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物鲁迅的事迹

| 钦容

爱国事迹展示了国家内涵,彰显了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通过宣传这些事迹,可以提升国家的形象和文化软实力,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爱国人物鲁迅的事迹,欢迎大家一起来收看!

爱国人物鲁迅的事迹

爱国人物鲁迅的事迹篇1

一踏进公园大门,便觉有一股夹杂着花香的凉气迎面扑来,沁人心脾。往里走,只见一排排高大的香樟树巍然屹立,茂密的树叶把强烈的阳光遮住了,行走在浓密的树阴下,啊,好凉快!怪不得这儿的游人这么多!也许因为公园是开放式的缘故,加上是周末,来这儿的人特别多。无论走到哪,随处可见悠闲的人们:有自带音响放声高歌的,有伴随音乐翩翩起舞的,有自发组团弹奏各种乐器的,也有惬意地坐在长椅上谈天说地的,还有独自一人在那静思默想的……听爸爸说,即便不是周末,每天也有很多市民或是游客来此。看来这座公园确实已成为都市人放松身心的理想去处了。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像,我和表妹迫不急待地上前合影留念,然后我们径直来到了二楼,这里陈列着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就连四面墙壁上也都挨挨挤挤挂满了。我和表妹仔细地看着各种书的名称、内容简介,一旁的妈妈不停地为我们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经典作品。

在陈列室,我们逗留了很长时间,通过对文字图片资料的阅览,我明白了鲁迅先生之所以被伟人__尊称为“民族魂”的缘由,他的作品的的确确就是一部部民族启示录啊!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之情,我们又来到了先生的墓园。

墓前是一尊鲁迅先生的塑像,塑像上的他面色凝重,双眼直视前方……这让我立刻想起了他 《自嘲》里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的内心不禁又升腾起一股崇敬之情……

绕着墓地走了一圈,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鲁迅墓园。一路上,凉风习习,很快我们又信步来到了一处荷塘边。只见那清澈见底的湖里,美丽的荷花正跳着欢快的舞蹈,它们时而舒展双臂,时而左右摇动身姿,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尽情地嬉戏…… 欣赏着眼前的这番美景,我们原本沉重的心情轻松了许多。

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我们已到了出口。时间过得真快啊!就这样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鲁迅公园。

自那以后,每当我读到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他那慈祥而又凝重的模样便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爱国人物鲁迅的事迹篇2

鲁迅——乃我们绍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人也,近些年来,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寿星”又频频出现在绍兴的每个角落里,人们只要一谈起他,都可以引起一番高谈阔论,自然也会有人跟着一起“啧啧”称赞。在他的身上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自打我出生以来,我就知道鲁迅这个人,不仅知道他是一个爱国者,还知道他是一个大文豪,有着很不错的文笔,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我对鲁迅这个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在他的童年里,是与朗朗的读书声为伴,与篇篇字经为友一起长大的,他有着一个和我们与众不同的童年,他开朗、和善,有着无穷无尽的理想,他向往自由,向往大自然……他会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

可是,天总是那么不随人愿,鲁迅富裕的生活也就此被打破了,他不再富裕。有时甚至为了钱,他不得不拿家里的东西去当掉。当时,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期。于是,他便离开了中国,只身一人去了日本留学、学医,为得知是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的真理。他在寻寻觅觅着,他在努力探索着。终于,他成功了。是呀,不付出努哪来的成功。或许,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吧。

于是,他便回国,他要回来,回到他思念日日夜夜的祖国。可是,当时的五四运动还未结束他看着自己的祖国人民,看着这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决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但 是,当时的中国已经支离破碎,不仅仅是贫穷的问题,还有着人口的问题。

在那一瞬间,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这种特殊的语言,来找唤起中华民族和祖国人民的灵魂。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漫长的写作生涯……

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有着一颗博大的强烈的爱国之心。虽然说,现在的人还经常把“爱国主义”这四个字挂在嘴上,可心里却并不一定是这么想的。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像鲁迅先生那样,为人中华的富强而去国外留学,但是,到头来却是“一去兮不复返”。

