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10篇

| 福萍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有哪些?在写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为了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相关内容。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10篇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篇1

刘浩,中共党员,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千鹤团队家庭医生,全科副主任医师。入选“上海市青年医师人才培养计划”,健康管理师,上海市红十字救护师资。

治病救人是本职,家庭医生更重要

刘浩踏上工作岗位后分别在护理病房及康复病房工作,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随着社区综改的深入,她清楚地意识到治病救人是本职,健康管理及治未病更是使命、是挑战,她毅然加入了家庭医生队伍,从“治个人”到“医群人”的理念转变使她越来越喜欢家庭医生这个身份。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多次参加区技能岗位比武大赛及知识竞赛等,她自学取得国家健康管理师证书,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耐心待人善沟通,医患和谐受好评

工作中刘浩更多的是居民的朋友和亲人,她经常和社区居民“拉家常”,耐心倾听并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风里雨里,严寒酷暑,都动摇不了她为居民服务的热心。从预防到保健、从治疗到康复、从生理到心理,刘浩全面关心她签约的近2000名居民。

热心公益展专长,应急救护本领强

刘浩有一颗善良的心,她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参加无偿献血,定期到辖区敬老院、邻里汇等为老人测血压,开展用药咨询及健康讲座等。她乐于志愿服务并通过反复培训与考核获得“上海市红十字救护师资”,积极参加红会组织的应急救护科普培训,为广大居民传播普及救护知识。

抗疫之路最艰辛,终得疫情散开去

刘浩一直坚信,“小病找家医,大病不耽误”。她为签约居民进行慢病管理,开具长处方和延伸处方,改善患者接诊体验。应用全-专云平台,与上级医院专家探讨病情及诊疗方案。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家庭医生的工作做实、做细。

细心管理早介入,分级诊疗新探索

2022年的新冠疫情是艰苦并难忘的,是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刘浩坚持并坚守着。当她接到了支援隔离点的通知,义不容辞投入了闭环工作。纤弱瘦小的她是一个二胎妈妈,爱人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困难,她没有退却。她通过签约居民的微信及电话等多种方式提供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及疫情防护等多方面指导,多次帮居民送药上门,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就是这样的一个刘浩,她把爱心、责任心融入到家庭医生工作中,播撒进社区居民的心中。她坚持走亲民路线,不断提升服务,坚守自己“树医德,重医术,善医人,勤医心”的服务理念,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居民健康守门人而实践着、努力着!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篇2

沈雷

沈雷,主任医师,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能级。中心成功创建上海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在全市243家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临床质控中荣获总分第一名;2021年中心挂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社区教学基地、成功创建首批上海市示范社区康复中心、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022年获得全市唯一“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2.0工作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卫健系统文明单位、漕河泾街道孝亲敬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个人荣获2019年徐汇区卫生健康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0年获得上海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获得第四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2023年获得徐汇区先进工作者称号。

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履行职责

沈雷同志从抓团结,抓凝聚入手,锤炼一支勇挑重担、廉洁奉公的队伍。他完善制度体系,严格议事规则、具化工作细则。他精细的工作作风凸显其人格魅力,在工作上他对大家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他对职工关怀备至,精细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手段,让中心医护人员关系融洽,工作配合默契,职工凝聚力不断提升。

重视家医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沈雷同志从抓质量,抓人才入手,培育一支业务精湛,仁心仁术的家医服务团队,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积极推进医改,以改革促发展。抓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证签约服务覆盖面及准确性;有效引导患者区域内就诊,落实医联体建设,达到分级诊疗;依托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品牌特色,为提升服务内涵,开展“便捷就医服务”2.0场景的建设,率先完成七大场景基本建设,2022年获“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2.0工作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夯实网底功能,力守疫情第一道防线

沈雷同志从抓突破,抓管理入手,建设一支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抗疫突击队,守牢社区防控网底。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他第一时间组建中心防控领导小组,带领全体职工,参与各类防控任务。2022年初,他作为上海社区防疫专家,远赴内蒙古参与指导新冠疫情处置工作,为当地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回来后他迅速随即投入到大上海保卫战中,创新网格化防控管理模式,确保医务人员用最高的效率完成各项防控任务。在疫情防控新阶段,他持续深挖潜力,对门诊、输液室、氧疗区、病房和服务站扩容增能,提升医疗救治力量,全力筑牢社区医疗救治网底,守护辖区居民健康。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篇3

