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事迹材料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1)
重温《大国工匠》纪录片,聆听24位极具“工匠精神”的传奇人物事迹,“工匠精神”。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会感慨于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洞,会赞叹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的技术。正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的事迹中所描述。他为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这样的技术,非一朝一夕所成,也非臧谷之羊的态度所能做到。工匠的工作貌似平常无奇,但是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精湛技艺。
回顾三国,诸葛亮一生不辞辛苦,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做到了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所谓“工匠精神”除了做到精细、精准,更多的是敬业。作为国家电网检修工的王进,面对工作时带高压电50万伏,作业地点离地面100多米,脚踩晃晃悠悠的电线,这种让普通人想想就心惊胆战的工作,他却在这一岗位上坚持了21年。极限化的胆量、意志、体能、耐心、责任心和本行业的技术操作本领使其成为了超高压输电线上的“舞者”。相当多的工匠岗位,都是以身犯险而保大业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
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梁启超曾在《读书分月课程》中写道“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做工作时我们要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做到心无旁骛。作为殷瓦钢内胆焊接的领军人物张冬伟认为心不定则手不稳,手不稳则活必糙。即使焊完一条6米长度的焊缝需要5个小时他都能做到心如止水,手如拂羽,身如渊渟岳峙,这就是大匠精神。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就传承着敢为人先,身先士卒的精神。第一次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的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解决了一代又一代的温饱问题。无论是改变拓印技术,实现三维拓印的李仁清;还是从传统雕刻工艺向现代数字化雕刻制版转化的马荣,他们都做到了创新。
我们所从事的电解铝生产一百多年来一直遵循着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法。但自从熔盐电解法诞生之日起,电解铝的先辈们对于电解生产工艺的创新、技术指标的.提高就从未间断过。电解槽电流由最初的几十千安发展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0千安电解槽AP50。电能消耗由吨铝22000kW·h降低至现在的12900~13200kW·h。在电解槽中已掌握“三场”仿真技术,能较好地处理电解槽的磁场、流场、热电平衡等问题。正是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我们由最初的在生产现场监管电解槽的生产状态,发展到了只需坐在计算机前通过生产历史曲线的分析结合多维图就能准确判断电解槽的生产趋势。作为一名电解生产的工区长,在生产中要积极学习现代铝电解知识,将理论和生产现场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电解槽。首先对于基础数据的测量要准确。结合计算机给出的大数据对电解槽运行趋势进行准确判断,通过生产参数的调整使电解槽按预定方向发展;其次日常的操作要精细化,进行仿生学管理,我们常说电解质是“血液”,阳极是电解槽的“心脏”。更换阳极作业相当于做一场心脏手术,一定要精准、快速高效的完成,把对电解槽的干扰降低到最小,新极保温料相当于我们的衣服要夏薄而冬厚,保持电解槽的热平衡;最后对于电解槽要运行分段和趋势管理,电解铝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管理,合理设置单台槽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参数进行趋势化管理,使电解槽高效、平稳运行。换而言之,任何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即所谓“工匠精神”。
作为工匠岗位的工作者,我们应当传承“工匠精神”。做到不断进取,自我提升。面对传统技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工作忠于职守,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干活。如中国工业沈飞标准件厂的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所说“干工作,不光会懂,而且会通;不光会通,而且还会很精。”千古工匠的业绩已然竖起历史的丰碑,今日的我们应以扎实创造去赋予民族文明以实体形态。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2)
刘__参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业部数控组当了22年的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着国家防务装备惯导系统关键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重要部件生产任务。
他率领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该型号研制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为我国新型防务装备、卫星研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他还通过持续创新改进工艺方法,开展了大量试验,成功将陶瓷类产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刘__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半球动压马达柔性制造系统改造”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18项;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条,涉及生产管理、工艺技术、减本降耗、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内容,并依据此合理化建议优化工艺50余项;22项攻关成果和研究课题解决了公司最关键最迫切的技能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百余万元。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3)
师傅带徒弟是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常见模式。小刘宾告诉记者,回顾自己近40年的奋斗历程,首先要感谢自己的师傅。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了学习苏联劳动储备制度,并设立了技术学校,贯彻教学原则,培养既有文化技术理论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据小刘宾说,他的主人是中国第一个技术学校的学生,他去苏联学习技术。
考核是拜师入门不可或缺的。“第一次见面,师傅问我,你当兵回来会怎么办?我说我什么都做不了,然后他给了我几个问题让我解决。”小刘宾回忆说,师傅给出了六个三角函数公式,要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虽然我没有完成高中,但这些事情对我来说仍然很简单。在军队呆了三年后,我没有放弃对文化课程的.。学习,解决了一个方程,然后推出去验证。结果,数字是合适的,我感到非常兴奋。”主人看到,问题解决得很好,让刘向宾跟着他学习。
