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故事素材

| 吴泽

励志人物故事素材篇1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前来拜访已经88岁高龄的齐白石。此次登门,艾青还带来一幅画,请求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

艾青听后,赶紧收起画,笑着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您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

艾青走后,齐白石一直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儿子起来上厕所,发现父亲没在房间。正要四处寻找时,看到书房的灯亮着,走进一看,原来父亲正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描红。儿子不解,便问道:“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早就盛名于世,怎么突然想起描红了,而且还描这么初级的东西?”

齐白石摇了摇头,不紧不慢地答道:“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说我画得好,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有些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见自己年轻时的一幅画,才猛然惊醒——我不能再被外界的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所以还要认真练习,自己管住自己啊。”

此后,即便年龄越来越大,齐白石还是坚持每天画画,而且从不敢懈怠。有时为了一幅画,他甚至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

不被赞誉冲昏头脑,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许正是这位书画大师成功的原因。

励志人物故事素材篇2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近代一位出色的文学家。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励志人物故事素材篇3

齐白石原是一个雕花木工,学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36岁那年,他遇到了书画家湖沁园。

那时,齐白石已小有名气,按胡沁园出题“飞来佳禽对语”,画了一个人打开窗户,窗外一对燕子正展翅归来。胡沁园很满意,就鼓励他研读古典名著。胡沁园还让齐白石观摩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使他眼界大开。由于齐白石刻苦学习,并博采百家之长,他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与此同时,他还刻苦练书法和篆刻。

从那之后,齐白石每天都坚持作画,一年只允许自己休息两天,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一天是国庆节。

85岁时,齐白石一天连画了4张条幅,吃午饭时还在挥笔,想要再画一幅。画完最后一幅时,他在上面题字:“昨日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特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这种惜时的精神令后辈敬佩。

名人取得成就,除了天分之外,还要用时间来打磨。

齐白石不仅喜欢画画,而且十分勤奋,一年中除去两天,每天都与画为伴。

他充分利用每一天,潜心创作,最终成为世人仰慕的艺术家。

坚持是一种态度,它能让零散的时间连贯起来,成就一番事业。

生活中有人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与其感伤,不如珍惜。

励志人物故事素材篇4

16岁,他为了做一本杂志,常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罚写“不再不务正业”的保证书;18岁,他用全部的生活费来创业,结果赔了个精光;19岁,他再次创业,申请办理休学。

看着别人都在象牙塔里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而他却为了虚无缥缈的创业梦而要休学,母亲非常不理解,觉得他就像是被传销洗脑了一般,担心他误入歧途,谆谆告诫不成,几次与他大吵,愤而出手相向,甚至闹到了要断绝母子关系的地步。可固执的他,不为所动。

20岁,他带着梦想到了人地生疏的北京,租住在混乱的民宅里,连应聘人员都不敢带进来。每次,都是约在一个咖啡馆里,双方谈好了意向,才敢将应聘人员带到那个混乱不堪的称为“办公室”的地方。

几个月后,连续做出来两款产品,可是由于新产品缺乏宣传,也没有太多新意,很难与同类产品进行竞争。理一下财务,他发现钱马上就要花光了,而公司一点进项也没有。深夜,他坐在黑漆漆的屋子里,内心无比纠结。如果继续下去,公司还是没有起色的话,就会赔光所有的钱,为此他就会负债上百万;如果放弃,那么之前所做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而自己卷铺盖回去更会受到人们的嘲笑。经过一夜的思考,不死心的他决心再做最后一个产品,若是失败就重回学校上完大学的课程。

