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2022

| 梓炫2

事迹材料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要达成此目的,首先要吸引读者,感染读者。这就要求事迹材料要具有较强的触发力和感染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2022,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2022

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2022(一)

富耀南,男,中共党员,1939年6月出生,1999年退休。原无锡市委_办主任。该同志自1999年退休以来,本着“感恩励壮志,余热报春晖”的自我要求,继续发挥专业特长,活跃在_、军史、革命史征编、革命传统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等舞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革命素质和道德品质。曾先后担任市史志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市中共_学会副会长、顾问,现任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新四军研究会联谊会理事,梁溪书友会(志愿者服务队)会长,市古运河研究会理事、专家组成员,市级机关党工委退管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等职务,2013年起,被中华振兴基金会选聘为副理事长。2007年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委评为先进志愿者个人;2008年、2012年,被市文明委、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9年,被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先进离退休老干部;2012年,被市社科联评为社科先进工作者,并连续多年被单位评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先进个人。

一、学习活动好。该同志自2000年至2010年6月担任离退休支部书记期间,始终注重抓好支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以老干部政治理论学习读本为基础,结合时事政治、形势任务开展离退休党员的学习、研究和讨论。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注重抓好常务理事的政治理论学习,每年坚持组织专题学习2-3次。平时注重加强自身政治素养提高,长年坚持做到每日读书读报、看电视新闻、浏览网络信息,关心时事政治及党和国家大事,市老干部局一年两次的形势报告和全市情况通报,从不缺席,从而确保了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解决支部和各类社会工作问题。退休后,他重温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如,《弗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哥达纲领批判》和马克思论科学社会主义等著作,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改革发展大局;撰写了《我的退休生活体验》、《老骥伏枥正当时》、《难忘童年》等读书心得体会;他自费花4万元出版了《无锡古运河》、《张闻天研究文稿》、《无锡地方_讲座》、《_研究文稿》等多本理论研究书籍赠送给同事亲友;向无锡都市资讯频道、经济频道,《江南晚报》、《古运河研究》、《太湖文化研究》、《城市科学研究》等各类报刊、杂志、电视媒体投送发表了《北大街不能改名》、《聚焦北塘》、《古运河风光带建设的几点思考》等数拾稿件;在全国、全省、全市各类座谈会、研讨会上作了《无锡党组织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与探索》、《试探新四军廉政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等数十次交流发言。

二、教育后代好。该同志一贯保持艰苦扑素、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助人为乐的良好家风传统。家庭关系融洽,长辈热心关爱晚辈,晚辈尊重孝敬长辈,与老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与邻里和睦敬重,从未发生过矛盾纠纷,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模范带头的行动,为下一代作出了榜样。在对亲属子女的教育中,他常用“言必行,行必果”教育子女要诚信做人、诚实做事。不但严格要求晚辈努力工作,谦虚好学,并主动团结、尊重和关心同志、同事、同学,担任无锡市第一中学校友联谊会理事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他时常提醒要求子女要讲正气,扬新风,支持单位、社区工作,处理好家庭、邻里关系,争做“五好家庭”。在担负市级机关党工委和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工作中,经常深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_教育基地,进行宣讲时事形势、十八大精神,教育广大学生和青年要好好学习,多学科学知识,多掌握社会服务技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青春热血。

三、发挥作用好。该同志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退休后,在全体老同志的一致推选下,愉快地担任了单位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自身专长,积极奉献余热,带领支部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做好支部各项工作,主动自觉地为老党员、老同志服务。所在支部连续多年被市委组织部、市老干部局和市级机关退管会评为“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等称号。2010年6月,为响应上级“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年轻化”要求,他主动退出支部书记位置,但仍积极辅助新书记和担任单位关工委委员,一如既往地支持、配合支委会和关工委开展工作,出点子、想办法,为做好支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继续作出贡献。积极投入社会服务事业。退休以来,他一直担任梁溪书友会(志愿者服务队)会长,坚持每周四上午带队在市图书馆三楼开展服务活动,先后在新街巷、汤巷、南市桥巷、广瑞二村社区和名人故居等场所开展革命传统和地方史志宣传;先后担任市古运河研究会理事、专家组成员和市文化遗产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员、专家顾问组成员,常年服务于地方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担任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新四军研究会联谊会理事,市中共_学会副会长、顾问等职务,先后参与采编、作序、出版了《战地风云》、《江抗,江抗---江抗成长的故事》、《浪花集》、《激情岁月》、《回眸人生---钱敏回忆录》等多本书刊,为新四军历史研究和地方_编撰工作,做出了力所能及、扎实的贡献。

