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著名人物故事7篇
抗日著名人物故事【篇1】
说到上甘岭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这里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为了抢占一个个阵地,中国人民志愿军抛头颅、洒热血,上演了一幕幕英雄的壮举。其中,就有黄继光勇堵敌人槍口这一幕。
黄继光,四川中江人,1931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黄继光就受尽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新中国成立后,黄继光积极参与斗争地主,还 加入了村里的民兵团。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黄继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虽然在开赴朝鲜战场之前,黄继光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是在到达朝鲜前线后,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使他立刻明白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黄继光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怒火,恨不得马上加入战斗,赶走美帝国主义。
然而,黄继光却被分配到后勤部队做了一名通讯员。心灰意冷的他找到副指导员,要求到前沿阵地杀敌。副指导员听了,并没有斥责黄继光,而是把自己的手表摘下来,说道:“你看,这只手表时针、分针、秒针日夜不停地在转动,几乎没有误差,为什么呢?”副指导员不等黄继光回答,又把表盖打开,继续说道,“你再看看这些小零件,这是发条,这是齿轮……如果我拿走其中一件,手表就不会转了。你知道吗,现在我们的军队就像这块手表,战士就是其中的小零件,分工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黄继光听完副指导员的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闹情绪了。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和敌人激战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命令,在黎明之前必须夺下敌人在上甘岭西侧的一个高地。
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占了三个阵地,推进到了零号阵地的半山腰,眼看胜利在望。突然,山顶上火光闪闪,槍声大作,敌人在山顶的一个隐蔽火力点向山腰铺天盖地地疯狂扫射,冲击部队被火力压制在半山腰。
营参谋长迅速组织爆破组强攻,结果都被强大的火力挡了回来。眼看天就要亮了,营参谋长心急如焚:如果还 拿不下这个高地,天亮后敌人将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集合起来,不仅之前所有的牺牲和努力都白费了,还 会使部队遭遇更加惨重的伤亡。
眼看着冲上去的战友们一个个牺牲,黄继光焦急万分。他快速地爬到营参谋长的身边,恳切地说:“参谋长,让我去试试吧!”营参谋长看着黄继光异常坚定的目光,沉思片刻,命令他带着人去完成摧毁敌人火力点的任务。
于是,黄继光同两名战士,拿着手雷,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很快,敌人发现了他们,子弹如雨点般扫射过来,一个战友牺牲了,另一个战友也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受了伤,鲜血顺着手臂流了下来。他已经顾不上这些了,他忍着伤痛,匍匐前行。
离火力点越来越近,二十米,十米,五米……终于到了火力点的下方,黄继光找准位置,对着机槍口连投了几枚手雷。随着“轰”的一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机槍顿时停止了射击。战士们见状,赶紧往上冲。不料,手雷的威力不够,敌人的机槍又开始往外扫射,冲到半路的战士被压了回来。
眼看着天边渐渐露白,黄继光知道,只有迅速炸毁敌人剩余的火力点,被压制的战友才能占领高地,取得胜利。可是,手雷已经用完了。突然,黄继光像想到了什么,回头朝营参谋长和战友们看了一眼,又挥了挥手,猛地站起来,奋力扑向机槍,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槍口……
敌人的机槍哑了,世界似乎也跟着平静了下来。但战士们很快反应了过来:“冲啊,为黄继光报仇!”战士们的喊声惊天动地,如潮水般冲了上去,消灭了敌人,一举将高地拿下。
黄继光毅然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胜利开辟了一条通道,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抗日著名人物故事【篇2】
王朴,也作王璞,幼名兰贵,1929年生,河北完县人。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王朴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_,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乡,王朴和乡亲们躲进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朴和乡亲们。鬼子拿着汉_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朴和他妈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支和弹药藏在哪里。王朴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_。”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野场惨案。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岁的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
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
抗日著名人物故事【篇3】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里。雨来从小就和小伙伴一起,在河里钻来钻去,练得一身好水性,村里人都叫他“小鸭子”。
一天早晨,雨来拿着课本准备去上学,突然一个人闯了进来,雨来一看,是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李大叔直奔墙角,把一个盛着水的大水缸搬开,跳进了水缸下的洞里,并对雨来说:“外面有鬼子在追我,你快,快把缸搬回来堵上洞口,对谁也不许说。”
雨来用尽全身力气,好不容易才把缸搬了回来。这时,十几个鬼子端着刺刀冲了进来,带头的是一个满口金牙的鬼子军官,他假装温和地对雨来说:“你的,小孩,不要害怕,皇军的有话要问。刚才有个八路的,跑了进来,你的,看见了没有?撒谎的,死了死了的!”雨来用手背抹了抹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掏出来一把糖块,说:“你的,吃糖的有,八路的,藏在什么地方?”雨来没有接过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扁鼻子军官气急败坏地在雨来的脸上狠狠地打了两巴掌,又把雨来的后脑勺狠狠地撞在门板上。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他脑袋嗡嗡地响,两眼直冒金光,鼻子流着血。鬼子又打又骂,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我,没看见,我就是没看见!”扁鼻子军官气得嗷嗷叫:“他的,拉出去枪毙,统统的枪毙!”
