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医师节好医生评选事迹

| 福萍

中国医师节好医生评选事迹篇1

朱建波

用心诠释对医生职业的赤诚与热爱

2023年“滨州好医生”

2023年“滨州最美健康卫士”

朱建波,他是滨州市人民医院东院区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领头人,也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自2007年踏入医疗行业,他便师从“中国好医生”欧阳修河。

每当提及朱建波,人们总会联想到他那几乎刻在骨子里的勤奋、刻苦与探索的精神。在遥远的坦桑尼亚扶贫援医时,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那片神奇的土地,为那里的人民带来了希望。而当新冠疫情肆虐,他更是披星戴月,担当重任。

从医路上,人们往往只会看到鲜花与荣耀,但那背后,是他一路走来的坚韧与努力,是他对医术的坚守与对生命的热爱。

他是坚韧不拔的医者

无私奉献于援外前线

2013年,35岁的朱建波响应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号召,踏上了远赴非洲坦桑尼亚的援医之旅。

在那里,高大的乞力马扎罗山脉投下长长的影子,而炎热的赤道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坦桑尼亚的自然环境与朱建波生活过的任何地方都不同,短短两年内,他便身染疟疾长达8次,每一次都如一场与死神的舞蹈,高烧、寒战以及腹泻反复席卷他的身体。但朱建波并没有选择放弃,反而把这些苦痛当做了自己的勋章。

在那片资源匮乏的土地上,朱建波用实际行动解释了什么叫做“医者仁心”。遇到疑难杂症,他会组织专家和当地医生讨论。创新性地使用输液器为胸腹水患者引流积液,让当地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智与决心。

坦桑尼亚马腊省的穆索马医学院听闻了这位中国年轻医者的大名,于是发出邀请。朱建波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对他的讲座评价颇高。

他是逆行而上的勇者

为守护生命不懈努力

2022年的冬天,面对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朱建波再次冲在了最前线。曾在非洲战胜疟疾的他,此时再度展现了他不凡的勇气。

他主动要求开设新的病区——呼吸四病区。夜里的医院,灯火通明,疲惫的身影忙碌穿梭,电脑前的键盘声、病床边的呢喃声如同夜的乐章,而朱建波则成了被兄弟科室赞誉为“风火轮团队”的领头羊。当东院区第3个呼吸病区应运而生,朱建波面对的是每天超过140名的病患。

但是,即使是再长的夜晚,也终会迎来曙光。在朱建波和他的呼吸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顺利度过疫情高峰。这场战“疫”,对于朱建波无疑是一次锻炼和考验。但是,从技术到团队合作,他们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了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继续前行。

他是勇攀高峰的学者

提升自身才是立足之本

治病不仅仅在于医者的热情与服务,真正的核心还在于医术的精湛与深入。于是,在忙碌的日常医疗工作之外,朱建波与其团队始终坚持每周集体学习,这已成为科室中沉稳而长远的习惯。

每逢周三的早晨,朱建波总会提前1个小时抵达医院,因为这是他们科室的学习之日。清早7时,示教室内已经是座无虚席,科室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准时集合。每个医生都会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大家展示最新的、高于5分的SCI文章中的医学进展。

在这个科室里,他们不仅仅是医生,更是学者,勇攀医学高峰,不断提升自我,引领全市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发展。

中国医师节好医生评选事迹篇2

____,从事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努力工作,在2015年获得了县级政府先进个人嘉奖。2019年援助西藏,分别获得比如县政府“优秀援藏干部”和比如县人民医院“援藏好医生”称号。

自2021年成立血管外科以来,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下肢静脉造影术、下肢动脉造影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下肢静脉机械吸栓+置管溶栓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下肢动脉机械吸栓+置管溶栓术、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术、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髂动脉支架植入术、食管支架植入取出术、肝脾肾动脉破裂栓塞术,以上手术均填补了我院外周血管介入技术的空白,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患者的高度评价。脾肾破裂多个脏器同时栓塞术、糖尿病足的介入技术的开展均为县域内首创,使我院外周血管介入技术的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走在了全市中医院的前列。并帮助兄弟科室为并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极大地避免了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降低了转诊率,为全院深静脉血栓栓塞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中国医师节好医生评选事迹篇3

__,男,__岁,大专文化,村医,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永乐镇高粱村人。自19__年担任高粱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以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当地农民群众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一、情系农村,服务百姓无怨无悔。

