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令仪个人事迹简介和感人故事
黄令仪个人事迹简介和感人故事篇1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4月20日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黄令仪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23年4月20日5时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去世,享年86岁。
黄令仪生平如下: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祖籍广西桂林全州县两河镇鲁水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并被推荐到了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学习。
1960年,黄令仪学成返校,在母校创办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1962年10月,黄令仪按应届毕业生分配到了中科院计算所二室101组(固体电路组)工作。
1989年,黄令仪被公派至美国一家公司进行合作。1990年,黄令仪回国后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从建立版图库、时序库开始,到寄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时钟树的生成、全局规划,时序驱动布线等等,全定制、标准单元、宏单元的设计方法都研究过,用户包括华为的程序控制芯片,计算所的模糊控制芯片等。
2002年,66岁的黄令仪加入龙芯,一晃十五载,从1B、1C到3A、3B,再到GS464E。在黄令仪和同行的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复兴号高铁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歼20等先进军事装备配套了相控阵雷达。
黄令仪曾荣获2019年CCF夏培肃奖。(IT之家注:本奖项旨在促进女性计算机工作者在学术、工程、教育及产业领域的成长)获奖理由是:“黄令仪研究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研发一线,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过程,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令仪个人事迹简介和感人故事篇2
为打破美国芯片垄断,86岁的她仍奋战一线。而现在,她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她就是我们中国“芯片之母”黄令仪。
4月20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发布了一则讣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黄令仪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23年4月20日5:00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去世,享年86岁。
中国芯片之母黄令仪
只为祖国不受制于人
黄令仪研究员,原名廖文蒂,193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市,祖籍广西全州县两河镇鲁水村,中学毕业于广西桂林市桂山中学,廖藻的孙女。其父是广西博物馆创始人、首任馆长廖葛民,母亲是广西化学研究院前辈。195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并在清华大学进修两年。
她是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的领军女科学家。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黄令仪,从小便知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就会被人欺,她的心里一直埋藏着一颗让祖国变强大的种子。并对自己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总有一天,我要匍匐在地,一点点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1960年黄令仪在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了半导体专业,带领学生进行半导体二极管研究;1962年到中科院计算所进行厚膜电阻译码器二极管矩阵研究。她是中国龙芯物理设计者,龙芯1号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制的高性能通用CPU,它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初步掌握了当代CPU的关键设计技术,终结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历史。从2018年起,她每年为中国节省的芯片支出,总价值高达2万亿元。
黄令仪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着自己的价值,她说,“只要生命不停止,我的研究就不会停歇。”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却不停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心报国四个字,用自己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她见证了中国微电子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也证明了中国的科学事业从未停下脚步。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黄令仪不仅代表着中国科研的力量,也代表着中国女性的进步力量,她身上卓尔不群的才华,与为国奉献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新时代的后辈。
黄令仪个人事迹简介和感人故事篇3
“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从“两弹一星”到歼20都有贡献
让国科大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哽咽的黄令仪,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于2023年4月20日因病去世,享年86岁。
公开资料显示,黄令仪,女,出生于1936年。黄令仪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理工大学),随后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1960年学成返校,在母校创办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1962年加入中科院计算所。
据介绍,从二极管、三极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CPU芯片,黄令仪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黄令仪把一生都献给了微电子行业。
1965年时,为了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国家开始成立计算机所二部,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等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
黄令仪带领团队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随后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
