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
七夕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
古人过七夕的方式有三种: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和为牛庆生。穿针乞巧是少女们在月光下快速穿过九孔针的习俗,称为“得巧”。投针验巧是人们在中午将针扔进水中的倒影,以判断是否讨到巧。为牛庆生是人们关注牛的生日,儿童会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这些习俗和现代庆祝七夕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古人对七夕节的庆祝和关注。
古人七夕节送什么礼物
1、送香囊。
古代女子都会针线活,年轻女子比较喜欢刺绣,倘若女子喜欢某个男子,她就会精心地绣上一个香囊,送给暗恋之人。若男子接受了此物,那就代表男子接受了女子的爱慕,两人就相当于定情了。男子出门佩戴香囊,便代表着心有所属。小编认为,这和现代人送戒指意义类似。
2、送罗帕。
罗帕是古代女子的贴身之物,又可当作饰物。古代罗帕,常常用于传情,代表着说不完道不尽的缠绵之意。试想,一位佳人,手执罗帕,微遮娇容,对自己心上人羞羞抿笑,暗送秋波,男子那是何等欢喜。所以,罗帕既然是女子贴身之物,又附带特殊意义,那么古人定然不会轻易地送给他人。因此,罗帕在古代被定义为定情信物,七夕节当天,女子将罗帕送与爱人,便代表私定终身。
3、同心结。
同心结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术品。同心结,顾名思义,就是夫妻、情侣之间同心同意,古代,同心结象征着情人之间心意相通。古代男女结婚,新房子内就会挂上同心结,代表着喜庆恩爱。七夕节,古人会互送同心结,代表着真情实意。
4、玉佩。
玉佩是一种贵重之物。古代,平民百姓家一般少有,都是一些富家子弟或者皇家贵族才会拥有。古代七夕,男女之间互送玉佩,不仅代表着忠贞不渝,更代表着以身相许。玉佩是古代男女之间常见的定情信物。
5、梳子或发簪。
古代,梳子和发簪都是女子随身之物,也是不可或缺的物品。头发,代表着长相思,男子用梳子为女子梳头发,代表着解开相思之苦。何人能解女子相思之苦?唯有女子的爱恋之人!发簪代表着一箭穿心、一往情深。所以,七夕节,古人常常互送梳子、发簪,代表彼此都是意中人,一往情深,情定终身。
七夕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民俗
1、香桥会: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2、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广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宋代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4、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5、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七夕节穿红线的原因
因为有传说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七夕人们在月下穿红线,目的是为了能够给牛郎和织女搭上一座鹊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