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强国复兴主题教育团课心得

| 徐球

2023年强国复兴主题教育团课心得精选篇1

强国复兴有我,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观看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我收获了许多,也感悟了许多。

节目中,王博教授介绍了《儒藏》这一宝藏级的儒家文献收藏,让我了解到这部巨著的编纂过程是如此辛苦和不易。《儒藏》由2亿字、282册、510种编纂而成。若要做完全本《儒藏》大约需要10亿字,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很难读完。然而,这个工程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个人的阅读能力。《儒藏》这个收藏儒家文献的宝藏,不仅仅是一部巨大的文献编撰工程,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博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的故事。汤一介先生在高龄和病痛的困扰下,仍然坚持完成了《儒藏》的编纂工作。他的坚持和担当,让我深受感动。他的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

这节课让我明白,中华文明的传承离不开历代有志之士的守护和努力。正是因为这些才智横溢的读书人,中华文明才能保持五千年来的延续。他们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让我们能够接触到中华文明的精髓,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立志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激发了我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我将以汤一介先生为榜样,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23年强国复兴主题教育团课心得精选篇2

每年的9月1日,是中国孩子们的开学日,也是《开学第一课》的播出日。今天晚上八点,我准时与俩娃一起收看了这期精彩的节目,感受颇深。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为“强国复兴有我”。该节目立足时代前沿,从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国防教育、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出发,采取多地、多主题实景课堂全新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国家公园、文化地标,纵览祖国大好河山,在“行走的课堂”中领略中国历史、领悟中华文明。

在众多嘉宾中,战场上的飞行员陶伟和首次驾驶歼-20飞机为第九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的飞行员张威让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让我们见证了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无私精神。

在天地连线的太空课堂上,正在天上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六号乘组为广大青少年送上了一份开学礼物,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有不断探索的进取心、求知若渴的好奇心和坚如磐石的初心,鼓励我们树立志向,投身到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中。

这期节目用多种方式,包括借喻、明喻、暗喻,彰显人与自然、民族与国家的紧密联系,使整个节目生动而有趣。三段排比更是点睛之笔:“不断探索的进取心、求知若渴的好奇心和坚如磐石的初心”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行走的课堂”让历史变得亲切而有血有肉;“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无私精神”让我们刻画出面对前方和平发展的今天,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我相信,未来的我们将继续奋斗,在这个伟大的国家建设中为祖国的强盛、复兴再接再厉。《开学第一课》展示了中国青少年一往无前进取的精神风貌,让我们对青春抱有更大的信心,助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年强国复兴主题教育团课心得精选篇3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当国歌响起,我们都肃然起敬。那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那一句句催人奋起的歌词,汇聚了华夏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历史时代的变迁,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

从河姆渡人民住的简陋木屋到如今上海的金茂大厦,足足经过了五千年,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中国日益强大。历史的长河中,又有多少辛酸、痛苦和挣扎?我们敬爱的祖国又受了多少屈辱,才换来了现在自由自在的生活。

从前和现在是今非昔比的,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而改变,时代随着生活而变迁。妈妈深有感触地说道:“我们那个时候,连电视机都很少,哪像现在,每家每户都有。”我点了点头,可见,社会发展得有多快!这也验证了一句话:“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在马路上,看见一辆汽车疾驰而过,我们也许只是随随便便扫一眼,因为这太平常了,平常到一睁眼就能看见。在我爸爸小时候,大街上很难看见一辆汽车开过,而现在,街上的车子数不胜数,带给我们便捷。中国的发展速度真是快啊!

在我出生时,每家每户都有空调,但比我大四岁的哥哥出生时,他们家里还没买空调。现在全球变暖,没有空调的夏天真是煎熬。时代的变迁,带给我们更好的生活条件。

如今的时代需要我们去追赶,需要我们去奋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一定要托起明天的太阳,让中国屹立在世界的巅峰!

2023年强国复兴主题教育团课心得精选篇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

在我心中,周恩来伯伯不但是个伟大的领袖,还是个爱学习的人。周恩来伯伯在沈阳读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有一天,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出路;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还有个同学说,是为了帮助父母记账。魏校长问周恩来伯伯:“你为什么读书?”周恩来伯伯站起来大声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非常激动,让大家向周恩来伯伯学习。

看了这个故事,我惭愧不已。周恩来伯伯的座右铭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妈妈也总是讲这句话,可我并没有把它放在心里。在我认为学习就是为了父母,为了应付老师而学,是为以后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可周恩来伯伯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去读书,表现出来的是大义,是为国为民。我们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自己,忽略了学习的本质。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更应该向周恩来伯伯学习,不怕困难,不怕吃苦,有理想,有追求。

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个人主义里走出来吧!

