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10篇
樊锦诗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1)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曾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人们提起她时,总是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已经整整60年。60年间,樊锦诗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走遍了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守望着莫高窟里的历史沧桑、文化纷繁。她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成终身事业。
1987年,莫高窟被批准列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申报材料全由樊锦诗手写。后来在她的推动之下,一系列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出台。
为了让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樊锦诗又带领团队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敦煌文化与艺术真正地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在这些巨大工程一一落地时,樊锦诗已近80岁,劳累奔波半个多世纪,她为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
樊锦诗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2)
茫茫戈壁,莫高窟静立千年。从青春少女到白发苍苍,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守望这文化瑰宝长达一个甲子的时光。如今,在距地球4亿多千米的浩瀚星空中,一颗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樊锦诗星”正静静运转。
星光之下,是奔赴与扎根的不朽传奇。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坚信“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樊锦诗西去敦煌,从此便是一生的事业。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捉老鼠,成了这个江南姑娘的家常便饭。从“小樊”变成“老太太”的漫漫岁月里,她没有觉得苦:“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遗产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历史。能为莫高窟做事,是我的幸运。”
7月10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会议上发言。当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继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樊锦诗再次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和急需人才培养。会上还正式命名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为“樊锦诗星”。樊锦诗今年85岁。1963年,她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至今已从事敦煌文物事业60年,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荣誉背后,是传承与奋进的动人故事。常书鸿、段文杰等一代代“打不走的莫高窟人”,守护千年瑰宝、传承中华文明,让曾经的疮痍之地成为今天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开放的典范。洞窟坍塌损毁时,他们徒手清沙、修筑围墙;世风浮躁时,他们埋首勤学、甘坐冷板凳,终在敦煌学研究上扬眉吐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开拓创新,以多彩文创让敦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在满头华发的樊锦诗身后,是保护和科研力量日益壮大的“青春敦煌”;望向苍穹,“樊锦诗星”的精神之光,正激励着一个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古老民族。时代呼唤更多“樊锦诗”,守一不移、开拓创新,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樊锦诗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3)
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樊锦诗基金设立暨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10日在敦煌研究院举行,会议公布了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
当天活动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央文史研究馆、何梁何利基金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同举办。
据介绍,根据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的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2007年10月9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小行星向国际天文联合会申请命名为“樊锦诗星”,该申请于2021年5月14日获得批准。
在敦煌莫高窟,85岁的樊锦诗已工作整整60年。60年来,她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不仅在敦煌石窟考古和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而且率领莫高窟人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促使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性阶段迈向科学保护新阶段,敦煌学研究从奋起直追国外到如今的硕果累累。
基于此,敦煌研究院精心梳理,把樊锦诗在考古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的重要成果汇集成《樊锦诗文集》出版,于当日会上正式发布。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发表感言时说,文物工作要与时代同行,我们一方面做文明的交流互鉴,一方面坚持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最终开创了敦煌模式,铸就了敦煌质量品牌,把敦煌研究院建成了世界上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文物保护模式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国际。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该文集是樊锦诗60年间积淀和积累的丰硕研究成果、科学保护理念、丰富实践经验,不仅是持续发展好敦煌文物事业的宝贵财富,也影响和引领着整个文物行业的发展。
当日,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樊锦诗基金”设立,这是樊锦诗今年继向母校捐出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设立北京大学教育基金后,再次倾囊捐资1000万元,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樊锦诗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4)
今天读到感动中国--樊锦诗有关的文章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平凡之中铸造伟大之精神令人惊叹,也使我收获颇收。
身为一名从小处在风柔水也柔的江南女子,樊锦诗同样具有江南赋于的特性--温柔,在她的身上小家碧玉的气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喜爱漂亮的衣服,说话柔和,如此如诗般的女子却被分配到黄沙漫布,条件恶劣的敦煌,难道命运如此不公吗?不,不是的,这倒是她蜕变成蝶的艰难一步。难道樊锦诗不想放弃吗?是的,她也曾无数次午夜梦回中穿上绸缎般的衣服与丈夫团聚,但这些问题却折断在樊锦诗的“温柔”上。
“温柔”使得樊锦诗在研究中柔中带刚,兼揉并济;“温柔”使得樊锦诗在决策中顾全大局,循序渐进;“温柔”使得樊锦诗在发展中内外兼收,以退为进。可以说,“温柔”是樊锦诗在敦煌能够坚守的关键,但“温柔”究竟是什么呢?樊锦诗在报告中提到:国家的志愿就是我的志愿!呜呼,“温柔”就是爱国之心所带给瘦弱的她坚守敦煌的原因!前有常先生,后有樊先生,而身为后辈的我们,怀着一腔长大报效祖国之热血的中国青年,这难道不是报国的榜样吗?