196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空间计算机成功问世,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黄令仪和她的团队研制的芯片也即将到达世界先进水准,1978年赢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截至1984年时,晶体管研发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已经无限逼近世界水平。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又重新出山加入龙芯研发团队,成为项目负责人。2002年8月10日,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在黄令仪和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复兴号高铁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歼20等先进军事装备,配套了相控阵雷达,换上了中国自己的“心脏”,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黄令仪曾公开说过: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从二极管到“龙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黄令仪用心血和汗水,让我国摆脱了无芯可用的局面。
黄令仪个人事迹简介和感人故事篇4
伟大之人的离去,从来都是静悄悄而隆重的。4月24日,网上传出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公布讣告,黄令仪因病抢救无效于4月20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去世,享年86岁。
黄令仪这个名字,大多数人或许感到陌生,她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也是龙芯中科技属有限公司的研究员,一辈子铺身在芯片研发事业上,她曾说过我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黄令仪又被称为“中国龙芯之母”,她主持见证了龙芯一号,二号,三号的诞生!在九几年国内计算机电子技术刚开始研发初期,国外在信息技术方面封锁非常严重,没有学习渠道和信息,黄令仪带着一群人,创建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研制出我国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
复兴号高铁之所以能够给我们带来如此便捷的交通和精确的路况报道,也得益于黄令仪对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的“龙芯”,就连歼二十和北斗卫星,也都装上了“中国芯”,实现了100%的国产。
在30年前,国际芯片展览会上,欧美发达国家的芯片几乎占据了全场焦点,全场成千上万的摊位中,却没有一个是来自中国的,她不禁发出感叹: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而她下定决心要设计一款中国芯片参展国际展览会时,她已经56岁了。
02年,她所带领的团队创建出龙芯一号,结束了中国只能依靠进口CPU的历史,68岁她提出退休申请,但胡伟武提醒她,龙芯一号并不能改变国外垄断计算机发展的现状。
要想爬起来,还要有我们自己首脑级别的芯片。就这样,她再次扎进研究室,放弃退休生活,继续铺身研究所,一天工作就是13、14个小时。05年龙芯二号发布,19年,龙芯三号面世,84岁黄令仪获得CCF夏培肃奖项,但这仍然不是终点,她仍然铺身在领导研究的前线。
靠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芯片,黄令仪帮祖国攻克了芯片难题,为祖国节省了不少财富。在我国芯片独立之前,光在16年,中国向欧美国家进口的芯片价值总额就高达1.4万亿。
换句话说,黄令仪和研究团队在研发中国芯成功后,每年都在为祖国节省1.4万亿财富,如今多年,早已无法计算黄令仪所节省的财政资金。
大国崛起靠的是这些夜以继日攻克的题的巾帼英雄,黄令仪是当下年轻人应该学习和崇拜的偶像,只可惜人终有尽其力的时候,希望我们能够永远铭记这位见证参与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发展历程的伟人,愿黄令仪一路走好!愿天堂不再有病痛,愿先生千古流芳。
黄令仪个人事迹简介和感人故事篇5
引言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黄令仪
如今中国是世界上半导体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芯片需求的45%。虽然依旧还有许多的芯片依赖进口,但是在建国至今的几十年里,我国已经打破了美国的芯片垄断。向芯片自由迈出了一大步,而让我国赶上世界脚步的功臣,是一位84岁还奋战在第一线的科学家——黄令仪。
自幼立志振兴中华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的一个普通人家,出生后不久日本侵略者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乱世长大的黄令仪见证了中华子女受压迫的历史,看到了祖国满目疮痍的身躯,于是自幼她就立下誓言,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辈子的愿望就是擦干祖国的耻辱。
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进入清华大学就读。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期间,黄令仪致力于研究半导体,她以领先世界二十年的眼光推测出,半导体在日后必定是国家稀缺的材料。在1960年,黄令仪开始着手组建研究团队,加入中科院,开始研发我国第一代计算机芯片。
排除万难 研发芯片
建国初期中国能够得到的技术援助只有苏联一个国家,而在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专家陆续撤出中国,这就导致中国科研团队要自己摸索研发CPU芯片。而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在打压中国,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我国科学家还是于1960年研发出了107计算机,1965年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块集成电路。
正如伟人所说,“让他们技术封锁,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没有其他国家的技术援助,中国依旧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在黄令仪废寝忘食的带领下,她的团队攻克了cpu芯片的难关,让中国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废寝忘食 不敢言退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世界芯片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的芯片研究却远远落后与世界。50岁的黄令仪依旧奋斗在一线,她被派到中国香港帮助研究课题,三个月生活费只有5000港币,并且要在三个月内研究成功,不然生活费就要退回。在这样的情况下,黄令仪一天当两天使用,别人上班她上班,别人下班她还在工作,总算在期限将满之前完成了目标。
1989年,黄令仪被派往美国进行调研合作,当时的拉斯维加斯有一个国际芯片展,黄令仪参观了一个星期,跑遍了上万个摊位,却没有发现一家中国摊位。好不容易发现一个提着国产品牌芯片袋子的国人,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也是来参观的。
这件事情给了她很大触动,内心的痛苦让她不由落泪,上千万个展台,却没有中国芯片的容身之所,于是她下定决心,就算不退休也要研发出一块高水平的芯片一雪前耻。终于在2001年她获得了资金,开始组建团队,历时10年的研究之后,“龙芯芯片”正式诞生。
结语
如今“龙芯”系列已经研究到了第三代,中国有了自己的高水平高性能芯片。在黄令仪教授的带领下,打破了美国的芯片垄断,每年能够为中国进口芯片节省下数亿元。如今黄老教授已然84岁,却依旧没有退休,还奋斗在芯片研发的一线,为我国在芯片行业赶超欧美而努力。
黄令仪个人事迹简介和感人故事篇6
人物生平
黄令仪,1936年生,现为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
1936年在抗日战争中长大,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随后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1960年学成返校,在母校创办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