20__年,他在参与统一的手足口病防疫任务时,有一次晚上出急诊,由于雨天路滑,不幸跌倒。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尽管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她带伤仍然坚持战斗在一线,到病患者家中督导消毒杀菌,宣传疾病防控知识。群众看到她有时痛得直冒冷汗,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得到彭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二、扎根农村,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20__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为了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他积极配合上级,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标准要求,建成了布局合理的规范化村卫生室,实现了六室分开、配备了微机和规范化的诊疗设施,并实现了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让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

同时,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主动地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现已为辖区2000多名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为辖区200多名老人,123例高血压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他特别关心老年人健康状况,每年都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查体信息存入档案,成为老年人的贴身健康顾问。

三、支持改革,利为百姓谋。

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但对于乡村医生来讲,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且待遇大幅度地降低。彭林医生没有丝毫怨言,还是一如既往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工作

作为村医,还是一名老百姓信任的村医,他除了日常工作还大力支持高粱村村支两委各项工作,遇到有不理解的群众,做出正面解释,还帮忙收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中国医师节好医生评选事迹篇4

李广歆,男,汉族,民权县人,1963年10月生,中专文化,全科医师合格证,1983年至今担任伯党乡乡双楼村卫生员,30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和奉献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乡主管部门的表彰。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1983年刚毕业,李广歆就在双楼村卫生室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双楼村人口一千余人,双楼村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李广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报名到商丘卫校学习,毕业后他回家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

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李广歆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县医院虚心请教。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2003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涌回,李广歆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要给五十多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卫生院,并自费数百元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和黑板报,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乡党委和卫生院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诊现象也很普遍。还记得在1997年9月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十二点多,劳累了一天的李广歆刚刚睡觉。突然间,邻村的两个村民在门外大声敲门,说他们村有人服了农药,李广歆急忙起床,向他们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背起药箱,不顾一天的疲倦,立刻赶到现场,对病人进行抢救,终于,病人得以脱险了。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李广歆来说真的是太多了。三十年来,李广歆共接诊病人四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却从没有收取群众的一分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诊疗费用数十万元。这三十年来,李广歆跑遍本村和周边几个村每一条小道,熟悉了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过他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10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四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在我县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他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中国医师节好医生评选事迹篇5

___,女,32岁,大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____省______市____村人。自2004年至今担任___村卫生室医生,十几年年来,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她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20___年刚毕业,陈__丽同志曾经在__县人民医院、___大一附院进修学习,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院领导好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向老医生、领导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先后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

20___年,在手足口病防治过程中,陈__丽同志因晚上出珍雨天路滑,不幸跌倒右上肢损伤,但仍然忍受剧痛每天坚持在一线,到患儿家中消毒杀菌,督导和宣传疾病防控,深得患儿家属及广大群众的感动。与此同时,可又有谁知道他家孩子因高烧正住在县医院接受治疗呢,他自己却没有去探视一次,更没有去陪护一天。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___卫生室医生工作以来,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十几年来共接诊病人不计其数,从没有收取一分钱诊疗费,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

爱心是___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记得2006年的一个晚上半夜,天刮风,下着雪,村民陈桂荣,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家人打电话给陈医生,陈医生意识的病人的病情十分严重,马上起床,拿起急救箱,氧气袋,等感人的事你自己编吧,,尽量写的感人至深,病人是肺气肿,肺心病,

由于她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陈___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___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他个人投资十几万元,建成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先后成功接待省内外领导、团体前来村室检查指导工作达20余次,获得一致好评。

积极做好卫生服务工作,现在已为辖区1226口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尤其为辖区137名老人,123例高血压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在老龄化趋势加快情况下,尤其关心老人健康,每年都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查体信息存入档案,真正为老年人建立了身体“晴雨表”。

2011年12月1号我县做为医改首批试点县,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陈阿丽医生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__同志以她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他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去年3月,十里铺村卫生室被示范化卫生室等荣誉称号。作为卫生战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想,都应该引陈阿丽同志为自豪,以__同志为榜样,像她那样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中国医师节好医生评选事迹篇6

___,___市城东区___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

“我期盼通过自己努力可以让更多的居民朋友能够享受到我们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从而帮助他们更健康、快乐地生活。___市城东区___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___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___从小理想是当医生,卫校毕业后如愿成为了一名医生,从那时起做一个好医生成为了她的奋斗目标。她先后完成了医学专科学历教育,参加了刮痧、平衡针灸等学习,在2007年还并不完全理解“全科医学”的她凭着对“全科学习能更好地提升自己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的朴实想法毅然参加了青海省首届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坚信只要耕耘、付出终有收获。2007年她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社区医生。