所以说,身怀爱国之心,心怀报国之志,不一定非要选择政治家或科技人才,正如樊锦诗所说:“国家的志愿就是我的志愿。”我们应该成为国家需要的人,这也是中国最需要的人,诚哉,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樊锦诗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5)
“从未名湖到荒漠,从青春到白发,坚守一生文化苦旅”。这是形容樊锦诗的,敦煌儿女是她,中华儿女亦是她,而敦煌儿女的无私奉献,脚踏实地,敢为人先亦是中华儿女的赤子情怀。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这是近代物理学奠基人钱伟长的一句话语。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弃文从理,在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用尽一生,直至白发苍苍。钱伟长他身上体现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他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因此,我们青少年也应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自己。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樊锦诗从书呆子管理的门外汉到管理中的精英,身份的巨大变化的背后靠的是她不断询问前辈,不断发现问题,并敢于直面问题从而改善问题的精神。她付出了无数的辛勤汗水,一步一个脚印才让莫高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所以,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
“我们还在路上”。无数的科研成果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他们通过不断创新、挑战权威、敢为人先的勇气与毅力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多个第一。我们青少年还在路上,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创新精神、敢于挑战权威,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奋斗,让中华儿女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少年啊,我们要继承新时代的中华儿女的奋进品格,培育中华儿女的赤子情怀,与时代同进步,共同见证新时代中国的成长!
樊锦诗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6)
“敦煌叫人着迷,我的心一直在敦煌,要去守护好敦煌,这就是我的命”,樊锦诗如是说。作为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由此被大家所熟知。身着白衣,心有锦缎。樊锦诗用五十七年的执着和坚守阐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展示了什么是中华儿女的赤子情怀。鲁迅先生曾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便是中国的脊梁”。樊锦诗先生克服环境的恶劣,与常伟鸿,段文杰等前辈共同奋斗在一线。樊锦诗先生克服与丈夫常年分居两地的相思之苦,在有机会调走的情况下选择了留下来。樊锦诗先生说只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职业操守,樊先生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负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梁任公如是说。樊锦诗先生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中华儿女的责任。
__曾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__还言:“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樊锦诗说,管理者必须直面问题,不能回避问题,更有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樊锦诗开创了“数字敦煌”,在技术落后后,资金匮乏的八十年代,硬是用自己的脚踏实地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樊锦诗勤奋创新,求实严谨的态度正与当前社会中某些急功近利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诺贝尔生物与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世人皆为她欢呼之时,淡然地带着自己的团队继续投身于科学研究。这份淡泊名利,这份坚韧严谨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荀子说:“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一生很长,长到忘不了一个人;一生很短,短到只能做到一件事。樊锦诗用她短暂的一生为敦煌,为文物保护事业奉献了所有,樊锦诗也用她长远的一生书写了一篇华丽的篇章。
烛曜锦绣中华,照亮万里江山。绘制诗意莫高,血洒醉人敦煌。谨以此诗表达对樊先生的敬意,谨以此篇表达对樊先生的仰慕、赞赏。
樊锦诗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7)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一千多年前,孔融曾如此感叹时光的易逝和人生的短暂。但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若将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将精神归属家国情怀,将拼搏与时代共振,定可不负韶华。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对“敦煌之女”樊锦诗一生最好的诠释,她的生命轮盘已转过81岁光阴,却将57个春夏秋冬献给了敦煌。忍风沙,饮咸水,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她本就瘦弱的身体更加虚弱,却点燃了她对敦煌的热情。乐奉献,为人先,忍受与丈夫19年分居,一心奉献敦煌,将计算机技术与敦煌保护相结合,传播敦煌文化。一生很长,长到忘不掉一个人;一生很短,短到只能做一件事。她以瘦弱的身躯承担了使命重担,撑起了敦煌一片崭新的天地。她的荣誉勋章上,家国情怀熠熠生辉。