1962年10月按应届毕业生分配到了中科院计算所二室101组(固体电路组)工作。1989年被公派至美国一家公司进行合作。
1990年回国后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从建立版图库、时序库开始,到寄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时钟树的生成、全局规划,时序驱动布线等等,全定制、标准单元、宏单元的设计方法都研究过,用户包括华为的程序控制芯片,计算所的模糊控制芯片等。
2002年,66岁的黄令仪第一次见到胡伟武老师,共同的理想促使黄老师加入龙芯,一晃又是十五载,从1B,1C到3A,3B,再到GS464E,龙芯的每一块芯片中都凝聚着黄老师的辛勤汗水。
2004年9月,在圆满的完成了龙芯2C中所用的2块寄存器、6种I/O PAD、14种电源地PAD后,67岁的黄令仪向微电子所领导交代了全部工作及文档总结,因身心太疲劳情求退休。回到桂林老家,胡伟武闻讯后,给了她一封非常感人的信,希望她继续为龙芯的理想而奋斗,并让了他爱人晋红、龙芯骨干杨旭、钟石强在桂林找到了黄令仪。此时此刻,她没有理由拒绝,跟他们回到了计算所,坚持在2D、2E、2F、2F2中完成了她所承担的工作。
人物成就
听闻中国“芯”病尚未解决,黄院士66岁再起航,一干就是16年。16年来,外界对中国“芯”计划普遍报以质疑态度。不过,令美国、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质疑者都要失望了,从两弹一星到中国“芯”,老院士从未让国家失望!”
经过16年的艰苦奋战,她终于在82岁那年成功研制出了“龙芯”,助力复兴号高铁完成100%国产,同时为歼20和北斗卫星装上了“中国芯”。
2020年1月1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2019颁奖大会暨理事长就职典礼在北京举行。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黄令仪获得2019年CCF夏培肃奖。她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过程,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评价
“神州之尊重泰山,赤子荣辱轻鸿毛;灵台无计四十载,不觉青丝已成雪。纽纶堡夜星光灿,启明银座落中华;十年耻痛今宵去,芳草天涯迷人还。”
在黄令仪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作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她经历过祖国任人欺侮的年代,也更加明白要想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科学技术至关重要。
而在她的科研道路上,我们看到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执著与热爱。她用自己的行动圆了一雪国耻的梦想,我们也相信,在如此多家国情怀的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定然能够再攀高峰。
热情会一直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黄令仪做到了。她的一生,是为中国科研奉献的一生。无所谓年龄,不惧怕艰难,永远带着赤诚之心前行。
黄令仪目前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作为中国科研的一份子,她始终记得她的愿望,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黄令仪个人事迹简介和感人故事篇7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黄令仪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黄令仪,我国微电子领域元老级专家,倾其一生致力于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80多岁时仍奋战科研一线。
01“什么都自己动手干”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由于幼年经历过山河破碎的绝望,黄令仪早早埋下救亡图存、立志报国的志向。成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
因成绩名列前茅,黄令仪被推荐至清华大学进修,主攻半导体器件,从此与微电子学结下终身之缘。进修期间,她与同学们一起听课和学习,课余时间则在初创的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
当时,清华大学是为数不多的开办半导体专业的学校。这意味着,她在这一刻踏上了为中国科技崛起而奋斗的征程,这一路她走了60年。
学成后,黄令仪返回华中工学院创建半导体专业,亲自讲授半导体器件与材料课。她还带领一批年轻的教工和学生风风火火地创建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她曾回忆说,“什么都自己动手干,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
02于无声处惊天动地
随后,黄令仪被调至中科院计算所工作。为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国家成立计算机所二部,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等项目,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
在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黄令仪带领团队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就此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作为集成电路上的载体,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能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黄令仪和团队开始逐一突破,他们研制的芯片也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截至1984年,晶体管研发有所突破。但不久后,由于经费紧张,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被叫停,黄令仪只能心痛接受这个结果。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偌大的会场里,她跑遍展台却没有发现一家中国企业,她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03“我愿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步入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还未实现。此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向全国发出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他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研究芯片。面对重重困难,黄令仪还是毅然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2002年,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虽然性能上仍有差距,但却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胡伟武回忆说,“黄令仪老师年近八十岁时,依然从早到晚拖着鼠标,盯着屏幕查电路。有人劝她给年轻人把把关就行,别亲自干。她脱口而出‘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在黄令仪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彻底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坚守于挫折之下,崛起于不屈之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以黄令仪为代表的芯片人,用青春与汗水一路披荆斩棘,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芯片,让我国摆脱无芯可用的局面。致敬,“国之脊梁”!
