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吃腊八粥的起源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起源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还叫做七宝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称为“佛成道节”。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贡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因而腊八节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在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腊八节的简介
腊八节在民间普遍称为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个节日的习俗。
腊八节烧纸吗
最早从秦朝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而且,腊八节还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节日。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敬神供佛、祭祀祖灵也是腊八节的传统,只不过现在更多是寺院会在这天有祭祀和舍粥,但是在这一天是可以烧纸的。
腊八节演变
腊八节,最早源于先秦时期腊月里,祭祀祖先神灵的“腊祭”。据《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那时,腊祭的日子是在
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称之为“腊日”。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这天,寺院里要诵经,要煮粥敬佛,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还要将“佛粥”施于民众,以沾佛泽,以祈佛祖福佑。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兴盛,两个节日逐渐融合在了一起。从南北朝开始,祭祀祖先神灵的“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从此两节合一,变得更加隆重热闹。
到了宋朝时期,腊八节煮粥喝粥已成民间风俗,不再仅仅局限于寺院,上至宫廷官府,下至黎民百姓,家家户户这天都要煮粥,彼此之间还要相互赠送,寓意吉祥如意,福泽安康。
大诗人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曰:“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这天也要向文武百官、侍从宫女等赐粥,并给各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此习俗到明清时期更盛。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寺院依然保留着腊八节施粥的传统习俗。因为是腊八节煮的粥,所以民间谓之“腊八粥”。腊八粥是以赤豆为主,意在将粥染成吉祥的红色,
相传源于“赤豆能打鬼”的传说。再加以五谷杂粮,五味杂陈,所以腊八粥又叫“五味粥”。随着腊八节的兴盛,腊八粥的食材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除了加各种米、坚果、红糖之外,比较讲究的人家还会配以各类果脯,十几二十种食材加在一起,熬成一大锅象征丰收富足的腊八粥。
腊八节不同地区的风俗
1、甘肃的腊八粥制作要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2、北京: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3、黑龙江:在哈尔滨,除了腊八粥,还有吃“腊八蒜”的。民间上把在腊月初八这天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而且腊八蒜的醋也是可以吃面条等的时候加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