铣床是机械加工中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它需要很好地掌握数学、物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因为以前没有数控机床,都是手动机床,所以手动计算要求很高,空间尺寸的测量也应该准确。
小刘斌说,第一批技术人员,思想有点保守,尤其是在教“独特技能”时,不能相信的人不会传播。一些航天产品的关键部件,通常白天不做,晚上锁门。工作完成后,第二天黎明,主人会让他拆除所有的工具和夹具。
“现在不一样了。我当师傅,带了30多个徒弟。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所有的技能都教给他们。”小刘宾告诉《新京报》,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上天堂,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没有99.9%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标准都必须是100%。这也是师傅给他的教导。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4)
大国工匠,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称呼。他们用卓越的技艺,支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想介绍一位大国工匠的事迹。他叫李x,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工人。他从普通车工岗位开始,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经过多年的磨练和不断学习,逐渐成为了一名顶尖的技术能手。
李x对工作的热爱,源于他对机械的深厚兴趣。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激情,不断探索和追求技术的极致。在生产实践中,他注重细节,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力求做到最好。
李x的执着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在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多次荣获公司技能比赛的奖项,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的工作成果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公司的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在技能方面的卓越表现,李x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他始终坚持以团队为中心,积极参与各种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与同事们共同进步。他还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x的事迹告诉我们,大国工匠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人物,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用自己的技艺和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以执着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卓越,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5)
《大国工匠》据了解,这是央视新闻推出的一个系列片,该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八位高级技师的敬业、爱国的精神,以及在其领域起到的重要性和极力突破极限的本事。
刚开始,我是对这些毫无兴趣的,毕竟影视界这么发达,不如去看个美国大片过瘾。可是,随着视频的打开,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镜头所吸引!只见镜头里,一个带着焊接面罩的焊接工,不断的给一个大型的机器做焊接工作,即便他的脸庞被面罩所遮挡,但不难看得出他十分的认真。过了一会儿,焊接工把面罩摘了下来,露出的是一张中年男子的脸庞,他眼神专注,仿佛对外界的一举一动都不知情,脸上的皱纹如同刻上去一般清晰。他,就是火箭“心脏”焊接工,高凤林!
说起这高凤林,他的成就可真是了不得。不仅仅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一生的付出,更是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被国家评聘为特级技师!是中国焊接领域顶级精英之一!
视频中的高师傅坦白,以往有人用一套房子和高出几倍的工资挖他,这种巨大的诱惑怕是很多人难以抗拒。可是高师傅却拒绝了,原因是看到他们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打到太空,得到的一种成功的、民族的自豪感,是金钱所买不到的!看到那里,我不经直了直腰。这不仅仅是一个特级技师,还是一名民族英雄!
视频的时间不长,等我们看完了高凤林,就经不住想再看下一部片子,好像这系列的片子有着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发掘。之前我所想的看美国大片的念头,便是瞬间没了踪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总算认认真真的看完了《大国工匠》这整个系列的视频。顿时,整个教室没人发出一丝声音,因为寂静无声的`我们感到震撼!感动!同时还有发自内心的敬佩!
视频里,这八名技师经过努力、坚持、研究,最终所突破的工业技术上的极限,所得到的成功,是生活在快节奏的我们所想象不到的!里面呈现出那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数据、不可思议的技术、令人头皮发麻的工业标准,更震惊的是,这八位师傅不仅仅完成了这些标准,还精益求精的取到了无人可达的更高的成绩。这震撼感,就像大锤子重重的击打在我的心脏上,发出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不可思议,这便是我所能用语言才表达出的话。
我无法想象一个钳工用他的双手打磨出各种精致、百分百合格的航空飞机零件。一个捞纸工,所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竟然不超过1克。
一个在深海工作的钳工,仅有着初中文化的他,经过努力的锻炼,做到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仪器之间的零缝隙连接。一个LNG船的焊接工能够连续完美焊接13公里长、仅有牛皮纸薄的殷瓦板!除此,还有好几位师傅的经典事迹,加起来一共八名。这一个个不可能,在他们手上变成了事实。这就是他们所带来的震感,这就是奇迹!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创造了奇迹,还经得住诱惑,勇于应对、敢于坚持。对那些出高价挖人的公司,统统都是拒绝的。高师傅也说了,他是人,他也动心过,可是为民族做出贡献,这些值得自豪的东西,金钱无法购买得到。是的,这八位师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想多多的陪家人、给家里的老婆孩子多些温暖和生活上的关心。
可是他们敬业的心,注定了他们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去专心研究、发展,去突破更多的极限,能够说工作,就是他们第二个家。
能应对诱惑而坚持本心,把一生都奉献在工作上、国家上,向全世界说明、打造了真正的“中国制造”。
这种敬业精神,不愧为劳动楷模,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模仿!也值得我们感动,对得起我们所有人对他们的敬佩!
