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15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品尝、观察、交流、倾听中,发现各种水果有不一样的果核。
2、体验探索的乐趣。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六种水果:葡萄、桂圆、苹果、石榴、金橘、柚子。一次性纸盘,纸巾,餐巾纸,各种果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逐一出示6种水果:猜猜今天老师带来了哪些水果。
(用猜谜语、闻味道、手触摸、观局部、看干果等方法猜出6种水果)价值分析:用不同的形式,感知各种水果的特征。
过渡:苹果里面有什么?
2、还有哪些水果也有果核?
二、观察果核:
1、出示装有果核的盘子:这里有好多的果核,他们长的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
价值分析:引导幼儿在看看、比比中,发现果核的颜色、大小、样子、数量等都是不一样的。
小结:果核都长得不一样,有的圆圆的,有的长长的,有黑色,也有白色……
2、送果核回家:
水果妈妈说:小朋友,你们能帮我把我的果核宝宝送回来吗?
要求:每人拿一个盆子,取一些果核,将它们送到相应水果的前面。
三、交流、验证
1、看一看,所有的果核宝宝都找到妈妈了吗?
2、幼儿混淆的,当场吃水果,找出里面的果核。
价值分析:通过幼儿动手剥剥,吃吃,找找,亲自发现水果的果核。
四、欣赏故事《蜗牛和苹果》
1、我们知道了果核的秘密。想不想听一个有关果核的故事?
2、播放课件
3、故事告诉我们,果核有什么用呢?
小结:这是一个苹果核变成苹果树的故事,果核能在泥土里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小树。
附录:
故事:蜗牛和苹果“叭!”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落在蜗牛家的菜园里,蜗牛好高兴,立刻和苹果成了好朋友。
一天早晨,蜗牛一起床,立刻爬到菜园里,“嘿,苹果,我刚才梦见你做了我的新娘子!”蜗牛大声对苹果说。但是蜗牛发现,苹果身上有一大块皮肤变成了难看的茶色,原来苹果病了,“你别害怕,我马上去叫乌龟医生来救你!”蜗牛说着,立刻朝乌龟医生家爬去。
蜗牛爬呀爬呀,终于来到乌龟医生家,蜗牛说:“乌龟医生,救命呀,我的新娘子生病了!”正在吃午饭的乌龟一听,立刻背起药箱,和蜗牛一道出发。傍晚的时候,他们来到蜗牛的菜园。这时,苹果全身都变成了茶色,软软的,像一团烂泥。“我的新娘子病得好厉害呀!”蜗牛大哭起来。
乌龟医生用手戳了戳苹果,笑着说:“苹果没有生病,她是苹果妈妈,正在腐烂,好让她的宝宝钻进泥土里,生根发芽。”蜗牛惊呆了,原来苹果是一位妈妈,我还梦想她做我的新娘子呢,他害羞地连忙把头缩进自己的屋子里。
后来,蜗牛的菜园里,果真长出了一棵小苹果树,蜗牛就在苹果树下和蜗牛小姐举行了婚礼,小苹果树还为他俩唱起了婚礼进行曲。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冰的名称,感受冰是冷的。
2、引导幼儿懂得冰受热后会融化的特点。
3、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冰块若干,冰水、温水、热水每组各一杯音乐《娃娃滑冰》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由玩冰块,并说出玩冰块的感受。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很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猜猜是什么。
2、请幼儿摸一摸,猜一猜“摸到了什么”。
3、幼儿自由玩冰块,并说说“玩了冰块后手里感觉怎么样?”
4、小结:冰握在手里的感觉是又冷又滑。
二、引导幼儿知道0摄式度以下水才结冰。
1、你在什么时候见过冰?水龙头会结冰吗?
2、为什么现在是冬天,我们屋里的水龙头没结冰呢?
3、小结:只有在0摄式度以下水才会结冰,我们屋里很暖和所以水龙头不结冰。
三、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1、师:刚才玩的冰块是老师把水放在冰箱里结成的,里面放了一些彩色的纽扣,谁能想个办法把纽扣取出来?
2、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办法。
3、教师请大家想办法,做实验。
①摸摸三杯水,说说不同的感受。
②将三块冰放在三杯水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丰富词汇:融化)
③观察讨论:为什么热水里冰块化得快,冷水里化得慢?