“基层卫生服务就是我的舞台,我的人生追求将根植于此。”多年来她用责任心、细心、耐心和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患者至上的理念,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内涵,每一天在平凡中更凸显真实和朴实。

责任心是服务的金。做为一名医生,马医师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她说“自从当了名医生,生命里就有了牵挂。这个病人用药,会不会出现问题?那个病人血压未控制了,不会有什么意外吧?……这种牵挂,每天都萦绕在脑子里,挥之不去。患者找到你,就是相信你,把自己托付给你,我就要用心去感受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深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是一个特殊的岗位,是形象的窗口,是患者进入卫生服务系统的门户,更是联系、沟通、协调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它肩负着服务、综合、协调的重任。服务中心人少,但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一个也不能不少,而责任心更是一点也不能少,因为这份责任现在社区各种健康问题成了她最大的牵挂。辖区有多少高血压病人,多少糖尿病病人、多少脑卒中病人、多少精神病病人,哪家有一名产妇、有多少外来人口……她对自己服务中心管辖的人员情况了如指掌,这些数字可以脱口而出。

而因为马医师的负责,很多患者会特意赶过来。那天已过了下班时间,急匆匆来了一个脸上全是血的民工,他说“医生,我特意赶到你这里来,上次我手砸伤是你帮我缝合的恢复得非常好,这次你再帮我看看吧!”马医师就二话没说帮他进行仔细地清创和缝合。马医师心中时刻有病人,将病人的苦痛感同身受,热情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也深深知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一个社区医生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才能顺利完成“了解—熟悉—掌握社区情况”这一过程,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马医师常会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上门进行走访,与老百姓拉拉家常、谈谈心、测血压,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健康处方,社区居民也很快知道了这个马医师。

对反应相对迟缓的老人,马医师更是多了几分耐心,大伯大妈的记性都不太好,同样一件事要问好几遍,但她都总是笑眯眯的不厌其烦。辖区有位老书法家的爱人因中风半身不遂,长期卧床,全身多处生褥疮,马医生了解后,风雨无阻的上门换药治疗,经过半年的治疗,病人渐渐康复。老书法家很高兴,激动的书写了”仁医济世”的牌扁和王安石咏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送赠马医生象梅花一样幽香着每一位患者。碰到诊疗时病人的急躁,她总是怀着对每一个患者的爱心,耐心的跟病人解释,最终使病人顺从的由衷赞叹:“你们对工作和患者真负责。”

工作中马医师也时常收获着感动,遇到突然下雨朴实憨厚的居民会送来雨伞;外迁的居民会要求把健康档案继续留在这里;他们亲切的把马医师称为“我们自己的医生”。“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医生,马医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医生的天职,虽然她的工作平淡无奇,她的行为质朴无华,她的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她的故事也不能够催人泪下。然而,正是这样一名普通的责任医生,在全力履行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在为居民健康服务的道理上执着的追求着……

中国医师节好医生评选事迹篇7

王森鑫,男,33岁,汉族,是河南项城王明口镇苗庄村一名乡村医生。十几年来,王森鑫同志在行医生涯中,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以真情真爱为老百姓服务,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乡村好医生的颂歌。

扎根农村,矢志乡医终不悔。

“我是农民,我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农村,离不开我的乡邻,我要一辈子扎根乡村,尽我的力,尽我的心,为村民看好病,守护村民的健康”。王森鑫常说这句话,也是他热爱本职工作,不畏条件艰苦,扎根农村,为家乡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的无悔追求。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最基层的乡村医生,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长年累月,救死扶伤,无怨无悔。为了改善治病条件,他千方百计建设村卫生室.在条件十分艰苦,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建成了在全市一流的村卫生室,面积达到了400多平方米,成为周口市示范村卫生室,实现了“村民小伤小病不出村”的目标,一些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实现了就地治疗。