四、保持本色好。该同志爱党爱国,热爱家乡,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坚持党性原则,在工作和生活中敬业勤政、廉洁奉公、为人正派、作风扎实、处事公道,处处以党纪国法严格规范和要求自己,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在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期间和为无锡儿童福利院多次自觉捐款。2012年,所在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关工委被市文明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所在梁溪书友志愿者服务队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委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人和优秀离退休老干部。

五、科学养老好。该同志坚持科学养老,思想稳定,心态平衡,生活有规律,乐观处世,能正确看待自己,宽厚对待他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平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适度运动、健身锻炼,认真地了解学习合理的保健养生方法和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疾病和困难。

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2022(二)

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现年83岁的张书经依然骑着自行车,行走在秦岭北麓的深深峪道,穿越在高塘塬区的村村落落。

涧峪河畔,有个湾子村,是东涧峪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距高塘镇16公里。汽车,需30多分钟;自行车,得3个小时。

2014年初夏,在调查贫困学生现状时,张书经得知小女孩王薇家庭贫困,上学困难。找到王薇家,门前跑着几只鸡,没有院子,独立的两间瓦房,一间是王薇家,大门锁着,另一间是王微叔叔的家,也没有人。

再次去,在地里找到正在给牛割草的王薇的奶奶,了解到王薇10岁,在山外的自力小学上三年级,家里4口人,王薇和多病的奶奶、弱智的妈妈以及患有精神病的爸爸一起生活。爸爸生活不能自理,妈妈只能干简单的农活,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奶奶身上。

第三次去,走在半路,大风突起,阴云密布,山雨欲来,张书经将自行车停放在路边,搭乘顺车前往王薇家。不一会儿,下起暴雨,风急雨急,山路如河,滚滚流淌。下车后,张书经急奔王薇家。瞬间,衣服湿透,贴在身上,山风吹过,冷得打颤。

一进门,王薇的奶奶便认出了张书经,乖巧的王薇赶紧拿来毛巾,“爷爷,擦水”。王薇家,低矮黑暗,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彩条布棚的屋顶,已经出现破洞,用木条撑着的小窗子已放了下来。通过3次走访,张书经了解到王薇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供她读书十分艰难。

接下来的日子,张书经联系华州区慈善协会、跑区民政局,为王薇争取到每月100元的资助。同时,又找学校校长,免去王薇的生活费,让濒临失学的王薇继续上学。

自此以后,王薇更加刻苦学习,每学期都拿回来奖状。王薇说,“是张爷爷给了我学习的动力,上学的机会。”张书经对王薇的奶奶说:“娃学习好,要好好供,娃是你的希望。”

有一次,张书经来到李木村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有人说起韩琛无人管护的事。张书经马上提议去韩琛家看看。那人说,“娃他爸是老年村人,倒插门到李木村,两口子外出打工去了,娃可能在老年村。”

张书经听说后,就放不下了,和镇、村关工委同志一起买了毛巾、饼干、鲜奶,来到老年村了解情况。韩琛,4岁时,母亲离家出走,被父亲送回老年村,寄养在亲戚刘双草家,然后父亲就去了新疆打工。11岁时,又被寄养在邻居郝春鲜家,没多长时间,郝春鲜摔伤骨折无力照管,韩琛就成了老年村人的孩子,今天东家住一晚上,明天西家吃一顿饭。村里人说:娃很聪明,再没人管,就把娃荒废了。

