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以先进对象的事迹和成绩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做了什么。那么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仅供参考。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
【事迹】
穆言灵和她的丈夫,都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他们创立了“鼓岭之友”,并奔走于美国的东西海岸间,寻找那些尘封在鼓岭柳杉和欧美式老房子里的人物,让美好的记忆重新鲜活了起来,续写着中美两国民间浓厚情谊往来的佳话。
【颁奖辞】
柳杉根深,鼓岭绵绵。跨越三代的情缘,岁月化不开,大洋隔不断。同行一条路,共饮一口井,蕴含友谊的土地,割舍不下的乡情。超越制度、文化和语言,承载友爱、情谊、和平。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2
2018年6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项目启动,张连钢定下“全面超越一期,引领世界全自动化码头发展潮流”的目标,推出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氢+5G”“全球首创机器视觉+自动化技术”等多项科技成果。他带领团队梳理出1329项攻关课题,升级核心系统197次,优化功能2200多项,仅用一年半时间,二期工程就投产运营。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投产运营以来,张连钢继续带领团队不断挑战自我,已经连续多次刷新世界纪录。就在不久前,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集装箱码头智能指挥控制系统,使得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第9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再次站到了港口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3
【事迹】
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近些年,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勇担使命,驾驶着“轰-6k”战巡南海、绕飞台岛、演兵西太,飞出了不断延伸的时代航迹。
一次考核中,他们在起飞晚了22分钟的情况下,逆转绝境,夺得团体第一名。从单打独斗,到成体系作战,中国空军越飞越高,越飞越强!
【颁奖辞】
大鹏保持向上的姿态,时代赋予最大的托举。从前的孤勇者,如今是国之重器。苦练精飞,逐浪驱敌。南海、西太、绕岛,离弦之箭,射向深蓝。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4
事迹:
刘玲琍是湖南衡阳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她扎根讲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让听障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开口说话。刘老师自编教材,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境教学法,每天一对一教学,让学生感受气流的大小,声带的震动。33年来,她教的80多名听障学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学。谢谢你让这些孩子实现梦想!(“语文匠”公众号首发)
刘玲琍颁奖辞:
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新的世界。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5
事迹:
今年60岁的农业专家杨华德,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在杨华德和团队手把手的帮助下,布隆迪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杨华德带出的布隆迪学生,不仅自家水稻种得好,还被派往邻国传播先进经验。稻浪千重,路远情长。致敬!
杨华德颁奖辞:
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着,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6
事迹:
89岁的国家一级演员牛犇(bēn),70多年来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荧幕形象。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他从不给别人添麻烦,没有助理,不用替身,受伤后打上麻药也要完成角色。“我不用人扶,哪跌倒哪爬起来。”一位一生演小角色的大演员,致敬!
牛犇颁奖辞:
流浪进电影的苦儿,依然在跋涉的老戏骨,赋予角色生命,带给人间笑声,人民忽略他的名字,但记住了他塑造的生活,他站在聚光灯下,坚守远超出银幕的边界。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7
事迹: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而在立项之初,自动化码头技术被国外垄断。港口专家张连钢带队多次赴欧美考察,却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越遇到困难越来劲,越遇到难题,越能激发我的斗志。”张连钢和团队留下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和两千多份技术会议记录,用1000多天就完成国外常规8到10年建设任务,点赞中国速度!(“语文匠”公众号首发)
张连钢颁奖辞:
这一块好钢,用到了刀刃上,把买不来的做出来,还要做到最快、最快、最强、最智能。天降大任于己,何惜筋骨体肤。唯心志所向,百折不回。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8
2016年4月,中国专家组从国内优选了7个杂交水稻品种,引进到布隆迪试种。虽然国内已有成熟的栽培技术规范,但是因为气候条件的差异,这些规范并不能直接拿来使用,这意味着整个栽培技术体系要进行调整。“这个国家接受了很多援助,他们觉得中国专家跟其他国家的专家差不多,可能也做不出什么成绩。”
但让当地群众感到信服的是,中国专家第一期试种的杂交水稻产量惊人,翻了将近五六倍,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像变魔术一样。
布隆迪农业部部长说,这个产量在非洲创造了纪录,这必将记入布隆迪的农业发展史。为了进一步验证杂交水稻在布隆迪推广的可行性,并完善技术规范,专家组又连续进行了三期试种。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9
为什么要去援非,也源自于杨华德幼时的经历。上世纪70年代,为了提高当地水稻产量,有农技人员来到杨华德所在村庄开展水稻种植技术指导。当年,杨华德老家的村庄就实现了水稻产量翻番。“当时我想要做个农业局的技术员。”杨华德说,在援非的机会摆在面前时,自己没有丝毫犹豫。
杨华德援非的首站,是莫桑比克。2015年年底,莫桑比克援助工作结束,杨华德本可以选择回国。但他和其他七位同事申请加入为期三年的中国援布隆迪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并担任组长。从此,杨华德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农业农村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三期)南南合作项目四川农业专家组组长张小强说,布隆迪是农业援非的“硬骨头”。
位于非洲中东部的布隆迪,2019年,布隆迪人口1150万、人均GDP仅252美元。同年,该国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4.6%。此外,布隆迪长期被联合国列入58个重度粮食危机国家名单,是非洲大陆饥荒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0
1956年,俞鸿儒报考了力学所的研究生,导师是钱伟长。
这一年10月,经钱学森多次力邀,郭永怀和李佩夫妇冲破美国种种阻碍,带着女儿回到祖国。
回国后的郭永怀出任力学所副所长,刚开始他来不及亲自招生,好在钱学森和钱伟长早有准备,替他招收了包括俞鸿儒在内的5名研究生。
就这样,1957年3月俞鸿儒入所报到时,他的导师改为了郭永怀。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改变,并被带进“风洞”世界。
风洞,俗称飞行器的“摇篮”。它通过人工产生可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现代的飞机、导弹等,无不在风洞里千“吹”百炼之后,才能上天。
早在回国之前,郭永怀就已经预见到我国将发展航天事业,而高性能、大尺寸的高超声速风洞,是设计航天飞行器必不可缺的。当时主管中科院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曾说:“搞科学,好比下围棋,忙里要注意安排几个闲子,扶植一些冷门,到必要时就用上了。”