袁春光,中共党员,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汇澜团队团队长,主治医师。

扎根基层15年,袁春光带领团队开展社区义诊、健康宣教、签约居民管理等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为签约居民开通一站式服务,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基础,发挥中医中药针灸作用,丰富家庭医生工作内涵。把居民自我穴位按摩和体质辨识融入到慢病预防管理中工作模式,造福社区百姓。

一朝签约,相伴守护

“小袁,又麻烦你来帮我开药送药,这么多年真的多亏有你。”独居的刘阿姨每次上大医院看病配药,苦不堪言。袁春光医生得知这个情况后,便主动向刘阿姨承担这份工作。自此,他开启了送药上门服务,虽然他的岗位和工作站点有变,但仍坚持送药和上门诊疗至今。今年一月初,刘阿姨因感觉发热浑身无力两天急切地打电话给袁医生。袁医生立刻赶了过去,查看病情后初步判断是新冠病毒感染。他初步判断病情后立即帮助申请抗病毒小分子药物,并送药上门。“这些年多亏了小袁医生,无论平日还是疾病发作,幸亏有袁医生在身边。”刘阿姨常常和街坊邻居说。

精益求精,科研不停

袁春光医生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科研。结合实际工作探索家庭医生团队糖尿病中医体质管理模式,积极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并开展实施,成功创建上海市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示范岗。先后主持市区级课题各1项,参与3项。获得徐汇区中医药科普视频大赛汇聚人气奖、科普人才三等奖,获聘徐汇区中医药科普团讲师。

抗击疫情,义不容辞

2020-2021年他参与了上海南站道口疫情保障、医疗保障。2020年12月担任建国宾馆隔离点医疗组长。封控期间担任7个小区线上医疗保障咨询。承担疫苗点医疗保障以及流动疫苗上门动员评估接种,并多次带队进行封控小区核酸采样。

“其实我的工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温馨服务,多一点付出,真诚为老百姓服务。”他一直强调自己所做的不过是出于一名医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而最动人的恰是这份质朴真挚的家庭医生情怀。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篇4

“代主任,浩口有个疑似患者需要去看看”,“代主任,中医院住院部申请我院精神科专家会诊,请您去一下”接到院方指令,____立刻乘车出发赶往目的地……

抗疫3年,这种急诊出诊和其它医疗机构协作会诊,对她而言,就是家常便饭,无论上班还是休假时间,她总是有呼必应,风雨无阻。在一群特殊的患者中穿行,总能第一时间让他们获得春风化雨般的精神抚慰及相关治疗。疫情期间,她先后主持了10余次心理健康讲座,进入校园、社区、企业和隔离点开展活动,作为主讲老师为他们拨云见日、拥抱阳光指明了人生方向。

她毕业于长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30余年,现任精神科门诊部主任,曾在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学习,多次参加湖北省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培训,湖北省危机干预师资培训,连续参加中美班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网络规范化培训,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荣获潜江市卫生系统“十佳医生”称号,在潜江市大型公益活动中荣获“最美医生”称号。

在精神科门诊工作中,除了接诊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和青少年群体的精神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学习充电,线上线下学习培训,从不落下。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她将学习到的新理论和诊疗方法,灵活运用到不同需求的患者中。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结合起来,更好的疗愈患者,服务于病患家庭。俗话说的好:“每一个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背后都有一颗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心病还需心药医”。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她细心诊疗每一位患者,时刻秉持着专心、专注、专业的敬业精神,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他人,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也许这就是对这个特殊职业最好的诠释。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是专业选择了我,现在我可以自豪的说,是我选择了我的专业,我要沿着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坚定前行,尽自己最大努力,减少患者的痛苦,让更多的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____如是说。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篇5

沈晓凝,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衡山团队家庭医生,主治医师。

从“小姑娘”到“阿拉沈医生”

作为一名中医家庭医生,沈晓凝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周围居民都称呼她“小姑娘”,她尽心尽力、温和耐心地接待每一位患者。渐渐地,居民们也越来越信赖她,口中的“小姑娘”逐渐变成了“阿拉沈医生”。

居民刘奶奶是位独居老人,长期白细胞低下,又有房颤病史,平时如果有不舒服都尽量自己扛着。沈晓凝医生了解情况后,定期打电话关心刘奶奶的身体情况。有一次,刘奶奶不舒服躺在床上起不来,沈医生得到消息后立刻带上出诊包上门检查,在确保刘奶奶服用应急药物后,及时协同居委将刘奶奶转诊至上级医院治疗。类似这样的病人还有很多,居民们对原来的“小姑娘”越来越信任,越来越多的居民跟沈医生进行了签约,他们家里任何人有健康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沈医生。

