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的故事事迹片

| 李金

争当乡村振兴的先锋、努力闯出共同富裕新路子,争当民族团结先锋、努力闯出乡村治理新路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振兴的故事事迹片(精选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振兴的故事事迹片

振兴的故事事迹片(精选篇1)

秋风习习,祁连县峨堡镇黄草沟村至芒扎村道路升级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捡垃圾、清扫排水渠、平整路面……上百名牧民正抢抓晴好天气,开展路面清理工作,现场呈现出一片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最近村里开始修路,好多脱贫户和附近的牧民也去了,不仅能挣到工资,还能亲自参与家乡建设,真是意义非凡。”芒扎村党支部书记索南东知布说。

芒扎村党支部书记索南东知布所说的以工代赈项目是指黄草沟村至芒扎村道路升级“以工代赈”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710万元,包括一期建设6.5公里混凝土路面及其它附属工程,二期建设7公里混凝土路面及其它附属工程。项目于2023年8月开始实施,项目建成后将为群众出行、乡村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芒扎村位于甘青两省边界,山高沟深,交通不便,全村仅有的两条入村道路都是砂石路,群众老是抱怨每次出行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外面的群众也常常戏称“嫁女不嫁芒扎村,嫁进芒扎回不了家”,充分体现了山高路远、穷山僻壤的窘境。虽然全村已脱贫,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致富之路却被通行不畅形成了阻碍,芒扎村的绿水青山也被这条路阻隔,村“两委”干部眼看着村里漫山遍野的牛羊运送不出去,虫草、黄菇等名贵特产也无法变现而干着急。为此,峨堡镇党委政府多次跑州进省申报建设项目,最终黄草沟村至芒扎村道路升级以工代赈项目批复实施,从此天堑变通途,为芒扎村群众打通了幸福路、致富路。芒扎村脱贫户昂青激动的说:“盼望多年的愿望终于成真了,现在我们从养殖户变成了经营户,可以拉着牛羊到各地自行交易,畜牧收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今年我的养殖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我在县城买了房,生活过得是越来越好了,感谢党、感谢政府!”

为了确保充分发挥“赈”的效益,各驻村及村“两委”作为此项工作的“主力军”走访低收入、脱贫户家庭,针对不同劳动群众量身定制岗位,同时依托周三坐班、“支部统一党日”等活动,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以工代赈”的理解,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摆脱“等、靠、要”的消极意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培训+上岗”的方式,对务工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为后续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2023年以工代赈项目共吸纳当地低收入群体、脱贫人员、监测对象、季节性务工等200余人实现了就地就业,就近增收,2023年发放劳务报酬共计265余万元,实现人均增收7000余元,切实解决了牧区群众长期以来收入渠道单一、就业机会少等问题,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以“小项目”书写民生幸福“大文章”。

脱贫户旦木秋是白石崖村的一社牧民,2021年旦木秋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技能培训,考取了大货车驾照,干起了运输业,2022年底收入超过了15万元,全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但随着2023年旦木秋的次子呱呱落地,旦木秋为更好的照顾妻儿,暂时断了谋生手段,看着刚生下来嗷嗷待哺的小儿子,让这位家里的顶梁柱一时犯了难。白石崖村驻村组长曹军在走访入户时了解了旦木秋这一状况,于是,他马上对接镇上的以工代赈项目,解决了旦木秋的务工就业问题。通过近两个月的务工,旦木秋领到了8000多元的工资,解决了家庭一时之困。在旦木秋领到工资的那一刻,他异常兴奋的说:“感谢政府让我在急需务工增收的关键时刻,给我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增收致富,我家的收入与去年相比还有所增加。”

峨堡镇黄草沟村至芒扎村道路升级“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为全镇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下一步,峨堡镇将继续立足乡村振兴发展实际,积极争取和实施更多体现“民生”的以工代赈项目,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振兴的故事事迹片(精选篇2)

“时间在每一次日升日落间悄然流逝,转眼两年的到村任职已期满结束,回想已然走过的780余天,与当时那个初出校园、懵懵懂懂的我相比,两年后的我逐渐褪去浮躁稚气、平添踏实从容,蜕变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基层干部”,皇城蒙古族乡东滩村驻村干部祁玉珍说道。

用“脚步”丈量民情,在走村入户中打牢生长的根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祁玉珍,自以为早已知晓什么是真正的基层,直至来到皇城工作以后,才发现原来我对基层工作知之甚少。农牧区工作环境的差异让她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农牧区究竟是什么样子?工作究竟该如何开展?我能为牧民群众们做些什么?”怀揣着这3个问题,她一次又一次深入牧民群众家中,走进村“两委”办公室,每多走一次、每多看一眼,都对农牧区工作有着新的认识。2022年6月份,她与村“两委”前往大湾、白水河片区,深入牧民家宣讲党的政策,同时征集意见建议,并认真做好记录,随后归类汇总后上报乡党委政府。最终,部分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全部得到了解决和答复,群众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在看到牧民群众最朴实的笑容、最真诚的心里话时,祁玉珍真正感受到用脚步丈量民情,认真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解决好是多么的值得!