第二天,张书经来到高塘镇民政组,申请到200元临时救助金。买了衣服、食品,给韩琛送去。

又联系学校、区教育局。区教育局给了一张卡,里面有600多元钱,解决了韩琛在校吃饭问题。

又联系西安善导慈善协会,争取到300元钱资助金。送钱时,张书经对韩琛讲:“这钱来之不易,咱的家庭和人家不一样,你要好好学习,省着花钱,不能和别人攀比。”

从此,高塘镇关工委就把韩琛当做重点帮助对象,为了韩琛在谁家住,谁来管,专门开会研究。圈定了3家,最后选定1家,这时韩琛的父亲回来了,表示他不再出去打工,好好照管孩子。

高塘镇领导得知韩琛的情况后,实地走访,看到韩琛家上无片瓦,下无立身之地,确实应该受到帮扶,立即纳入到贫困家庭危房改造项目里,拿出1万多元帮助韩琛家盖房,让父子俩有处住。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众人帮助下,韩琛又穿上了校服,入学读书,韩琛的父亲也找了新媳妇。在新家,韩琛一家人幸福地生活着。

23岁的同蕊,是同家村人。一家五口人,有奶奶、父亲和母亲、她和妹妹。一家的收入,除了种庄稼,就是父亲外出打工。

2012年,同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岛理工大学外贸与经济专业。在四年大学学习即将期满之时,同蕊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情危重。在青岛商业职工医院治疗两个疗程花去9万余元,后续治疗还需30余万元。尽管全家人和亲属尽力相助,但是仍然无法凑够这笔巨额医疗款。

长期工作在基层,活动在村组的张书经,消息特别灵通,同蕊的情况很快传来。张书经回家说了同蕊的情况,老伴立即拿出存折,张书经取了500元钱,送到同蕊家。

当天,一回到家,张书经就坐到书桌前,戴上老花镜,起草求助信。在张书经的倡导下,高塘镇关工委3个人,每人捐出200元。大家说,虽然在这里工作每个月只拿100元补助,但同蕊同学更需要帮助。

在张书经的急呼下,同家村关工委和村干部组织群众捐款,一时间爱心涌动,你10元,他50元,你100元,他200元,全村捐款2410元。

华州区农发办动员干部职工捐款4200元,高塘镇中心医院肛肠科的医生薛宇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动员35名同学捐款1760元。短短几天,募集到善款32114.51元。

同蕊的母亲说,张书经是“世上最好的人。”同家村关工委副主任同西印说:“经过给同蕊捐款的事,村里人更团结了,村上更和谐了,也让村民懂得了关爱,懂得了帮助。”高塘镇关工委另一位常务副主任张玉草说:“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爱是不分区域的。同蕊的事,让高塘人明白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理;感受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能量;体会到了,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张书经说:“事实证明,关爱未成年人必须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扶志,抓思想教育;二是扶贫帮困,关心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走出困境。”

在实际工作中,他为孤儿,东涧峪村的杜华峰、韩良村的王茜、江村的杨欣,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为残疾、贫困孩子,东涧峪村的郭丹丹、闵娟娟、王丽,铺就了一条成才之路;为贫困辍学流浪孩子,大王村的马印、马友军、李晨与全亚妮打开了一扇门。

从事高塘镇关工委工作23年来,张书经默默地关爱着高塘镇的孤儿、留守儿童、残疾孩子、贫困学生,跑学校、见老师,到村上、见群众,去家中、见家长,促膝相谈、调查研究,解决了高塘镇475名孩子的困难,使他们走出困境,圆了美好的人生梦。

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2022(三)

在华州区高塘镇13所中小学校,总能看到张书经坚强的身影,总能听到张书经铿锵的声音,一场场宣讲,一次次报告,一年又一年,坚持了23年。

宣讲长征精神、荣辱观、十七大及十八大精神、我的中国梦。

宣讲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年、建党90周年及95周年。

宣讲抗震救灾、奥运会、五爱、三爱一守三节、孝亲敬老、家风家教与修养。

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5题问答、争当知党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好少年、当好优良家风传承人等。