河岸边响起了“砰砰”几声枪声,芦花村里的人听见了都难过地哭了。大家顺着河岸寻找着雨来的尸体。突然在芦苇丛里,露出个小脑袋,大家叫了起来:“啊!雨来!雨来没死!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趁鬼子不防,一头扎进了河里。鬼子慌忙向水里开枪,哈哈,我们勇敢的小英雄--雨来早已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抗日著名人物故事【篇4】
在河北省隆化县,有一所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中学——存瑞中学。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用生命迎来隆化解放的英雄——董存瑞。
董存瑞,河北怀来人,从小就机智过人,13岁时就成功掩护共产党员躲过日军的追捕。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自此,董存瑞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争先,苦练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手榴弹投不远,他就比别人多花工夫:当别人还 在酣睡,他就早早起床开始练习;晚上别人都睡了,他还 在练兵场上挥汗如雨。胳膊肿了,他咬咬牙挺过去;手起泡了,他也不吭一声。终于,董存瑞成为全连的投弹能手,在一次比赛中还 获得了全团投弹第一名。
就这样,董存瑞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在一次次的槍林弹雨的考验和革命传统的熏陶下成长起来。两年间,他共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三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
1947年3月,董存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了练出过硬工夫,他想出很多新奇的招数。他自己做了个沙盘模型,模拟战场的场景,让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拟定一个完整的攻坚方案。董存瑞的这个方法得到了师首长的高度称赞,并推广到全军,组织大家观摩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大练兵运动。
1948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解放隆化城的战斗。隆化是国民党在承德的屏障,他们在这里布防了重兵,并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加上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凌晨,阵地上一片寂静,董存瑞和他的战友们彻夜未眠,高度警觉。他们知道,将会有一场大战。突然,三颗红色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便传来了震耳欲聋的炮声。解放军强大的炮火向苔山上的敌人阵地扫去。一时间,硝烟滚滚,战火弥漫。苔山主峰上的砖塔,很快就在解放军的炮火下轰然倒塌。紧接着,敌人的碉堡在接二连三的炮火攻击下哑然失声。董存瑞和战友们仿佛看到胜利的红旗已经插上了苔山顶峰。他们一个个都摩拳擦掌,热血沸腾,等待着总攻命令的下达。
早晨5时25分,总攻开始,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任务。他们迅速出击,成功爆破了敌人的炮楼和碉堡,出色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下午3点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眼看胜利在望,突然,一阵密集的弹雨迎面扫射而来,冲到一半的战士被压回到一个土坡下面。原来,敌军已经在学校内的一座桥上修筑起了暗堡。此时,六架机槍射出六条火舌,犹如毒龙喷射出的火焰,挡住了解放军胜利的脚步。
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自告奋勇,向连长请战。情况紧急,连长当即批准,并嘱咐董存瑞:“好,你去吧,注意隐蔽!”董存瑞目光坚定,点了点头:“请连长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说完,他挟着炸药包就冲了出去。
在战友的掩护下,董存瑞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就地一滚,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的子弹,然后一阵快跑跳进河沟里。前面就是敌人的火力死角,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边是砖石砌就的。董存瑞把炸药包往贴近桥身的地方放了两次,都掉了下来。怎么办呢?如果将炸药包放到河床上,根本不能炸毁碉堡。
正当董存瑞思忖未果的时候,总攻的时间到了,嘹亮的冲锋号角吹响了,战友们都向暗堡冲了上来。眼看着战友们纷纷倒下,董存瑞焦急万分。突然,他举起炸药包,紧紧顶住桥底,拉开导火索,目光里充满了坚定。
随着天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暗堡被炸得粉碎。大批后续部队踏着英雄的血迹冲进隆化中学,红旗最终飘扬在隆化城上空
抗日著名人物故事【篇5】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抗日著名人物故事【篇6】
当我读到邱少云这位革命少年时,眼前便出现他活活被烈火焚烧的情景。他明知只要拍打几下,火苗就会被扑灭,可他没有,因为他深知,只要动一下,他们所有人都会暴露,这次行动也意味着失败。
那时,邱少云所在的部队得知日军要从这里经过,他们必须派出一部分人前去埋伏,邱少云想都没想就跟随他们去了。
邱少云他们都埋伏在日军即将通过的路边上的一片草地中,当一切准备就绪,正好从远处传来了一片“咚咚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邱少云一些人也越来越警惕起来。当敌人快要进入埋伏圈的时候,狡猾的他们好像事先就知道邱少云会来埋伏一样,用喷火器喷出火来,用来清扫道路两边的杂草。就在这个时候,邱少云突然被大火烧到了,一开始,只有裤腿着了,他知道,自己千万不能动,一动就全完了,所以邱少云只能忍受着熊熊烈火的残害······直到他被烧死的那一刻,他还是一动不动!埋伏成功了,胜利的果实是辉煌的,在这欢庆的时刻,每一位中国人都没忘记他们的英雄——邱少云!
