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家的事迹汇总700字
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有关科学家的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科学家的事迹1
居里夫人不仅在学术上成果斐然,在教育子女上也是颇有良方,在居里夫人的故事中,居里夫人的女儿均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着实让无数的父母与子女羡慕不已。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诀窍”。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骑车、骑马。
继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获诺贝尔奖之后,由居里夫人培养成才的两对后辈也相继获得诺贝尔奖: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她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物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荣获1956年诺贝尔和平奖。
有关科学家的事迹2
居里夫人从理论上推测到了新元素镭的存在,但是巴黎大学的董事会却拒绝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助理人员,因为她无法用事实来证明这一点。无奈之下,坚强不屈的居里夫人只好把校内一个无人使用、四面透风漏雨的破棚子当成“实验室”。然后,她把从矿上收集到的沥青矿渣用大麻袋运回,便开始了伟大的发现之旅。
当然了,实验室里的“设备”简陋得无与伦比,一口煮饭用的大铁锅、一根粗棒子以及一些必要的试剂和试管便是居里夫人全部的实验家当。而用那根粗棍子不停搅拌锅中煮沸的沥青液体,便是她的整个实验过程。她期待着自己石破天惊的那一刻,所以在整整四年中均不辞劳苦地工作着。最初两年,这位日后震惊全世界的化学家干的其实是粗笨的化工厂的活儿,接下来的两年,才是她试验的初衷——分析沥青溶解后的分离物,也就是镭。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劳作,“实验室”外面那8吨堆得像小山似的矿渣终于变成了此刻她面前器皿中的这一小点液体。居里夫人满怀期望地等待着,等待着这些液体结成一小块晶体(镭)的时刻。可是等啊等啊,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原本激动不已的她感觉越来越沉重——玻璃器皿中的液体,她4年来的汗水和8吨沥青矿渣的最后结果,居然只是一小团污迹!
夜深人静的时候,疲倦至极又失望之至的居里夫人回到了家,她躺在床上,无论如何都不能入睡,她不甘心,她想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只要能找出自己为什么失败,我就不会对失败这么在意了。可是到底为什么呢?为什么它只是一团污迹,而不是一小块白色或无色的晶体呢?那才是我想要的镭啊!”居里夫人一边想,一边自言自语着。忽然她眼睛一亮:既然谁都没有见过镭,凭什么自己这么肯定镭是白色或无色的晶体呢?没准儿,那一小团“污迹”正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啊!
想到这里,居里夫人翻身下床,以最快的速度朝实验室跑去。结果还没等开门,她便从“实验室”的墙缝里看到了自己伟大的“发现”——白天器皿中那毫不起眼的污迹,此刻正在黑夜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镭!”居里夫人惊喜地叫了出来。没错,这就是镭,一种具有极强放射性的元素。
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恶性贫血、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的时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伟大的科学事业。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
有关科学家的事迹3
《居里夫人传》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比埃尔-居里的事迹,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的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罗列他所得的名誉头衔,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纪录。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从来没有浪费时间,只有严谨的生活;没有享乐的懒散,只有英勇的奋斗;没有奸诈的人和事,只有和谐的空气;没有丑恶的画面,只有纯洁的灵魂---这是一本最精彩的历史人物传记。
7.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了。
有关科学家的事迹4
8年后,史密斯去世,汉娜带着3个拖油瓶回到牛顿身边。但是此时的牛顿已经变得非常冷漠,母子之间的隔阂太大,他绝口不提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事,似乎根本不存在爱,尽管两位老人对他还不错。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一个3岁以前一直沉溺在母爱呵护之中的孩子,突然莫名地失去妈妈,被交给一对老人抚养,这对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他会本能地以为自己犯了什么大错。
然后现在11岁,母亲再次回来,这对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说,又受到一次情绪上的骚扰,母亲回家是一种补偿吗?那自己之前的错误已经得到宽恕了吗?
牛顿内心痛苦不堪…… 牛顿在童年并没有展现出聪明过人的迹象,他6岁读私塾学校时,甚至连老师提出的1+2的问题都不能准确地回答。 转眼到了牛顿上中学的年龄,汉娜回家一年后,将牛顿送到格兰瑟姆的国王中学读书。这个中学离家有10几公里,每天来回跑通不大现实,因此牛顿寄宿到一家药房老板兼药剂师克拉克家里,克拉克为他安排住在药房的楼上。
有关科学家的事迹5
牛顿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他想凭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幸福的日子。然而,就在妻子汉娜·艾斯库有孕在身时,被肺炎夺去了生命。
悲伤的汉娜终于生下只有3磅重(相当于1.4公斤)的牛顿,汉娜说他小得甚至可以装进1夸脱(1夸脱约1.1升)的容器里。为了纪念丈夫,她给孩子取了与丈夫相同的名字—艾萨克·牛顿。
汉娜是一位勤劳、简朴、能干的女性。为了维持生活,她日复一日地下地翻耕、播种,饲养牲口,还要剪羊毛。
不幸的童年在牛顿身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他沉默寡言,性格倔强。但他的动手能力相当强,在设计和制造各种器具及机械方面显示出出众的才能。
牛顿做了一个测量时间的仪器,他找来一块石盘,在边缘标上刻度,然后用一根小本棒插在圆盘中心。当太阳照射到木棒时,木棒影子就停留在某一刻度上,显示出相应的时间,这就是日晷。牛顿的这一发明很快使他在伍尔兹索普家喻户晓。
就在制造小机具的敲打声中,牛顿度过了他寂寞但却有声有色的童年。这期间,牛顿在一所私塾小学读书,学习一些枯燥无味的课程。他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成绩很一般。
后来,牛顿进入了格兰山姆的公立学校。由于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因此没有一个朋友,经常受到大家的嘲笑。而且,牛顿对学习并不重视,所以成绩很差,这使牛顿在学校里的处境很尴尬。
有一天,一个平日恃强凌弱的高年级男孩无缘无故朝牛顿的腹部狠狠地踢了一脚,他感觉十分疼痛。突然,牛顿像冲锋杀敌的勇士一样,不顾一切地扑过去反击,并最终将这个高大的男孩制服了。
这次打架事件唤醒了牛顿强烈的自我意识。事实上,在他温和、孤独的外表下一直隐藏着一颗倔强、好胜的心灵。
从此,他发奋学习,进步之快令老师和同学们惊讶不已,并成了最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