一天,同宿舍的好友打来电话,一番寒暄后,问他怎么给女孩挑选礼物。原来,马上就要到情人节了,为了给女友送一款心仪的礼物,好友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可是试探问了几次,女友的热情都不高,便向他来讨主意。经过多年打拼,他很了解不同年龄客户的需求,便向好友推荐了几种礼物作为备选。就在他为新产品的研发而焦头烂额时,好友又打来电话,是感谢他的。听了他的建议,好友将礼物送给女友,一举赢得了芳心。在电话中,好友还打趣,说他是红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许多人不知道如何送别人礼物,有时还会因为送错礼物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他想若是有一个软件专门帮助人给恋人、家人、朋友、同事制造生日、节日、纪念日的惊喜,不仅省却了挑选礼物花费的时间,也消除了这种不必要的误会,必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经过一番思考与调查,他将最后一次创业机会押在了礼品上。

尽管他的想法很好,方案也做得漂亮,却遭到了同事的反对,同事一致觉得受政策的影响,礼品市场已经逐年萎缩,做礼品无疑是自掘坟墓。可是,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每个人都要送礼物给亲戚朋友,中国的礼品市场非常大,所以坚持要做礼品。看着日益紧缩的钱袋,他忍痛裁员,只留下4个人,大家一起没日没夜地为了最后一次机会而努力。功夫不负苦心人,几个月后,一款名为礼物说的APP上线,按照赠送对象、赠送场合和他/她的个性,而将礼物做了分类,制作了不同的攻略,要选一款适宜的礼物点点鼠标或者划划手机屏幕,几分钟就搞定了。而清新的风格,使得APP一上线就俘获了一大批90后女生的芳心。如今,礼物说的用户已经突破了1000万,月销售额突破了5000万元,成为国内礼物领域的移动电商,也获得了投资机构的千万美元融资。

他就是人称“90后马云”的温城辉,说起成功的秘诀,他说:“我只是努力做一棵向上攀爬的藤,无论历经风吹日晒,终不忘初衷。”从钻出地面的那天开始,柔弱的藤就一直向上攀缘,即便历经暴风雨的摧残、烈日的肆虐,从没放弃目标。因为它知道如果放弃目标,便会被践踏,而只有不停地向上攀爬,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励志人物故事素材篇5

黄庭坚,字鲁直,是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首。他的名字是中过进士的父亲给他起的,“庭坚”是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有追慕古代大哲之意;以“鲁直”为字,是希望儿子像宋真宗时的直臣鲁宗道那样,刚直忠正。事后证明,黄庭坚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宋哲宗时,在司马光的推荐下,黄庭坚被召为校书郎,负责撰修《神宗实录》。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起居舍人,三年后出任宣州知州。只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本《神宗实录》,给他惹上了麻烦。

北宋中期以后,朋党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在章惇、蔡卞等人的带动下,所谓的“绍述派”开始清算“元祐派”,黄庭坚被诬蔑成元祐一党。负责审查的蔡卞在鸡蛋里挑骨头,从《神宗实录》里搜罗出了千余条内容,认为是对神宗的诋毁。于是皇帝下诏,令他入京,等候受审。

《宋史·黄庭坚传》里记载了这次“文字狱”的审讯情况。经史官们反复考查核实,仅剩下32件琐碎的表述还有待查清,其中黄庭坚所写“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成了首要的问题,罪名是“大不敬”。所谓“铁龙爪”,是熙宁年间太监李公义设计制造的一种疏浚河道的工具,用它在河中挖掘泥沙,效果很差,劳民伤财,所以黄庭坚才有此记述。面对气势汹汹的诘问,黄庭坚淡定地回答说:“那时我正在北都任职,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确实像儿戏一般。”整个庭审过程,他语气中没有丝毫忏悔之意,而且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最后连过堂的人都暗地里伸起了大拇指,称赞他胆气豪壮。

