龙埋怨说:“不就是几句话吗?军师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装到袋子里,还必须到东吴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点儿丢掉性命啊!”
诸葛亮追悔莫及:“我没想到江上风浪那么大。”
此后,诸葛亮有什么妙计都当面讲清楚,再也不敢装到锦囊里故弄玄虚了。
史记人物介绍及故事【篇7】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