历史上有多少青年曾不顾一切的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霍去病,狄青未及弱冠就投身军伍,在各自的时代杀敌保国,拓土开疆;邓稼先从青年时期起就扎根戈壁,为国家隐姓埋名,一生无悔;“两弹一星”,国产航母等大国重器的问世,涌现出无数身具家国情怀的侠之大者。他们有一腔为国奋斗的热血,以家国情怀为基石,为己为国开拓出一片寥廓美丽的长天。
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运转,对国家的热爱永远是青年一代高歌的主旋律。作为即将中学毕业的青年,如江日出生,乳虎啸谷,我们应思往矣英烈精神,矗立家国情怀之灯塔,肩担日月,心怀家国。以家国情怀铸就一把锋利的宝剑,一路披荆斩棘;以家国情怀为引,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成不朽之业!
我愿将家国情怀注入灵魂,我愿为祖国燃烧青春,我愿于短短人生中为国倾注所有,不负韶华!
樊锦诗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8)
鲁迅先生有言:“我们这个民族有不少埋头苦干的人,挺身而出的人,担当使命的人……”正如此言,中华民族有不少人挺身而出,用精神和节操激励着吾辈青年,用铁肩担当使命,让人生为之闪光。
担报国之使命,闪爱国之光芒。庚子鼠年,荆楚大疫。钟南山在国家危难之关头挺身而出,用铁肩担起报国使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如山般的安稳。他的人生闪耀着爱国的光芒。渐冻病院长张定宇在疫情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用蹒跚的步履和挺直的脊背,挺起了万家灯火的希望。正是这一担当,正是这一决心,是张定宇院长的人生散发着爱国之光芒,由此观之,吾辈应担报国之使命,让人生闪耀爱国之光芒,担坚守之使命,闪节操之光芒,时光已逝,人生半载已过,致力坚守,敦煌重现荣光,樊锦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敦煌,__,用坚守和担当使莫高窟重现荣光,让世界都为这座文化宝库惊叹。她用坚守书写人生,她的人生无一处不闪节操之光芒。大山支教老师支月英驻守大山30年,用坚守这一使命担当托起了三代人的希望,她用坚守和初心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使她的人生闪出节操之光芒。南海驻扎兵王仕花夫妇用几十年的时间,守卫祖国边疆,他们用脚丈量岛上土地,用坚守和毅力使人生闪耀节操之光芒。由此观之,吾辈青年应担当坚守之使命,使人生闪耀节操之光芒。
担奉献之使命,闪品质之光芒。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祖国环境艰苦的戈壁滩中进行工作,用奉献之使命感,撑起民族脊梁,让他们的人生散发品质之光。塞罕坝三代人根植于树林中,用奉献和使命感,在华北铸就一道绿色长城,为我国生态保护做出突出贡献,使塞罕坝人的人生闪耀着品质之光芒。藏族姐妹花卓嘎、央宗将一腔爱国之心灌注于手缝的国旗中,一步一个脚印,用生命丈量国疆。她们用奉献铸就了散发品质光芒的人生。由此观之,吾辈青年应担当奉献之使命,使人生散发品质光芒。
如今,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吾辈青年英应永举火炬,用铁肩担当使命,让人生在为国奋斗之进程中闪光。
樊锦诗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9)
《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最后一期节目,讲述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半个多世纪坚守大漠,用满头华发换来敦煌莫高窟“容颜永驻”的动人事迹。作为党员干部当读懂樊锦诗带来千年石窟的“新消息”的事迹里,读懂她为敦煌莫高窟坚守一生、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精神,在新征程上,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刷新“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坚守一生的“新消息”。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毅然接过两位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这一来就是一辈子。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当向“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学习,不管身处任何行业,切莫对自己的事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充分发挥“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把此项事业做到细致、极致、精致。
刷新“千淘万漉苦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奋斗一生的“新消息”。
住土屋,睡土炕,用土桌,坐土凳,喝咸水,吃粗面……留在敦煌莫高窟,艰苦的生活环境对本就体弱的上海姑娘樊锦诗来说无疑是一个个“娄山关”和“腊子口”,但她咬牙坚持了下来。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敦煌莫高窟,“容颜永驻”。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变局,党员干部当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在勇攻坚、常克难的状态下,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刷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一生的“新消息”。