用“脚步”丈量责任,在担当任事中集聚生长的力量。基层群众工作繁杂且艰巨,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加考验干部勇于担当的品质。或许很多人可能会有这种想法:又不是主要领导,又没有权力,每天只负责着自己手头的事务,我能担当什么?曾经的祁玉珍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后来渐渐在工作中认识到,担当不一定是体现在危难时刻、紧急关头,在日常工作中也能时时体现。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看着一叠叠厚重的文件,听到一道道急促的电话铃……她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旋转的陀螺。不仅如此,每个月还要按时上报各类信息、文件、报表……诸如此类的工作,繁琐复杂。尤其是去年工作分工发生调整后,“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已是常态,临时开会、入户走访更是家常便饭,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统筹推进、服务群众等各项职能都要承担,也时常会遭遇不理解、不支持。曾经的祁玉珍也畏惧过,常常好几个日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后来,在村委的帮助、同事的鼓励、领导的指导之下,调整好心态,在工作中多听多问多学,积极解难题、化困境,提升综合协调能力,目前工作逐渐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振兴的故事事迹片(精选篇3)

“我现在在法国巴黎凡尔赛门国际展览中心,给参观的人推介我们龙王坝村的枸杞、红酒、西芹原汁、杂粮、土豆等农特产品和非遗剪纸,向世界宣传推广我们的美丽乡村呢!”2月28日17时许,第60届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国馆首次亮相法国国际农博会,我们龙王坝村和其他近20家企业受邀参展。”焦建鹏说。

为何地处偏远的龙王坝村能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焦建鹏告诉记者,昔日的龙王坝村是西海固地区荒凉偏僻的小村庄,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恶劣的自然条件让龙王坝村挣扎在贫困中。党的__大以来,龙王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植被覆盖面积连年增加,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休闲农业,建成了万亩龙马梯田蔬菜公园、千亩油用牡丹基地、窑洞宾馆、乡村科技馆等,“旅游+康养+培训+研学”等新产业新业态激发了乡村新活力;“种”出风景引来客,龙王坝村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还被选为央视全国农民春晚和乡村大世界栏目的拍摄地,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过去的不足2300元增长至2023年的1.55万元。

“短短几天时间,我们已在法国国际农博会上销售了40多万元人民币的文旅和农特产品。博览会3月3日结束,我要争分夺秒借助这个大舞台向世界讲好龙王坝乡村振兴的故事。”焦建鹏告诉记者,龙王坝村的振兴故事还在中法合拍的纪录片《中国奇妙之旅》中精彩呈现,这部纪录片农历正月初一在央视纪录频道晚8点黄金档首播,4月将在全球法语五洲电视台播出,龙王坝乡村振兴的可喜成果将通过该片向世界展示。

振兴的故事事迹片(精选篇4)

歌声高昂唱响黄河小城,方言杂谈道出济阳味道。

近日,“大地欢歌迎新春 五谷丰登庆丰年”2024济南市“村晚·暖村”系列活动展演在济阳区仁风镇仁和家园社区举办,济阳鼓子秧歌、山东琴书、广场舞、河北梆子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引得现场观众掌声连连。现场,包饺子比赛同时进行,来自仁风镇的两支村民代表队伍各自分工协作,配合默契,揉面、擀皮、包饺子一气呵成。“村晚热宴”升腾着烟火气,洋溢着幸福味……

这是济阳区以“村晚”为载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的一个缩影。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和智慧力量。济阳区是鼓子秧歌传统文化盛传区,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本着“突出为民服务功能,彰显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以鼓子秧歌和民间传说为文化内涵,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工作主线,着重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培育和乡村文化生态规范治理四个方面持续精准发力,焕发出乡村文化振兴活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济阳区还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搭建多种形式“乡村舞台”,充分利用“一村一场戏”,为广大居民送去各类文化盛宴,丰富精神体验;积极开展农家书屋活动,让广大群众在阅读中感受文化魅力、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组织开展多样性全民健身活动,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组织开展系列表演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让乡土文化滋润起群众生活,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开展文化研学活动。规划建设了鼓子秧歌文化展厅,兼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济阳鼓子秧歌和国家地理标志仁风富硒西瓜两大地方特色。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鼓子秧歌等文旅资源,邀请文联、美协、摄影协会等文艺创造者到现场采风创作,打造出一批反映济阳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的优秀作品,提升了济阳知名度。