高塘镇初级中学政教办主任,九年级班主任马强说:“我是听着张书记的报告长大的,在高塘,人们不一定认识高塘镇的书记,但一定认识张书经。”

高塘人眼中的张书经是:待人随和,做事认真。天热了,白衬衫,蓝裤子;天冷了是蓝帽子、蓝休闲服,蓝裤子。总是骑着自行车,前头挂个公文包。

自行车从加重型到轻便型,换了5辆,骑了多少路,连张书经自己也记不清,总之从早到黑跑个不停。

黄家村小学,是高塘镇最远的学校,离高塘镇40多公里,离洛南县洛源村10多公里。每次,张书经从高塘镇去黄家村工作时,先骑行10多公里,把自行车放在当地群众家里,再步行翻越秦岭。从岭北到岭南,树木茂密,杂草丛生,找不到小路,不时被石块绊倒、水泥滑倒,爬起来,又高一脚低一脚地摸索着向前走。单程得6个多小时,只能是第一天去,第二天宣讲。黄家村小学的校长黄耀来说:“张书记每年至少到学校来一次,年年都来。张书记不光到这个村工作 ,每来后都要到学校了解情况,和老师们谈心,向同学们作报告。还为黄家村用电一事与商洛供电局多次联系,得到大力支持,很短时间内解决了用电一事,使山村小学用上了电。”

还有多少次,下雨了,挽起裤腿子,继续前行;还有多少次,泥糊得自行车推不动,路边找根树枝捅一捅,骑一骑;还有多少次,风雪扑面,迎风难行,但说好的时间,一定得赶到。年复一年,高塘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张书经的足迹,高塘的师们生期盼着张书经再为他们送去丰盛的思想道德教育大餐。

张书经的宣讲,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师生爱听。张书经说:“要拿现实生活搜集的事例给娃娃讲,娃娃才爱听。”张书经总结自己的宣讲风格是:“四个善于”。

善于用典型事例震撼青少年的心灵。汶川地震第3天,张书经用抗震救灾“小英雄”的事迹教育学生,许多同学边听边流泪,当场表决心、献爱心,掀起向灾区捐款活动。

善于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一碗米蒸成米饭两元钱,包成四五个粽子就是五六元,酿成酒又是一二十元。”在讲价值观时,张书经引用“一碗米”不断增值来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人生价值,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要通过不断努力来“加工”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拓展自己的价值空间,讲明白只有付出努力,自己的价值才会越来越高,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生的正能量,也才能让自己出彩,最终干出一番事业来。

善于用身边事、身边人说明事理。宣讲改革开放30年,张书经编写歌词、快板、顺口溜等,形象地反映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当初,路又远、水又深,手扳辘轳骂媒人;媒人媒人你没良心,逼我嫁到缺水村;看如今,做饭用电炉,吃水开龙头,清水哗哗流,心里喜洋洋,婚嫁不再愁,永在这里留。”

善于用自身体会,循循引导青少年。在宣讲《中国梦•我的梦》时,张书经说:“解放初,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们唱着‘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的歌,强调要艰苦奋斗。”讲到这儿话锋一转,直奔主题,进一步引导青少年,“今天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也必须像老一辈那样,做到‘梦在心中,路在脚下,努力拼搏’。”引起师生阵阵掌声。

大家还有一个共识,张书经的宣讲富有激情,具有感染力。其实,这就是实力,这实力来自长期的积累,知识的沉淀,生活的阅历,信息的汇集。更是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一种真情的注入,一种无私的奉献。

在宣讲孝亲敬老时,张书经把古典秦腔剧《三娘教子》中歌词“自古道养儿一尺五寸真正难,日日夜夜受熬煎;无有奶乳用粥灌,可怜儿一尿一大滩;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换左边;左右两边齐尿遍,抱在娘怀娘来暖……”讲给同学们听,感动得不少学生流下了热泪。