樊锦诗说,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来到敦煌,留在敦煌,成为“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是因为他们热爱莫高窟,视莫高窟为自己的生命。他们选准了守护国宝的目标,成为一生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使命,甘心与莫高窟同呼吸共命运,愿意为之奋斗一生,奉献一生。作为党员干部,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主动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心连心、面对面的交流,方能了解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在群众工作中勇于“下深水”、不怕麻烦,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的一生。
樊锦诗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10)
樊锦诗同志:
您好!
当我提笔给您写这封信时,内心的激动无言以表。在《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再一次听到您的故事。半个多世纪,您执着坚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满头华发换来敦煌莫高窟“容颜永驻”的动人事迹。您所在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群体,曾在2020年1月就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您便是其中之一。您是无数青年干部学习的榜样。
学习您信仰坚定、矢志不渝的忠诚品质。樊锦诗同志,是什么让您选择了敦煌并为此守护一生?正如您自己所说:“为国家的需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您生于祖国的首都,在上海长大,毕业于北大历史系。您怀揣着“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您当初的铮铮誓言。敦煌,这个闻名世界的小县城;莫高窟,这个拥有闪耀着光芒的历史殿堂,让您豁出去了。戈壁大漠没有让您知难而退,生活的艰苦让您勇往直前,您割舍了与母相见、与夫相伴、与子同乐的亲情,相伴敦煌,矢志不移。我们在您身上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信仰的光芒。作为基层的青年干部,要以您为标,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生动诠释“坚守大漠”的莫高精神内核,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学习您不畏艰辛、不负韶华的实干担当。是什么让您选择了敦煌并为此守护一生?我想一定是您“择一事、终一生”的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吧!纵观您走过的风雨八十余载,酸甜苦辣皆有,但您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您用一生续写了敦煌传奇,并为敦煌做出了巨大贡献。您还说:“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无愧祖先、无悔后人,这就是担当,就是使命。”敦煌的召唤是您一生的归宿,您一生坚守敦煌,执著于敦煌,您有着板凳不怕十年冷的毅力和担当。作为基层的青年干部,应该像您一样,从当下做起,在乡村振兴、城市发展治理、医疗教育改善等各类民生工程的有序推进中,打好一场场坚不可摧的“硬仗”。在不同岗位,演好不同的角色,将责任扛在肩上、担当铭刻在心里,付诸于实际行动,立大志、行大道,传承莫高精神,方能不辱使命、不负韶华,书写属于历史、属于时代、属于世界最绚丽的人生篇章。
学习您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奋发有为。您说:“能为敦煌做事,我无怨无悔。”1986年,您在负责撰写莫高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材料时,发现“申遗”的材料要求非常详尽,您认识到,要想保护好莫高窟,需要立法和规定保护规划,在您的发起和直接参与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于2003年颁布实施。同时,敦煌研究院还联合国内外三机构编制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紧接着,您发现因游人的参观、时代久远等原因,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的不断退化让您非常心焦,您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敦煌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瑰宝,为其“续命”。您偶然接触到计算机,嗅觉敏锐的您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在您和您团队的努力下得以实现,您还主持编写了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为敦煌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时刻以您为标杆,在新时代“赶考”路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青春和汗水,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