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

| 泽慧



3月3日,全国妇联在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惠敏莉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



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篇1)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晚睡早起,晚上演出,早上练晨功,这些都是惠敏莉坚持了很多年的事情,在担任易俗社负责人之前,她是一名“唱念做打”样样俱全的秦腔演员,入了戏剧的行,就要端起戏剧的饭碗,不管什么时候,惠敏莉都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在舞台上表演时她是“战斗员”,她的唱腔韵味悠长、吐字清新纯正,身体力行地将秦腔唱到全世界;在舞台下,她又化身“指挥员”,作为易俗社负责人,她要调动好全社上百名职工,安排好每个人的工作任务,让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

2022年恰逢西安易俗社成立110周年,惠敏莉希望通过百年易俗社品牌将秦腔推广得更加璀璨。惠敏莉说:“今年我们将抢抓发展机遇,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挖陕西题材,用秦腔独有的艺术形式唱响时代最强音!”未来,她依然会保持初心,在秦腔传承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不管是传承秦腔事业,还是经营自己的生活,惠敏莉一直以杨绛先生为学习的榜样,她说:“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芒,照亮自己坚定的方向,脚踏实地一路前行,去感染身边的人,所有的美好自会纷沓而至。”

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篇2)

一个个色彩斑斓的青春梦想,在不舍寸功中开花结果,在日夜坚守中可感可及,在平凡岗位的奋斗中出彩闪光,为逐梦前行的伟大时代写下生动注脚。

从1982年惠敏莉11岁考入陕西黄陵县戏校,到1989年来到西安易俗社成为正式演员,再到2009年担任党支部书记、社长。从艺40年,因为热爱,她收获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陕西省人大代表;因为热爱,她把秦腔艺术送到了田间地头,送到了父老乡亲的心窝窝里;因为热爱,一批批年轻演员在她的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因为热爱,作为省市人大代表,在她的呼吁及大力推动下,全国首家戏曲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重磅亮相,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制定的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颁布实施……在秦腔的舞台上耕耘初心,用心血守护易俗社,惠敏莉把传承发展大秦正声、让传统惠及当代的使命镌刻在了骨子里。

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篇3)

2024年的第一场大雪落在古城墙和钟鼓楼上,竟让千年古都西安仿佛重现长安胜景。“暮鼓晨钟”之侧的易俗社露天舞台,惠敏莉时而婉转、时而昂扬的秦歌女声伴雪飘舞,“戏里不知身是客 戏外才见雪漫天……”这一刻,台下冒雪观看演出的秦腔铁粉和台上冒热汗演出的艺术家,以戏为媒,一起“白了头”。

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惠敏莉提出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议。2021年,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易俗社为文化坐标的文化街区建成了,融合秦腔艺术展演、博物馆展示、戏曲教育传承等为一体,是古都西安发扬秦腔艺术、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新名片,立刻成为西安文旅的打卡地。

从2018年起,惠敏莉又以陕西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多次在省人代会上提交建议,呼吁立法保护秦腔剧种和秦腔人。经过四年的奔走和调研,2022年1月1日起,她参与起草修订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出台,成为全国首个省发保护戏曲剧种传承的条例。

今天,如果你来到西安钟楼一侧的易俗社街区,每天上午10点,下午2点,雷打不动,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风雪交加,露天剧场都会吼起秦腔,成为很多戏迷的盼头。惠敏莉龙年春节前还在这里演唱了秦歌《三生之梦入梨园》。

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篇4)

“入了戏剧的行,就要端起戏剧的饭碗。”是惠敏莉常对年轻演员说的话。大家明白,这“饭碗”里盛的是艺,更是德。

多年来,惠敏莉始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舞台上,她是“战斗员”,身体力行地弘扬艺术,将秦腔唱到全世界;舞台下,她是“指挥员”,向年轻一代传授“艺精戏硬”的成长箴言;作为易俗社社长、秦腔界的旗帜,她当好秦腔艺术守正创新的“服务员”,带领易俗社昂扬迈出新时代的新步伐,为秦腔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要给老百姓精神上的支持,让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培养的艺术家永远没有忘记他们。”惠敏莉常对易俗社的演员们这么说。每年春节及重大节日里,易俗社人都坚守在文艺岗位,在惠敏莉的带领下践行“初心”,为百姓们献上一场场精彩的秦腔大餐。

这些年,惠敏莉率领百年剧社开拓创新,不但推出了首部3D秦腔电影《三滴血》,还在北京、西安多所高校开设秦腔公益讲堂,在易俗社开设“易俗社大讲堂”,讲述秦腔之美。同时,积极“走出去”让秦腔艺术扎根新时代,在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篇5)

惠敏莉,1971年6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等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易俗社,惠敏莉开启了她艺术上的进阶之路。底蕴深厚的易俗社,汇集了秦腔的诸多名家,肖若兰、全巧民、张咏华、姜云芳等老师手把手地教会她一招一式,一字一韵、一腔一调,她就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拼命的吸收着珍贵的艺术养料,在这里她融众家之长,汇自我优势,传承了王芷华、张咏华、孙莉群等艺术家的风格,形成了易俗社鲜明的表演风格特色。