④小结:冰块吸收热量后会融化,吸收热量越多化得越快,吸收热量少化得慢。
⑤让幼儿观察实验结果。
四、让幼儿观察刚才玩的冰块,思考讨论:
1、说说冰块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冰块也融化了?
3、小结:手有热量,空气里也有热量,冰块吸收热量就融化了。
4、总结:刚才我们玩了冰块,冰是又冷又滑的,它受热后会融化成水。
听音乐随教师模仿滑冰动作出教室,活动结束。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3)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
活动准备:
1.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给幼儿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儿观察指纹的兴趣。
二、展开
(一)印指纹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观察指纹
1.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和纸上的指纹印,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2.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指纹印,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1.出示老师们的两种较为典型的指纹印,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差异,找一找自己指纹的特征。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纹永远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来辨认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
3.还有什么用处?老师出示图片——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4.还有什么东西像指纹一样有一些纹理?
四、进行指纹印画
1.引导幼儿指纹印画。
2.引导幼儿相欣颀赏指纹印画、活动结束。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网状物品与蜘蛛结网这一自然现象的关系,感知仿生学的奇妙。
2.了解生活中网状物品的作用及其广泛应用,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3.知道网眼的大小不同,用途也不同,会根据物品选择网眼大小的合适的网。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蜘蛛网的过程,收集各种网状物品并了解其用途。
2.绳织蛛网一张,布制蜘蛛若干。
3.收集的各种网状物品若干(如窗纱、菜罩、蝇拍、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网兜、捕虫网、发网等)。
4.录象机及有关网的录象带。
5.网眼大小不同的网若干,花生、黄豆、小米、盆等。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自制的"蜘蛛网"和"蜘蛛",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讲一讲蜘蛛用网能干什么。
2.组织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网,了解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请幼儿介绍一下自己搜集的网,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网或网状的东西,在哪里见到的。如:"我发现妈妈的衣服像网""我发现装西瓜的袋子是网状的""我看到足球门像网、乒乓球桌的中间有有网"等等。
(2)组织幼儿一起讨论:网的作用。(有的是为了美观,有的是为了透气,有的是为了让人们看的更清楚。)
(3)组织幼儿观看录像,了解网的广泛应用。录象内容有:儿童公园的网状跳跳床、电扇上的安全网、空调上的防尘网、洗衣机里的滤网、围墙上的铁丝网以及网状保安窗、纱门、纱窗、各种球网等。
(4)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网状物品,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3.通过游戏"用网运物",引导幼儿了解网眼的大小不同,用途也不一样。
(1)请幼儿观察网,它们的网眼有什么不同。再观察花生、黄豆、小米,请幼儿想一想用哪种网捞它们比较合适。
(2)自由实验,探索出用那种网去捞花生、黄豆、小米比较合适。
(3)组织幼儿进行"用网运粮"比赛,看哪组运的粮食最多,并且路上不掉粮食。
四、延伸活动
教幼儿学习用绳子织网。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后我感触颇深。
一开始我将各种纸放在小箩筐里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同时在过程中我还借助纸的发明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纸的制作过程,也将几种不同特征的纸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纸在水中的变化,让幼儿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况且在活动中我的观察能力还欠缺,遇到意外事件不能及时引导幼儿去进一步探索。如在幼儿自由玩纸时,当我发现幼儿受经验所困时,没有及时引导幼儿。其实应提示一下,在幼儿拉、撕、折的过程中给幼儿具体的方法引导,并让幼儿多比较几种纸,全方位进行体验。由于我的失误,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经验不能得到提升。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喜欢玩变色游戏,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2.能正确进行三原色分类并大胆尝试两种色彩的混合,感受色彩的变化;3.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积极参与交流。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三色纸粘土、透明饮料瓶若干个、塑料筐数个、瓶盖数个、油画棒、记录卡、抹布、水粉颜料
活动重点:
能正确进行三原色分类并大胆尝试两种色彩的混合,感受色彩的变化。
活动难点:能清楚的表述实验结果,并能在记录卡上记录。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三个好朋友也来我们教室了,他们就藏在你们的椅子下面,请你们把好朋友找出来吧。(红黄蓝三色纸粘土)他们也喜欢抱一抱,教师示范:红色和黄色纸粘土抱在一起变成橙色。现在请你给他们找好朋友抱一抱吧。
儿歌:小红和小黄,抱在一起,拧呀拧呀拧,变成橙色画橘子。
二、展开:神奇的魔法瓶
1.老师今天给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神奇的魔法瓶,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和幼儿拿矿泉水瓶(瓶盖上有颜料),晃动,出现颜色。
2.教师偷换放有其他颜色颜料的瓶盖,再次晃动,变色。
师:谁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的魔法瓶里的水怎么变颜色了呢?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刚才老师换了一个瓶盖,瓶子里水的颜色就又变了,那么,秘密到底在哪儿呢?