黄令仪个人事迹简介和感人故事篇8
最近几年来,小小的芯片,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弦。
美国制裁中兴、华为,国产芯片的研发进程备受关注,科学家们正用自己的努力与智慧,带着祖国的高尖科技产业走出困境。
而当时间倒转回六十年前,1964年,计算机技术被美国垄断,中国的空间计算机制造举步维艰。
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龙芯之母”黄令仪,创下了许多“第一”——
创办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CPU芯片,研发国内首台空间计算机,创造出用于北斗卫星的龙芯芯片……
2023年4月20日,86岁的黄令仪与世长辞,少有人知。
但她不平凡的一生,不该被忘记。
01打破刻板印象的求学之路
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
那个年代,战火将起,社会动荡。
同时很多家庭依然不支持女性读书,父母对她们的期望不是成才立业,而是在家帮忙做家务、带弟弟妹妹,长大以后相夫教子,过着“安稳”的人生。
不过,黄令仪家里并不是这样。
她原来的名字叫廖文蒂,在家里九个孩子中排行第三,从小就受到来自家庭的教育熏陶。
黄令仪的父母都是受过新时代科学教育的高材生,父亲廖葛民毕业于北师大生物系,是广西博物馆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馆长,母亲高亚丹则毕业于北大化学系,是广西化学纤维所的研究人员。
从小,黄令仪就常常能看到家里各种各样的数理化书籍,随意拿下一本就能看上许久,每次父母回家,总能碰上她带着无数的问题“蹬蹬”飞奔而至。
虽然她从小就对数理化感兴趣,但让她真正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却是另一件事——
童年之时,战争爆发,黄令仪和兄弟姐妹随着父母离家逃难。许多次生死一线之际,日军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落下炸弹,她们东躲西藏,无处容身。
有一次,一个五岁的孩子就在黄令仪面前被炸死,她却无能为力。那一刻,她流着泪,在心中发誓:
要读好书,发展科技,让祖国人民不再被外敌欺辱。
凭着这股心气,黄令仪在1954年考上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学的还是大众眼中不适合女性就读的理工科。
毕业之后,成绩优异的黄令仪又一次面临选择的岔路口:是继续高精科技研究,还是顺应世俗眼光退而求其次呢?
所幸,她不愿放弃自己心中所爱的事业,而祖国,也需要她。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科技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促进科技发展,__和周恩来总理制定了“四项紧急措施”,推进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刚刚从华工毕业的黄令仪,也就是在这时,被选派到清华半导体专业进修,从此与半导体、芯片结缘。
学成之后,她作为专家回到母校华中工学院,和同事好友一同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实验室。
在那个年代,资源匮乏、核心技术也被西方国家牢牢把握在手心里。
黄令仪和同事们的半导体二极管研发过程,相当于从零开始,突破口在哪、能否成功,一切皆是未知。
但她不在意过程中千万次的失败,不在意钱财和名气,也不在意他人的议论和眼光。
这块冷板凳,她一坐就是几十年。
02“心脏”怎能握于他手
有人说,对于卫星、战斗机等高精科技来说,芯片是至关重要的“心脏”。
如今,“歼”系列战斗机、北斗卫星等国防科技成果都用上了国产的“心脏”,不再受制于人。
但仅仅六十年前,我们的芯片技术还高度依赖进口,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机密举步维艰。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和技术封锁,而原来曾施以援手的苏联也逐步分道扬镳。
这种情况下,想发展科技,想突破计算机技术瓶颈、推进“两弹一星”计划,该怎么办呢?
答案只有一个——自力更生。
国防科技的心脏,不能假以他人之手。
最终,为了突破“两弹一星”计划中所遇到的计算机技术瓶颈,上级在1965年将中科院计算所中的专用机和固体电路两个研究室独立出,组建了中科院微电子学研究所,代号“156工作处”(计算所二部)。
“156工作处”,成了我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专门研究微型计算机。
这时,又有个棘手的问题。谁能够胜任这个机密而又困难的工作呢?
