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天的饮食习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伏天的饮食习俗,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三伏天的饮食习俗
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
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北方三伏天养生吃面食
在饺子、面条、烙饼这三种面食当中,以烙饼的烹调方式最好。饮食小常识认为,烙饼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过水,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饺子和面条都需要水煮,其中的可溶性养分,如维生素B1、B2、叶酸、尼克酸、钾、一部分镁等会溶到面汤当中,溶出的营养成分比受热损失的营养成分数量更大。养生专家指出,老人们常常提醒儿孙们,吃饺子的时候,不要忘记把饺子汤喝掉。如果面汤不太咸的话,最好是 “原汤化原食。这样就能做到 “肥水不落外人田,营养素都收进肚子里,捎带着还补充了水分。
南方人养生吃鸡
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烧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热。当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我们常说的三伏天就是指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三伏天注意事项
1、饮食要新鲜干净
夏季的时候,人们会常常感到没有食欲,所以脾胃的功能会变得迟钝,所以我们要多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糖分,不但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还可以补充足够的水分。我们可以多吃些胡萝卜、柠檬和苋菜但是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肠胃病。
2、不要喝冰镇啤酒
很多人在三伏天喜欢喝生冷的饮料,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冰镇啤酒,喝完觉得透心凉,但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胃肠炎的患者非常不适合喝冰镇啤酒。健康的人同样不宜空腹喝冰镇啤酒,很容易导致胃痛、腹泻。同时,运动完之后也不宜喝冰镇啤酒,会导致关节受刺激。生冷的东西最好在三伏天少接触,不然对我们身体会产生一定的伤害。
3、预防感冒
三伏天是感冒高发期,因为很多人因为天气热喜欢待在空调房间里,现在很多人喜欢长时待间在空调房里,很容易会出现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建所以小编议大家不要长时间在低温空调下待着,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应尽量开窗通风,出入冷气房间前要把汗擦干。
4、注意饮食
三伏天由于天气闷热、潮湿、气压低,细菌霉菌滋生繁殖速度很快,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夏天是肠胃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果体质很虚寒,就很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所以体内虚弱的人尽量不要多吃生冷的食物。冰淇淋、雪糕等生冷食物中含有胆固醇、糖和淀粉等成分,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食欲,还会导致腹泻加重。
三伏天为什么那么热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三伏天
三伏天一般从七月中旬开始,到八月下旬结束。三伏天每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