回想起来,我的专业本是建筑工程技术,以后也会是一名技术员。以前的我,对这些方面并没有过多的想法,但看了这些视频令我改变了许多,也让我对这个专业更加充满了信心和冲劲。
或许我以后的成就没有这八位师傅的那么耀眼,可是我必须要跟他们一样拥有这敬业爱业、奉献于国家、奉献于民族的精神!
努力让祖国的工业领域增增日上,让全世界明白“中国制造”代表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魂!
最终,我很感激中央新闻,是他们的报道和发掘,让这八名可爱的、令人尊敬的师傅能够出此刻大家的视野里。也感激领导们的组织,让我明白以及了解这些珍贵的视频、事迹,从而令我能够学习他们的精神,令我内心的空白处得到质的改变。
他们的优秀,他们耿直的性格,他们默默埋头苦干的精神,会一向传承下去。相信不管是哪个领域的人,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重要、需要的东西,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八位师傅的名字吧。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材料中的老王,就是焊接行业的“状元”。从学历水平看,老王并非出身高校名校,相反,他只是一名职高生而已。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老王成为了一位“焊接大师”呢?不靠别的,靠的就是执着、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许,在老王走向“大国工匠”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挫折、坎坷和磨难,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阻挡老王那颗敬业奉献的心。因为这样,老王最终成为了焊接行业的佼佼者。所以,最具风采人物的桂冠,应当戴在老王的头上。
当前,我国正从“生产大国”向“制造大国”转变。一个制造强国的诞生,必须出现千千万万个像老王那样的“大国工匠”,只有这样,创新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2023年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介绍了八位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他们是:长征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凭借高超的技艺,用“工匠精神”锻造了“中国品质”;錾刻工艺美术师孟剑锋,在上百万次的錾刻中,没有一次疏漏;深海载人潜水器零件装配专家顾秋亮,装配的零件丝毫不差,人称“顾两丝”;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在35年的工匠生涯中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未出现过一个次品,被称为航空“手艺人”;在液化天然气船上“缝”钢板的焊接大师张冬伟,其焊接的殷瓦板只有牛皮纸一样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如果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面对如此艰辛的任务,他做到了万无一失;捞纸大师周东红,经他捞的宣纸,成了国内著名书画家青睐的上乘纸品;高铁研磨师宁允展,其负责手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技术难度非同一般,可他做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管延安,其安装的精密设备完成了16次海底隧道对接,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上这些技师是战斗在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了“大国工匠”,他们是真正无愧于时代的模范先锋。
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道,“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精。”是的,在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因为他们不仅能创造性地劳动,而且还具有“高精尖”的技术。“中国制造”若要走出亚洲,走向世界,靠的就是技术性人才的努力和付出。
在追求卓越品质的今天,我们希望各行各业涌现出更多的“大国工匠”,这些“大国工匠”不仅能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能干一行精一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都能在“大国工匠”的引领下,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6)
30多年来,徐立平立足航天固体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岗位,苦钻善学,练就了一手高超的绝技绝活,为火箭上天、导弹发射、神舟遨游“精雕细刻”,让一件件“大国重器”华丽绽放,被誉为新时代雕刻火药、为国铸剑的“大国工匠”。
徐立平刻苦练习成就一流技术。他从最基础的拿刀、握刀学起,先后跟随多位师傅学习技术。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整形允许的最大误差,而他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一张纸的厚度。他用手摸一下,就能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是这个领域响当当的“一把刀”。30年多来,徐立平整形的产品始终保持着100%合格率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他还设计、制作和改进30多种刀具,其中一种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徐立平冲锋在前,勇挑责任担当。89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出现裂纹,为了找准故障原因,不影响后续研制进度,专家组决定成立突击队就地挖药。21岁的徐立平凭借精湛技术,和师傅们一起加入挖药突击队。在狭窄空间里,人如同“芯材”一样被包裹在成吨的炸药堆里,每次只铲出四五克药。为确保安全,规定每人在里面最多干上10分钟就必须出来。但为了让队友们能多休息一会,徐立平每次都坚持多挖五六分钟。历经2个多月的艰难挖药,故障成功排除。2005年,徐立平的班组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给一台已经装满推进剂的发动机挖药。他毫不犹豫地第一个钻进发动机里,接连干了一个多月,成功找出问题所在,保证试验圆满成功。
徐立平开展培训传承经验技术。他针对大、小整形组各自擅长手工和机械整形技术的特点,开展手工和机械整形技术双向培训,使班组成员全都掌握手工和机械整形相结合的方法。他还编写整形机整形程序,实现数控整形机在药面整形工序的成功应用。他把团队的成长进步当作重要职责,依托“徐立平大师技能工作室”,帮助青年职工成长,所在班组被命名为“徐立平班组”,其中多人成长为国家级技师和技能技艺骨干。
徐立平荣获“时代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7)