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篇6)

惠敏莉在一篇《我与易俗社》的文章中,曾深情地说道:“作为易俗人,身在易俗,心在易俗,更要深究、细研易俗。”对于易俗传统的心慕手追,对于易俗事业的继往开来,既溢于言表,又殷殷可感。与秦腔的密不可分,与剧社融为一体,使她专心致志,别无旁骛,一心与精品剧目的打造,一心于百年剧社的发扬。

一个百年剧社的掌门人,且是个女掌门人,在“易俗社”这个驰名中外的戏曲殿堂当家做主,惠敏莉用这些年的努力给这个问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惠敏莉的组织和协调下,易俗社为年轻一代复排了《双锦衣》《胭脂》《三滴血》《软玉屏》等传统剧目,又创作了一大批新剧目。

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篇7)

当易俗社的接力棒传到以惠敏莉为代表的新一代易俗人手中的时候,众多新兴艺术形式的冲击,传统戏剧市场的萎靡,让易俗社老演员谢幕后,年轻演员不能独当一面,关键时刻,掌门人惠敏莉扛起大旗,组建了老艺术家传承小组,十余年来,复排传承剧目三十多部(台),《三滴血》、《夺锦楼》、《貂蝉》、《软玉屏》(前后本)、《蝴蝶杯》(前后本)等脍炙人口的剧目和广大观众见面,2015年将间隔23年的《双锦衣》复排面世,2017年复排优秀秦腔传统戏《胭脂》,演出后获得专家及广大戏迷的一致好评。通过传承排演,年轻演员的技能和艺术水准有了极大的提升,一批80后演员成长为演职队伍的中坚力量,为易俗社秦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018年春节,易俗社演员登上央视戏曲春晚分会场,同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中国年,最西安”的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中,易俗社从腊月开始筹备,过年无休,大年初一开始,连演八天大戏,观众如织,好评如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2015年以来,BBC、英国天空卫视、凤凰卫视等国际媒体走进易俗社摄制专题节目,易俗社的品牌文化影响力因此在国际戏剧传媒中有了一席之地。

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篇8)

易俗社由陕西各界160余位社会贤达人士于1912年创立,原名“陕西伶学社”,旨在“移风易俗,启迪民智,推陈出新,辅助教育”,立志革新传统秦腔,呼应救亡图存的浪潮。

记者顶着鹅毛大雪探访易俗社,庭院中一株海棠卓然而立,在扑簌簌的雪花中,让人想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诗句。一袭红色大衣的惠敏莉傍于树侧,从这株海棠讲起易俗社的百年芳菲。

海棠树是易俗社的社树。海棠花素有“国艳”之美誉,早在易俗社成立之初,老先生们就在易俗社的小花园里栽下一棵海棠树,寄予对易俗社的厚望。后来的易俗社人不负先辈教诲,将易俗社发展壮大,为西北五省乃至全国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秦腔艺术家,让秦腔艺术不断开枝散叶。

百余年来,无数的文化巨匠与易俗社发生互动,使易俗社成为一个112年从不停更的“文化账号”。

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篇9)

惠敏莉的父亲酷爱秦腔,曾是一位主管文化的镇长。在父亲的熏陶下,惠敏莉自幼便对秦腔产生了浓厚兴趣。5岁时,她学唱《三滴血》中的《虎口缘》在乡广播站播放,乡亲们评价:“惠镇长的女子唱得这么好!”

11岁的小敏莉考入戏校,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唱出个样样来。”不为别的,因为父亲说过:“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大的。”

1984年,中国文联采风团在黄陵观看了戏校学生演出的《三对面》。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激动地抱起了13岁的小敏莉说,“你太有灵气了,希望你将来成为陕西戏剧的希望,将来到北京演出……”肯定的话语给了学戏的少女莫大的鼓励,坚定了彼时还年少的惠敏莉“要唱出个样样”的决心。

2024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先进事迹(篇10)

从五岁起父亲就开始有意的对惠敏莉教唱秦腔,少时不解其意,但就此在她心中埋下了一个秦腔的种子,静待岁月花开。

她14岁考入延安戏剧学校,在延安黄陵戏校是最苦的日子,但也是她艺术之花最青春的时光。那时候在黄土地上练“四功五法”成了惠敏莉毕生难忘的回忆。

毕业后她借调到西安易俗社主攻小旦、武旦。但非正式的演员难免遭遇到了一些波折与磨难,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1989年,惠敏莉凭借《李陵碑》中匈奴公主的角色,以精彩娴熟的武技、声情并茂的唱腔、字正腔圆的道白博得一片喝彩,并荣获西安市第二届古文化艺术节个人表演二等奖,由此正式进入了她梦寐以求的易俗社。而这一切也都得益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常警惕老师、著名秦腔导演王蔼民二位对惠敏莉殷切的教诲,给她教戏做人、引荐她考入易俗社,是艺术道路上的人生导师。

20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