(1)观察瓶盖秘密
(2)谈论水的颜色和瓶盖里的颜色之间的关系(教师示范在记录卡上记录实验结果:红色+?==橙色,给幼儿留一个疑问。)讨论:水的颜色和瓶盖里的颜色不同,会怎么样?
3.幼儿玩变色游戏,并记录。
师:请小朋友们选一个和自己瓶子里的水颜色不一样的瓶盖,再次晃动,看一看水变成什么颜色了,并记录。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总结:色彩真神奇。教师请幼儿完成大的记录卡,并选取个别幼儿的记录卡进行展示,总结变色的秘密,再次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三、结束教师提供一幅简笔画和红、黄、蓝三原色的画笔,请幼儿想办法按教师的要求给正确涂色。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科学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一些生长习性,丰富感性经验。
3、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一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三部分)、笔、和常乐西瓜种植地进行参观前
的联系。
三、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么,关于西瓜,你们知道一些什么秘密呢?
幼:西瓜有瓜皮、瓜瓤和瓜籽。
西瓜里面有白籽和黑籽,白籽可以吃,黑籽不可以吃。
西瓜有黄西瓜、红西瓜,还有无籽西瓜。
西瓜是长在地上,不是长在树上的。
夏天的西瓜最好吃,有的西瓜有催熟剂,不好吃。……
2、鼓励提问,了解幼儿想知道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西瓜有没有根?
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
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籽是白的,有的籽是黑的?
为什么西瓜会有那么多的汁?
西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象、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安排专人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农民伯伯(阿姨)的劳动,边观
察边提问。
边观察发现,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
专门的介绍员对他们的种植地(暖棚种植、西瓜的营养价值、西瓜的经济效益等)作了完整的介绍,幼儿
边听边做适当的记录。然后请幼儿提问,介绍员做一定的解答。
接下来我们来到大棚里面,自由观察,这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在这里,他们有了太多的意外发现和
惊喜。
他们看到一个奶奶在剪枝,就连忙问:“绿绿的枝条长得这么好,为什么要剪掉呀?”奶奶告诉我们:“
枝条太多了,会吸收掉很多的营养,所以要剪掉一些,这叫整枝。”这时,奶奶顺手把一个比拳头小一点
的西瓜也摘了下来,正好被乐乐发现,奇怪地问:“西瓜怎么摘下来了呀,它还要长呢。”另外的孩子也
凑过来说:“真是太可惜了。”奶奶笑笑说:“一棵西瓜上可以结出许多的西瓜,摘掉一些,另外一些就
能长得又大又甜。”
一位大妈手里拿着花,正在那里摆弄着,洁洁大叫起来:“哎呀,怎么把花采下来了呀?”大妈一边说一
边让孩子们围拢仔细看她:“这是人工授粉。”我假装惊奇地说:“原来花也分爸爸和妈妈,让他们相亲
相爱手拉手,才会结出西瓜宝宝来。”
当他们发现西瓜一个个吊挂在那里,又争论起来:“西瓜不是长在地上吗,怎么长到树上了呢?”我引导
孩子仔细看,到底是不是树,他们发现不是的,只是西瓜藤爬到了支架上,叔叔介绍说:“这样的西瓜长
起来会很好看,而且不会被地上的虫子伤害。”在另外一个暖棚里,几个农民正在采摘、装箱,我们赶紧跑过去,请他们介绍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位爷爷倒是很热心,很仔细地介绍了辨别的方法,最后,我想,反正接下来还要用西瓜开展活动的,还不如在这里买一些西瓜回家,于是,孩子们在这些农民的带领下,都去亲自弹瓜听声,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回放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四、反思:
让幼儿说说关于西瓜的秘密和问题,幼儿就能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因为经验和问题是孩子对
科学的兴趣点,是科学情感体验的开始,是对科学本身探索的开始。
把幼儿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参观、观察、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多方面的知识,提高
观察的兴趣,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这种
学习方式将更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