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极致:焊点宽0.16毫米管壁厚0.33毫米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专注:为避免失误练习十分钟不眨眼
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
坚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
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凤林一直以来都坚守在这里。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专注和坚守创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制离不开众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从蓝图落到实物,靠的是一个个焊接点的累积,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8)
我国现代化发展迅猛,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向世界展现出了一个复兴大国的傲然雄姿。这自然是个人之骄傲、社会之幸事、国家之富强。
如果说屠呦呦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是勉励我们笃学创新的最强音;如果说余光中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是扣住我们怀念乡愁的最亮星。那么,我们内心最底处最不会被升华飘走的血脉,就是黄大发的“大国工匠”之路。他,是新时代造就的勇恒者。
大国工匠,是勇敢恒定的弄潮儿不渝的宏志。因为精益求精,“中国天眼”在探寻着人类遨游太空的更长航道。未来得及FAST盈出成功之喜泪,勇敢恒定的大国工匠南仁东的恪尽职守的精忠报国汗便已流干。“中国天眼之父”虽已长眠于祖国气势非凡的崔巍群山的怀抱之中,但FAST却以它经鬼斧神工智造出的强悍身躯顶起中国太空进步事业的一片天。
大国工匠的目光是国人展望未来复兴的希望之眸。
艰苦奋斗,是不忘初心的受苦者紧抓成功衣袂的强手,最终奏响的凯歌将歌颂他们苦尽甘来的'历史。若不是锲而不舍的赵以炯对浩如烟海的“圣贤书”孜孜不倦地探究,那么“西南第一状元郎”的耀祖光宗成才报国史,怎会时时刻刻鼓舞着坚持不懈的寒门学子报国为民的英才志气!不忘历史,并勇敢接受命运满注厚望的锻打,苦练绝技,成功的光辉必将能够照耀奋斗的逐梦者像星星那样闪烁!
大国工匠,就在这股不怕困难、不认输的勇敢无畏向前冲的劲头儿上,造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才。
大国工匠,是一种的惊天动地的强大带动性力量,能在最关键时刻助风流人物绝处逢生,造就伟业。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中,而这种至关重要的智慧的成功性实践,就在于这种带动性力量的辅助。一位大国工匠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是因为摒弃了闭门造车的陋习。只有当我们打破固步自封的为积习所造成的桎梏后,才有望于成为共和国高技术创新人才团队中的一员。而这其中的原动力,正是来源于大国工匠智慧的创新与实践。
我们要做能创造历史并能为历史做贡献的祖国创新型人才——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9)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10)
郑__,今年45岁,年纪并不老,但因为技能水平高,是集车、钳、刨、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工匠,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郑老师傅”。
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学徒时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磨炼技能,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让他的钳工技能炉火纯青——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勤奋的郑志明还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工余时间,他总会找到企业的工程师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郑志明调侃说,觉得自己“有点笨”,“今天学会了,过几天又忘了,又要去请教,只能反复学。”
理论知识和复合技能的储备,让郑志明对于工艺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一次设备工艺改造中,他发现,公司花大价钱购入的进口设备看似“高大上”,但实用性却不强。
于是,他瞄准前沿新技术,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后来又开始探索机器人设计制造,硬是“啃”下了《机器人编程》等十几本专业书籍,成了自动化技术领域小有名气的“土专家”。郑志明带领创新团队展开攻关,最终,他们研发出的专业设备投入使用后,性能实用性比进口设备更好。
“一个班下来再不会像从前那样腰酸背痛了,我们自己研发的设备好使。”工人们纷纷夸赞。看着工人们操控自己参与研发的设备,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强度降低,优质零部件有序下线。郑志明在车间凝视许久,这是属于“智慧”工匠独享的成就时刻。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11)
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从业二十年来,他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纯手工国礼出自我手
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中有一件看起来是草藤编织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
追求极致超越自我
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支撑果盘还需要4个中国结作为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技师们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
如今,已经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的孟剑锋,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他觉得要干好工艺美术这行还应该懂绘画,现在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出去写生、练素描。孟剑锋说,有一天,他一定会拿出一个像样的绘画作品,就像做錾刻那样,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极致。