爱岗敬业,心系患者显真情。

王森鑫医生爱岗敬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业以来,他一直坚持边理论学习,边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利地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医疗技术日益提高,受到乡亲的信赖,吸引了周口、界首等地的患者慕名前来求诊。尤其是情牵患者、心系病人,倾尽全力服务村民的感人事迹,在王森鑫的行医生涯中多次发生,被人们津津乐道。大家都夸王森鑫是个“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王森鑫心里时刻装着村民的疾苦,无论风霜雨雪,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老幼贫富,总是随喊随到,不讲价钱、不提条件,有钱看病,无钱也看病。2005年3月的一天,彭庄村57岁的村民张某头疼难忍,神智不清。王森鑫火速来到患者家中,初步诊断为脑出血,由于患者家庭经济困难,当时患者血压太高,乡村道路不好,长途转送颠簸对病人有一定危险。患者家属一再要求在家中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去市医院确诊。经过精心治疗,7天后,患者的一般症状有所改善,神智稍显清醒,说话也能听清一些。应患者及其家属的请求,王医生一同将病人护送到项城市中心医院做了CT检查,被确诊为脑出血,证实了王森鑫的最初诊断是十分准确的。后因住院费昂贵,患者及其家属要求回家请王医生治疗。经过王医生一个多月的细心诊治,患者开始下床走动,半年后就可做一些家务活了。张某一家人逢人就说是王医生救活了他,挽救了他们一家。

热心公益,一腔热血写大爱。

他把医生的博大的爱心融入到公益事业中去,把公益事业作为自已的社会责任,赢得了社会的称赞。王森鑫在行医中有一个死规定,凡是前来就诊的残疾人都减半收费,对困难残疾人实行免费治疗,多年来,仅此一项就为残疾人减免药费达3万多元。王明口敬老院有20多位老人,王森鑫医生时刻惦记着他们,每到周末都会到敬老院免费义诊,免费送药,几年来为敬老院免费送药5多万元,受到社会的称赞。

在公益事业中,王森鑫率先垂范,事事处处都走在前面。村里道路年久失修,每逢下雨,道路泥泞,村民苦不堪言。王森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率先捐款3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捐款修路。此后,他又跑前跑后,指挥大家修路。不到一个月,村里的道路就修好了,村民们高兴地说,“今后下雨再也不怕了,多亏了王医生。”

村里的学校该修了,他又拿出2万元对学校进行了修缮,村里的孩子再也不为上学发愁了。一件件实事感动着村民,也体现了王森鑫的拳拳之情。

为让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王森鑫把困难群众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倾注了真情真心。本村村民王仲敏,生活全靠他一年四季外出打零工来维持生计,几年前,他身患脑血管病而落下残疾,生活极其困难,属典型的贫困户。王森鑫把王仲敏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拿出2000元帮他成立了小商店,使他重新树立了生活信心。去年,王仲敏的小孩子考上大学,王森鑫立即又拿出2000元,让他顺利上了大学。几年来,王森鑫视王仲敏一家为亲人,把他们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真心关怀,真心帮助,使王仲敏逐渐摆脱了贫困。

家住苗庄村67岁的肢残苗珍香老人生活十分困难。2009年5月18日,王森鑫到老人家中了解生活情况后,给她送去了大米,面条,花生油,洗衣粉,棉被等生活用品。从此,他一有空就去看望老人;今年春上,突降暴雨,王森鑫担心老人家的房屋经受不住风雨,就去看个究竟。短短的二里路程,他走走停停,走了近50分钟。当他满身泥水出现在老人家门前时,苗珍香激动的说:“我躺在床上都不敢睡,你来,我心里就踏实多了,你真是比亲人还亲啊!”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旱灾等,王森鑫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王森鑫助残、救灾捐款达20多次,计8000多元,捐赠衣物100余件,便民义诊服务150多次,免费义诊群众2万多人次,帮扶困难村民6户,帮助贫困大学生11名,资助资金6万元。

十几年来,从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实惠。村民们给卫生室送来一个个锦旗,这是发自群众内心的感慨,更是对王森鑫的无声赞誉。他先后荣获了周口市先进乡村医生、项城市先进乡村医生、项城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面对未来,王森鑫以“为了村民的健康”为己任,执著追求,无私奉献,为农村卫生事业作出更大的新的贡献。

中国医师节好医生评选事迹篇8

姜志,女,中共党员,青岛市中心血站供血部副主任(主持工作)。从事采供血工作14年,兼任山东省输血协会血液应急保障专委会青年委员和青岛市输血协会理事,先后负责全血采集、血液的临床供应和管理工作。工作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多岗位的锻炼让她成为了采供血事业的多面手,其所带领的爱心团体采血班组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全国优秀采血班组,姜志也多次获评青岛市中心血站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