一次外出参观活动,解决了幼儿心中的许多疑问。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中学习,在探
索中寻求答案。可见,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开发幼儿的潜能。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7)
设计意图:
转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风车的转动、陀螺的转动等。这些转动现象蕴含着许多科学奥秘,能够深探地吸引幼儿,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神奇的扇子”是我们中班主题活动“转动的世界”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幼儿通过转动扇子,让原本分别在扇子两面的图案看起来好像在一个面上,探究的是视觉暂留现象。视觉暂留现象是指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时,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影像0.1~0.4秒左右。视觉暂留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有很好的教育价值。中班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会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但由于认识水平有限,只能发现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难以理解事物的复杂关系。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并不出现“视觉暂留”的概念,也不追问为什么,而是让幼儿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操作,探究、发现视觉暂留现象,并对这个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预设的活动目标是:初步感知视觉暂留现象,探索扇子转动时扇子两面不同位置的图案与所形成的有趣画面之间的关系。为达成这个目标,活动设置了三大环节。首先,运用任务前置的方式,让幼儿转动扇子,探究、发现视觉暂留这一有趣的现象;接着,让幼儿每人选择图案装饰一把扇子,继续体验由视觉暂留现象带来的有趣的画面变化,并发现同样的图案放在扇面的不同位置,转动时看到的画面也不同,进而帮助幼儿梳理图案组合的合理性及其位置安排,提升幼儿的原有认知。最后,布置具有挑战性的游戏任务,让幼儿在扇子上增加图案,并观察扇子转动时发生的变化,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目标:
1.初步感知视觉暂留现象,探索扇子转动时扇子两面不同位置的图案与所形成的有趣画面之间的关系。
2.喜欢操作,并用语言大胆表达对图案变化的发现与感受。
准备:
一面为鸟笼图案,一面为小鸟图案的扇子人手一把,没有图案的扇子人手一把;各类相关图片(鱼缸、鱼;鸟笼、鸟;刺猬、苹果;青蛙、荷叶;鲜花、蝴蝶等)若干;固体胶人手一份。
过程:
一、探究、发现视觉暂留现象
l.出示扇子,引出话题。
师(出示扇子):我这里有一把扇子,两面有不同的图案,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师:扇子的一面画着鸟笼,另一面画着小鸟,小鸟不在鸟笼里。
师:现在我想看到小鸟飞进笼子里,让两幅画看起来像一幅画,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幼儿自主表达。)
幼:转转就可以了。
师: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我在“苹果乐园”玩过。
师:你还能记得以前玩过的东西,给你点个赞!
幼:我从爸爸给我买的书上看到,转一转就可以了。
师:书上能找到答案,真厉害。还可以有什么好办法?
幼:把一面上的图撕下来,贴到另一面上。
师:如果不能撕,你有其他好方法吗?
幼:扇一扇也可以。
算:哦,你是这么想的。等一会儿你可以试一试,看看用扇一扇的办法能不能让小鸟飞进笼子里。
幼:蚂咪蚂咪哄。
师:你想到了用念咒语的方法,是从故事里听到的吧?
师(小结):你们想了这么多方法,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接下来,就请你们去玩一玩。看一看。请你们每人拿一把扇子,试一试让小鸟飞进鸟笼里。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方法与结果。
3.交流、分享,梳理经验。
师:你用了什么办法?看到了什么?
幼:我拿扇子扇一扇,没看到小鸟飞进鸟笼里。
师:那你试过别的方法了吗?
幼:我看到小鸟飞进鸟笼里去了。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
幼:我是转转转的,扇子转起来,小鸟就飞进鸟笼里去了。
师:你来试试看,其他小朋友仔细看。(一幼儿演示。)
师:大家看到了吗?小鸟有没有飞进鸟笼里?
师:谁是跟他一样转的?你的小鸟也飞进笼子里了吗?