战争时期有多少人像邱少云一眼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己的祖国,比如:王二小、刘胡兰……
抗日著名人物故事【篇7】
提起马本斋的名字,大家的脑海里立马浮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司令员的英雄形象——著名的回民支队的领导人、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
马本斋出身于贫苦农家,十一岁时,母亲想尽办法送他去读私塾。但家里条件实在窘迫,仅仅读了两年他就辍学了。辍学后,年幼的马本斋就随父亲四处找活干。他给人放过马,做过学徒,打过零工。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年仅十三岁,他却靠辛勤的劳动养活了自己。
听说东北活计多,十七岁的马本斋就随父亲来到东北。正好东北军要招人,马本斋就报名参军了。在部队里他很快脱颖而出,成为班长。
三年后,马本斋被选入东北讲武堂深造。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知识,完成了从士兵到军官、从执行者到指挥者的完美蜕变;也是在这里,他了解了中国的屈辱历史,也意识到一个中国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
毕业后,马本斋参加了直奉战争,他将军事知识用于实战,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路从排长升任东北军独立二十一师第四团团长。
1931年,马本斋见日本人不费一槍一炮便占领了大片国土,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心灰意冷的他离开了东北军,回乡务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战火很快烧到了马本斋的家乡。对于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罪行,马本斋愤慨不已。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危机感,组建回民义勇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没有槍炮,就自制火铳、长矛、大刀,收缴敌人的槍炮,在斗争中不断壮大自己。不久,马本斋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回民义勇队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同年,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
1942年5月,麦子快要收割了。日本侵略者趁机集结五万军队,发动对冀中平原的大扫荡。日军每到一处,就把当地围得像铁桶一样,拉网式清洗,奉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要让抗日军民无粮可吃,无处可躲,无人可用。
冀中军区八路军主力损失严重,马本斋奉命策应主力突围。他站在地图前反复研究,最后把目光落在了津浦铁路上:对,扼住日军的咽喉——津浦铁路,围魏救赵!津浦铁路是日军物资保障的关键,如果津浦线遭到破坏,日军必然会全力保护。
马本斋立即命令队伍集结,隐蔽行军,绕开敌军主力,全速赶到了津浦铁路沧州段。他们拔除了多个沿线据点,拆除铁轨,炸掉车站,毁坏铁路设施。几天下来,让日军的铁路运输彻底瘫痪,物资供应困难。
这样一来,日军被彻底激怒了,回调了八百辆汽车、大批兵力围剿回民支队。马本斋一看,知道已经达到目的,果断命令大家撤退。
但日军机械化部队行动快速,已对回民支队形成了合围。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万分危急。马本斋临危不乱,考虑到队伍合在一起目标太大,不利于突围,他立刻命令部队化整为零,隐藏在村庄、山林里,寻找机会从敌人包围圈的缝隙里突围。
日军搜索了几天,遭遇了部分回民支队士兵的反击,但就是不见回民支队的主力队伍,十分纳闷。此时,马本斋已经同大部队潜进了密林里,安然逃脱。
日军见奈何不了回民支队,就抓住了马本斋的母亲,让她对儿子进行劝降。然而,这位生于贫困农村的农妇,大义凛然,断然拒绝了日军的要求,绝食而死。
马本斋听到噩耗,痛哭失声。国仇之下再添家恨,他下定决心:“儿定继承母志,与日本人血战到底!”从此,马本斋怀着对敌人的愤恨和对母亲的承诺,时刻不忘抗日,与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在赶赴延安的途中,因毒疮病发,高烧不退,病逝于山东省莘县,终年四十二岁。
马本斋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民族解放,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气概,以及他的远大志向、爱国爱民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发和鼓励我们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