鲁迅先生先后发表了不少作品。其中:《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阿Q正传》,这些最为著名,至今已广为流传,成了人人皆知的不朽的著作。这些作品都是以揭露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当时政府的腐败为主题的。

鲁迅——这个名词,已经成为了咱们绍兴的招牌。有些远道而来的人,就是因为久仰了鲁迅的大名才来到我们绍兴。来了解他的精神,来了解他的人生。是呀,鲁迅这个名词恐怕在我们心中是永远也抹不去了的。他会一直生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促进我们奋发向上。

爱国人物鲁迅的事迹篇3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爱国人物鲁迅的事迹篇4

有人说他是异乡人。

嶙峋的脊骨,生硬的线条,如绍兴那一块块青灰色的石板路,坚硬、冰冷。

他脱下了白大褂,用锋利的笔尖做武器,闪着凛冽的寒光,直刺敌人的咽喉,直指人心。

然而一个古老的水乡却沉蕴着柔美的风景。粉墙黛瓦,流水人家,糅杂着草与土的芳香,眼前的悠悠碧水,耳畔的欸乃浆声,勾画出一个充满诗意,纯粹柔情的绍兴。

但水乡软玻璃似的明镜里,曲曲折折地倒映出棱角分明,一派豪情的鲁迅。那柔软的水玻璃上折射出一把明晃晃的刀,不,比刀更有杀伤力,“哗”地从水中掠起,撩开了众人的羞耻心。

曾经,也是这片柔情的水乡,人民看见烈士的血从侵略者刀尖淌下,却仍是一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会用血裹着的馒头治病!

一声呐喊,划破了寂寥的长空,激起满城碧波,也激起了鲁迅的愤恨。

任人宰割的民族,没有骨气和灵魂,竟麻木地生活在狰狞和丑恶的社会之中!鲁迅暴怒了!他的笔锋直刺向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以笔的力度宣示着一个中国人的铮铮傲骨!!他最终登上了思想舞台,向旧中国开火,他不畏惧死,也不可能在文坛中倒下,他挥舞着笔,敌人被鲁迅打得满身血痕,魂飞魄散,但鲁迅还要用笔斗争下去,深思凝重的背影,震耳欲聋的话语,振兴了中华民族!也振奋了每个国民的心!!!

提起鲁迅,往往会使人想起巍峨的华山,冷峻而稳重。他又似山巅上的一棵雪松,俯瞰神州。

在他的故乡里,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章,但在他童真的记忆里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随江南的水波在心头荡漾,随恬淡的月光濡染出宁静的水乡。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少年时套着银项圈的闰土,在雪地捕鸟中遗留下小小的秕谷,还有桑葚,皂荚,覆盆子,童年的纯真也不逊于笔锋的尖锐。

鲁迅在弥漫着硝烟,却又无硝烟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牛”,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早逝可能与他的尖锐有关。然而鲁迅的灵魂永远在天边微笑,他内心的仇恨在九泉之下也会与恶势力相拼。

我认为鲁迅不是绍兴人,因为他的豪迈粗犷与绍兴的碧波柔情不相匹配。

然而绍兴翡翠似的活水配上鲁迅的锐劲不就酿造成一碗浸透着绍兴悠久历史和豪气的酒了吗?

酒气绕梁,千日不绝。

爱国人物鲁迅的事迹篇5

学了十几年的鲁迅,在众多文人中,他以他那最具锋芒的性格冲进我们生活,仿佛我们很久前就与他相识,每每论及其人,就有说不尽的感慨。但鲁迅的脾气秉性,又是最神秘难懂的。我们只关注他的乐于与人在纸上言辞犀利的争锋,知道他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这样的鲁迅,被我们神话了,他总作为一个手持长枪的战士,把他永不知疲倦的战斗形象扎根在我们脑海里。连照片中的他也总是不常笑的。但是,他也有爱,并且这样一个伟人的爱情更是不同于常人的,所以我很想看看鲁迅先生的恋爱观。在读过由先生亲自编纂的《两地书》之后,鲁迅在我面前,卸下了斗士的坚硬外壳,展现了温柔的一面。他可以爱!