师:哦,__,__小朋友转的时侯,小鸟没有飞进笼子里,请你再转一次看看。(请没有探索成功的幼儿再次尝试。)
师:__小朋友的小鸟这次还是没有飞进笼子里。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帮帮忙。
幼:他转得太慢了,要转得快—点。
师:好,那我们请__转得快一点试试看。(该幼儿再次尝试。)
师:转得快一点,小鸟果真飞进笼子里了。让我们给__鼓鼓掌。
师(小结):原来快速转动就可以让分别在扇子两面的图案看起来好像在—起了。真有趣!
4.比较图案位置,再次感受视觉暂留现象。
(教师把三只小鸟贴在扇子的一面。位置对应于另一面的鸟笼图案的上方、中间、下方,然后转动扇子。)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小鸟在什么地方?现在我转动扇子,你们看看小鸟是不是都飞进鸟笼里了?
幼:一只飞进笼子里了,有两只没有飞进笼子里。
师:哪两只没有飞进笼子里呢?它们分别在笼子的哪里?我现在再试一次,你们仔细看看。
师:你看见小鸟在哪里?
师:哦,一只飞进了笼子里,一只在笼子的上面,一只在笼子的下面。
师(小结):小鸟在不同的位置,当扇子转起来时,它们各自在鸟笼的位置也不同,有的在笼子里面,有的在笼子上面,也有的在笼子下面,但它们都和笼子在同一面上。真神奇!
二、尝试装饰不同画面的扇子,探索不同扇面的图案组合在扇干转动时形成的有趣变化
1.明确任务。
师(出示蜜蜂、花、蝴蝶,大树、小草、刺猾等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师:如果让你来做小小魔术师,设计、装饰一把神奇的扇子,你想怎么做?如果规定选两张图片,你会选哪两张?你想在扇子转起来时看到怎样有趣的画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幼:我想选女孩和蝴蝶结。扇子转起来时,女孩可能会戴上蝴蝶结。
师:这个想法真好,待会儿可以试一试。
幼:我想让小鱼游到帽子里。
师:这个想法很有趣。
幼:我想选刺猬和蜜蜂。
师:那你想一想扇子转起来时,有可能会看到怎样有趣的研。
幼:我想选男孩和眼镜。
师:哦,本来男孩没有眼镜,结果扇子一转,男孩就戴上眼镜了。真神奇!
师:特会儿去试试。先想一想:怎么样才能阽出这样的效果呢?
师:每组桌上都有图片,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两张,装饰一把神奇的扇子。然后转一转,看一看会不会出现你想要的画面。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充分感受扇子转动后产生的神奇效果。
3.分享操作过程和发现,提升经验。
(幼儿将贴好图案的扇子展示在架子上。)
师:你用了什么图案?扇子转起来时看到了什么?
幼:我用了小花和蝴蝶,扇子转起来时,我看到蝴蝶飞到花的中间了。(该幼儿演示。)
师:你刚才也是这么想的吗?实现自己的想法了。真棒!
幼:我也用了小花和蝴蝶,扇子转起来时,蝴蝶飞到花的上面了。
师:哦,他们两个人都是用了小花和蝴蝶,为什么扇子转起来时,看到的图案不一样呢?请你们仔细看看,他们两个人贴的小花和蝴蝶位置有什么不一样?(展示两把扇子正面背面的图案。)
幼:一个蝴蝶在上面,一个蝴蝶在下面一点。
师:两张一样的图由于贴在扇面上的位置不同,转起来时看到的画面也会不同,但它们都在—个画面上了,是吗?
幼:我选了桌子和蝴蝶结,扇子转起来时,蝴蝶结跟桌子在一个画面上,这样桌子就更漂亮了。
妨:我用了刺猬和蜜蜂,它们是好朋友。扇子转起来时,蜜蜂在刺猬上面飞。
幼:我想让项链戴到女孩脖子上。可是扇子转起来时,项链到头上去了。
师:哦,这可怎么办呀?谁有好办法?
幼:可以把项链移下来一点。
师:哦,请做的人用小朋友想的办法再试试看。(幼儿恪正并再次转动。)成功了没有?(成功了。)
师:还有谁也遇到困难,想做而没有做成功的?