从“小中医”到“科普沈医生”

沈晓凝医生对健康科普工作非常重视。她将科普融入日常,在门诊接诊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反复叮嘱,同时积极参与居委的健康讲座、学校的卫生广播等工作,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小区居民们都喜欢上沈医生的讲课。沈晓凝医生在工作之余多次参与科普培训和比赛,不断提高自身科普能力,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从“小妈妈”到“大白沈医生”

2020年疫情防控时,社区承接了回沪居民的上门测温及健康监测等任务。当时沈医生正是妊娠期,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跑居民楼经常会感到呼吸不畅。但她依然坚持完成各项任务,她表示,只要在岗位一天,就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最终她坚持工作到产前一周才休息。产后回归岗位,她一如既往积极参与一线工作,全力奋战,风雨无阻,为疫情防控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小徒弟”到“课题负责人”

沈晓凝医生工作之余,不断认真学习,刻骨钻研。2019年获得徐汇区社区卫生医务人员技能竞赛一等奖。2020—2022年参与第二轮“上海市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项目”。2023年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区科委青年课题一项。

沈晓凝医生始终坚信“以心连心,以情共情”,她将继续深耕社区,以人为本,做一个“有温度,有态度”的家庭医生!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篇6

赵利娟,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一队团队长,副主任医师。

扎根社区14年,赵利娟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竭尽所能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用心、用情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细微显真情,平凡塑仁心。截至目前,她签约的社区居民1700余人,她用精湛的医术和细心的服务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认可。

为慢病患者创新治疗方法,做“全而有专”的家庭医生

赵利娟认为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仅有一腔踏实肯干的工作热情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赵医生在工作中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欠缺,依从性差,对治疗缺乏信心,导致血糖控制不达标,有的已经出现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治疗和健康指导,赵医生先后到大华医院、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在专家的指导下开设糖尿病专病门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血糖达标了,患者开心了,依从性提高了,对治疗也更有信心了。工作中赵利娟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完成区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6篇。

倾情守护,科学指导,做临终患者的“家庭”医生

唯愿“生死两相安”。安宁疗护病房的工作中,守护在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身旁,赵利娟竭尽全力抚慰着他们,她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

恐慌和无助是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对于突如其来的疾病噩耗他们内心充满无助和恐慌,死亡的巨大阴影,是他们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面对病人的离世,家属的痛哭,赵医生意识到,家属更需要得到关怀与心理支持。每当这个时候,赵医生会及时跟家属沟通,耐心倾听家属的想法,探讨生命的意义,利用身心放松法解除患者家属心理上的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克服情绪上的波动。

赵利娟用所学知识,竭尽全力帮助患者及家属,让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接受安宁疗护“重视生命,接纳死亡,维护病人尊严与权益,维持生活质量,协助病人安详离世”的理念。

坚守防控,筑牢网底,做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无论是集中隔离点的严防死守,应急核酸采样的随时待命,还是新冠救治工作的日夜坚守,都能看到赵利娟医生忙碌的身影。2022年底新冠感染患者的突然增加,赵医生跟同事们一起全力以赴,奋斗在医疗救治的一线,“保健康、防重症”,兜牢疫情防控网底。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篇7

王林创,中共党员,龙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全科副主任医师,公共营养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双心学组委员,获上海市第二届全科医师“基层服务卓越奖”称号,徐汇区卫健系统青年人才培养对象。主持区科委课题1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SIC论文2篇。

全专结合,擦亮“双心”名片

作为全科医生,他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拥有“双心”特色。首开“双心门诊”,以“1+1服务>2”医疗服务模式为心血管疾病老人提供躯体治疗及心理咨询“同步”服务,累计接诊500余人次,撰写各类服务个案、健康科普20余篇,其中《心脏康复之心理处方——以赵女士双心门诊经历探讨社区门诊心理障碍双向转诊管理路径》被评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2021优秀双心病例。

热心呵护,成为“明星”家医

作为家庭医生,他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全+专”诊疗优势,做优“心肺康复”社区管理,利用分级诊疗提供的优质医疗资源,聚焦“心肺康复”社区康复需求,在医联体内专家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系统性心肺功能评定,融中心、站点、家庭于一体个性化康复管理模式,落实心脏康复五大处方,让居民真正享受到签约带来的实惠和便捷。