《两地书》分为“北京”、“厦门——广州”、“北平——上海”三部分,另加序言一篇。记录了鲁迅与许广平在五年间的通信一百三十五封。有资料统计差不多平均36个小时就写一封信。这本书信集,可以当作爱情小说来读。鲁迅与许广平的感情,是从革命的情谊拉开序幕的。从《两地书》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第一部分,是“受教的一个小学生”向老师的请教,内容都是对社会现状、政治局势等的探讨,这些话题只是停留在俩人的高尚的思想层面上,并没有表现出男女之情,虽然从许广平的去信中也透着爱,但那只是对师长的敬爱和仰慕之情。第二部分则有不同了,一个在厦门,一个在广州,身处两地,自然要关心对方生活得好不好,吃的住的还习不习惯,话题就多了起来,一些生活琐碎的小事,比如请厨子、吃杨桃、提醒注意穿衣这些都有在信里体现。我想,当男女两个人的话题,由精神层面转入生活平常事,转入到关心对方生活,爱情的萌芽就在一点点滋长了吧,而这对于从师生之关系而产生的情愫来说,却是不小的进展。第三部分信件较少,看上去就是夫妻间的生活上的关心了,也似乎已经有了生命的延续在孕育之中,所以鲁迅也是多写些少活动多休息的关心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百多封信中,两个人的称谓和落款是一直在变化的。小小的称呼说明大问题。许广平首先给鲁迅寄出了第一封信,称呼是“鲁迅先生”,署名是“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鲁迅的回信也是客气的“广平兄”、“鲁迅”。到第五封信时候署名变成了“你的学生许广平”,“你的”两字,不免带有一种挑逗,但这种挑逗是温暖的,距离就这么拉近了。之后发展为“小鬼”“YOUR H.M.”,而鲁迅也把自己称为单单的一个“迅”字,两个人的感情通常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纠缠,一个自称小鬼,嬉笑且摆出怒放的姿势,一个自称师长,深沉且玩弄幽默的词句,于是爱情就在这打趣的调皮的你来我往的称呼中孕育成熟着。在那个没有短信息,没有邮件的年代,一封封纸质的书信,一张张邮票,承载着两个人的热情,在两地之间架起一道温暖的桥梁。无论文学造诣多么大,但在爱情里,大家也都是小学生,鲁迅也不例外。许广平以他接近男孩子的直率的性格燃烧了鲁迅,温暖了那冷漠的心事重重的心,僵硬的面孔被温暖调皮的话语覆盖了,变得温柔和幽默了。

在当时的中国,他们却不知道鲁迅是多么的温暖和善良,唯独许广平私有了这个男人全部的热情,这方面来讲她是幸福的。鲁迅作为年长她许多的老师和伴侣,也渐渐得产生了依赖之情,每当有满腹牢骚,觉得脆弱的时候就会向许广平倾诉,寻找心灵上的安抚和慰藉。信中有一个有趣的情节:鲁迅因为厕所遥远,便跑到树下解决,后来找到了用瓷罐子代替夜壶的方法。其二是厦门大学展览会的事,鲁迅不得不用手举着拓片展示,这颇使他尴尬。而他把这些事告诉了许广平,我认为能分享尴尬的人必然是亲密的。1926年的秋天许广平为鲁迅织了一件毛背心,事后鲁迅在回信中大概意思说单单有了毛背心就可以过冬了。许广平回信说他“傻”,但她也在开心吧。一件毛背心拴住了这个男人的心,爱情的温度足以过冬了,足以温暖心房了。这句话尽显鲁迅的可爱,恋爱中的鲁迅,也有着那种悸动,也有拥有爱情的平常人该有的兴奋和狂热。

12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