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模范人物“屠呦呦”事迹

| 舒淇

大家知道吗?屠呦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功勋模范人物“屠呦呦”事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功勋模范人物“屠呦呦”事迹

功勋模范人物“屠呦呦”事迹【篇1】

在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年过九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屠呦呦写下了寄语:科技创新,强国兴邦。

她也用一辈子践行了这句话。

“这么重要的荣誉,我够格吗?组织上同意吗?”2019年,共和国勋章颁发人选公示前,面对前来征求意见的评选组,屠呦呦的反应,是反复确认这些问题。尽管已经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尽管名字已经近乎家喻户晓,但屠呦呦依然不习惯成为被关注的中心。

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始终惦记的,还是青蒿素。

从几十年前起,屠呦呦就一直在跟青蒿素打交道。

1969年1月21日,年轻的屠呦呦了解到一个全国性大协作项目——“523”任务,她的科研人生就此迎来转折。

“523”任务,是一项援外战备紧急军工项目,也是一项巨大的秘密科研工程,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

抗疟药的研发,就是在和疟原虫夺命的速度赛跑。重任委以屠呦呦,在于她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和被同事公认的科研能力。

接手任务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地抄录。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

到1971年9月初,课题组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结果令人失望。

只好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

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给黑暗中摸索的课题组一抹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这么做,是不是因为加热会破坏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1971年10月4日,在190次失败后,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全国“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

“523”办公室要求,当年必须到海南临床,看一看到底效果如何。

要上临床,就必须制备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当时,药厂停了,课题组土法上马,用7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设备简陋,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实验防护。屠呦呦整天泡在实验室,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有了乙醚中性提取物后,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又发现了药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药理人员认为,只有确证安全性后才能用于临床。

屠呦呦着急了。疟疾这种传染病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就要再等一年。于是,她干脆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在医院严密监控下进行了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随后,屠呦呦亲自携药,去往海南昌江虐区救人。

结果显示,该药品对当地、低疟区、外来人口的间日疟和恶性疟均有一定效果。再之后,屠呦呦课题组的组员分离出了有抗疟作用的有效单体。

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举国体制的成果、集体主义的结晶,也是自主创新的杰作。屠呦呦常强调,荣誉,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之后,老人平静的生活也一度被打破。对场面上的事,她能躲就躲。但对科研,对自己真正热爱的青蒿素事业,屠呦呦不躲不避。屠呦呦的同事说,她不讲场面话,直来直去,对青蒿素特别执着,一说青蒿素眼睛就亮。

前段时间,屠呦呦旧居入选浙江首批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屠呦呦的事迹,以实物、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在激励和鼓舞着新一代年轻人。

功勋模范人物“屠呦呦”事迹【篇2】

已至初夏,浸润在烟雨中的浙江省宁波市开明街26号老宅,迎来参观旺季。这里是前不久试开放的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每天都有不少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学生来此,寻访这位我国著名女科学家的少年印记。

无独有偶,随着高考季的到来,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开设的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也再次受到考生关注。从一株小小青草,找到济世良药,屠呦呦虽坎坷艰辛但不懈不悔的科创报国之路,有了更多后来人。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从1981年6月入党到2016年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屠呦呦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寻常之处?“很多外国的科学家的重大突破可能来源于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但对于屠老师他们那一代人,支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的原动力,是对家国的责任心、担当。”屠呦呦曾经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张伯礼回忆,“她常说,国家培养了我,一定要为国家和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这些“有益的事情”是什么呢?

答案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努力去干什么。1959年,学西药的她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后不久,就用两年半时间脱产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将传统医学经验性知识和现代生物医学联系在一起。

答案是国家对我信任,我必勇于担当、奉献。20世纪60年代,人类饱受疟疾之害。她被指派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负责并组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研发时,二话不说送走年幼的女儿以便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加快科研不惧危险以身试药。

答案是国家给了任务,就不讲条件、不畏挫折地完成。纵使当时的科研设备陈旧、科研条件落后,她认定:“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仅用3个月就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两年内筛选了380余种中药提取物,经历近200次失败……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的青蒿素之所以得以成功研发,背后的关键不是那一抹灵感,而是永不放弃的坚持和努力。

答案是只要还能报国,就继续老骥伏枥。近年来,她屡获大奖、荣誉加身,但她不慕繁华、朴素依旧,奖金捐出来,用于支持青年科学家科研;深居简出、勤奋依旧,继续带领团队进行着青蒿素作用机制以及扩大适应症研究。

屠呦呦永远记得,14岁时,哥哥屠恒学曾赠给她一张肖像照。照片中那个面目清秀、眼神笃定的青年同时给她写下赠言:“呦妹:学问是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记下这番话,屠呦呦从宁波老宅出发,用一生验证。