高塘中学的学生郭素萍,娇生惯养,样样事都得靠父母,听了报告后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下子懂事了。每天下午放学,步行一公里多回家,做饭、蒸馍、熬药,照料生病的母亲。一天,村里来人收土鸡蛋,郭素萍婉言谢绝:“我妈有病,我把鸡蛋留给我妈补身子。”郭素萍心里明白,母亲的病花了很多钱,父亲为了母亲和她在外打工,“我再也不使性子耍脾气了,我要好好侍候我妈,我要报答我妈的养育恩情。”村上人都夸郭素萍变化快,是个孝顺女子。

在宣讲当好优良家风传承人时,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讲到《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讲到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学生,家长的苦心,父母的耕作之苦,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涧峪口中心小学的学生盛帅听了报告后,舍不得吃鸡蛋,悄悄装回家给奶奶吃。更多的学生,吃多少买多少,不再随意扔馍倒稀饭。

张书经有独道的讲法,学校也有配合宣讲的拿法,每次张书经讲完后,学校就会组织学生班会讨论,然后写听后感、写体会。北村小学六一班的班主任杜鑫莉说,她听了张爷爷9次报告,不说远的,就说今年听了当好优良家风传承人报告后,她班的刘晓东同学不但学习成绩快速提高,而且主动提水倒垃圾,帮助同学。

一场宣讲,教育一批孩子;一场报告,启迪一次心灵。23年来,听众涉及广大师生、机关干部、农村青少年,累计作宣讲报告200多场次,受教育10万多人次。

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2022(四)

夜晚,华州区高塘镇街道一处小小的院落,柔黄的灯光透过窗户轻轻洒向后院,隐约可见伏案者的剪影。长久,长久,一个姿势,执著而又认真。这个人就是华州区高塘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讲学团团长张书经。

每天晚上,不管多忙,张书经都会把一天的工作学习、所见所闻、感悟、体会记录在日记本,23年从未间断。退休之后到了高塘镇关工委工作,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起来,记日记就成了习惯,真真正正成了日日记,天天写。

日记,最早记录在台历上,后来记录在大大小小的本子上,有塑料皮,有牛皮纸皮,有铜版纸皮,时间长了,有的纸质已发黄,可见时间之长,也可见时代的变迁,流行元素的不同。一两个月用一个本子,一年大约8个本子,共200多个本子,100多万字,其中2014年的一个本子就有15万字。

打开日记本,钢笔书写,字迹工整,一笔一画,没有涂抹痕迹,可见其认真细心之程度。从中可以看出,张书经的作息时间,常常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休息,每天记录一件事,或者四五件事。从中可以看到,张书经如一个上足发条的钟表,不停歇的转动。如他说:“忙得寻事干,找事干”,“发挥余热余光,夕阳更比朝阳红”。他在2009年3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晚霞映红青少年的心灵,就是要教育在校的、资助失学的、关心残疾的、培训回乡的、帮助失足的,使失学、失业、失足青少年健康成长。”

有些同志开玩笑说:“你退休了比在岗还忙,下了台比台上还忙,不当官比当官还忙,真是个大忙人。”

从日记中,来看看善于搞调研工作的张书经。

2015年8月,在东阳初级中学和师生交流中,张书经发现家长对孩子教育中存在3个不良倾向:孩子在学校义务劳动打扫卫生,有的父亲问孩子,你这么干给报酬不给,不给报酬就不要干;有的孩子喝酒醉卧教室,老师打电话叫家长,家长正在打麻将,说等我把这场麻将打完了就来学校,家长来到学校后说,我娃没吃饭,要是吃了饭就不会醉成这样子;有个孩子经常吸烟,家长当着孩子及老师的面说,只要我娃考出好成绩,我就给娃买高档烟。

面对这种现象,张书经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家长,不要误导孩子;和孩子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老师说,家校一起共同教育孩子。