振兴的故事事迹片(精选篇5)

3月1日,走进历城区董家街道济南鑫翔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羊肚菌大棚,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层层、一簇簇,长势喜人。

“今年的羊肚菌,迎来了大丰收。”看着满地的羊肚菌,济南鑫翔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敏笑着说。

近年来,由于金耳、秀珍菇、鸡枞菌、羊肚菌等效益高、市场好的新品种引入,历城区食用菌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羊肚菌是一种名贵食用菌,被誉为“菌中之王”,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矿物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人工培育的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

“这批菌是去年11月底种下的,从现在的长势来看,亩产500公斤以上不成问题。”提起棚里的羊肚菌,薛敏高兴得合不拢嘴。当记者问起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好的成果时,她表示,这得益于严格精准的棚内管理,不管是温度还是湿度,今年在往年摸索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优化,一点点摸清羊肚菌的“脾气”和“喜好”。

在位于荷花路街道朱家庄村的食用菌基地里,工人正开启智能喷淋设备,为棚内菌种补水。由于羊肚菌室内人工种植一年能收获一次,为充分利用土地,种植户采取“羊肚菌+草莓”的轮作模式种植,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羊肚菌产业日渐发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种植基地在实现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助推器”。目前,历城、济阳、钢城、长清等地均有种植。

历城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曲文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历城区大力推广草莓+食用菌“轮作”模式,既能充分利用闲置大棚,又可以解决草莓连作减产、土壤板结等问题,实现土地利用率、土地复种指数、土地收益三方面提高,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振兴的故事事迹片(精选篇6)

春回大地,万物逐渐被春风唤醒,商河县怀仁镇古杏林的百亩杏花吐蕊迎春,让人们期待一睹它的绽放。

近年来,怀仁镇坚持“能源强镇、生态美镇、旅游兴镇、商贸活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文化振兴,以洼李村为基点,举办多届踏青赏花艺术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进一步带动全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据了解,洼李古杏林内有古杏树、古槐树近千棵,树龄均达到300余年,每当3月份杏花盛开的时候,大量游客纷纷涌入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踏青赏花文化艺术节。

而怀仁大礼堂处于洼李村东,是怀仁镇重点打造的一处集党性教育、民俗传承、农技推广、特色农产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2020年建成后,成为怀仁镇文化振兴新的承接地。其中,乡村记忆馆作为全县党性教育基地之一,接纳全市各地单位、旅游团参观百余次;乡村大舞台硬件设施完备,承接过省红叶艺术团文艺演出、KSD全球青少年艺术大赛等多个省市级文化活动;乡创空间功能齐全,内设有全国甘薯专家王庆美农技服务工作室,为全镇甘薯种植大户提供技术服务。

此外,“仁爱”文化主题公园位于大沙河洼李段南岸,内设有小木屋、儿童乐园、阳光沙滩、钓鱼平台等娱乐景点,四季美景更替,吸引了周围村庄大量群众、儿童观光游玩,切身感受怀仁镇优美的自然风光。

振兴的故事事迹片(精选篇7)

“通过参股入社,我由农民变股民,每年全家人都将领到分红款,不担风险、不操心。同时还能在家门口公司打工,又能增加一笔收入。”济阳区济阳街道宋家村村民张大哥高兴地说。

立足自然、文化资源禀赋,紧扣“闲置资产盘活”主题,按照“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宋家村找到闲置资产的正确打开方式,在三资清理的基础上,清理出的池塘通过整修后出租,发展垂钓和农家乐;清理出的闲散地,出租给区气象局,用来种植观测气象农作物,每年村集体可增收5万元;清理回收的建设用地,出租给邻村建设光伏,每年土地租金收入1万元,电费收入12万元。

宋家村还创新集体资产管理模式,激活农村资源,村集体充分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对村33公顷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另村集体收取一定服务费,提高了农村土地市场价值,形成规模效益,发展现代农业。创新集体资产运营模式,发展农业社会化托管,成立村党支部领办的济阳颂佳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农户31人,采取“党建+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劳务输出,实行农业多环节、全程托管,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近年来,济阳区从小切口入手,通过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方式,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济阳特色的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多赢路子。“三变”改革工作的持续推动,有效盘活了农村存量资产、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增加了农户投资和就业途径,拓宽了农户财产性、工资性增收渠道,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了强村富民,深受当地农户支持和欢迎。

20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