白衣执甲,书写“抗疫”先锋

作为抗疫战士,他白衣执甲,书写“抗疫”先锋故事。在担任隔离点医疗组负责人期间,他完善医疗管理制度,梳理转诊流程,优化院感防控措施,加强隔离点人员培训,72个昼夜牢牢守住防控“网底”。在医疗救治期间,作为病区负责人,他带领病区20余名医护主动跨前,加强对住院患者诊健康评估力度,增加病区医护巡查频次,创新“治疗+护理+康复”个性化服务,为医疗救治服务能力的提升按下“加速键”。

献血捐髓,成为“助人”模范

作为志愿达人,他献血捐髓、传递大爱,成为“助人”模范。他已经参加无偿献血12次,全血献血总量达3200ml。2022年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真善无言,爱让生命延续。他先后荣获2021年徐汇区道德模范称号,获2020-2021年度全国(上海)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2021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2022年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获2022年度徐汇区最美家庭、2022年度海上最美家庭等称号。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篇8

___,男,中共党员,现任宝鸡市康复医院四病区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西部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

从事医疗临床工作30余年,他一直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以实际行动彰显着共产党员的优秀本色,积极发挥党员及领军人物的先锋模范作用,凭着一双妙手和一颗仁心挽救了无数个患者的生命。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工作,能熟练掌握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

无论多忙,每天八点前到病房,第一时间进入病房查看危重患者,每天下班前对每位患者详细查看才离开病房,他常常说“我只有下班前看一看患者我心里才踏实。”在院外,他还是患者热线服务者,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患者,随时电话或微信回复患者问题,有时经常到深夜,毫无怨言。他始终将“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铭记心中。他常常为困难患者捐衣捐物,为患者无偿购买食品,为远道购药钱带不够的患者借钱,他有时自己掏钱为患者买饭,无私的服务患者。他在病房工作期间,被一冲动患者推倒在地,致锁骨骨折,受伤后,他隐瞒伤情,默默工作,仍坚持临床一线。院领导发现后,多次督促他休息,他说:“不要紧,患处已固定,不影响工作,回家休息,放心不下科室。”朴实的言语透出对患者的浓浓爱意,其光辉的形象影响着身边的人。

探索积累硕果显著

他做为一名精神科医师,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精神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医来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其中任精神病副主任医师以来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医学期刊发表医学专业论文19篇,其中第1作者7篇,参编医学专著1部。获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宝鸡市医学会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2项。两项科研成果在宝鸡市医学会的组织下进行了验收和评审,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任职以来的科研能力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严传身教育人兴科

多年来他立足医院实际和临床实践教授学生,注重实习人员的基础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操作技能毫无保留地传给实习生、进修人员,加强科室年轻医师的带教工作,无微不至的关心支持年轻医师的发展,大力培养人才及学科建设。

深入基层送医送药

他经常深入基层医院、社区、乡镇乡村进行义诊,免费为老百姓送医送药,走进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集中授课、查房,为我市精神卫生事业尽心尽力。在对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进行应急处置时,对患者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常常被患者抓伤、咬伤毫无怨言。

优秀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积淀,___医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和激励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他默默地奉献着余热,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所热爱的医疗卫生事业,他时刻牢记着职业赋予的使命,端端正正行医,唱响了一曲让人敬佩的人生之歌。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篇9

她,穿街走巷,楼上楼下,门里门外,不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风寒料峭的冬季,从2007年起至今不曾停过,心系百姓健康这个社区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她心系着这片土地,细致入微地在这片土地上撒播健康的种子。时常,你可以看到她时而俯身倾听着老年人喃喃道来娓娓自语、娓娓道来,然后感同身受地为她们擦去泪滴;时而严肃慎微,心细得跟针式地为社区居民患者望闻问切、排疾解痛。

为了实现这个梦,她向社区居民公示了自己的联系电话,方便社区居民的健康咨询和问诊,成为辖区居民名副其实的家庭医生。这不,恰巧一次团队业余拓展训练活动期间,她的电话如同往常一样又一次响起,家住排尾新村的一名70多岁、行动不便的依姆头痛又患了,家属希望能上门帮忙看看。她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放下手头业余拓展活动课程便匆忙赶往依姆家。而这,对她来说这已是一个寻常得再平凡不过的例子,但是对居民来说这也许是一道生命线。这恰恰体现了她非常人地坚守着居民这一道生命线,时刻守护在居民身边。