2023年强国复兴主题教育团课心得精选篇5

“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散发五千年的磁场。习惯了后发制人赢了还说承让,带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条龙一样飞翔……”这一首歌一定有不少人知道,不管这是谁写的,谁唱的。,我们只需知道这个词中的含义是什么。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8级地震袭击了这座“天府之国”。在这的(次)地震中涌现了很多英雄。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林浩就是其中一个小英雄,林浩在逃生后,并没有跑开。而是想要跑进教学楼救出自己的弟弟。于是他又爬回去,但是在返回途中,他看见有两个同学昏迷了,他放弃了救自己的弟弟。把昏倒的女同学背了出来。之后,余震不断,但是,他再次勇敢地爬回废墟,把另一个男同学背出来,逃出险境。在这两次爬回废墟救同学的过程中,林浩头部多处被砸破,左手臂严重拉伤。

“好不容易才爬出废墟,又爬回去,你不怕房屋再次倒塌吗?”记者问。“我怕,但我是班长。如果没有同学,要我这个班长有什么用。”林浩稚气的声音透着坚定。

我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我要向林浩学习,虽然我现在没有能力去帮助灾区的人,但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023年强国复兴主题教育团课心得精选篇6

青春是美好的',没有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呢作为新世纪的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是就把自己的人生与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的青春。我们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

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的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活动中去,不断成才。同时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有益于祖国个的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

这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则国之,振兴国家,匹夫有责,赶快行动起来吧!

2023年强国复兴主题教育团课心得精选篇7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

沈善炯,1917年4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1年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学部常委、学部主席团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沈善炯主要从事细菌固氮基因的结构和调节及根瘤菌和宿主植物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关系研究,在抗生素、细菌的'糖代谢、细菌的氮代谢、固氮基因的结构和调节、根瘤菌共生固氮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沈善炯在美国上学时的老师和同学都有获得诺贝尔奖,而学业优秀的他却选择回国任教,曾有人问他是否遗憾,他却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回国,受条件所限,在科学上我可能较难做出大的贡献,而如果留下来,我应当可以在科学上做出较多的成果……论起对中国的贡献,那跟回到自己的国土去建立实验室、培养学生,使科学在自己的国土开花、结果,还是不能相比的。”

2023年强国复兴主题教育团课心得精选篇8

谢毓元,药物化学家、有机化学家。祖籍江苏苏州,出生于北京。

194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后留校,1951年转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时为中科院有机化学所药物研究室)。1956年获推荐留学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四环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1961年取得副博士学位。

1984年任药物所第三任所长,大力开展国际合作,推进新药研发及科研基本设施建设,打开了药物所发展的新局面。1988年卸任所长后,他又担重任,主持“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

谢毓元在多个科研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重大成就:在医用螯合剂领域,他的成就独树一帜,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天然产物领域,他是国内率先系统完成发现活性物质—阐明结构—进行全合成的化学家之一。

他参与的普鲁卡因合成于1965年,获中科院推广奖;他首创的放射性核素钚239、钍234、锆95促排药物“喹胺酸”于1980年获国防技术重大成果奖三等奖;

他主持的.莲心碱与甘草查尔酮的研究作为药物所“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12种新有效成分的发现”的组成部分,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他首创的放射性核素锶90促排药物“酰膦钙钠”,于1983年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

1991年,谢毓元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23年强国复兴主题教育团课心得精选篇9

闵桂荣,1933年6月2日生于福建莆田。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卫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

闵桂荣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开创者,参与领导完成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多颗返回式及应用卫星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作出系统、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

在担任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期间,领导我国未来航天创新技术研究工作,取得大量重要科研成果。尽管成绩卓著,但闵桂荣一生低调自谦:“与前景无限的'航天事业相比,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还要长期不懈地努力,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世界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3年强国复兴主题教育团课心得精选篇10

刘兴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士,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刘兴土,1936年9月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市,原籍福建永春。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华东军区司令部气象干部训练大队学员;195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沼泽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职,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湿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湿地公园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草局湿地保护修复科技创新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全国湿地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松嫩-三江平原国家科技攻关专家组组长等职。

刘兴土是我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首创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开辟了沼泽湿地的长期定位生态研究;提出了粮食核心产区粮-牧-工协同发展、三江平原适度发展水稻规模等多项重要战略咨询建议,推进了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和东北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主编和参编《沼泽学概论》《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东北湿地》等专著24部,发表论文180余篇。

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