栉风沐雨 护航生命

作为一名医者,救死扶伤是天职。4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让姜志见证了生命的可贵,也深刻理解了血液对于抢救和延续患者生命的重要意义。2009年,姜志成为了青岛市中心血站的一员,不同于医院里的生离死别和刀光剑影,这里只有一枚小小的采血针,一辆奔走于大街小巷,串联生命希望的爱心献血车,还有无数为爱奉献的热血英雄。

从那时起,姜志便以献血车为家,高标准严要求地锤炼自我,迅速成长。她所带领的团体采血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把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和朝气带到了工作中,起早贪黑是常态,雨雪风霜不停歇。姜志始终坚持“以爱聚爱,用心服务”的理念,以献血者为中心,用细心、专心、爱心,用精湛的技术,服务于每一位爱心市民。她带领着团体采血组奔走于青岛市的各大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社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圆满完成血液采集任务,每年接待献血者近6万人次,年采集近300家团体单位,采血量超过1800万毫升,屡创新高,占据青岛市中心血站采血总量的半壁江山。

为了更好地服务献血者,扩大献血者队伍,不断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血液需求,姜志带领团队积极探索,采取多元化招募方式,充分利用青岛市“红十字会推动月”、“卫生健康系统万人流动血库”等契机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借助元旦、世界献血者日、国庆节等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献血活动。夏季进社区举办纳凉晚会,让市民边乘凉边献血;冬季下农村、进社区、赶大集,献血车开到家门口。姜志深挖区域特色,2015年将献血车首次开进了国际金街——台东商业步行街,一开就是8年。2019年,姜志带领团队首次将献血车开进了写字楼,让深居“高层”,因工作需要无法离开工作岗位的白领也有了献爱心的机会。 对姜志来说,多一个人献血,就多一个挽救生命的机会,所以即使经常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她都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殚精竭虑迎难而上

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市民足不出户,血液库存一度十分紧张。“献血者出不来,那我们就走出去”!姜志带领团队为爱逆行,在全国首创上门采血新模式,化身血液速递员,有效补充血液库存,让患者重燃生命希望。

2022年,根据工作需要,姜志来到供血部担任副主任,负责血液的临床供应和管理工作。恰逢疫情反复,防控任务艰巨,血液采集困难,最少时一天只有22人献血,而青岛市每天需要500人献血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采与供的矛盾短时间无法解决,那段时间姜志的电话就没有断过,医院的约血电话此起彼伏,一声声铃声仿佛患者亟待救命的呐喊,让姜志彻夜难眠,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体重下降了15斤。为了合理调配血液资源,姜志冷静分析,及时与临床做好沟通,制定了供血指导意见,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择期手术延期,优先保障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用血,将有限的血液资源真正用到了刀刃上,出色地完成了血液保障任务。

冲锋在前 义不容辞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姜志始终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牢记使命与担当,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多次支援青岛市社区新冠核酸采样工作。2022年3月初,青岛市新冠疫情反复,防控形势严峻,为支援市区核酸检测工作,青岛市中心血站第一时间启动由31名工作人员组成的核酸应急采样队,奔赴市南区、崂山区中小学以及街道、社区等近百个核酸采样点支援,姜志正是其中的一员。考虑到很多同事孩子还小,她主动报名,先后9次参加,累计采样近万人次。在支援崂山区采样的那次行动中,恰好遇上极端天气,姜志凌晨4点就整装待发,采样过程中大风吹坏了帐篷,低温下的手消液变得寒冷刺骨,她的手一度失去了知觉。但即使这样,她还是坚持了整整一天,圆满完成了核酸采样任务,回到家已经是晚上8点。支援城阳核酸采样的那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当天凌晨两点开始部署工作,不到五点姜志就赶到岗位上准备物资,准时出发。中秋节不能与家人团聚,姜志给当天一起参与支援的同事们准备了月饼,希望能够缓解一时的疲惫,团结一心,奋战无悔。

一袭白衣,是我医生的使命与担当,也是我一生的责任与奉献;热血真情,是誓言与承诺,更是鞭策与动力。姜志说:“血站人是架起献血者和用血者之间的桥梁,是爱心的见证者、传递者和传承者。我将继续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全力以赴,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努力书写新时代采供血事业新篇章。”

12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