结果事实没有成为问题,态度倒成了最大的问题,他因此触怒了皇帝,被贬涪州别驾,安置在黔州(今四川彭水)。

贬谪的诏书下达,左右的人都哭泣起来,黄庭坚却神色自若,倒头便睡,睡得还格外地香。旁人看他喜形于色,好心地提醒他说:“黔州乃是蛮荒之地,少有人烟,凡遭贬此地者,皆水土不服,不病即亡,你不仅不担心,还很高兴,是什么原因?”黄庭坚回答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即使被流放到了大西南,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于是再被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黄庭坚淡然处之,只是一身正气的他对官场已不再抱有希望,他取别号“山谷道人”,将更多的精力寄托在诗歌、书法、禅学修养等雅好上。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多出一个在艺术领域纵横捭阖的大家。

黄庭坚在《书缯卷后》一文中,道出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他说:“士大夫处世可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事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处世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俗,俗了便无药可医。什么是不俗呢?还真不好说,看他平时与普通人无异,然而临大事的时候,他的气节却不可剥夺,这就是不俗之人。

因为不俗,所以优秀,黄庭坚就是因此而为人所铭记吧。

励志人物故事素材篇6

夜,已经很深了,马雅可夫斯基还在紧张地工作着。可是睡魔纠缠得越来越厉害,他觉得头很沉,眼皮象是要被胶水粘住似的,怎么也睁不开。实在没法再工作下去了,他只得横下心来躺一会儿。

他跑到厨房里拿来了一大块劈柴,放在床上,将头枕在劈柴上面就呼噜呼噜地睡着了。带棱带角的劈柴,将后脑勺的皮肉压了一条深深的印痕,他在睡梦中略微翻动了一下身子,便觉得脑袋疼痛难忍,惊醒过来,于是一跃而起,又重新继续他的工作了。

这就是马雅可夫斯基独创的“劈柴替枕法”,真可谓别出心裁。那时他在罗斯塔做革命宣传工作,工作极度紧张,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严寒的冬天到了,也是一天到晚在没有生火、冰冷的工作室里忙碌,而且往往回家后还要“加班”。有时实在太累了,他就稍睡一会儿,为了怕睡过去忘记醒来,就想了个用劈柴作枕头的办法。

马雅可夫斯募对待工作从来就是这样勤奋、顽强、坚忍的。一九一五年的春夏季节,他住在芬斯基海湾库阿卡拉的别墅里,创作一首长诗。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库阿卡拉海岸上来了,这里有许多又圆又滑的大石头从水里露出来。人们看见他站在这些大石头上,从这一块走到那一块,有时停下脚步,吸几口烟。然后又迈步走着,时而放慢脚步,时而又加快脚步,时而眉心紧皱;时而又显得悠闲轻松。就这样连续三个、四个、五个钟头,不住地吟咏着,挑选着需要的字眼,组成合适的诗句。想出儿行诗来以后,就把它写在香烟盒子上,或者干脆记在心里,再往下“搜索枯肠”,继续工作。

马雅可夫斯基写作著名长诗《列宁》时,首先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列宁的传记和有关的回忆录,以及列宁本人的论文和演说,然后进行紧张的写作。

据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诗人阿谢也夫回忆,当时“他跟谁也不说话,免得分心注意别的事情。他上别墅去住,在那里独自住了三个月。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负有很重大的责任。”

另一位目击者回忆说:“他正在写作长诗《列宁》,旅行皮箱里放满了列宁的著作和论述列宁的书,在海滨浴场上,饭馆里,散步时—到处都掏出一个黑漆布面的小册子。微动着嘴唇,哼哼哪卿地写出了涌入脑海的诗句。”

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劳动之后,长诗完成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群众中朗诵之后,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报纸当时是这样报道的:“大厅里挤满了人。长诗博得整个大厅的热烈鼓掌。开始讨论时,许多同志都说,这是歌颂列宁的作品中的最有力的一篇。绝大多数发言者都不谋而合地一致认为:这部长诗完全是我们的。马雅可夫斯基写了这首长诗,是做了一件无产阶级的大事。”

勤奋刻苦的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成就卓著。斯大林曾经赞扬他说:“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而且现在还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