一句话概括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12)
1969年,19岁的艾爱国扛着行李来到湘江边的湘潭钢铁厂成为一名焊工,此后50多年时间,他孜孜不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1982年,32岁的他以8项全优的成绩成为当时湘潭市唯一有两证的焊工。1983年,原冶金工业部组织全国多家钢铁企业联合研制新型贯流式高炉风口攻关,艾爱国主动要求承接其中最棘手的焊接任务,他翻阅了一些国内外有关焊铜的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焊铜的经验,大胆提出了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普及的“手工氩弧焊接法”的设想。1984年3月23日,艾爱国采用“手工氩弧焊接”方法成功地焊好了“高炉贯流式”新型风口的紫铜容器。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
产业工人是产业支撑的主体力量,是财富创造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的`骨干力量,是制造高地的有生力量。湖南发展蓝图要实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要靠产业工人队伍。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坚持高位推动、以上率下,形成了全省上下齐抓共推的大格局。
2020年7月,湖南省第一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启动,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各单位以点带面,发挥了改革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湖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成员中,工会作为牵头单位,在构建部门协同,打造改革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中可圈可点。省总工会在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培育湖湘工匠等方面深入合作,形成以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13)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导弹武器装备的\"心脏\",发动机推进剂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决定着导弹的飞行轨道和精准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
29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们用心做着一件事,\"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按工艺要求用特制刀具对已经浇注固化好的推进剂药面进行精细修整,以满足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要求。\"
徐立平从事的工作需要极高的精准度,\"而与精准相比,这个岗位的高危险性则更令人生畏\",他介绍说,固体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员在整形时犹如躺在炸药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属壳体,或摩擦过大发生静电放电,就会瞬间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几千度的高温,操作人员一丝安全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1987年,我不到19岁,从技校毕业后,在母亲的建议下来到她曾经工作过的装药整形车间工作,虽然心里做足了准备,但进厂第一课的'点火试验,现场巨大的轰鸣声和腾起的蘑菇云,还是把我看呆了,没有想到会这么危险\",徐立平回忆道。
这堂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规避危险,唯有胆大心细,练好手中这把刀。
由于固体火药有很强的韧性,含有粗糙的颗粒,用刀的力道很难把握,一刀切下去,药面很难保持平整,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火药就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导致发动机偏离轨道,甚至爆炸。药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靠技能人员自己判断。为了练好手上功夫,徐立平就不停地琢磨和练习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划着切、削、铲等基本功,揣摩着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酸痛还不放下,上岗操作时更是一丝不苟,虚心请教,一刀一刀地勤学苦练,多年下来练坏了30多把刀具,手却越来越有感觉,药面整度也越来越高。到后来,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经过他整形的产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14)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顾秋亮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顾秋亮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
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事迹材料(精选篇15)
临清是明清时期出产贡砖的地方,刘更生曾专程去临清古城区和旧窑址搜集古砖,但终无所获。孰料机会却找上门来,与临清相邻的茌平县有几位中医界朋友,因当地筹建金元时期的历史名医成无己的纪念馆,找到刘更生求教文献典籍相关事宜。他得知刘更生正在搜集临清贡砖,很快给他送来六块“仿古建筑专用砖”,范本正是临清贡砖大青砖。作为友情回报,刘更生专门用一块大砖刻了篆书作品“至人无己”,赠送给成无己纪念馆。
前不久,刘更生教授的研究生小张,去齐河考察民国时期山东名医郝凤章的故居。在老宅的'墙底下,捡到一片有些残缺的青瓦,让刘更生一直爱不释手。他说,郝凤章是民国时期山东中医界的著名人物,兴办了私立山东国医专科学校,享誉全国。我省的骨伤科名医梁铁民、针灸名医杜德五都是他的学生。民国时期,南京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引起了当时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当时全国中医界推选了六名代表,到南京抗议请愿,经过多举措抗辩,终于使此案未获实施。郝凤章就是当时的六名代表之一。这块郝凤章老宅的青瓦,何其厚重呀!刚过完春节,刘更生就来到工作室,在这块青瓦上刻下篆书“道在瓦壁”。这四字出自《庄子·知北游》,揭示了大道无所不在、常处低微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