张书经,爱记日记,也肯学习。

每天,张书经不论上班时间还是在工作之余,都能抓紧学习,订阅的一些党报党刊,《陕西老年报》《陕西农村报》等认真学习。就这还不够,还经常去区图书馆学习充电,一坐就是大半天,学习着,记录着。

他的学习笔记本,基本上是统一模式,左右翻页,封面是牛皮纸皮,上面印有“笔记本”三个字,写着起至时间。一般一两个月用一个本子,一年七八个本子,23年就是200多个本子,70多万字。

笔记本上的内容,大多是摘录报刊杂志上的时政、政策,好文章、好篇段,新观点、新提法。

打开2015年8月25日的笔记,摘录有:“在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成立2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指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首先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团结教育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五老’精神是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等内容,指导关工委工作的开展。

翻开2017年6月1的笔记,让孩子要向英雄学习。“一个个少年英雄的名字,从未远去。说到底,敬仰英雄既因为英雄的言行、品格超越常人,更是人们追随效仿、挣脱‘小我’的愿景,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与人心向善并行不悖。”

善积累,勤思考,常总结,又长期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在村、组,校、班的走访调研中,一篇篇精心构思的宣讲稿问世,一般每年两三篇,共60多篇,50多万字。同时还编写了20多首诗歌、30多首快板、10多首顺口溜,有的用在宣讲稿中,有的单独发给孩子们歌唱。

编写的诗歌《“五爱”教育歌》,分为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他人、爱祖国5部分。其中爱祖国前两句是“升旗仪式多隆重,肃穆唱歌要立正。国旗先烈血染红,祖国牢记在心中。”朗朗上口,孩子易记易学又爱唱。

编写的快板《家乡面貌大变化》,反映改革开放30年巨变。有衣、食、住、行、用、婚、情7个方面。说到衣,“过去衣服破烂,今日穿戴大变,新衣已很普遍,款式新颖常换”。以此为宣讲内容,教育孩子,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

在走村入户中,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一篇篇有针对性有启发性的好文章见诸报端。有《正确处理关教工作中的六个问题》、《为老同志寻事干叫好》、《关注农村贫困儿童》等调研文章;有《家长别误导孩子》、《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攀比之风要不得》、《_教育难密码,让孩子健康成长》、《救救孩子》等热点调查。

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关心下一代工作,已成为张书经老年生活的全部,用他的话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定要活到老干到老,为党的事业奉献余光余热。”

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2022(五)

秦岭北麓,华州境内,树木茂盛,山青水秀,这里便是渭华起义的发源地——高塘镇。

1935年,桂花飘香的季节,张书经出生在高塘镇的一户穷苦人家。家里6个孩子,张书经是老大。山沟沟,靠天吃饭,地又薄,一亩地只能打几十斤粮食,远远不够家用,父亲只好外出打零工、打胡基、担木炭,挣些小钱,母亲在家省吃俭用,粗米淡饭维系家中生活。

13岁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困,难以度日,父母托人让张书经去华州城里一家裁缝铺学缝纫,没想到五个月后,裁缝铺倒闭关门,张书经失业回家。

14岁的时候,父母又找熟人,让张书经去高塘镇北村的启文女校做工友,就是侍候老师,干着上下课打铃的事。白天,张书经提着马蹄钟打铃后,跟着老师进教室,老师讲课,他就用心旁听。晚上,当老师休息后,张书经点上煤油灯,一个人在教室里学习。

冬天,寒风嗖嗖,张书经忘情地学习着,身上的衣服又单又薄,手脚冻得又红又肿。校长白春花看到这一情景,不声不响,为张书经赶制了一件粗布大衣。穿上校长白春花一针一线缝制的新衣服,张书经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校长白春花拍着张书经瘦小的肩膀鼓励道:“好好学习,你的成绩不错。”简短的话语,和蔼的笑容,温暖着张书经的心,鼓励着张书经继续前行。张书经哽咽着说:“白老师,我一定不辜负您的希望,下功夫学习,报答您的关心。”高塘启文女校是当时高塘塬区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每逢五、九集会,白雪亭等地下党员利用集会时间进行学习、联络活动。校长白春花的父亲白雪亭就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秘密联络点的负责人。

在革命的环境中,红色的种子在张书经心中播撒、发芽。张书经暗暗对自己说:“党啊,我衷心地感恩您,我要努力学习,回报您!”