励志人物故事素材篇7

蒲家庄就是一个庄,和北方的任何一个农庄没什么区别。虽然出过蒲松龄这样一个大文豪,但似乎没沾上文豪什么光,庄户人家世世代代还是过着种地打粮的日子,不像有些地方出了个名人,小猫小狗都以这名人的名字命名,子子孙孙都发著名人的财。若果真是那样,那这条路该叫蒲公路,这煎饼可叫做松龄煎饼,这饭店可叫做聊斋饭店,喝一通留仙酒,挥一把剑臣扇,岂不可大造名人经济?可这地方除了出一种柳泉啤酒,好像没什么拿老祖宗来做文章的。

事实上也没什么文章可做的。蒲松龄没做过官,一辈子是个穷教书的,教书之余写点鬼呀神呀的东西,也就是现在二流三流写点地摊文学的业余作家之类,大概生前有过话:咱老蒲家世世代代读书人,读书人君子固穷,然而人不改其志,儿孙们给我记住了,我死了之后你们谁也不许拿我的名字做招牌,去发祖先的横财!

实际上蒲松龄也不可能说过这样的话,你蒲松龄是啥人?说出来不够让后代脸红的,18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可秀才不做官呀,于是再去参加乡试,想中举人,想混个一官半职,可是一考二考就是考不中,一连考了8次,是著名的复读研究生,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是不是以他为原型?故居里有明确记载的是两次,那时候是科举,要考八股文,八股文有严格的要求,蒲松龄写着写着不知怎么多翻了一页,留出一页空白,不符合规格,被判为零分卷;于是来年再考,谁知正当开考的时候,他犯了大病,真是天不助我也!老婆刘氏说:“算了吧,认命吧,咱天生就没有那个做官的命!”

于是蒲松龄就认了命,卷了铺盖到了几十里外的毕家。毕家藏书万卷,蒲松龄也就是在这里饱读了诗书,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可蒲松龄有忧,恨老天无眼,让他这个胸有大志之人,到头来只能跑到人家家里搞家教,做一个塾师,他对儿孙叹道:“宁愿三年不打粮,此生不当孩子王。”无奈啊!于是蒲松龄又卷了铺盖回家。回家干啥?在满井旁摆个茶摊卖茶。满井就是柳泉,真是个好地方,柳树堆烟,这满井满而自溢,使百棵柳树更加葱郁。蒲松龄自然喜欢这片环境,铺了一圈蒲团,谁来谁往这儿一坐,都不准走啊,喝我的茶分文不收,一人讲一个故事。那山东农村的故事可真是多呀,都是傻光棍娶了一个白仙子之类,于是蒲松龄取得了狐仙鬼怪的大量素材,开始创作通俗文学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然而是越写越穷,写了又不能发表,不像现在的畅销书作家,一本书就可成为百万富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个字没发表出去,他死过50年后才得以刻印出版,这时候蒲松龄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

蒲松龄真是穷呀,穷得就只聊斋那一间房。郭沫若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可就是这“高人一等”的蒲松龄,是靠着毕老爷的赞助,才有一方床榻和一架挂衣帽的架子,至于他的卧室就更简陋了,一张床。妻子刘氏去世后,蒲松龄忧郁成疾,在76岁那一年,倚窗而卒。

像这样一个一生穷困潦倒的蒲松龄,有什么可给后人做招牌的呢?

蒲松龄是不幸的,半辈谋取功名,可一生与功名无缘,到了71岁那一年,才援例得了贡生,是个老秀才;可蒲松龄又是幸运的,试想假如蒲松龄做了官,在吟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遭砍头的那个大兴文字狱的清初社会里,他糊里糊涂成为统治阶级刀下鬼也未可知,倒不如这样清风朗月独步其间来得自在。给后人留下一部《聊斋志异》,传扬海内外,一生一世,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的呢?

穷人蒲松龄,穷得干净。

4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