为了实现这个梦,她守护这这片土地快接近10年了,这么多年来她没有一句怨言,反倒更学会了坚守、更懂得了呵护。记得有一次,跟她走在去入户随访的小巷,我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这么累,枯燥无味的健康档案,你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她笑了笑,指着旁边一位正在跟她打招呼的大妈说:你看,我们虽累,但能看到他们健康快乐,能看到他们如同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式在跟我们打招呼,再累再苦也值、也得坚持,这就是我们不同于其他岗位的骄傲和自豪。所以,这里的社区居民都很喜欢找她,我们常常能从社区居民中听到赞美她的话,“责任心强”、“把我们都当亲人了”、“贴心呵护着我们”、“细致”等等。

为了实现这个梦,她,精于勤,成于思。于勤,她勤于学习,学习专业技能,通过了全科医师岗位及骨干岗位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和提升技能操作水平,成为一名全科主治医师。于思,她专于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发现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新需求;善于寻找,寻找服务群众的新方式;善于思考,思考如何更好地担当居民健康守护人,成为一名群众满意和信得过的好医生。

为了实现这个梦,她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严格恪守医德医风,干干净净地服务百姓健康;勤于助人,积极“社区居民微心愿服务”活动,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总能在点滴中找到她的影子;勤于爱护自己的同事,成为一名居民群众喜爱的家庭医生。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榜样,树立了作为一个社区居民健康守护人的榜样,凝聚了一颗追梦的心。

她就是我们中心职工陈铭同志,一名全科业务骨干,一名默默甘当社区健康守护人的白衣天使,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

优秀医生社区服务先进事迹篇10

“我的初心就是要做一名好的家庭医生,除了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技术,用自己的医术做好居民百姓的健康守门人。”上海首批家庭医生、宝山区大场镇大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王敬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家庭医生,她签约居民3500余人,用心灵温暖百姓,用责任守护生命。

“学霸”体质的家庭医生来了

上海市首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学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复旦大学在职研究生……

在社区工作23年,宝山区大场镇大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医师、家庭医生王敬丽从未停止过学习,除了临床医学,她还学习了心理学和健康管理。

知识养分的汲取,让她在从事家庭医生的本职工作时如虎添翼——分析问题时,能够既宏观又微观;处理问题时,能够既全面又突出。“王医生配的药效果好”“王医生会做思想工作”“王医生最了解我”……居民们的体验感提升了,王医生的获得感也增强了。

每一句话都说到居民心坎

王医生除了不断学习,也在不断地把所学运用到居民的诊疗中,如应用了群组管理模式,组建了慢病管理小组。

最早建立的小组是糖尿病小组,主要由病友以小组的形式参加现场活动,测血压血糖,听医务人员讲课,大家一起谈论,学习知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每个小组大约有15-20个人,比门诊一对一做健康教育效果更好。

在王医生看来,医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她曾遇到过一位60多岁的阿姨,心脏装过支架,胸闷持续了两天,于是来找王医生。

而王医生对这位阿姨的诊疗,既要考虑心脏有没有问题,又要评估心理有没有问题,还要问问阿姨是不是和家人有矛盾了。她建议阿姨参加支架俱乐部,和叔叔阿姨们一起参与活动。

“我们家庭医生的思维模式是心身医学模式:躯体因素和心理因素都会让人生病,不能只拿着放大镜盯着心脏血管看,而要看到眼前丰富多彩的人。”

“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这是患者给王医生的评价。长久的、朋友式的医患关系,也让家庭医生对居民的病情和家庭都比较熟悉,从而能够更好地诊疗,更好地传递人文关怀。

不能见面但依旧是王医生

去年,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少居民比较容易焦虑。王医生在常规医疗工作外,把很多时间花在居民身上,虽然见面的时间变少了,但是她会通过微信联系咨询病情。

作为有心理咨询师背景的家庭医生,王医生理解很多居民的恐惧,特别是体质弱的老人会比较担心。

王医生经常用心理健康评估量表,为居民进行测量,然后根据程度处理,如果程度比较轻,可以用正念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和引导性想象等方式进行自我调适。

在教学相长中传承专业技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平时除了扎根基层繁忙的工作,王医生还默默地承担了实习和住院医师的带教工作。这些年她共带教了包括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震旦学院、中医药大学在内的实习生56人,她还受邀为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的护理研究生和黄浦区护理骨干讲课,最近5年作为复旦护理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的社区指导老师,协助培养了3名护理研究生和2名公共卫生研究生。她说,她很愿意做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老师,让更多的医护人才投身基层、扎根基层,为百姓的健康服务,用爱和责任守护生命。

王医生的座右铭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总是与临床工作密不可分,结合社区慢性病管理,王敬丽医生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市级、区级课题3项,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7篇,指导论文撰写10余篇,并承担宝山优青人才的社区指导工作,她的工作得到了同道的一致认可。

129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