两年之后,经校长白春花推荐,品学兼优的张书经来到高塘中学读初中。靠着助学金,张书经步行从家里到学校5公里,3天背一次馍。冬天,玉米馍冻得硬邦邦的,他在灶上舀一碗开水,泡着吃。夏天,馍很快就发霉了,在馍布袋上一擦,将就着吃。

靠着顽强的毅力,3年学习期满,勤奋上进的张书经考入渭南师范学校。由于学习优秀,表现突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天,对张书经来说是崭新的一天,他满怀激情而又信心坚定地对自己说,“旧社会使我失学,新社会让我复学,成了共产党员,我将会把我的青春年华,把我的聪明才智,把我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中国共产党。”

同年,张书经被保送到陕西师范学院上大学,并担任团支部书记。他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做标杆,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守。

1957年,23岁的张书经以优异的成绩被择优提前分配,他主动要求去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学校让他去榆林,作为带队的学生队长,他带着30多名同学搭乘大卡车去报到。路上,有五六个榆林的女同学哭哭啼啼,说那个地方太荒凉,不想回去。他做思想工作,“我们都去建设你们陕北,让荒芜变成美丽”。到了榆林,组织又分配他去子洲县周家崄中学任教。他坐着驴拉的架子车,来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初级中学任教。在校期间,因他喜爱写作,3年后,被调到子洲县广播站,后又调到宣传部任副部长,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宣传组组长,这一干又是14年。

这时,组织又找张书经谈话,让他去榆林地委宣传部工作。也在这时,爷爷病重,母亲患病,孩子生病,一封家书接着一封家书从渭南华县(今华州区)飞往榆林子洲,张书经的心纠结得不行。一方是调动,一方是家况,张书经无奈而又无力地对组织说,“我请求回渭南”。

1974年,张书经回到了阔别17年的渭南,来到华县广播站做站长,后来又抽调到落实政策办公室、选举办公室工作。

1981年,根据组织安排,张书经被调到高塘公社任副主任、主任,镇长、书记,直至1995年退休。

刚一退休,还没有停歇,张书经受友人之邀,受聘于西安市公安碑林分局柏树林派出所,搞宣传工作;后又到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当班主任。

2004年,华县高塘镇关工委讲学团成立。张书经毅然辞去西安的高薪应聘,回到高塘镇搞关工委工作,担任常务副主任,讲学团团长。

有人问张书经,为什么放弃西安的高收入,甘愿回到高塘镇义务为青少年作思想教育工作?

张书经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年少时他的校长曾帮助过他,鼓励他做一个有用的人,是党救了他,他才有今天的好生活。二是在西安碑林分局柏树林派出所工作期间,有一位学生家长来报案,孩子因和母亲发生争执,跳楼自杀。这让他感觉到现在的孩子太脆弱,没有抗压能力。三是放假期间回到高塘镇,他看到街道上有人晒了一大席馍,问后得知,是从学校拾来的,学生扔馍现象很普遍,每天在学校都能拾一大笼,浪费很大,非常可惜。这些,让他深深地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得从娃娃抓起。

从退休到做讲学团团长10年,再到现在13年。两个阶段23年,张书经骑着自行车,跑遍了高塘镇13所学校24个村子,义务为青少年服务。张书经坚定不移地说:“为家乡服务、为青少年服务,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

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2022相关文章:

2022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个人感悟

2022学习个人事迹感悟范文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学习感悟

学习先烈事迹感悟五篇精选800字

劳动模范事迹学习心得感悟500字

学习张桂梅个人事迹感悟

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事迹心得感悟

戍边英雄事迹个人学习心得感悟作文

社区工作典型事迹感人故事材料

学习最美民警个人事迹感悟

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