妨:我想让蜜蜂和蜜蜂在一起飞,结果两只蜜蜂叠在一起了。
师:这也是—个问题。谁有好办法?
幼:把一只蜜蜂往上或庄下移—点。
师(小结):你们做的扇子转起来时,两个图案好像都在一个面上了。真棒!如果有的扇子转起来出现的画面跟你们原来设想的不一样,可以改一改。
师:有哪些小朋友做的扇子转起来时画面和自己想的不样?现在,请你们再去想办法调整一下。仔细想一想:图案的位置怎么调整,是向上、向下移动,还是向左、向右移动?
4.幼儿调整自己扇子上图案的位置,再次探索不同扇面的图案组合在扇子转动时形成的有趣变化。
师(小结):不同的图案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多有趣的画面;同样的图案,放在扇面上的位置不同,转动时看到的画面也不同。
三、延伸活动:组合更多图案,进一步探索视觉暂留现象的神奇和有趣
师:我这里还有许多图案,待会儿我把它们放到科学区,请你们有空再去做神奇的扇子,可以贴3个4个甚至更多图案,然后转一转,看看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乐于观察,发现身边常见树木在夏季和冬季里的不同变化。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自然界中树木的落叶与不落叶(常绿)的现象,并产生好奇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在夏秋季节里经常带领幼儿观察身边常见树木的生长情况,并留有照片或录像资料。
2、教学挂图《多彩的树叶》。
【活动过程】
一、利用录像或图片帮助幼儿回忆身边常见的树木在四季中的生长情况。
引起幼儿观看兴趣。
师:今天我们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录像,看看是什么时候拍的?这里面有谁呢?他们在哪里?又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边看边说说录像中的内容。
师:你们都认识这里面的树吗?这些树上的叶子时候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描述这么多的树叶?
二、引发幼儿再次寻找、观察树叶的兴趣。
师:猜猜看在冬天里我们身边的树木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树上的叶子还像我们夏天看见的那么多吗?你还能看见哪些树的叶子?让我们再去仔细找找、看看。
三、带领幼儿实地观察各种树木在冬天里的变化。
师:好朋友一起去院子里找一找,冬天里,你看到的树木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自由结伴寻找并观察树木的变化,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师:你们发现什么了?树上还有叶子吗?你能看见哪些树上还有树叶,叶子是什么样的?哪些树上已经没有叶子了,变得怎样?
四、带领幼儿返园,借助录像进行集体交流。
师:刚才我们出去做什么了?你和朋友发现了什么?
帮助幼儿回忆与讨论。
五、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活动中的发现。
师:夏天,许多树的叶子都长得非常茂盛。冬天到了,树木的生长发生变化了,有的树叶落光了,变得光秃秃的;有的树上还有许多树叶,这些树木可真有趣。
师:各种树木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欣赏教学挂图《多彩的树叶》,进一步感受树叶的种类和变化。
活动反思
本活动的不足之处是在讲解树木过冬的方法时,由于知识点比较多,加上问题过于琐碎,个别幼儿注意力便于分散,参与性不高,这是值得我深思的。希望自己以后在设计提问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发展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
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取成功感
2、扩展幼儿快速记忆的能力
3、在游戏中进一步增强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扩展幼儿快速记忆的能力
难点: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取成功感
活动准备:
红桃1—红桃10扑克牌人手一份
剪刀队和磁铁队图标及计分牌
奖牌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语言导入
欢迎小朋友再次来到我们记忆大比拼的游戏现场。按照以往惯例我们仍然分为两个组,我的左手也就是你们的右手是剪刀队,欢迎你们!我的右手也就是你们的左手是磁铁队,欢迎你们!今天依然是每答对一个问题就得一朵红花,最后看哪个队红花多,谁就是最后的赢家。现在游戏开始,第一关《谁最快》。
二、过程
(一)谁最快
1、出示三张牌,幼儿快速记忆,师翻牌
提问:请你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出这几张牌分别是什么?从左往右数第二张牌是什么?从右往左数第一张牌是什么?幼儿回答完毕,师亮牌验证。
2、添入一张牌活动过程同上
3、再添入一张牌至五张牌活动过程同上
(二)少了谁
1、出示三张牌,幼儿快速记忆,师翻牌,从中拿走一张。
提问:拿走的是哪一张?还剩下哪几张?幼儿边回答老师边出示牌验证幼儿的答案
2、再从中拿走一张问题同上
3、在三张牌的基础上添加一张,过程同上。
4、在四张牌的基础上添加一张,过程同上,可加深难度,一次拿走二至三张牌。
(三)幼儿操作我最棒
1、组织幼儿回到操作台
2、请幼儿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红桃7红桃3红桃9。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快速记忆,并指导翻牌
提问:请问这是那几张牌,请你从左到右读出来。
请你找出红桃7,请你举起红桃3
4、组织幼儿放好扑克牌,进行游戏小结
三、活动总结
1、导入: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游戏基本接近尾声,那今天哪个队是最后的赢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记分牌。和幼儿一起数红花,多的队为冠军队,少的队为最佳进步队
2、发奖牌
活动反思:
游戏能引起孩子的喜爱,活动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让孩子掌握,还要有新颖有趣的环节和语言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并让孩子们积极的去想、说、做。本活动以小朋友喜欢的游戏为主。整个活动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参与。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人一份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回形针、铁夹子等。个人记录表两人一份(见附表)。
2.每组1大盆装水,1块擦手毛巾。
3.集体记录表和沉浮字卡图片。
活动过程:
(一)感受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看一看我这里有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如果把石头和泡沫板放到水里会怎样呢?
2.请个别幼儿来轻轻的放到水里,仔细看它怎么样了?
3.教师:出示字卡,一起用动作来做一做沉和浮。这里画了一杯水,谁来贴一下沉下去的时候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浮起来是物体在水中的位置?适当纠正不对的。
4.教师小结:像泡沫板一样飘在水面上的叫浮,像石头一样没在水中的叫沉。
(二)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商量记录方法。
1.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也想去水里,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你猜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起来?(幼儿猜测)
2.了解活动记录单。教师出示幼儿操作记录单:你们见过这样的表格吗?表上的问号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表格上的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商量记录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两个标记,你们觉得哪个可以表示沉?哪个表示浮?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进行记录。
(三)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探索并记录沉浮现象。
1.老师:现在要请大家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交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把东西放入水中,一人进行记录。放的小朋友每次选一个东西,轻轻的放到水中,然后就让他在水中,不要拿出来了,记录的小朋友看好放的是哪个,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进行记录。(认一认小朋友的记录表)
2.两人合作探索沉浮并记录。
(四)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分类。
1.教师:你猜对了吗?经过实验,结果怎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在集体记录表中队每个物体逐一进行沉与浮的情况记录。)
2.教师:现在我们给这些东西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引导幼儿根据沉与浮进行分类,每组有两个小筐,请把能沉下去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下的筐里,把能浮起来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上的筐里)
3.幼儿把材料按沉和浮分类,刚才还有问题的小朋友可以到老师这边再来试试。
4.交流:大家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五)小结,扩展幼儿经验。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把物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你还看见过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呢?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如果教室里有的可以去拿过来试试。(轮船、鸭子等是浮的,石头等是沉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探索发现纸张通过折叠等方式可以站立和承重。
2.能通过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玩过“站起来”的音乐游戏。
2.幼儿尝试过借助辅助材料让物体站起来,如让笔站起来等。
3.幼儿参加过美工折纸活动。
物质准备:
1、游戏音乐、播放器。
2.教师用的统计表。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四张纸、记录表、积木若干、笔。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导入。
1.引导语:来,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玩“站起来”的游戏吧,小朋友们要开动脑筋,让自己站起来、站得稳,比比看谁的办法多。
2.随着音乐每小段的自然休止,教师报出数字指令,幼儿做“站起来”的动作。例如,教师报“3”,则幼儿身体3个地方与地面接触;教师报“5”,则幼儿身体5个地方与地面接触。
二、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
1.出示纸张导入:看大家玩得这么开心,纸张娃娃羡慕极了,它也想自己站起来,我们来帮他想想办法吧。
2.分给幼儿每人一张纸,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可给幼儿适当的提示,如可通过折叠的方法让纸张站起来。
4.分享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让纸张站起来了呢?
5.教师根据幼儿的示范在统计表中画出相应的图示。
三、实验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1.猜测并实验:哪种纸张上放的积木最多?