功勋模范人物“屠呦呦”事迹【篇3】

屠呦呦,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她,诺贝尔奖第一次有了中国女性的名字。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1946年,16岁的屠呦呦正值青春年华,却感染了肺结核。在当时较为落后的医疗水平下,一旦感染肺结核,活下来的概率非常低。令人震惊的是,经历了两年多的中药治疗,屠呦呦的肺结核奇迹般地痊愈了。

从那时起,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1951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她被北京大学药学系录取这个当时“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

功勋模范人物“屠呦呦”事迹【篇4】

屠呦呦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有着极高的憧憬和向往。从“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一取名典故,我们就得以窥见屠呦呦一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屠呦呦说。谈到未来的期待,屠呦呦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谈及未来的研究,屠呦呦笃定地说“我们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也不是得了奖就完了,既然已经开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实际的成果来。”

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成功,不仅在于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勇于试错、调整,还在于对传统智慧的搜寻、汲取。没有对传统中医的扬弃和继承,屠呦呦不会发现这一株青蒿,而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致敬,也促使她坚定不移地走在科研的道路上。

没有什么比她的人生更能形容宁静淡泊这四个字,四十多年的日夜,她的世界长满了青蒿,默默耕耘,甘之如饴。

功勋模范人物“屠呦呦”事迹【篇5】

屠呦呦1930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她在家乡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然后到上海读高中。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并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也为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屠呦呦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

随着青蒿素的应用,疟疾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青蒿素不仅能够治疗疟疾,还能够治疗其他疾病,如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这一成果被国际医学界广泛认可,并被誉为“中国医学的世界名片”。

功勋模范人物“屠呦呦”事迹【篇6】

屠呦呦,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就是她,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造福了人类;就是她,以一位非院士科研人员的身份,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取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就是她,以耄耋之躯,心怀大爱,至今仍在心心念念关注着科研,关心着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祖国需要我,我义无反顾”。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传统抗疟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危害,世界公共卫生面临严重挑战,各国都在寻求有效的抗疟新药。1969年初,时为国家中药研究院青年科学家的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万事开头难。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如果科研失败,将会名誉扫地,后果不堪设想。但屠呦呦毫不犹豫地说:“祖国需要我,我义无反顾”。乙醚是有害化学品,实验室和楼道里到处弥漫着刺鼻的乙醚气味,科研人员大多都出现头晕脑胀,甚至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屠呦呦身处一线,接触有害物质更多,最终还患上了中毒性肝炎。经过了数百次实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屠呦呦团队终于使青蒿素的研发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青蒿素虽然被发现了,但科研的路还很长。当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用水煎煮和乙醇提取物对疟原虫抑制率最高只能达到40%。开工没有回头箭,屠呦呦只能埋下身子重新学习研究。终有一天,她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示,发现提取青蒿素温度最关键。于是,她重新设计提取方案,夜以继日进行实验,经过190次的反复实验对比,终于使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但随之新的问题又来了,经个别动物的病例切片实验,发现了药物的疑似毒副作用。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确证100%安全性后才能用于临床。为了加快科研进度,屠呦呦奋不顾身,毛遂自荐,向组织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新药人体实验有很大的风险性,屠呦呦作为科学家心知肚明,但她说:“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因为疟疾传染病季节性强,一旦错过就要再等一年。在屠呦呦的带头下,科研团队一起进行了一周的试药观察,并获得成功。由此,青蒿素当年就被用于临床,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目前,青蒿素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的治疗疟疾的首选用药。据统计,在全球30多个国家,己挽回了700多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享有“中国(东方)神药”的美誉。BBC的主持人曾说,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的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西药办不到的事,我们中药就能办到”。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屠呦呦作为中医药科学家对中药研究情有独钟。多年来,中医药屡遭西医药的排挤和打压,为中医药的研究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此,屠呦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发誓要发扬光大传统中医药。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刻苦研读古藉,不断挖掘民间验方。青蒿素的发现和突破也是受到先秦医书《五十二病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特别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等先贤的启示,触发了研究的灵感。进而改变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为乙醚提取,改高温提取为低温提取,改传统工艺为现代科技,大大提升了青蒿素的药物活性。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成功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中医药的价值,实现她“西药办不到的事,我们中药就能办到”的承诺,更激励了广大中医药研究工作者的信心和斗志。正如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所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那样,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中医药文化,努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功勋模范人物“屠呦呦”事迹【篇7】

屠呦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力量。名字出自《诗经》的屠呦呦,正是用这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药学家。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了青蒿的抗疟组分,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

屠呦呦先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