当时许多专家因为老、病隐退,上级领导最终将目光投向曾创立过半导体实验室的黄令仪,由她负责外延中功率开关三极管团队。
接下任务时,国内的既往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外国的技术也被保护得严丝合缝,他们没有什么参考的先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黄令仪把整组的人分成三队,为了把握一天中宝贵的24小时,整组人三班倒,实验室里灯火通明,随时都能找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作为组长,她更是以身作则,正副组长按规定原本12小时一轮换,但她一天至少有14小时都在实验室中度过。
当她回忆起那年不分昼夜为微型计算机研发而奋斗的日子时,感慨道:
“那时全组团结得如一个人,人人尽职尽责,指到哪,打到哪,真是激情燃烧的日子!”
一开始,因为技术有限,他们所研制出的三极管总是被低压击穿,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宣告失败。
低压笼罩着团队。
还好,黄令仪从来没想过放弃。
终于,在成百上千次失败之后,中功率管终于在团队众人的欢呼声中研制成功了!
那一刻,他们互相拥抱,热泪盈眶。
1966年8月,在国产中功率管的基础上,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微型计算机的帮助下,广袤的宇宙星河间,终于有了第一颗属于中国的人造卫星。
1970年,我们成了第五个拥有人造卫星的国家,仅晚于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那一刻,黄令仪年少时的梦想,随着人造卫星,去往了广阔无边的宇宙。
03“琳琅满目非国货,泪水涟涟”
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在北京去世了。
许多人在这时,才知道她的名字,为她那句话流下感动的泪水。
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黄令仪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她之所以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源自于亲身经历对自己内心的刺痛。
1989年,黄令仪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派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芯片展览会,而那场展览会,被她称为“一生中最大的刺激”。
成千上万的展位,无数的芯片产品,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却不见中国产品。
她感到难以置信,那一周的时间里,黄令仪再没看展的心情,一直在展位上寻找哪怕一件中国生产的芯片,却一无所获。
她独自站在展位前,沉痛不已地写下“琳琅满目非国货,泪水涟涟”:我们的芯片行业,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呢?
明明在一穷二白的六十年代,我们还能够生产出自己的微型计算机,还能够在四方技术封锁下将人造卫星送上宇宙。
而在如今,经济在发展,我们却找不到一块独立生产的高精芯片了。
回国之后,痛定思痛,黄令仪再度投入到集成电路的研究中,力排众议,重拾国内因行业调整而停滞已久的芯片研究。
经历了多次失败,她争分夺秒地泡在实验室里,终于在2000年带着国产芯片参加德国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后来居上地摘下了银奖。
她在诗中自豪地写道:“十年耻痛今宵去,芳草天涯迷人还。”
2003年,对于黄令仪,对于中国芯片行业来说,都是里程碑式的年份——黄令仪加入了龙芯实验室,参与自主设计计算机CPU。
那段时间里,黄令仪一直早出晚归,并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每次都在实验室待到深夜,与星辰为伴。
无数个日夜,实验室里的所有人都疲惫不堪,眼睛里满布着红血丝,但依然坚持着继续下去。
在黄令仪、胡伟武等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国家独立生产的第一件通用中央处理器“龙芯一号”终于诞生了。
从此,我们的基础计算机芯片,不必再担心被“卡脖子”。
而这时,连轴转了一年的黄令仪却病倒了。医生嘱咐她卧床静养,可她依旧忍不住关心研发进度。
她总是习惯往前走,不敢,也不愿停下自己的脚步。
后来很多人回忆起黄令仪,都会感慨,如果是第一次和她见面,估计很难发现她是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她实在太朴素了。
永远一身粗布衣,一件花裤子,随身的一个包都用了许多年。
几十年里,黄令仪都住在北京狭小的房子里,就连卧室里的床都是她丈夫亲手做的。
能让人看出她的不凡的,唯有那双无论何时都坚定无比的眼睛。
在黄令仪和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战斗机和北斗卫星都用上了中国心脏,交通、国防、民生各个领域得以蓬勃发展。
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大家,女性能够有无限可能,祖国也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达到理想中的远方。
她去世了,消息却被淹没在热搜的洪流中。或许,在今天,我们应该和她说一声谢谢,还有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