结合统计表提问:纸张娃娃站起来了,它们可神气了,都说自己的力量大,你们猜猜这几个纸张娃娃谁举起的积木最多。
2.鼓励幼儿猜测并自由把积木放在站着的纸上。
小结:同样的纸张,折的方法不一样,它能承受的重量也不一样。
四、设置挑战,比较实验并记录。
1.提问:纸怎么折叠,能使积木放得多又稳呢?
2.出示记录表,提出要求:每人一张记录表,把折纸的方法画在第一行格子中,纸张实际能承受的积木数量记在第二行格子中。
3.出示幼儿折的纸,分享交流:
(1)你的纸张娃娃放了几块积木?你用了什么折叠方法?
(2)你在摆放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秘密?
4.小结:折纸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要先让纸自己站稳,再小心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13)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
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14)
设计意图:
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纸,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和纸相关的经验。从报纸、图书到纸巾、纸盒、各种包装纸,纸不仅是幼儿生活中的伙伴,也是幼儿游戏创作的必备材料,在幼儿的世界里扮演者不可缺少的角色。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纸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纸的种类和特征。
2、对纸的制造过程产生兴趣。
3、体验用纸制作的乐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种纸;(皱纹纸、卡纸、电光纸、包装纸等)
多媒体课件:
值得制造过程。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交流关于纸的发现
1、出示纸折飞机,问:“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纸)
2、纸张展览会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引导幼儿通过看、摸等感官进行探索)。
3、组织幼儿集中讨论:你和哪些纸交了朋友?你还见过哪些纸?还知道哪些纸?它们有哪些一样的地方和不一样的地方?
幼儿讨论回答,师生小结:纸有多种多样的,它们颜色不同、厚薄不同、软硬不同。
二、通过实验,认识纸的特性
1、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
2、幼儿分组实验并思考,你发现了纸可以怎么样?
3、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轻声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纸具有易燃、易撕、易皱、可折、卷、体轻等特点。
三:观察纸制品,了解纸的用途
1、出示图书、扇子、包装盒等纸制品,告诉幼儿纸可以做成许许多多物品。
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启发幼儿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纸做的,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
四、引导幼儿进行自由的分组活动
1、时尚风景:利用废旧报纸制作各种服饰。
2、指偶游戏:让幼儿根据信封的形状,制作出相关的纸偶。
3、小小玩具城:利用纸盒纸杯等让幼儿制作飞机、机器人、汽车、昆虫等。
4、海底世界;提供各色的纸张及水彩笔,让幼儿自由画帆船、鱼等。并把它粘贴到背景图上。
五、作品展览会
1、提供音乐,让幼儿进行服装展示。
2、纸偶角色表演。
3、小小玩具城的展示。
4、对作品进行解说。
六、鼓励幼儿当小发明家,想象还会制造出什么样的纸。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篇1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能力。
3、引导幼儿通过摸摸、玩玩,感知纸的特性。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若干,如卡纸、宣纸、绘画纸、皱纹纸、牛皮纸等。多媒体课件、即时贴、每组一盆水。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欣赏手工制品,引出活动主题。
今天这里举办了手工作品展,我们一块去看看吧。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它们使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虽然都是纸,让我们来找找什么地方不一样?
二、幼儿自由玩纸,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引导幼儿摸一摸、吹一吹、撕一撕、听一听,放到眼睛上看一看等方式来发现纸的不同。
三、和幼儿一起做实验,了解纸的特性。(易撕碎、揉皱;怕水、吸水性强;怕火、易燃烧)
四、请幼儿说出生活中那些东西使用纸做成的,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纸。(不要把纸弄湿、不在火旁看书)
五、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特殊功用的纸。
教师小结:
纸在我们生活中用处特别大,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发明出更多特殊作用的纸。
【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利用小篮子里的纸进行手工制作。在美工区投放各种类型的纸,供幼儿操作,进一步感受纸的特性。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入手,幼儿在摸一摸、吹一吹、撕一撕、听一听、做实验等过程,使幼儿发现了纸的特性。活动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索表现得非常明显。幼儿明白纸的用途非常广泛,接下来让幼儿看录像,激发了幼儿对科学家的崇敬。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